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人家》教学反思 ——自读自悟
吸取上节课的教学经验,这次的设计有所变动更加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能力。
首先,我将生字插到句子当中,这样同学们的反应也比较好,而且兴趣更加的浓烈。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在全班交流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甚至即时进行教学“二度设计”。特别要提醒的是,如果在交流的伊始,学生就谈到结束句:“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老师应暂缓展开引导,待到交流尾声,再让学生体会其含义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大大培养了学习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想,边想边记笔记的读书习惯,最后出示学生小练笔,真实地拓展了课文,引导学生运用了所学知识。
本课教学我自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三点。其一、体现鲜明的“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开始前的预备活动中,我就给学生提出自学“三维目标”:把握主要内容、读出作者情感、提出个人见解。学生围绕这个目标自读课文,查找作者生平资料,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等。其二、弥散出浓浓的语文味儿通过“自由读读体会”,“选喜欢的句子品读”, “读出你自己的想法”等几个层次的读书活动,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灵活多变又扎实的朗读的训练,帮助学生积淀语感。同时也为学习表达打下基础。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学习本段“借景(物)抒情”的方法现场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这个环节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文体语言的内化迁移,既巩固了对文本语言的学习,又通过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建议
古镇镇冈南小学 胡古月
《小桥流水人家》是人教版教材第九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的作者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 “疲惫”之劳形,有如世外桃园;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本文的显著特点: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一个“爱”字通贯全文:“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方,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这种爱不须任何理由,没有任何功利的色彩,只因为它是“我”的老家,“我”就爱它,低矮的平房,阴暗的光线,潮湿的地面,都改变不了“我”的爱。这种爱,是岁月侵蚀不了的,是记忆遗忘不了的──“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多准备一些优美的图片,也可以让同学们去观看一些有关此风景的影片,这样同学们会更加容易理解。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也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来不同的班级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对学生的引导,设计的问题尽量让大部分的同学都能回答的上,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去学,而且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写作方法的指导,最好的是能够当堂就让同学们进行小练笔的写作,这样同学的写作才能够有所提高。
另外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老师在教学中应当学会放手让同学们从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老师最好这是其指导的作用,而不是全程的看护。
以上是我一些浅显的建议,希望对老师在执教此课的时候有所帮助。
8、《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写作者对家乡的小溪、小桥和人家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选择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家乡景致的,感受作者文笔的细腻;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在认真读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2、在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时,领悟作者抓景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3、通过感悟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受到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欣赏PPT图片配音乐)同学们听的很认真,看得很入迷,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时板书题目)
小桥
流水
人家
【设计理念:图片的美感,音乐的动听有助于奠定同学们的感情基础,触发学生的思维,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2、如果这古朴的小桥、潺潺的溪水、散落着几户人家的地方聚集在一起,你觉得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3、这么就是谢冰莹的家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家乡,去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美?
4、请同学们带着美的感受读读课题?
【设计理念:情景可以触发同学们的情感,将同学们带入到具体的课文情景当中。】
二、初读课文
1、相信通过同学们的预习一定可以读准这些句子中的字。(课件出示)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得,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即使干旱,这条小溪也不会干涸。
村民平时靠它来灌溉田园,清洗衣物,点缀风景。
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2、这些句子又回到了课文当中,相信你一定也能读准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由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设计理念:目的是理清课文的条理,同时对高年级学生的预习进行一个检测合反馈。】
3、月是故乡明、最浓思乡情,老师也想去感受一下作者家乡的美,下面由我来读你来听,但是有个要求,边听边想:哪些段落写了小桥、流水,哪些段落写了人家?
思考
哪些段落写了小桥、流水?
哪些段落写了人家
【设计理念: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有助于引导同学们对文章的读,在感悟课文的同时掌握阅读的技巧,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起到阅读示范的作用,二对于学生稍慢的学生可以起到正音悉文德目的。】
三、品读课文
(一)、感受品味小溪的美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1-4)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写上感受
2、(小溪)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围绕着村庄。在清澈见底的小溪里能看到什么呢?
(图片)+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
即使天旱,这条小溪也不会干涸
【设计理念: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既有助于理解词语又能够更好的体会到小溪的美,对下文也是自然而然的衔接目的。】
3、所以在作者童年的时候很喜欢和一群小朋友在小溪里:扒石头、小虾、小螃蟹养在玻璃瓶里玩。小溪不禁给我带来快乐,而且还大有用处?家乡人可以(灌溉田园,清洗衣物……)这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风景里有作者童年的趣事、家乡人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设计理念:通过对故乡景致和童年玩耍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从景而悟情。】
4、你还喜欢描写小溪的哪些句子?
5、引读: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此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图片)+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6、从你的回答中老师既感受到了柳枝的美,也知道了这是一句“拟人句”。
7、多么美的画面啊,我们似乎还听到了?(水鸟在唱歌,流水也唱和着)
8、水鸟在唱什么?流水在和什么?
水鸟唱和:
流水唱和:
【设计理念:通过想象加深印象,再利用小练笔的方式让同学们达到练习积累习作的经验。】
9、一唱一和多么美妙!我们除了感受到了画面的美,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二)品读小桥的回忆
10、作者不仅爱那给他带来快乐的小溪,也爱那横跨在小溪上那小小的木桥,因为它给作者留下了美好的记忆?都是那些回忆请你默读3、4段找一找,用笔画一画。
默读3、4段用笔画出作者美好的回忆。
11、所以出示句子(齐读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中就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中就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12、谁能讲这个情景描绘出来(我们仿佛看到了在一座小小的木桥上,一个小女孩捧着刚刚采来的五颜六色的野花,一点一点丢在桥下清澈见底的小溪里,潺潺的溪水打着旋儿载着鲜艳的野花静静的流向远方。
【设计理念:通过对当时情景的描写让同学们学会归纳语言的表达。】
(三)感受家乡人的生活
13、家乡的小桥流水真美呀!美就美在这里有清澈见底的小溪,婀娜多姿的杨柳,发出悦耳歌声的水鸟,美就美在这里还有作者快乐的童年。边总结边板书。
过渡:那么,住在小桥流水旁边的人家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14、是啊故乡的居民勤劳淳朴,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而且还能够守望相助,什么是“守望相助”(相守在这里互相帮助,会再那些事情上呢?可以举例子,袁大哥借我一根葱等等)
15、在这样的地方生活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是啊就在这样美好和谐的村庄里,有着我的家。我的家是什么样的呢?
我的家是什么样子的?用笔画一画
16、(指名读: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漂亮吗?
17、但我非常爱它,为什么呢?(因为那是我出生的地方)
18、不仅如此,还因为:引读(父亲的书房就在前面,我可以天天去玩。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 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注意引读的指导)
19、是呀,这里有父亲、书、凉爽的清风,还可以看到小溪、小桥和依依多情的杨柳,所以即使是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但我依然爱它。
【设计理念:展开想象,理解文字,体会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清新、流畅。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总结升华。
同学们,我想作家谢冰莹一定走过很多地方,见到过许多名山大川,但她却深深的记着这里的(指板书,所以她说—— (课件出示:那段日子,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像,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正是因为她对这里有着深深的眷恋,所以将来无论她走得多远,他依然会说—— (课件出示:那段日子,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像,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
【设计理念:通过反复的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五、拓展学习
积累描写风景的四字词语
花团锦簇 山清水秀 川流不息鸟语花香 绿草如茵 春光明媚花红柳绿 春暖花开 万紫千红
小桥流水人家 ——初上体会
古镇镇冈南小学 胡古月
翻阅我们的语文课本,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有两种类型:一是精读课文,二是略读课文。到了五年级几乎每个单元精读课文的篇数与略读课文篇数是同等的。由此可见,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我把较多时间花在精读课文的钻研上,略读课文只是随便讲讲就算了。略读课文是否以学生能否回答阅读提示的问题为标准呢?略读课文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教师在教学略读课文时是否要挖掘点东西培养学生的能力呢?这些问题不断地萦绕在我的脑中,对于如何上略读课文我一直都感到十分困惑。
这学期我上了两次公开课,两次我都是选择了略读课文。一篇是《小桥流水人家》,另一篇是《难忘的一课》。下面我以《小桥流水人家》为例,谈谈我这个学期在略读课文教学上的一些体会吧!
《小桥流水人家》是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以思念家乡为情感,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过出来的。本课为略读课文,语言优美,字里行间直接或间接流露着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学生学习了前面的三篇课文对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一目了然的,对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物表达思乡的情感,学生也较容易把握。这节课,我不是把重点放在读而是放在了习作指导上。
课上我首先以优美的图片和动听的声音导入新课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结合阅读提示,自读自悟。检查预习时候都是以生字词为主,但是上完课之后发觉其实针对五年级的孩子他们自学能力比较强我应该学会放手。
在交流中,我给学生总结出三组句子。第一组是作者直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第二、第三组是作者通过回忆一件件有趣的小事和描写家乡美好的景色来表达爱的情感。学生读这三组句子,体会到原来表达同一种情感可以用直接抒情,也可以通过描写人、事、景的间接抒情。接着,进行情感延伸,让学生也来说说家乡的趣事,家乡的美景。学生个个都热情洋溢、滔滔不绝。最后,进行习作指导,让学生也来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学生下笔如有神,情感表达淋漓尽致。 听课的老师对这节公开课的评价还挺高的,因为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训练,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课文的内容,还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体会到,要想上好略读课文首先要纵观全局的大语文观念,要面向全册书,整组课文,了解全册教材和本单元教学的训练点,学生要掌握怎样的阅读技能。略读课文的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运用适当教法,把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体会渗透起来。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于略读课文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课文重难点,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善于挖掘略读课文的训练点,上出略读课文的价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我想这样略读课文教学才会回归他的本真,焕发出他的生命本色。
《 小桥流水人家》听课反思二
古镇冈南小学 张静岚
今天早上,听了胡老师的课《小桥流水人家》,感触很深,真的是做到让学生学有所得。
???? 过渡语是最能体现老师的基本功的。胡老师精彩的过渡语让我印象深刻。胡老师讲完了柳树,讲完了小溪,接下来要讲水鸟,胡老师的过渡是:柳树固然美,小溪是充满了童年的欢乐,这时,不可或缺的是水鸟,它站在柳树姑娘的腰间,和流水一唱一和,假如你是水鸟,你会唱什么?你是流水,你会和什么?这个过渡语不但把前面学习过的内容总结了,又带出了将要学习的内容,太厉害了。像这样精彩的过渡语,胡老师运用得很自如很到位,说明胡老师是一个在语言方面非常有魅力的人。
??? 首先是初读课文,从总体把握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印象:第1、2段是写流水,第3、4段是写小桥,第5、6段写人家。
??? 然后是细细地品味第1段中最欣赏的地方。第1段很美,老师先是请个别学生读,老师很注意纠正字音,直到学生能读准为止,这份坚持,让我感动。老师发现学生没有读出感受,于是出示应该重点读的词语指导学生读出那种柔和美,师生一起读,女生和男生分开读,读的形式多样,而且老师一步一步带,学生读得越来越好,让学生在朗读中有确实的收获。同时,老师很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小溪里有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想象。这个环节学生的思维发散了,能力得到了提升。
?? 最后,解决了写什么后,就要让学生明白怎样写,老师深入浅出地归纳了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一听就明白了。
?? 整节课,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很扎实,口头表达力和想象力得到提高,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小桥流水人家》听课反思
古镇冈南小学 张静岚
本学期的精品课程研磨,由胡古月老师承担。老师上的是谢冰莹的《小桥流水人家》。这篇文章将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的景物加以描绘,衬托,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是很好的一篇教材。
胡老师在教学时,很注意引用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作为导入材料,先出示这首曲子,教师感情的范读后,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这首曲中的意境,与学生声情并茂地反复吟诵,当学生头脑中有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之后,再出示课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看看文中为胡老师们描绘了作者家乡的哪些美景和他有关家乡的哪些童年记忆,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因为本文是略读课文,老师重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教学时,老师比较大胆放手,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感悟,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全班交流环节,老师注意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自己则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当交流到尾声,胡老师让学生结合前文畅所欲言,学生对其含义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写得很美的文章,不仅要美读,带着与作者同样的感情去读,从字词句段中间充分感受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眷恋和思念,更应该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全面的把握,对课文的情感基调有了深入的感悟之后,胡老师又让学生通读全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感情出来的。由于有了前面反复美读铺垫,学生在浏览全文之后,迅速理清了本文中作者的表达方式:通过景、事间接表达;直接表达。不仅如此,学生对本文的表达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胡老师娓娓动听的语气,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学的很投入,读的有感情,感悟也比较深。
?
?
教师的语言魅力——《小桥流水人家》听课反思
2011学年上学期 邝笑兰
《小桥流水人家》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第8课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景物之美,小桥流水人家中童年趣事之美,小桥流水人家般的表达之美,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如沐春风般的阅读体验,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向往。这样的课文,学生喜欢学,我也喜欢教。
今天早上,听了胡老师的课《小桥流水人家》,感触很深,真的是做到让学生学有所得。过渡语是最能体现老师的基本功的,而胡老师精彩的过渡语运用得很自如很到位,让我印象深刻。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思绪维。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教师要用用自己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可以说教师的语言有了魅力,教师本身也就有了魅力。
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 这自然是他们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工作,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我听课的时候也会暗暗地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每一节课都精心准备?每一篇课文都反复揣摩?每一个问题都精心设计?我不敢肯定,真的有待于今后的努力地不断改善,不断加强。
榜样就在身边,名师就在眼前,我需要虚心学习,自我加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把每一节课当做公开课来讲,严格要求自己,绝不愧对学生,不虚度每一节课,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