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件(12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件(12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0-10 08:37:33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高考地理热点追踪——沙尘暴
命题思路:高考地理中的沙尘暴
  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 地表异常干燥松散, 抗风蚀能力很弱, 在有大风刮过时, 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 形成沙尘暴天气。我们大家都知道沙尘暴可以污染环境、影响生产生活。它还可以造成地面太阳辐射减少,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还使气温急剧下降,天空如同撑起了一把遮阳伞,地面处于阴影之下变得昏暗、阴冷。影响交通安全、危害身体健康、造成强风侵蚀、沙埋等现象。高考地理中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含义
  沙尘暴(sand-dust storm)是沙暴(sand storm)和尘暴(dust storm)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知识梳理:沙尘暴形成条件
  强风、强热力不稳定和沙源分别作为动力因子和物质基础,是沙尘暴形成的三个重要条件。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成因
  1、自然因素
  (1)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2)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2)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2、人为因素: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中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
  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⒈环境污染
  ⒉生产生活受影响
  ⒊生命财产损失
  ⒋影响交通安全
  ⒌危害人体健康
  ⒍土地退化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有利影响
  1、一定程度上肥沃其经过地方的土壤:沙尘暴在长途跋涉中会携带沿途的“特产”——包含矿物质和有机物的土壤,一路上不断施肥。
  2、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富含的营养物质的沙尘暴给沿途海洋生物带去了佳肴。例如澳大利亚的赤色沙尘暴中携带大量铁质,飘浮到南极附近海洋成为浮游生物的可口食物,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海底淤泥中大约四成的营养物质来自沙尘暴的沉积。
  3、减缓温室效应:浮游生物的繁殖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减缓温室效应。
  4、有效减缓酸雨影响:沙尘暴还能减缓酸雨的影响,因为它从小生长在干燥碱性的土地,身上带着丰富的碱性离子,能有效中和沿途的酸性士壤和酸雨,这是中国北方地区除个别城市外很少出现酸雨的原因之一。
知识梳理:中国沙尘暴的分布
  
知识梳理:沙尘暴
  在中国,有两大沙尘暴多发区。
  第一个多发区在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三片,即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
  第二个多发区在华北,赤峰、张家口一带,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安全。  
  我国沙尘暴日益严重,主要是土地不合理开发和不合理耕作所致。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有关方面管理的不到位,西北、华北地区土地大量开垦,草原过度放牧,人为破坏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土地,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一遇大风便形成影响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沙尘暴。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1.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2.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3.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4.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5.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6.在沙漠地区种植适宜沙漠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如沙棘等,形成地被植物层,从而改善地被环境,固定土壤,降低风速,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小气候环境。
  7.在沙漠边缘种植乡土品种的低矮灌木和小乔木,改善植被分布。
知识梳理:关于沙尘暴的命题方向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解题关键
  1.分析主要沙源的形成过程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解题关键
  1.分析主要沙源的形成过程
  思考角度:
  (1)河流中上游地区,经过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堆积于河流、湖泊、沿海地区。
  (2)枯水期,河流、湖泊、沿海地区泥沙裸露。
  (3)再经过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在河岸、湖畔、海滨地区形成沙滩或沙丘。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解题关键
  2.分析我国西北地区风沙活动多发生的季节
  思考角度:
  (1)冬春季节。
  (2)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多大风;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盛行偏北风;植被稀疏、土质疏松,容易被风力侵蚀。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解题关键
  3.分析形成大风的条件
  思考角度:
  (1)距离大风源地近。
  (2)经过水面或植被稀疏、地形平坦,摩擦力小的地区。
  (3)狭管效应。
地形的bai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du地形构成的峡谷时zhi,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dao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地形的bai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du地形构成的峡谷时zhi,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dao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解题关键
  4.分析风沙活动的治理措施
地形的bai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du地形构成的峡谷时zhi,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dao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地形的bai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du地形构成的峡谷时zhi,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dao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固沙
阻沙
典例探究: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典例探究: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典例探究: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答案提示: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位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典例探究: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答案提示: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典例探究: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答案提示:(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典例探究: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提示:(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典例探究:
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1998~2006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
分析甘肃民勤春季沙尘暴频发的地理因素。
民勤周围沙漠广布(沙源丰富)(植被少);
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
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恰位于寒潮南下的路径上),多大风天气;
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
民勤周围沙漠广布(沙源丰富)(植被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恰位于寒 潮南下的路径上),多大风天气。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
欢迎欣赏(共127张PPT)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概况
——General situation of desertification

1.概念: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一) 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地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或完全丧失。
荒漠化就是土地的沙漠化吗?
土地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荒漠化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土地退化
G
C
F
A
E
B
D
草原退化
土地沙漠化
土壤盐碱化
红色荒漠化
石漠化
(二)我国各地荒漠化的具体表现
黑土退化
水土流失
H
冻融荒漠化
盐碱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石漠化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石漠化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土层厚度薄,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质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从而呈现出石漠化现象。
石漠化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红漠化
冻融荒漠化是在气候变异或人为活动的作用下,使高海拔地区多年冻土发生退化,季节融化层厚度增大,地表岩土的冻土地质地貌过程得到强化,造成植被衰退、土壤退化、地表裸露化、破碎化的土地退化过程。冻融荒漠化是中国冷高原所特有的荒漠化类型。
冻融荒漠化的成因
 1.区域气候暖干化是冻融荒漠化形成的内在驱动力。
2.人为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和高原鼠兔的活动则是冻融荒漠化形成的外在驱动力,其中草地过牧和不合理的开发工程影响最大
冻融荒漠化
风蚀荒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风蚀荒漠化
(三)荒漠化的过程
植物无法正常生长
风力侵蚀
水力侵蚀
没有植被保护
土地生产力丧失
继续发展
形成荒漠化的景观
裸露的地面
土壤中水分养分流失
世界沙漠和草原的分布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找出世界荒漠的两种类型及分布规律、成因。
世界沙漠和草原的分布
分析原生性荒漠的成因
热带荒漠
温带
荒漠
寒流
受副高或信风带控制
深居内陆,距海洋远
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气流进入,降水少
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
Distribution of desertification in the China
中国荒漠化分布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 …
… …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Distribution of desertification in the China
中国荒漠化分布
我国八大沙漠面积约60万平方千米
西部干旱区中流动、半流动沙丘覆盖的区域称之为沙漠
东部半干旱或半湿润区中由固定、半固定沙丘覆盖的区域则称为沙地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巩固提升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化就是沙漠化
B.全世界的荒漠都是荒漠化土地
C.荒漠化的形成主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D.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的退化
2.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了大面积“红色荒漠”,其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巩固提升
荒漠化的形成因素
——Formation factors of desertification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讨论其自然地理特征与荒漠化的关系。
活动
我国的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西北地区
阅读P37“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地理位置:
降水少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内蒙古高原
阿尔泰山
天山
昆仑山
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周围有高大山脉,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地形:
季风、地形影响
气候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在 400mm以下),蒸发强,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两季。
西北地区河流分布
河流少,多为内流河,水量少。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汛期主要出现在夏季,冬季可能断流。
植被的变化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植被景观
覆盖率低,主要为草原、荒漠,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差,多沙质沉积物。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
地形
气候
河流
植被
深居内陆,离海洋远
高原 盆地 山地
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少
多是内流河、水量小
以草原,荒漠为主,植被呈东西差异
(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气候干旱少雨——基本条件
地表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物质条件
大风日多且集中——动力条件
自然因素
植被稀疏,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差
气候异常、生态环境失衡
气候异常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温、降水变率大
多雨年
持续干旱
抑制风沙活动
加剧荒漠化进程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小结:
自然因素
2、自然地理环境是导致荒漠化的唯一因素吗?
P38阅读“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
(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根本原因)
(1)请用箭头表示出人口增长与荒漠化的关系
(2)由此得出荒漠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从图中还能分析出荒漠化的什么原因?
1
1、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什么会扩大?
滥牧
垦荒
植被破坏
耕地扩大
水源减少
河流水量减少
用水量加大
地下水位下降
胡杨林枯死
荒漠化土地扩大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根本原因)
2.人类的活动不当
过度开垦
过度樵采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放牧
(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保护
假如荒漠化分布在图示地区,请问这种荒漠化属于什么成因?
分布:
成因:
危害:
农牧交错带
过度农垦
土壤肥力下降,耕地变沙地,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假如荒漠化分布在图示地区,请问这种荒漠化属于什么成因?
由于有水源,以井为中心的地区农牧业活动较多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假如荒漠化分布在图示地区,请问这种荒漠化属于什么成因?
分布:
成因:
危害:
绿洲边缘(干旱的能源缺乏地区)
过度樵采
植被破坏,绿洲消失
过度开垦
主要发生在能源缺乏地区,人们把樵采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此外,一些农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上采挖药材、发菜等。
(1)过度樵采
挖发菜
苁蓉——名贵中药材
过度樵采
人口激增
为了增加收入
燃料需求多
樵采天然植物
无节制采挖药、菜
过度樵采
加速荒漠化
严重破坏草场
破坏固沙植物
(2)过度放牧
主要发生在半干旱草原牧区和干旱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目前,西北荒漠化地区的草场超载率多在50%~150%,少数地区高达300%。
过度放牧
短期的经济利益
加速草原退化、沙化进程
超载放牧
草场载畜
量降低
土地沙化
牧草生长
能力、土壤结
构被破坏
(3)过度开垦
主要发生在农垦区周围与荒漠绿洲。
“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是西北地区草场开垦的真实写照。
过度开垦
人口激增
土地荒漠化
扩大开垦规模
灌溉用水量增加
植被退化
灌溉方式不当
—次生盐渍化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植被遭到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草原牧区,干旱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农恳区周围及荒漠绿洲 使土壤风蚀沙化及次生盐渍化
归纳:
(4)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①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盐渍化的过程
蒸发
盐分积聚于地表
灌溉
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大水漫灌,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升高,随着土壤水分的蒸发,盐类物质积聚在地表,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荒漠地区
灌溉区地下水位上升
土壤中的盐分在土壤中积聚
外来引水
强烈的蒸发作用
土壤盐渍化
灌区放弃
图示:灌溉与次生盐碱化
(4)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草原地区打井数量过多:
斑点状荒漠化
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
1、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
A.由于过渡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植物不能生存
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由于有水源,以井为中心的地区农牧业活动较多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D
塔里木河下游干枯的河床
塔里木河上游河道
(4)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上游过度引水灌溉:
塔里木河是新疆的一条生态走廊,近年来,由于上游修建了大量的水库,导致流入下游的水量明显减少,大批胡杨林枯死。
下游荒漠化
古代(唐宋后),由于人类盲目垦耕,战争、瘟疫等原因,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荒漠化。
(1)图中河流分布的特点、水量变化特征和主要补给方式?
(2)古今道路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思考:
(1)河流都发源在盆地南北两侧的山地,并向塔里木盆地中心流,流量会越来越小,成为季节性河流。主要补给方式是:高山冰川融水和山地降水
荒漠化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植被遭到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草原牧区,干旱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旱农恳区周围及草原牧区 使土壤风蚀沙化及次生盐渍化
归纳:
气候干旱少雨——基本条件
地表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物质条件
大风日多且集中——动力条件
自然原因
植被稀疏,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差
气候异常、生态环境失衡
总结:荒漠化的成因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保护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造成沙漠化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
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根本原因)
分析荒漠化成因的基本思路
气候
地形
水文
植被
土壤
土地荒漠化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保护
非洲萨赫勒地区
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萨赫勒地区
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
请根据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 …
… …
非洲萨赫勒地区
土地退化与社会的贫困化问题
萨赫勒地区
虽然世界上几乎无人不知横亘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却很少有人知道与之相邻的萨赫勒地区
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多为100- 500毫米
… …
… …
非洲萨赫勒地区土地退化与社会的贫困化问题
Land degradation and social poverty in the Sahel region of Africa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萨赫勒地区遭受罕见大旱,并引发了严重的荒漠化,致使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前后有20多万人因饥饿而死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
这场惨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世界荒漠化防治运动
… …
… …
非洲萨赫勒地区自给性游牧与商业性定居牧业对草场的不同影响
Different impacts of self-sufficiency nomadism and commercial settlement grazing on grassland in the Sahel region of Africa
传统的游牧经济
牲畜品种多样性
分散的小规模经营
季节游牧
对草场的影响
商业性定居牧业
牲畜品种单一性
集中的规模经营
掘井定居
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
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
问题:据图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非洲萨赫勒地区农作侵入牧区带来的影响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invasion into pastoral areas in the Sahel region of Africa
季节游牧
草地变成旱地
劳动力需求
导致人口增加
压缩草场面积导致牧场进一步超载
牧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也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
分析这一因素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非洲萨赫勒地区人口增长与荒漠化
Population growth and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ahel region of Africa
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请你解释上图,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人口增长过快
土地生产力下降
过垦过牧
荒漠化加剧
贫困饥荒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of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消失的楼兰古国
 大约距今三千多年前,欧州一个古老的种族在一次战争失败后,沿着欧亚大陆桥向中亚迁徙。来到了罗布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并建立了楼兰国。他们之中的另一支,在敦煌、玉门一带建立了大月氏国。在经历了被称为前所末有的繁荣和文明之后,楼兰国却神秘的消失了。被历史学家称为古楼兰文明发祥地的罗布泊,也在三十多年前彻底的干涸了。古楼兰的突然消失,使造就了古楼兰文明的罗布人或称为楼兰人的他们,从此一直追寻着“阿布旦”的去处。他们放弃了古楼兰的废墟逆塔里木河而上,放弃了盐渍的罗布泊,逐水草而行,一代一代定居在被称为水草丰美的“阿不旦”的地方。
启示:楼兰古城的消失告诉我们荒漠化有可能会带来哪些危害?
①生态环境恶化
②威胁基础设施
③为沙尘暴提供沙源
④土地退化,粮食和牧草减产,引发饥荒
条件
——大风、干旱
季节
世界四大尘源区
——冬、春
——亚欧大陆中部、北美大陆中部
澳大利亚中、西部、撒哈拉沙漠南部
——快行冷锋
沙尘暴
沙尘暴的利与弊(天使与魔鬼)

沙尘暴会破坏草原、耕地,影响大气质量,
严重时遮天蔽日,影响交通出行,干扰人们生活。
塑造了黄土高原,促进了物质迁移;
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饵料;
抑制酸雨(沙尘呈弱碱性);
缓解全球变暖。

荒漠化的防治可概括为:
三项内容
两个原则
一个重点
西北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Northwest China
-01
荒漠化的发展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到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因此,荒漠化的防治迫在眉睫;荒漠化的防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 …
… …
西北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Principles of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Northwest China
-02
荒漠化的防治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 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 …
… …
(一)荒漠化防治的对策
“坚持一个方针,避免一种现象,采取四项措施”
荒漠化防治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边治理边破坏
封沙禁牧
禁樵禁采
合理用水
生态移民


坚持
采 取
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 搬离原来的居住地, 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
荒漠化防治
A
03
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 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在干早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合理利用水资源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西北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measures in Northwest China
具体措施
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
B
03
利用生物、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C-of p-system by B- and E-measures
——Construction of protection system by bi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measures
生物
措施
工程
措施
绿洲地区
前沿地带
外围沙漠边缘
内部
封沙育草
营造防沙林带
农田防护林网
流沙地区
设置沙障工程
西北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measures in Northwest China
C
03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R-the RA-Agriculture, F-and A-husbandry
——Regulat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animal husbandry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
现有林地
绿洲边缘的
灌草林带
已荒漠化的地方
作为防护林
发展林业、牧业
退耕还林
退耕还牧
西北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measures in Northwest China
C
03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人们将水分条件较好,并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实践证明,这是改造、利用沙漠行之有效的方法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R-the RA-Agriculture, F-and A-husbandry
——Regulat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animal husbandry
西北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measures in Northwest China
D
03
采取综合措施解决能源问题
——Take C-measures to solve the E-problem
——Tak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energy problem
解决能源
的途径
开源
节流
营造薪炭林
新建沼气池
利用风能、太阳能
推广省柴灶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 提高人口素质
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控制人口增长
——Bring the growth of P-under control
——Bring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under control.
E
03
西北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measures in Northwest China
西北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measures in Northwest China
-03
A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
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用水,发展节水农业
Construction of protection system by bi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measures.
……
B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Regulat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animal husbandry.
……
C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Comprehens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olve the energy problems in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
D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Bring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under control.
……
E
控制人口增长
对症下药
西北荒漠化的防治经验 Experience of d-control in Northwest China
-04
我国西北各族人民很早就开始了同土地退化和不利自然条件的斗争,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
… …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Shapotou grass checkerboard sand barrier
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县境内
人们为了保护包兰铁路不受腾格里沙漠的侵袭,在沿线的流动沙丘上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方格状的沙障;这种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西北荒漠化的防治经验 Experience of d-control in Northwest China
-04
现在,科研人员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在植被恢复、草场建设、水土保持方面又取得了长足进步
建立了一批融科学实验、治理和开发利用于一体的防治荒漠化实验推广站,创造出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
… …
… …
西北荒漠化的防治成效 Effect of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Northwest China
-05
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西北地区的生态建设和荒漠化防治,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的努力,正在艰难而又坚定地进行
… …
… …
中国西北 三北防护林景观
Three North Shelterbelt landscape in Northwest China
荒漠化防治—武侠版
学以致用
我国南方某山区产业以耕作业和矿产开采为主,上世纪七十年代,该地“红色荒漠”面积有所扩大。完成下面小题。
1. “红色荒漠”面积扩大导致该地( )
A. 生物种类增多
B. 河流含沙量减少
C. 地下径流减少
D. 降水量明显增大
C
2.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该地适宜( )
A. 推广立体农业
B. 鼓励发展放牧业
C. 增加粮食种植
D. 加大矿产开发力度
学以致用
我国南方某山区产业以耕作业和矿产开采为主,上世纪七十年代,该地“红色荒漠”面积有所扩大。完成下面小题。
A
在科尔沁草原,沙丘普遍有历史时期形成的三层土壤。这表明科尔沁草原曾有三次沙地固定时期。据文献记载,公元9世纪契丹族在这里建立政权后,掳掠汉民和渤海国民前来垦殖,造成土地荒漠化。随着契丹族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这里的土地利用方式恢复为牧业,土地荒漠化有所逆转。清朝时期,大量关内农民涌入科尔沁草原开荒,使荒漠化土地面积再度扩大。
学以致用
(1)科尔沁草原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
(2)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1)科尔沁草原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
(2)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使周边地区出现沙尘暴、扬沙、浮沉的天气增多,降低大气能见度,使周边地区气候发生改变。
(1)科尔沁草原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
(2)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使周边地区出现沙尘暴、扬沙、浮沉的天气增多,降低大气能见度,使周边地区气候发生改变。
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方式,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2、在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应当怎样处理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
3、什么是“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是逃避自然,还是对自然的尊重?
2、在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应当怎样处理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
3、什么是“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是逃避自然,还是对自然的尊重?
应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脱贫致富,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
2、在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应当怎样处理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
3、什么是“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是逃避自然,还是对自然的尊重?
应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脱贫致富,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
当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力时,就可能出现种种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应有计划地将一部分人口迁移到其他有接受能力的地区。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Soil erosion in the Some Random Place Somewhere

秦 岭
乌鞘岭
古长城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形成
——内力作用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流水侵蚀
黄土的成因
——风力沉积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的成因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我国西北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戈壁
沙漠
黄土高原
太行山
中亚、我国西北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根据历史资料考证,黄土高原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但由于黄土地貌和半干旱的气候等自然特点,以及长期的农耕历史中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黄土高原如今到处是千沟万壑,成为地球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
活动
活动
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
1、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越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植被
土壤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越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保持水土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
2、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
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等开发建设不当。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1、自然原因
(1)地理位置具有过渡性
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
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
从森林向草原过渡
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
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1、自然原因
(2)黄土质地疏松
直立性强,但极易遭受流水侵蚀
垂直节理发育,但极易遭受流水侵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1、自然原因
(3)气候:降水季节分布
不均
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易造成水土流失
(4)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低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1、自然原因
(5)地质灾害多发性
地处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加剧了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壤
降水
植被
地形
——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位于山地和平原过渡带,坡度较大;
——集中夏季,且多暴雨;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
●材料一:70岁的老人李开福告诉记者,50年前,金竹至荷花走廊也曾森林茂密,环境宜人。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后,一座座山被理了光头,成了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形成了10万多亩的荒山秃岭,表土尽失。
●材料二:黄河专家穆兴民:黄土高原的问题就在于人口过多,人口多了以后肯定开垦,导致水土流失。
●材料三:上世纪九十年代,神府大煤田的发现和陆续深度开发,给当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带来巨大压力,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壤
降水
植被
地形
——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位于山地和平原过渡带,坡度较大;
——集中夏季,且多暴雨;
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开矿,修路等工程建设
——滥垦、滥牧、滥伐
——轮荒
●据三门峡水文站实测,黄河携带的从黄土高原流失的泥沙,最高含沙量达746千克每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
●据统计陕西省北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灾害平均约2.5年一次,此外水土流失后,洪水泥沙即进入河流干、支流,可引发洪涝灾害。
●黄土高原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上千万吨化肥。
对当地
对下游
“地上河”示意图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影响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1)造成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
(2)给农业带来巨大的影响(水旱灾害,产量低)
(3)使河道淤塞影响通航,使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悬河
(4)地下水位下降,水旱灾害频发;
(5)环境质量变差,生态恶化
工程措施:
植树种草
农业技术措施:
平整土地 、修筑梯田、打坝建库
生物措施:
深耕改土 、科学施肥 、选育良种、 地膜覆盖、 轮作套种
B、有效方法——小流域综合治理
农——压缩农业用地;
林——扩大林草栽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
牧——改善保护天然草场;
矿——土地复垦,存放表土。
A、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它在黄土高原上多达百万条以上。
小流域综合治理
重点——保持水土
保塬、护坡、固沟






黄 土 塬





沟 谷
打坝建库
工程措施
黄土塬
地表平坦的黄土高地,坡度1°~3°
工程措施(平整土地【保塬】)
修建水平梯田为什么能减少水土流失?
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工程措施(修建水平梯田【护坡】)
淤地坝
坝地玉米
打坝淤地有何作用?
1.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
2. 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
土层深厚,土质良好。
植树种草
生物措施
沙棘是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突破口
农业技术措施
轮作套种
覆盖地膜
喷灌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合作探究
材料: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被称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中下游及福建、浙江、海南、台湾等省。长江流域以南的红壤丘陵地水土流失面积达67.48万km2。裸露的红壤丘陵,被人们称为“红色荒漠”。这些地区,人多耕地少,山大坡陡,雨量充沛,特别是暴雨多,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在高雨量的冲击下,很容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大幅度减产。仅长江上游35.2万km2水土流失区的土壤流失量就达15.6亿吨。由于长江流失的泥沙颗粒粗,只有1/3细泥沙进入干流,2/3的粗砂、石砾淤积在上游水库、支流和中小河道,给防洪和水库灌溉、供水、发电带来很大危害。
问题1:讨论分析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南方低山丘陵区严重,但南方低山丘陵区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比黄土高原有过之而无不及,试分析其原因?
自然原因:
3.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起伏大
1.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集中在夏季,多台风、暴雨
2.河流:河网稠密,河流众多,侵蚀切割强烈
人为原因:
3. 人多地少,毁林开荒
1.能源(煤、石油)短缺,伐木烧薪
2.有色金属多,过度开矿,破坏地表植被
问题1:讨论分析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南方低山丘陵区严重,但南方低山丘陵区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比黄土高原有过之而无不及,试分析其原因?
自然原因
属于亚热带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多河流发育,流水侵蚀作用更加强烈;
地貌多为石质山地,一旦被侵蚀,岩石裸露,很难恢复。
人文原因
本区为江河下游地区,人口稠密,城镇集中,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区造成的影响会更大;
因地处亚热带,水热条件好,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高,单位面积水土流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