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陆九渊曾上奏说,君主应该统筹大局,而不是事必躬亲。若以此为戒,然后能遂求道之志,致知人之明,陛下虽垂拱无为,而百事详矣。在此,陆九渊
A.认为君心得正才能国治天下平
B.强调治理国家关键在于知人善任
C.劝导君主治国遵循“无为而治”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发明本心”
2.2020年7月31号,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我国科技领域迈向新的台阶。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对我国和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过巨大影响。下列具有与北斗定位系统功能相似的是
A.造纸术的应用 B.指南针的应用 C.火药的应用 D.印刷术的应用
3.宋明儒士,几乎没有一个不涉猎佛神,不受佛禅之影响的。凭借早年出人佛禅的深厚积淀,他们一方面坚决划清儒、释界限,一方面对佛教进行了釜底抽薪式的的批判。这现象说明
A.佛教理论存在重大缺陷 B.儒士对佛教认识更全面
C.儒学存在思辨化的缺陷 D.佛教严重威胁儒学地位
4.宋代理学兴起.标志着儒学发展到了新高度。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
A.程颢 B.程颐 C.朱熹 D.陆九渊
5.某文中有“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等语句。可以推测该文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A.王安石
B.毕异
C.沈括
D.范仲淹
6.宋元时期,在商品流通领域出现“令人瞩目”“在世界商业史上也是大幅度领先”的现象。下列体现这一现象的史实为
A.基层市场的涌现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纸币的发行和使用
7.下表所示为宋元时期长安的商业发展状况。据此可知,影响当时长安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北方政局的变化 B.统治者政策调整
C.长安农业的衰落 D.封建经济的发展
8.宋朝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的现象;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表明宋代
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B.对经济的管控有一定松弛
C.土地兼并成为普遍现象 D.采取农商并重的经济政策
9.元末明初的文学、戏剧作品中经常提到珠算,如陶宗仪在《辍耕录》中把婢仆贬作算盘珠,要拨才动;《元曲选》“庞居士误放来生债”中提到“去那算盘里拨了我的岁数”,等等。文学、戏剧中用算盘珠作比喻,说明珠算盘已经比较流行。这一时期算盘流行主要得益于
A.商品经济发展 B.文学、戏剧发展
C.活字印刷推广 D.中外交流推动
10.中国是瓷器故乡,古代著名瓷都是
A.佛山 B.淄博 C.景德镇 D.唐山
11.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唐诗推动了民间印书风气 B.雕版印刷术在民间开始推广
C.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 D.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
12.宋代有些地方根本不种粮食,而是专门种菜、种果、种花、种茶、种棉、种桑。这时还出现了各色专营各种农产品的农户,如菜户、茶户、果农、蔗农、花户、园户、药户、酒户、渔户等。这说明当时
A.粮食生产出现下降 B.政府着力加强社会控制
C.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D.商品经济成为主导
13.宋代农业发展成就突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A.先进的生产工具的使用 B.国家政策的调整
C.高产作物的推广 D.复种技术在南方的普及
14.金朝模仿汉字创制了女真文字,并把中原经典翻译成女真语,设立女真进士科。这些措施
A.旨在推动北方民族融合 B.淡化中原的文化影响
C.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D.不利于少数民族发展
15.宋代,在江东、江西、两浙、福建等地似乎存在着人均耕地越少,“家贫子读书”风气越盛、科举中举人数越多的现象。这表明
A.世家大族开始衰落 B.耕地多寡决定科举热情
C.统治基础得以巩固 D.读书做官渐成谋生之道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文宗)“民间修昏(婚)姻,不计官品而上(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唐代北方门阀士族)耶”。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材料二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宋)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三 据《宋史·向敏中传》记载,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即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
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娶……互相闹得不可开交。
——摘编自方建新《宋代婚姻论财》
(1)材料反映唐代婚姻最看重什么?指出其反映的时代观念。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宋代“择偶”标准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过唐末五代的武人政治,宋太祖不愿再见军队夺取政权的威胁。宋代的政治权力,即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宋代科举取士,儒生基本上是经由竞争,以经典知识与文字表达能力,进入文官系统。宋代名臣,如三苏(苏淘、苏轼、苏辙)两宋(宋郊、宋祁)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都没有显赫家世,凭着文采与知识,在士大夫中脱颖而出。
宋代优遇士大夫,胜于前后列朝。据说,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戳士大夫。核对历史,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宋代知识阶层的地位提高,来必只是由于政权对文人儒生的尊崇,其实还在于这一阶层人口众多,形成相当广大的社会基盘。……大概由于教育较为普及、知识传布较为方便之故。宋代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更为重要。读书人往往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小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
——摘编自许俾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说明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
【参考解析】
一、选择题
1.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材料“君主应该统筹大局,而不是事必躬亲。若以此为戒,然后能遂求道之志,致知人之明,陛下虽垂拱无为,而百事详矣”阐述的是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故D符合题意;材料“认为君心得正才能国治天下平”属于朱熹的思想,与陆九渊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知人善任”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与陆九渊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导航服务,指引方向,指南针功能也是指引方向,二者功能相似,故答案为B项;利用造纸术生产纸张,提供书写材料,排除A项;火药可以用于制造热兵器,排除C项;印刷术的应用推动文化传播,排除D项。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时期,儒家知识分子在了解佛教的前提下,坚决与佛教划清界限,还用佛教批判佛教,说明儒士对佛教认识更全面,B项正确;佛教理论存在重大缺陷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存在思辨化是儒学发展的表现,与儒士了解佛教、批判佛教无关,C项错误;佛教严重威胁儒学地位只是儒学发展的背景,不是材料核心,D项错误。
4.
5.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沈括为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故C项正确;ABD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6.
根据材料“宋元时期……在世界商业史上也是大幅度领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即交子,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我国基层市场进一步发展,并且“基层市场的涌现”与材料“在世界商业史上也是大幅度领先”不符合,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在汉代时期已经开辟,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即交子,符合材料,经济重心南移与材料“在世界商业史上也是大幅度领先”的表述不符合,C项错误。
7.
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末到北宋初北方政局不断变化,影响到了长安城市的发展。王朝更迭时,长安萧条。政局稳定时,有所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看不出政策的调整,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商业,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商业,而不是封建经济,排除D。
8.
材料信息“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说明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明显松弛,故选B项;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改变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说土地兼并成为普遍现象,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农商并重,排除D项。
9.
元末明初是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正是这种经济发展形势使得算盘的使用频率提高,成为文学和戏剧中常见物品,A正确;文学、戏剧发展并不能推动算盘流行,反而是算盘的流行丰富了文学、戏剧的元素,排除B;算盘和活字印刷术无关,排除C;题干并未涉及中外交流,排除D。
10.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景德镇因盛产陶瓷,被称为“瓷都”。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佛山、淄博、唐山不以瓷器生产为主,排除。
11.
依据题干“9世纪”、“白居易”可知,时间应该是唐朝,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故B项正确;唐诗推动了民间印书风气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民间印刷技术与官方印刷术的比较,故C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印刷术的状况,不是强调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故D项错误。故选B。
12.
材料反映了宋代农业商品化、专业化水平取得一定发展,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故C符合题意;粮食生产出现下降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不能说明粮食生产下降,故排除A;材料与政府加强社会控制无关,故排除B;宋代商品经济成为主导,说法错误,故排除D。
1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时引进了双季稻,复种技术在南方地区普及推广,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故选D;宋代没有先进生产工具出现,依旧沿用唐代的曲辕犁, 故排除A;宋代农业方面政策依然是重农抑商,没有根本性的调整,故排除B;宋代没有引进和推广高产农作物,故排除C。
14.
材料反映了金朝模仿汉字创造女真文字、参照汉族科举制设立女真进士科,体现了女真族在坚持本民族文化基础上的吸收和创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故选C;金朝的措施是为了本民族政权的稳固,而不是为了民族融合,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女真学习中原文化,虽然变了形式但不能淡化中原文化的影响,故排除B;材料措施有利于女真族的发展,故排除D。
15.
根据材料可知,由于人均耕地不断减少,土地耕作不足以谋生,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的子女开始读书科举,读书做官成谋生之道,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的内容,故A错误;耕地多寡对科举热情有影响,但不能说决定,“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故 B错误;材料反映了因耕地减少,为谋生,家贫的人选择读书做官的人越来越多了,不能证明统治基础得以巩固,故C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16.
(1)“最看重”,材料信息“民间修昏(婚)姻,不计官品而上(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唐代北方门阀士族)耶”反映唐代婚姻最看重门阀(门第)。“时代观念”,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唐代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
(2)“变化”,根据材料二信息“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 ‘榜下捉婿’”、材料三信息“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即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娶……互相闹得不可开交”得出:由重视门阀到重视科举及第和财富。“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得出:门阀士族的衰落、科举制度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
(3)“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婚姻观念的变化反映了唐宋社会变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角度分析。
17.
(1)表现:根据材料“宋代的政治权力,即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可知,行政官僚系统由文官组成;根据材料“据说,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戳士大夫。核对历史,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可知,失势文官没有杀身之祸;根据材料“宋代名臣,如三苏(苏淘、苏轼、苏辙)两宋(宋郊、宋祁)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都没有显赫家世,凭着文采与知识,在士大夫中脱颖而出”可知,朝廷名臣大多出自科举;根据材料“宋代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更为重要。读书人往往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小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可知,社会地位较高且受到民间尊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读书人是社会教化的主要承载者。
(2)原因:根据材料“经过唐末五代的武人政治,宋太祖不愿再见军队夺取政权的威胁”可知,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重用文人治国和宋太祖的个人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农、工、商业较为发达,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根据材料“其实还在于这一阶层人口众多,形成相当广大的社会基盘。……大概由于教育较为普及、知识传布较为方便之故”可知,教育较为普及,知识分子社会基础雄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印刷术先进,有利于文化知识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