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我的信念

文档属性

名称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我的信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07 11:2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爱因斯坦曾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居里夫人简介: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早逝。父亲是教授,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不得担任任何有薪俸的教职。由于家境贫寒,为了支持二姐去法国求学,玛丽中学毕业后便不得不去做家教。1891年,玛丽获得了亚力山德罗维奇奖学金,靠着这笔奖学金,她只身来到巴黎理学院求学。189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获得了波兰留学生奖学金,留在巴黎。
在寻找一间条件较好的实验室的过程中,玛丽结识了志同道合的皮埃尔.居里。1903年,夫妇两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厄运降临了,皮埃尔由于车祸不幸丧身。居里夫人强忍着悲伤的同时,接过了丈夫的职位,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1911年,居里夫人有单独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她组织了一直有二百多台伦琴射线的车
队,用以装备战地医院,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由于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身上遍布各种伤疤。更为严重的是,骨髓由于射线的长期聚集而退化。
1934年7月4日,充满了艰辛与荣誉的居里夫人最终因恶性贫血症去世。
居里夫妇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使全世界都开始关注放射性现象。镭的发现在科学界爆发了一次真正的革命。过后不久,人们又发现镭在医学方面的价值,给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这使本来非常昂贵的镭,变得更加珍贵。有人劝说:“您如果去申请专利,定会成为百万富翁!”
“不,镭是一种元素,它应属于全世界!”居里夫妇毫不犹豫的回答。居里夫妇信奉“科学无国界”,可以说,这是他们献身科学的信仰。
这位伟大的女性,一生中共获过两次诺贝尔奖,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其他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院士。她共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坚韧不拔
rèn
天赋

问心无愧
kuì
结茧
jiǎn
报酬
chóu
奢望
shē
理所当然
蹂躏
róulìn
呵责

猝然

逆来顺受

预习检查
生字词.
问心无愧——自己没有惭愧。
鞭策 ——用鞭子赶马,比喻督促。
坚韧不拔——(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不动摇。
渲染——比喻夸大的形容。
奢望——过高的希望。
猝然长逝——出乎意外的死亡。
迷醉——迷恋,陶醉。
盛名——很大的名声。
呵责——大声斥责。
逆来顺受——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找出文章中能表现居里夫人性格的关键词语: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着勤奋 目标集中
探讨真理 献身科学 保持安静 不谋利益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沉醉科学
思想理念
环境需求
工作态度
树立信心
目标集中
坚忍不拔
执着勤奋
保持安静
追求自由
珍惜时间
探讨真理
不谋利益
沉醉科学
献身科学
克制自己
问题 :
1.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2.作者以蚕做喻的作用是什么?
3.本来是“孤独的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作是“美好的回忆”,这说明了什么?
4.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说明了居里夫人怎样的人格特征?
5.你怎样理解“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自由的工作”?
6.面对居里的去世,居里夫人又是如何做的?这表现了她怎样的人生态度?
问题 :
1.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2.作者以蚕做喻的作用是什么?
1.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是,要有信心。
这种纯粹的为科学为真理献身的精神,才决定了她能成为一个科学巨匠。
3.本来是“孤独的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作是“美好的回忆”,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居里夫人把对科学知识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所以把科学的探索看成是美好的、快乐的。
作者在24岁以前 一直居住在被蹂躏的波兰。缺少自由,没有宁静的科研环境和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自由,对居里夫人来说是来之不易的。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热爱科学。
5.你怎样理解“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自由的工作”?这体现了她什么特征?
4.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说明了居里夫人怎样的人格特征?
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不慕虚名。
这源于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科学事业的无比衷爱、痴迷。因为只有小孩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迷醉其中,有探求的欲望,才能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居里夫人继续坚持不懈的进新自己的科学研究,而且年纪愈老,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琐事。这些都表现了她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心态。
6.面对居里的去世,居里夫人又是如何做的?这表现了她怎样的人生态度?
7.“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象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在常人看来科研是枯燥的,作者却不这么看,为什么?
“去年春天,我的女儿们养蚕。我那时候身体还很不舒服,有好几个星期不得不停止活动,所以我把茧的结构观察了好久,我觉得很有趣。那些很活泼而且很细心的蚕,那样自愿地、坚持地工作着,真正感动了我。我看着他们,觉得我和它们是同类,虽然在工作上我或许还不如它们组织得那么好。我也是永远耐心地向一个极好的目标努力。我知道生命短促而且脆弱,知道它不能留下什么,知道别人的看法完全不同,而且对自己的努力是否符合趔没有多大把握,我还是努力做去。我这么做,无疑是有什么使我不得不如此,有如蚕不得不做蚕。那可怜的蚕即使不能把茧做成,也须开始,并且仍然那样小心地去工作;而若是不能完成任务,它死了就不能蜕变,就不能得到补偿。”
——《给外甥女的信》
“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某种力量”指什么呢?(在课文中找)
一、坚强的决心——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
二、对真理的渴求——“而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
三、科学巨大的魅力——这种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

1、假如你是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
2、你又怎么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
“钋”与“波”
1897年7月,居里夫妇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从含铋的矿物中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它的化学性质与铋相似,但放射性比纯铀强400倍,居里夫人惊喜欲狂,叫道“钋,钋!” 原来在实验之前,居里夫妇就在商议新元素的名称时,玛丽说道:“假如存在新元素的话,我想叫钋,纪念我的祖国波兰!” 皮埃尔深知玛丽眷恋着自己的祖国,要用新元素的名称来争得祖国的荣誉和人民的光荣。居里赞同地说:钋,波兰!波兰,钋! 这样,被居里夫妇命名为"钋"的新元素便问世了。

课外拓展
在丈夫皮埃尔去世以后,居里夫人开始一人担负起抚养孩子的重担。当时她经济上拮据,还得补贴一部分给科研。有人建议她卖掉与皮埃尔在实验室里分离出的那1分克镭,这在当时价值100万法郎。居里夫人则认为,不管今后的生活如何困难,决不能卖掉科研成果。她让女儿从小养成勤俭朴素、不贪图荣华富贵的思想。居里夫人毅然将镭献给了实验室,把它用于研究工作。后来她带着两个女儿赴美国接受总统赠送给她的一克镭时,也同样告诫女儿:“镭必须属于科学,不属于个人。”
荣誉就像玩具
有一天,有位女士来居里夫人家作客。 她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在玩一枚奖章。她仔细一瞧,发现是英国皇家学会发给居里夫人的金质奖章,感到十分惊讶,便不解地问:“玛丽,能获取这枚奖章,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这是极高的荣誉啊!您怎能给小孩子当玩具玩呢 ” 居里夫人淡淡一笑,平静地对女友说:“我想让孩子们从小明白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 ”女友急切地问。 “正确对待荣誉。在我看来,所有荣誉就像玩具一般,仅仅玩玩而已。孩子不能守着这种荣誉生活,不然,她将一事无成。” 女友不禁赞同地点头。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爱因斯坦1935年11月23日在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
居里夫人悼念会上发表的演讲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