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学本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的地形(地形复杂多样) 课型 新授 课时 主备人 授课日期
审核人
主讲人
课程标准对于教材中这一整节课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因为本节内容为“地形复杂部分”部分,所以我认为本节对应课标内容应为:通过读中国地形分布图,能概括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并结合地图知道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特征及分布。
教学目标1.能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指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并说出各自的边界山脉。2.知道我国主要的地形区的主要特征。学会用比较学习法比较同类地理事物,并能在比较中抓住重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并能清楚地知道复杂自然条件的优势与不足。4.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知道因地制宜发展。
教学重点:1.能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指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并说出各自的边界山脉。2.知道我国主要的地形区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1.知道我国主要的地形区的主要特征。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并能清楚地知道复杂自然条件的优势与不足。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导入 课前3分钟准备时:播放148秒看尽祖国大好河山!原来我们的家乡这么美《这里是中国》视频。学生认真倾听观看感受插有歌曲的视频,领悟中国秀丽山川之美。【多媒体展示】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学生喜欢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秀丽山川之美,轻松进入课堂。回顾上节课所学《山脉纵横交错》,师出示我国主要山脉图,提出:我们上节课学到山脉构成了是中国版图的骨架,那么什么是把骨架填充的丰满,给我们呈现出江山如此多娇呢?世界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我国都能找到,说明了我国的地形?预设:复杂多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的地形——地形复杂多样。(板书:地形复杂多样)【多媒体展示】 学习目标1.能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指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并说出各自的边界山脉。2.知道我国主要的地形区的主要特征。学会用比较学习法比较同类地理事物,并能在比较中抓住重点。 3.通过学习知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并能清楚地知道复杂自然条件的优势与不足。设计意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方法。【承转】我国地形复杂多样,这些地形区如何分布,各自有何特点?【安排小组活动】好,为了充分发挥各位同学的聪明才智,比比看看哪些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强,现在按照学习小组(各小组组长负责协调汇总),依据导学单上提出的几个学程问题,先自学后互学,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快最好。最后我们分小组展示。 二次备课
二、教学过程(一)新知探究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一 地形复杂多样(板书)主问题1: 我国的地形区各有不同,都是一样的地形是否特征相同,这些地形区和山脉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读“中国地形分布”图,学习课本24-27页完成:(1)你能在图上找到四大高原吗?总结四大高原的特点。(2)你能在图上找到四大盆地吗?总结四大盆地的特点。(3)你能在图上找到三大平原吗?总结三大平原的特点。(4)你能在图上找到三大丘陵吗?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1)读课本和中国地形分布图等资料,明确要求,独立思考,在地图上查找标注,将自主学习结果和想法记录在导学单上。(2)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惑标记,准备请教同组伙伴。第二步:互学提高(学法指导设计)(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按4、3、2、1号顺序将找到的地形区的位置和相应特点组内展示,并说出概况。每人要查找不足、展示长处、互学互评,纠错。2号将互学评价得分统计。 (2)汇总意见。组长汇总,总结方法和学习效果,提醒组内各成员不足和长处。 (3)展学准备。组长根据互学效果做好组员的展学分工,提出展学要求,做好展讲准备。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地形区、山脉的活动,让学生去读图、绘图、析图、用图,通自学体验、感悟,增加对山脉和地形区的位置的了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边所学的分析各大地形区的特征,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学习重点比较容易突破。这样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图文结合的意识,促进自主学习有深度;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为后边展学酝酿积极性参与条件,形成快乐体验。小结归纳:(1)四大高原名称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方位西南部北部中部西南边界(山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大兴安岭——祁连山——长城祁连山乌鞘岭以东,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秦岭以北西起横断山脉,北临四川盆地,东到雪峰山特点峰峦绵延、冰川纵横,世界屋脊、最高地面起伏和缓,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西北部戈壁沙漠广布第二大黄土广布,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地面崎岖、石灰岩广布四大盆地名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外围山脉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大巴山巫山所在省区新疆南部新疆北部青海西北部四川东部特点平坦、沙漠广布、最大平坦、沙漠广布高原荒漠盆地多盐湖底部多丘陵,低山广布,西部成都平原三大平原:名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置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之间燕山以南、大别山以北、太行山以东沿长江中下游呈带状分布特点最大,黑土广布;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鱼米之乡三大丘陵:分布在东部地区①辽东丘陵②山东丘陵③东南丘陵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二 “山脉和地形区”(板书)主问题2.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主要山脉,并进行了绘制练习,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我国的主要地形区,那让我们能否把地形区填充到我们上节课绘制的山脉图中?(1)再读“中国地形分布图”,进一步熟悉山脉和地形区分布特点?(2)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中填充中国主要地形区。(提示:可以先给各地形区进行编号,再填到图中。)【视频播放】《中国的地形》视频【教师板画】中国的主要山脉图。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1)读课本和地图资料,明确要求,独立思考,将自主学习结果和想法记录在导学单上。(2)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惑标记,准备请教同组伙伴。第二步:互学提高(学法指导设计)(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按4、3、2、1号顺序将自己学习成果组内展示互学。每人要查找不足、展示长处、互学互评,纠错。2号将互学评价得分统计。 (2)汇总意见。组长汇总,总结方法和学习效果,提醒组内各成员不足和长处。 (3)展学准备。组长根据互学效果做好组员的展学分工,提出展学要求,做好展讲准备。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通过再读图熟悉,然后进行填图标注的方式,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山脉和地形区分布知识的学习。这个问题可能用时较长,于是先让学生课前进行精心绘制,在导学单上印制了中国的主要山脉图。外加老师向学生播放小视频《中国的地形》,有助于学生对山脉和地形区分布的理解和记忆。另外,通过绘图、填图,让学生熟悉了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状况,为下一节研究“地势西高东低”奠定了解决基础。第三学程: 学习任务三 山区面积广大(板书)【多媒体展示】1.新闻热点材料: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发布最新地质灾害防范预警:8月11日20时—8月12日20时,三峡库区,神农架林区、恩施地区、咸宁地区、鄂州市、黄石地区,十堰、襄阳、宜昌、武汉(新洲东北部)、黄冈以及其他暴雨中心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风险较大,请相关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其中,恩施地区、黄冈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风险大,请相关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2.多年来,福建三明市立足于生态优势,因地制宜保护和利用山水资源,在守好“绿水青山无价宝”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旅康养、特色农业和林产加工等生态型产业,积极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主问题3. “江山如此多娇”,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那么各类地形所占比重如何?思考:支问题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发展是否受当地地形的制约?国家为什么提出因地制宜?我们阳信县在华北平原上,平原地形对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那么山地、高原等地,怎样可以更好的开发?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思考(学法指导设计)(1)根据材料和本节所学,独立思考,将自主学习结果和想法记录在导学单上。(2)准备和同组伙伴互学交流。第二步:互学交流(学法指导设计)(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按4、3、2、1号顺序将自己学习成果组内展示互学。每人要查找不足、展示长处、互学互评,纠错。2号将互学评价得分统计。 (2)汇总意见。组长汇总,总结方法和学习效果,提醒组内各成员不足和长处。 (3)展学准备。组长根据互学效果做好组员的展学分工,提出展学要求,做好展讲准备。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主问题3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本学程是一个难点,我们先用新闻材料把学生引入对山区知识的思考,应该如何开发,我们可以利用暑期的新闻材料,特别是暴雨后山区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新闻材料,给学生以冲击,再配合近几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报道,学生更容易接受。我选用回归阳信地形知识,让学生对乡土地理有初步的认知,这对今后中考中易出现的乡土地理考题会有很大帮助。我们也可以拓展到整个滨州,山东,这样便于学生获得较全面的知识。小结归纳:【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山区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1、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2、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开发利用时要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次备课
(二)达标检测部分第四学程:学习任务四 检测练习,当堂达标 【精选典型例题】如图示意“我国五种地形类型面积比例”。读图,完成题目1.由图可知,我国的地形特征是( ) C
①类型单一 ②山区面积广大 ③复杂多样 ④平原面积广大A. ①②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2.下列盆地中,海拔最高的是( )DA. 四川盆地B. 准噶尔盆地C. 塔里木盆地D. 柴达木盆地3.山脉往往是地形区之间的分界线,下列如图所示地形区表示四川盆地的是( D )A. B. C. D. 4.新疆的地形大势与“疆”字相似,有“三山夹两盆”之称,分别是①昆仑山脉、②阿尔泰山脉、③天山山脉、④准噶尔盆地、⑤塔里木盆地,其中自北向南排序正确的叙述是( )A. ②④③⑤①B. ①④③⑤②C. ③⑤②④① D. ②⑤③④①5.给图中四个盆地相匹配,错误的是( )
6.有关我国的地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山区虽然比较崎岖,交通不便,但在农业多种经营、生态旅游开发方面优势较大B. 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既是主要农业区,也是经济发达地区C. 平原比重较小,但对我国耕地影响不大D. 山区更易发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经济开发过程要重视对生态的保护7..载人飞船返回着陆时,应选在居民少、开阔平坦的地区,请你为载人飞船选择着陆点( )A. 青藏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 黄土高原 D. 云贵高原8.我国四大高原各有特色,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A. 青藏高原地势高峻,雪山连绵 B. 内蒙古高原辽阔坦荡,草场广布C.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黑土广布 D. 云贵高原地形崎岖,石灰岩广布9.读“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I是 ______ 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J是 ______ 平原,A是 ______ 山脉,B是 ______ 盆地。
(2)位于H和J地形区之间的山脉是 ______ 。
(3)黄土高原为 ______ (填字母),特点是 ______ 。 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达标(学法指导设计)(1)读清题意,明确要求,独立思考将自主学习结果和想法记录在导学单上。(2)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惑标记,准备请教同组伙伴。第二步:展学交流(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所有同学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同学展示完毕其他同学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汇报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同学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位同学展示,评价人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联系典型题型,突出考察重点难点和解题方法,提升解决问题能力。课堂教学要“达标”,前面我们根据课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这就好比射箭,我们在准确的位置安放了靶子,这一步就是看看我们最后射了几环,下节课才能更好的改进和补充。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地形复杂多样1.四大高原①青藏高原②内蒙古高原 ③黄土高原④云贵高原 2.四大盆地①塔里木盆地 ②准噶尔盆地③柴达木盆地④四川盆地3.三大平原①东北平原②华北平原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4.三大丘陵①辽东丘陵②山东丘陵③东南丘陵山区面积广大山区: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比例:山区1/3,山地2/3.
教学反思
4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学本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的地形(山脉纵横交织) 课型 新授 课时 主备人 授课日期
审核人
主讲人
课程标准: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有:“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因为本节内容为“山脉纵横交织”部分,所以我认为本节对应课标内容应为:通过读中国主要山脉图,能概括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织,并且构成了地形的骨架。并结合地图知道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分布。
教学目标1.通过读中国地形图,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知道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分布。2.通过认读我国主要山脉的位置并说出其走向,让学生能在空白中国政区图上,填绘我国主要山脉。3.通过了解中国著名的山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教学重点:中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分布教学难点:中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导入 课前准备时:播放《震撼中国地形第一部【山脉篇】》视频。学生认真倾听观看感受视频,回忆地形基础知识,学习中国山脉基础知识。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地形的基础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的山脉,轻松进入课堂。师提出问题:“同学们都吃过烧鸡吗?我们吃完肉会剩下什么?”预设:“骨头”。“对,正是这些骨架撑起了一直鸡。我们中国像一只雄鸡屹立东方,那么什么是中国版图的骨架呢?”预设:“山脉”引出本节课题“中国的地形——纵横交织的山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的地形——山脉纵横交织。(板书:山脉纵横交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1.通过读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了解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知道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分布。2.通过认读我国主要山脉的位置并说出其走向,能在空白中国政区图上,填绘我国主要山脉。3.通过了解中国著名的山脉,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设计意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知道通过什么方式掌握哪些知识点。【承转】大家通过刚才的视频,和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知道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织,我们如何去更好的认识呢?【安排小组活动】好,为了充分发挥各位同学的聪明才智,比比看哪些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强,现在按照学习小组(各小组组长负责协调汇总),依据导学单上提出的几个学程问题,先自学后互学,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快最好。最后我们分小组展示。 二次备课
二、教学过程(一)新知探究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一 初步认识中国的山脉主问题1: 通过读图,你能找到并记住我国的主要山脉吗?读“中国的主要山脉”图,完成:(1)学习课本21页、22页,按照山脉的走向,我国山脉可以划分为哪几个类型?(2)按照山脉的走向,每种类型中有哪些主要山脉?(3)你能在《中国的主要山脉图》中正确的指认出中国的主要山脉吗?(4)山脉常常成为我国主要省级行政区划的天然分界线,你能找到哪些?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1)读课本和中国的主要山脉图资料,明确要求,独立思考,查找我国主要山脉并标注,将自主学习结果记录在导学单上。(2)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惑标记,准备请教同组伙伴。(预设第4个支问题)第二步:互学提高(学法指导设计)(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按4、3、2、1号顺序将自己记忆中国的主要山脉名称组内展示,并在图中指认。每人要查找不足、展示长处、互学互评,纠错。2号将互学评价得分统计。 (2)汇总意见。组长汇总,总结记忆山脉的方法和学习效果,提醒组内各成员不足和长处。(3)展学准备。组长根据互学效果做好组员的展学分工,提出展学要求,做好展讲准备。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1)展示问题1.2时要求: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展示问题3.4时要求:指图准确,声音洪亮,语言流畅。(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设计以学生初步认识中国的主要山脉活动,让学生去记忆、读图、认图,通自学体验、感悟,增加对中国的主要山脉的了解,然后小组内合作在地图上认读山脉,并找出哪些山脉做了哪些省区的分界线。对于山脉和省区的关系,这个地方我预设为这一环节的一个难点。这里学生自己找可能有难度,但是也培养了学生结合地图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地图进行在地图上指认中国主要山脉的分布特征,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学习重点比较容易突破。这样设计的目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自主学习有效性;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为后边展学酝酿积极性参与条件,形成快乐体验。小结归纳:(1)山脉纵横交织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2)①太行山是山西省与河北省的界线;②巫山是重庆市与湖北省的界线;③武夷山是江西省与福建省的界线;④祁连山东段是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⑤昆仑山西段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西藏自治区的界线;⑥南岭是湖南省与广东省的界山。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二 “熟悉中国的山脉”主问题2.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我国的主要山脉,那让我们能否绘制出我国的主要山脉图呢?1.在主问题1的(2)支问题中,给山脉编号,2.读“中国的主要山脉”图,在中国轮廓图上绘制主要山脉,并把山脉编号填充到正确位置,要考虑走向和分布。3.利用编号,相互指出绘制的山脉并说出走向。(提示:可以先采用印课本的方式,然后自己再绘制)【教师板画】中国的主要山脉图。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1)学习课本21页、22页,读中国主要山脉图,明确要求,独立思考,在导学单上绘制主要山脉图简图。(2)将自己在绘图中解决不了的疑惑标记,准备请教同组伙伴。第二步:互学提高(学法指导设计)(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按4、3、2、1号顺序将自己学习成果组内展示绘制山脉图。每人要查找不足、展示长处、互学互评,纠错。2号将互学评价得分统计。(2)汇总意见。组长汇总,总结绘制山脉图的方法和学习效果,提醒组内各成员不足和长处。(3)展学准备。组长根据互学效果做好组员的展学分工,提出展学要求,做好展讲准备。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2)小组成员合作绘制山脉,绘制山脉的走向和位置要基本准确。(3)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通过绘制中国的主要山脉图,进一步深化学生中国的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分布的记忆。这个问题可能比较难操作,用时应该是本节课时间最长的,于是先让学生可以先用印课本绘制的方式减小绘制的难度。外加老师在黑板上板画,使学生明白如何更好地绘制,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绘制环节,学生能自主的熟悉山脉,到互学中相互指出绘制的简图的问题,再到相互可以指认绘制的地形图上的主要山脉,最后到展学中的展示环节,并且增加了其他组学生的指认环节,增强了学生对中国的山脉的记忆。根据学生展学,教师抓住关键,进行提炼归纳,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不断深化。小结归纳:拓展学习:中华五岳(板书)师提出:徐霞客曾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五岳归来不看山”,播放有关五岳的相关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话五岳。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本学程属于活动知识,在课程标准中未做具体要求,但是在一些期中、期末考试中有时候会出现五岳相关知识,并且我们可以借助此学程增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完成德育目标。所以我设计为学生不只是学课本知识,可以说一说自己从旅游中、影视作品中对五岳的了解,我们通过穿插一些视频资料让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接着教师组织对本问题进行总结,便于学生获得较全面的知识。小结归纳:东岳泰山(五岳之首,山东)西岳华山(陕西省东部)南岳衡山(湖南省中部)北岳恒山(跨山西河北)中岳嵩山(河南省中部)。 二次备课
(二)达标检测部分第四学程:学习任务三 检测练习,当堂达标 【精选典型例题】1.下列山脉及其走向,搭配正确的是( )①天山、横断山脉、阴山为东西走向②贺兰山、六盘山为南北走向③喜马拉雅山脉为弧形山脉④阿尔泰山、台湾山脉为西北—东南走向⑤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为东北—西南走向A. ③⑤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2.山脉常常成为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天然分界线。对下列对四幅示意图中山脉名称的判断,正确的是( )A. ①太行山脉、②武夷山脉、③昆仑山脉、④祁连山脉
B. ①大兴安岭、②台湾山脉、③天山山脉、④阿尔泰山脉
C. ①雪峰山脉、②长白山脉、③秦岭山脉、④大别山脉
D. ①巫山山脉、②武夷山脉、③阴山山脉、④横断山脉3.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①山脉东侧为山东省 B. ②山脉西侧为江苏省C. ③山脉是天山 D. ④山脉是巫山4.读“中国地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出图中数字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山脉: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2)下列山脉中,属于东西走向的一组是________。A.①③B.②④C.⑤⑥D.⑦⑧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达标(学法指导设计)(1)读清题意,明确要求,独立思考将自主学习结果和想法记录在导学单上。(2)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惑标记,准备请教同组伙伴。第二步:展学交流(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所有同学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同学展示完毕其他同学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汇报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同学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位同学展示,评价人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联系典型题型,突出考察重点难点和解题方法,提升解决问题能力。课堂教学要“达标”,前面我们根据课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这就好比射箭,我们在准确的位置安放了靶子,这一步就是看看我们最后射了几环,下节课才能更好的改进和补充。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山脉纵横交错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五岳:东泰、西华、南衡、北恒、中嵩
教学反思
4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学本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 课型 新授 课时 主备人 授课日期
审核人
主讲人
课程标准及解读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有:“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因为本节内容为“地势西高东低”部分,所以我认为本节对应课标内容应为:通过读中国地形图,能概括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目标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能力2.能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培养学生使用地图提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总结的能力。3.通过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2.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教学难点:1.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导入 课前3分钟准备时:播放《科普中国中国地势特点》视频。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错误?预设:华北平原标注错了。【多媒体展示】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中国的地形地势相关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本节重点知识有了初步了解,轻松进入课堂。并提出问题:视频中你发现错误了吗,进而引起学生更加关注思考并进入学习状态,令学生们能够真正从地理知识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板书:地势西高东低)【多媒体展示】 学习目标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2.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3.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设计意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方法。【承转】我们对山脉地形区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我们一起来探究我国的地势有关知识?【安排小组活动】好,为了充分发挥各位同学的聪明才智,比比看看哪些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强,现在按照学习小组(各小组组长负责协调汇总),依据导学单上提出的几个学程问题,先自学后互学,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快最好。最后我们分小组展示。 二次备课
二、教学过程(一)新知探究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一 我国的地势特点(板书)主问题1: 古诗词中有好多描写我国大江大河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虞美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长歌行》?大河为什么向东流呢?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沿32°N线中国地形剖面”图,完成:(1)你能快速找出我国地势特点吗?(2)在图2-8上找出并标注我国地势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和分界山脉。(3)在图2-21山脉地形区图上标注记忆。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1)读课本30页和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等资料,明确要求,独立思考,查找标注,将自主学习结果和想法记录在导学单上。(2)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惑标记,准备请教同组伙伴。第二步:互学提高(学法指导设计)(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按4、3、2、1号顺序将自己找到的答案和在地图上标注的结果组内展示,并说出概况。每人要查找不足、展示长处、互学互评,纠错。2号将互学评价得分统计。 小组讨论如何画中国地势简图,(2)汇总意见。组长汇总,总结方法和学习效果,提醒组内各成员不足和长处。 (3)展学准备。组长根据互学效果做好组员的展学分工,提出展学要求,做好展讲准备。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小组代表在黑板上板图展示、或者通过多媒体展示自己组内绘制的地图。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引导组员辨析中国地势阶梯图,加深对中国地势阶梯的理解。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本环节设计为突破教学重点中第一个重点,并增强学生的图文结合能力为目的,所以用时可能较长。课堂上教师可适当掌握,可以用学生前面绘制的图,在导学单上应印制更准确的图。设计为以学生为中心探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的读图分析活动,再让学生去通过绘图熟悉。通自学体验、感悟,增加对我国地势各级阶梯的了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前边所绘制的山脉地形区图再进行二次绘制阶梯分界线,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学习重点比较容易突破。这样设计的目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触发加动手意识,促进自主学习有深度;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为后边展学酝酿积极性参与条件,形成快乐体验。小结归纳: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大江大河大多自西向东流2.我国三级阶梯分界山脉、主要地形区、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二 “地势对我国的影响”(板书)主问题2.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我们知道了我国的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那么对我国的气候河流等还产生了那些影响呢?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精读课本,思考:(1)我国地势特点对河流的影响?(2)我国地势特点对气候的影响?(3)我国地势特点对交通的影响?(提示:逆向思维: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有何影响?)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1)读课本和地图资料,明确要求,独立思考,将自主学习结果和想法记录在导学单上。(2)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惑标记,准备请教同组伙伴。第二步:互学提高(学法指导设计)(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按4、3、2、1号顺序将自己学习成果组内展示互学。每人要查找不足、展示长处、互学互评,纠错。2号将互学评价得分统计。 (2)汇总意见。组长汇总,总结方法和学习效果,提醒组内各成员不足和长处。 (3)展学准备。组长根据互学效果做好组员的展学分工,提出展学要求,做好展讲准备。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通过思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地形地势和其他地理知识的联系。这个问题可能比较难理解,于是先让学生承转学程一继续分析西高东低的地势原因,所以我国大江大河大多自西向东流,引导学生联系交通,河流对交通的影响,沟通了东西交通。呈三级阶梯状分不,联系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所以在此处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此处的水能资源和落差大小的关系,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说明做铺垫讲解,也可以选择在后面河流章节讲解,此处还可以设计随堂题目:你认为什么地方适合修建水电站?地势对我国气候所产生的影响,有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这里教师可以稍作讲解,对后面的季风的教学可以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通过主问题引出,学生从简单查找到分析解决三个辅助问题很轻松的突破了本学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思考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根据学生展学发言,教师抓住关键,进行提炼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不断深化。小结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该地势对我国气候所产生的影响是:1.有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2.对河流的影响是使大部分河流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3.阶梯与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蕴藏有丰富的水能. 二次备课
(二)达标检测部分第三学程:学习任务三 检测练习,当堂达标 【精选典型例题】读下图“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题。1.上图表明我国的地势特征为A. 南高北低B. 北高南低C. 西高东低D. 四周高,中间低2.图中丙代表的地形区是A. 黄土高原B. 青藏高原C. 内蒙古高原D. 云贵高原3.位于甲乙两地形区之间的地理事物是A. 南岭B. 长白山脉C. 巫山D. 昆仑山脉4.图中乙段地势阶梯主要的地形类型是A. 平原和丘陵B. 高原和山地C. 丘陵和盆地D. 盆地和高原5.暑假时,小明一家从长沙自驾去珠峰,取道湘西、贵州、滇藏公路,穿越横断山区入藏。关于他们的行程,下列哪个说法可能不正确?( )A. 他们依次经过了地势第三、第二、第一级阶梯B. 经过横断山区时,他们遭遇了山洪爆发,山体崩塌滑坡,历经艰险C. 在雪峰山区,当地政府的扶贫手段除了鼓励采矿、水能开发、山区放牧,还有种植经济作物和发展特色旅游等等D. 他们依次经过的地形区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东南丘陵读等高线地形图,表示了我国的某个盆地,回答问题。6.据图中信息你能判断该盆地是A. 柴达木盆地 B. 四川盆地C. 塔里木盆地 D. 准噶尔盆地7.该盆地东侧的山脉走向是A. 东北—西南走向B. 南北走向
C. 西北—东南走向D. 东西走向8.小刚参加《三星智力快车》比赛时,选择了一道400分的地理知识题,题目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什么 你认为小刚应选哪一项( )A. 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B. 昆仑山一祁连山一横断山C.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D. 长白山一武夷山9.读我国的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地势总体特征是西 ________东 ________,呈 _______________状分布,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丰沛的 ______________。(2)我国的地势特征使得我国许多大河自______向 ______流入海洋,沟通了_______方向上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_______的经济联系;我国的地势特征使阶梯交界处形成巨大的水流落差,蕴藏有丰富的 ____________资源。(3)数字代码①~⑧中,能代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界线的是_________________。(注意,请按照自北向南的顺序填写,否则不给分)(4)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主要的地形类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山脉。(5)请在图中准确的位置标注出天山山脉和秦岭的名称。( 6)字母A所代表的盆地是___________;字母B所代表的高原是__________。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达标(学法指导设计)(1)读清题意,明确要求,独立思考将自主学习结果和想法记录在导学单上。(2)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惑标记,准备请教同组伙伴。第二步:展学交流(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所有同学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同学展示完毕其他同学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汇报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同学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位同学展示,评价人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联系典型题型,突出考察重点难点和解题方法,提升解决问题能力。课堂教学要“达标”,前面我们根据课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这就好比射箭,我们在准确的位置安放了靶子,这一步就是看看我们最后射了几环,下节课才能更好的改进和补充。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一级阶梯
第二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
黄海
气候
交通
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