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八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8.1 平均数小学数学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八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8.1 平均数小学数学冀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0-10 19:5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特点,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等活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基本方法,会求简单的平均数。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的活动中,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感和统计观念,体会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从统计量的角度理解和建构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教师展示PPT图片,
师:同学们,通过图片信息,我们可以看到每个笔筒里都装有铅笔, 通过图片你可以提取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每个笔筒里铅笔数量不同。
生2:第5个笔筒铅笔数量最少。
生3:第4个笔筒铅笔数量最多。
师: 要使每个笔筒的铅笔同样多,可以怎么做?
生1:把第2个笔筒里拿出一根铅笔放到第3个笔筒里,把第4个笔筒里拿出2个放到最后一个笔筒里。
生2:可以把所有铅笔放到一起,在平均分,分别放到每个笔筒里。
师:这个办法怎么样?
生:行。
师:求铅笔总量请列式,(板书列式)
生:3+4+2+5+1=15(支)
师:平均分怎么分?
生:15÷5=3(支)
师:3支是每个笔筒的实际数量?
生:不是。
师:这个3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我们把它称为平均数。平均数是怎么求来的?
生:总和除以个数
(教师板书平均数公式)
(二)教师提问在生活中遇到平均数的情况。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师:在生活中你们在哪里遇到或接触过平均数?
生1:平均分吃的。
生2:考试可以算平均分进行比较。
生3:比赛时候算输赢。
师:那现在我们就开始一场比赛好不好
生1:好。
师:现在每个人拿出自己的题卡,当老师开始计时时,开始做题,说停止的时候,立刻停笔,然后我们来计算一下哪个组计算的题目又多又准确。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计时开始
师:时间到,请同桌互换大家对照PPT答案进行汇总,同桌写出数目。
(同学进行对照并汇总)
师:因为课上时间有限,这次我们先对比一下第一小组和第五小组。下面找我们同学来说一下自己的数据。
(汇总并板书)
师:我们估算一下哪个组会赢?
生:5组会赢,他们人多,我们人少。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不一定,有的人多有的人少。
师:那该如何比较更公平更准备一些呢?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教师巡视并指导,给一定时间)
师:好。谁来说一下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生:我们认为求平均数比较公平,可以分别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数。
师:你可以列一下算式吗?
(学生回答并做计算检查,确认全班数据)
师:第5小组的平均数谁来说一下?
(学生回答并板书)
师:现在我们已经汇总出信息,哪个组赢可以确定吗?
生:可以。
师:哪个组赢了?
生:第5小组。
师:恭喜第5小组获胜。掌声鼓励。计算水平是我们数学的基本能力,希望大家在平时多多练习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三、总结公式
师:通过 我们的比赛再次确认一下我们是如何计算平均数的?
生1:平均数=总和÷个数
师:说得真好。如果我们知道平均数和个数,可以求出总和吗?
生:可以。用平均数乘以个数。
四、尝试应用
师:下面进入我们的趣味训练营,请看图片信息,找同学读题。
(学生读题并提取数学信息)
生1:一周一共有7天,有每天的塑料袋的个数,可以求出丢弃塑料袋的个数,
师:那我们通过题目中给出的已经条件来求平均数,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
师:做完的举手。
(确认大部分学生做完,找个别同学练习本投影展示,并根据展示订正题目)
师:3这个数字是每天丢弃塑料袋的实际个数吗?
生:不是。有的时候比3多,有的时候比3少。
师:大家都知道塑料袋被称为“白色垃圾”,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保护环境,减少塑料袋的丢弃数量,为保护环境做一份小小的贡献。
五、课堂练习
师:刚才我们应用公式计算了平均数,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判断题
(学生读题,判断并说明理由,改正。)
师:下面我们继续看一道题
(学生读题)
师:根据题目所给条件,请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针对题目信息,提出问题。
生1:平均每个班植树多少棵?
生2:平均每天植树多少棵?
生3:平均每天 每个班植树多少棵?
(重点肯定第3个学生的提问,)
师:针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下面我们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
(给学生时间计算)
师:做完的举手
(大部分同学做完找同学投影展示并订正答案)
六、问题讨论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和讨论,我们知道平均数的求法和意义,与总和和个数有关系,请同学们看“问题讨论”的这个题目,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讨论。)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生1:没有危险,因为有的比120厘米浅。
生2:有危险。因为绿豆蛙说了小军不会游泳。
生3:有危险。因为平均水深是120厘米,那有可能比120里面深,如果深就危险。
师:平均水深是120厘米,那有可能有的地方会深度超过120厘米吗?
生:有可能。
师:所以有危险吗?
生:有。
师: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会游泳,不能不在家长的陪同下就去有水的地方,如果会游泳,也要注意我们应该在适合自己的范围内游泳,不能超越区域。
七、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怎么算平均数,平均数=总和÷个数
生2:我知道平均数不是实际数据,只是代表一般水平
生3:我知道平均数可以对比2个或者2个以上的不同数据
板书设计:
平均数
3+4+2+5+1=15(支)
15 ÷ 5= 3(支)
↓ ↓ ↓
平均数=总和÷个数
教学反思
《平均数》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过的“平均分”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什么是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对于这节课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笔筒装铅笔的案例中,学生从平均分的原始知识点进入,从而激发了什么是平均数即怎样求平均数的需求,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保持浓厚的兴趣,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 在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时,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和交流,教学时,我利用学生比赛的形式,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竞赛过程中,该怎样比较两队的成绩?让学生猜想,出现不同意见,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再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最终探索出用平均数来比较。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中既重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更重视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和个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存在问题:
1、过于重视概念的教学。在教学平均数的过程中,我对它的概念和意义的教学太多,反复讲解什么是 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作用,却忽略了本课的重点内容那就是平均数的求法。
2、学生对于平均数的应用掌握的不好 学生对平均数是反应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或总体水平,理解的不够深。
3.在处理练习时,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没有对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解决,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扎实,应变能力有待提升。
总之、在以后的备课中,我将仔细的研究教材,选择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