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同步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 名著中也有关于牛的形象。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1)《西游记》善于塑造人物。下列属于对“牛魔王”进行描写的一项是:
A.他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B.你看他公然不惧,东一头,西一头,直挺挺,光耀耀的两只铁角,往来抵触;南一撞,北一撞,毛森森,筋暴暴的一条硬尾,左右敲摇。众多神四面打,他便就地一滚,复本相,便投芭蕉洞去了。
C.那阵狂风过处,只见半空里来了一个妖精,果然生得丑陋:黑脸短毛,长喙大耳,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系一条花布手巾。一边走一边笑道:“我有天罡数的变化,九齿的钉钯,怕甚么法师、和尚、道士?”
(2)《西游记》故事引人人胜。请写出与“牛魔王”有关的一段故事情节。(50字左右)
2. 名著阅读。
(1)《西游记》中猪八戒形象鲜活,令人捧腹。请从以下两个故事中任选一个,简述与猪八戒相关的故事情节。(80字左右)
①高老庄娶亲 ②四圣试禅心
(2)寻找是积极面对未知的方式。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个,结合其寻找历程,谈谈你的启示。
①美猴王拜师学艺(《西游记》) ②“我”离家求学(《朝花夕拾》)
3. 那八戒食肠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毂辘的囫囵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向行者、沙僧道:“你两个吃的是甚么?”沙僧道:“人参果。”八戒道:“甚么味道?”行者道:“悟净,不要睬他!你倒先吃了,又来问谁?”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象你们细嚼细咽,尝出些滋味。我也不知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哥啊,为人为彻。已经调动我这馋虫,再去弄个儿来,老猪细细的吃吃。”行者道:“兄弟,你好不知止足这个东西,比不得那米食面食,撞着尽饱。象这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我们吃他这一个,也是大有缘法,不等小可。罢罢罢!彀了!”
(1)文段选自________(人名)的《西游记》,请为选文拟个交代主要情节的题目:________
(2)选文表现了猪八戒怎样的性格特点?
(3)选出对名著《西游记》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
A.《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鲁迅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
B.孙悟空在龙宫索得金箍棒和一身披挂,惹恼了龙王四兄弟,被告到天庭。玉帝派太白金星下界招安,封悟空为“弼马温”。
C.猪悟能被高太公招为上门女婿,虽然他勤谨能干,不伤害百姓,但因相貌丑陋、食量惊人,又经常飞沙走石、来去无影,所以被众人当成妖怪。
D.沙和尚原是天庭的卷帘大将,后因打碎玻璃盏被玉帝贬下凡间,在流沙河做水怪。
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那道士与大圣战经五六十合,渐觉手软,一时间松了筋节,便解开衣带,忽辣的响一声,脱了皂袍。行者笑道:“我儿子!打不过人,就脱剥了也是不能毂的!”原来这道士剥了衣裳,把手一齐抬起,只见那两胁下有一千只眼,眼中迸放金光,十分利害……行者慌了手脚,只在那金光影里乱转,向前不能举步,退后不能动脚,却便似在个桶里转的一般。
(《西游记》第七十三回)
文段中“道士”的真实身份是什么?悟空为什么和他打斗?结局怎样?
5. 名著研习
(1)下面是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称呼,请将其得名原因的序号填入表格内
①石猴被招安后,玉皇大帝授给他的官职
②唐僧收孙悟空为徒时为他所取的混名
③石猴回到花果山后,接受独角鬼王建议所称
④唐僧师徒取经成功后,如来授给孙悟空的称号
称呼 弼马温 齐天大圣 行者 斗战胜佛
得名原因
(2)孙悟空又被称作“美猴王”请你说一说“美猴王”的称号是怎么来的?
6. 阅读《西游记》片段,完成题目
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聒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耸,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撇得那长老孤孤零零,点头自叹,悲怨不已,道:“这厮!这等不受教诲!我略说他几句,他怎么就无形无影的径回去了?罢!罢!罢!也是我命里不该招徒弟,进人口!如今欲寻他无处寻,欲叫他叫不应,去来,去来!”正是:舍身拚命归西去,莫倚旁人自主张。
(1)整部小说写到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团队,选段写的是第一次。请写出孙悟空另一次离队时的表现,结合选段说明他的成长变化。
(2)《西游记》中妖魔鬼怪的下场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并各列举一个妖魔鬼怪代表。
(3)唐僧师徒取经之路十万八千里,孙悟空只要一个筋斗就到了,为什么一定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到真经呢?(可从情节、人物或者主题角度,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看法)
7. 以下是《西游记》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节选部分,四位菩萨扮作孤儿寡母,表演了一出招婿入赘的好戏,来考验师徒四人取经的决心。请根据你阅读《西游记》整本书时对师徒四人的印象,,分析他为何会有这样的表现。
那妇人闻言大怒道:“这泼和尚无礼!我若不看你东土远来,就该叱出。我倒是个真心实意,要把家缘招赞汝等,你倒反将言语伤我。你就是受了戒,发了愿,永不还俗,好道你手下人,我家也招得一个。你怎么这般执法?”三藏见他发怒,只得者者谦谦,叫道:“悟空,你在这里罢。”行者道:“我从小儿不晓得干那般事,教八戒在这里罢。”八戒道:“哥啊,不要栽人么。大家从长计较。”三藏道:“你两个不肯,便教悟净在这里罢。”沙僧道:“你看师父说的话。弟子蒙菩萨劝化,受了戒行,等候师父。自蒙师父收了我,又承教诲,跟着师父还不上两月,更不曾进得半分功课,怎敢图此富贵!宁死也要往西天去,决不干此欺心之事。”
8. 阅读《西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你看那些道童害怕,丢了皮鞭,报道:“师父啊,为头打的是大唐和尚,这一会打的都是柳树之根!”大仙闻言,呵呵冷笑,夸不尽道:“孙行者,真是一个好猴王!曾闻他大闹天宮,布地网天罗,拿他不住,果有此理。你走了便也罢,却怎么绑些柳树在此,冒名顶替?决莫饶他,赶去来!”那大仙说声赶,纵起云头,往西一望,只见那和尚挑包策马,正然走路。
请结合原著内容,概括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因,并指出大闹天宫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9.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大圣道:“你是不知。我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撑着一股青气,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么!”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那大圣睁圓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大圣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 莫非有个未卜先知的法术。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
(节选自《西游记》第七回)
悟空为什么会在佛祖手指上看到他写的字?此后佛祖是如何处置孙悟空?
10. 下面两位名人的观点,你赞同哪个?请结合原著内容说明。
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
——鲁迅
《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
——胡适
11. 名著阅读《西游记》。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西游记》的作者___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___朝人。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一项是( )
A.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东海龙王所赠。
B.《西游记》是章回体长篇志怪小说
C.《西游记》中所写的四大洲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州、南瞻部洲、北俱芦洲。
D.唐僧在《西游记》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陪衬性人物。
(3)唐僧师徒经过黄冈岭时,遇到一只老虎精拦路,孙悟空、猪八戒与其打斗时,它抓下自己的虎皮盖在卧虎石上,然后化阵轻风掳走了唐僧。这个情节中老虎精所才用的计谋是( )
A.声东击西 B.金蝉脱壳 C.一箭双雕 D.以逸待劳
12. 名著阅读。
唐僧道:“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早,不见其长,日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行者道:“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我去!我去!——去便罢了,只是你手下无人。”唐僧发怒道:“这泼猴越发无礼!看起来,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净就不是人?”
(第二十七回)
(1)这个文段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该书作者是________。
(2)从选段中可以看出唐僧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加以概括。________________
(3)请模仿小说回目的形式,如“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这样的工整句式,根据选段情节,补充下列横线内容。
孙悟空识妖魔三打白骨精;唐三藏__________
13. 阅读名著,回答问题。
这一场,来来往往,斗经三十回合,不见强弱。八戒又使个佯输计,拖了钯走。那 A 随后又赶来,拥波捉浪,赶至崖边。八戒骂道:“你这个泼怪!你上来!这高处,脚踏实地好打!”那 A 骂道:“你这厮哄我上去,又教那帮手来哩。你下来,还在水里相斗。”原来那 A 乖了,再不肯上岸,只在河沿与八戒闹吵。却说行者见他不肯上岸,急得他心焦性爆,恨不得一把捉来。……这流沙河的妖怪,乃是卷帘大将临凡,因为在天有罪,堕落此河,忘形作怪。他曾被菩萨劝化,愿归师父往西天去的。
(1)文段A是________(填名字),此文段选自名著中________。(填情节)
(2)请你结合这部作品谈谈A的性格特点。________
(3)下面有关《西游记》的情节表述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在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给美猴王起名“孙悟空”。
B.沙悟净在流沙河拜唐僧为师,成为唐僧的三徒弟。
C.唐僧西天取经,出发时唐太宗送给他一个紫金钵盂,作途中化斋之用。
D.过火焰山时,猪八戒大战红孩儿,为最后降服红孩儿做出很大贡献。
14. 阅读下面《西游记》的节选,回答问题。
师徒四人牵着马,挑着担,在街市上行彀多时,看不尽繁华气概,但只见家门口一个鹅笼。三藏道:“徒弟啊,此处人家,都将鹅笼放在门首,何也?”八戒听说,左右观之,果是鹅笼,排列五色彩缎遮幔。呆子笑道:“师父,今日想是黄道良辰,宜结婚姻会友,都行礼哩。”行者道:“胡谈!那里就家家都行礼!其间必有缘故,等我上前看看,”三藏扯住道:“你去,你嘴脸丑陋,怕人怪你。”行者道:“我变化个儿去来。”好大圣,捻着诀,念声咒语,摇身一变,变作一个蜜蜂儿,展开翅,飞近边前,钻进幔里观看,原来里面坐的那个小孩儿!再去第二家笼里看,也是个小孩儿!连看八九家,都是个小孩儿,却是男身,更无女子,有的坐在笼中顽耍,有的坐在里边啼哭,有的吃果子,有的或睡坐。行者看罢,现原身回报唐僧道:“群笼里是些小孩子,大者不满七岁,小者只有五岁,不知何故。”三藏见说,疑思不定。
(1)上述情节发生在取经途中的哪个国家?为何家家户户门口的鹅笼中坐着小孩?
(2)作家林语堂说,孙悟空代表了“不甘约束的人类精神与神圣的规范之间的冲突。”请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1)B
(2)示例:因为记恨孙悟空降服了自己的孩子红孩儿,牛魔王不愿借芭蕉扇,并因此与孙悟空展开大战,惊动天上众神。
2.
(1)示例:①猪八戒变身壮汉,被高家招做女婿,虽食量惊人却勤快能干。可后来常现原形,来去飞沙走石,又将高小姐锁于后院。高家惊恐,请人降妖,悟空得知详情,变作高小姐模样,百般戏弄八戒,将其降伏。②黎山老母等四圣变成一母三女,试探唐僧师徒取经的决心。好色的八戒没能经受住考验,想要把三女都娶作妻妾。四圣让八戒用手帕遮住头脸撞天婚,八戒被撞得嘴肿头青,最后被吊在树上。
(2)示例一:美猴王有了“无常”之忧,决定寻找长生不老之法。在南赡部洲漂泊八九年,参访仙道,无缘得遇。又飘过西海,到达西牛贺洲,得遇菩提祖师,获姓得名,习长生妙道口诀,自身变得法性颇通、根源坚固,又习得变化、腾云之法,二十
年后归来得以解忧。
启示:在寻找中或遇挫折,但可以通过自己的改变与完善,为丰富的人生奠基。
示例二:流言的侵扰不断。“我”开始离家求学,辗转多地,先在S城,后去南京,最后到日本。在各类实业中不断摸索,“我”发现了一些“乌烟瘴气”的局面、一些教员的无知、国人的麻木……从而选择了弃医从文的救国之路。启示:寻找是不断地摸索,在摸索中往往会经历种种未知与迷茫。可能有多次多地的辗转,在不断的坚持与反省中,终能找到正确的路。
3.
(1)吴承恩孙悟空偷吃人参果
(2)表现了猪八戒贪吃、急躁的性格特点。
(3)A
4.
蜈蚣精。蜘蛛精斗不过悟空,找师兄(蜈蚣精)来为她们报仇。悟空请毗蓝婆(黎山老母)收伏了蜈蚣精。
5.
(1)①③③④
(2)群猴在山中玩耍时发现了水帘洞,大家约定谁先进去探洞就拥谁为王,石猴第一个勇敢地跳进水帘洞,被群猴尊为美
猴王。
6.
(1)示例1: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后,唐僧赶他走,孙悟空向师父下拜告别,嘱咐沙僧,止不住流泪,表现了孙悟空重师徒之情。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由任性急躁变得成熟稳重,说明他成长了。
示例2:孙悟空打死了一群草寇,唐僧赶他走,孙悟空苦求不成,离开后又回来向师父求饶,被拒后,向观音菩萨求助。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能理性地处理问题,说明他成长了。
(2)(1)回到天庭,如黄袍怪;(2)被主人收服,如青牛精、金角大王、银角大王;(3)被打死,如白骨精;(4)被天界的神仙或菩萨收服,如鲤鱼精、黑熊精、玉兔精。
(3)示例:从情节角度,使小说的故事更加曲折生动;从人物角度,如孙悟空,在取经之前是桀骜不驯,无所畏惧,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取经途中也曾放弃回到花果山,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身上的野性逐渐褪去,变得稳重成熟,懂得了尊师
重道,学会了承担责任、慎重思考、不乱杀生,最终成为了“斗战胜佛”;从主题角度,是为了考验师徒四人的诚心和决心,也让他们在磨难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最终才能真正修行成“佛”;人生的过程要远比结果更加重要,取经的经历就是一个人修行修心的过程。
7.
示例1:在《西游记》中,唐三藏心志坚定,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诱惑,都不改西行取的决心,所以面对“招婿”的诱感,他坚决不从;但他性情懦弱,怕惹麻烦,所以当妇人发怒时,他就依她的意见,想把徒弟留下一个,自己好赶快脱身。
示例2: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本领高强,聪明机智,但又有点顽劣。在这一回,悟空凭借火眼金睛,早已看穿“招婿”是菩萨们设下的局,所以在唐三藏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赶紧以“我从小儿不晓得干那般事”推脱掉,并建议让贪婪好色的八戒留下,以考验其意志,真是又机敏又爱捉弄人。
示例3:在《西游记》中,猪八戒好吃懒惰,贪财好色,喜欢偷奸耍滑,取经意志不够坚定。选段中,当孙悟空提出让他留下来时,他心里愿意,但又不愿直接表明态度,就委婉地说“从长计较”,既不拒绝,也给自己留下余地。足见他凡心未了,“散伙”的想法在诱惑面前很容易复燃。
示例4:在《西游记》中,沙僧老实憨厚、性格耿直、志向坚定。所以,当师傅征求他的意见时,他郑重其事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感谢师傅拯救自己摆脱苦海,决心报答师傅恩情,甘心追随师傅求得功果,宁死不改变初心,态度恳切真诚。
8.
得知被封的弼马温仅是个养马的官,一怒之下竖起“齐天大圣”的旗帜与天宫对抗;玉帝命他管理蟠桃园,王母娘娘设蟠桃宴唯独没请孙悟空。嫉恶如仇、叛逆反抗(桀骜不驯)、英勇无畏、敢作敢当。
9.
悟空一路筋斗云,以为到了天尽头,想将字写在撑天柱子上,证明他翻出了佛祖的手掌心,此后佛祖将五指化作五行山,压住了悟空。
10.
示例1:赞同鲁迅观点,吴承恩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如白骨精善于抓住人性的弱点进行针对性地变化,诡计多端,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化成少女、老妇、老翁来迷惑师徒四人;牛魔王、罗刹女与红孩儿血溶于水、坚不可摧的亲情,牛魔王虽然与孙悟空是结拜兄弟,但是还是因为红孩儿被收作善财童子使出浑身解数与孙悟空大战,罗刹女也因此事痛恨孙悟空,而不肯借扇给孙悟空等。
示例2:赞同胡适观点,《西游记》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充满了谐谑,也充满对世道人心的深刻体察。如“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黎山老母、南海观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化作美女来考验四人的求佛之心。孙悟空与沙僧倒也罢了,“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那八戒闻得这般富贵,这般美色,他却心痒难挠,坐在那椅子上,一似针戳屁股,左扭右扭的忍耐不住”。以至于后来他按捺不住,暗地里跑去与众女“私订终身”,在后堂又与众女玩起了“撞天婚招女婿”。最后又穿上了“珍珠汗衫”,却落了个“疼痛难禁,绷杀我了”的后果。这些令猪八戒丑态百出的场面,令人忍俊不禁。
11.
吴承恩,明
C
B
12.
(1)吴承恩
(2)心地善良是非不分、偏听偏信、昏庸顽固。(答二点即可)
(3)示例:信谗言屡逐孙大圣(或惑是非错怪孙行者;或发慈悲怒斥大徒弟)
13.
(1)沙僧(沙悟净),大战流沙河
(2)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忠心不二,保师傅取经;精明世故,逆来顺受
(3)D
14.
(1)比丘国;因为比丘国国王精神瘦倦,饮食少进,命在旦夕,太医院检尽良方,不能疗治。那进献美后的道人(国丈),自称有个能延寿的海外秘方,药引子是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煎汤服药,服后有千年不老之功。这些鹅笼里的小儿,都是选就养在鹅笼里面的。
(2)在被压五行山之前,孙悟空夺走龙王的镇海之宝——定海神针(在幽冥界勾掉猴属在生死簿上的姓名,大闹天官。高喊玉帝为“帝老儿”。回归花果山,高挂的旗号是“齐天大圣”等等),这个时期孙悟空充分体现了“不甘约束的人类精神”。从五行山出来以后,紧箍咒使孙悟空归顺听话了,一路保驾师父西天取回真经。虽然在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桥段里,唐僧冤枉孙悟空,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一路保驾唐僧西天取经,这代表了“神圣的规范”。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