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控制
一、单选题
1.白尾黄鼠是沙漠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它在高温环境下体温的昼夜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动物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 该动物在15时至24时体温趋于稳定
C. 该动物在6时至9时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 D. 该动物体温的昼夜变化是体现对环境的适应性
2.在炎热的夏天,从室外进入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间,人体将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
A. 尿液减少,排出的尿液中尿素的质量分数变大 B. 在神经等调节下皮肤血管的口径变小
C. 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减少 D. 小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3.人体的体温可保持在37℃左右,是由于机体的哪些生理过程保持相对稳定( )
A. 产热和散热 B. 消化和呼吸 C. 吸气和呼气 D. 消化和吸收
4.皮肤对保持人体体温恒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夏天天热时( )
A. 大多数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 B. 大多数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减少
C. 大多数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加 D. 大多数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加
5.2019年5月《攀登者》上映,影片讲述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的壮举。在攀登过程中,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
①体温下降
②登山过程中主要靠骨骼肌产热
③皮肤血管舒张
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6.人能保持体温恒定,是因为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使( )
A. 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保持平衡 B. 骨骼产热和直接散热保持平衡
C. 内脏产热和蒸发散热保持平衡 D. 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保持平衡
7.12月9日~10日,2017美丽乡村 环浙骑游暨首届江南之巅自行车赛在龙泉市举行。下列是有关运动员在骑车过程中体温调节的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运动员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B. 运动员皮肤血管舒张以增加体表散热
C. 运动员的主要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 D. 运动员大汗淋漓,原因是体内的产热大于散热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脑干,所以人的体温调节完全由神经系统调节控制
B. 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身体内部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C. 人的体温在不同的部位以及随昼夜不一样,但温度在很小范围内波动
D. 当血管扩张,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增大时,有利于产热
9.人体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统一整体,是因为( )
A. 神经系统的调节
B.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C. 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D.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10.用电刺激猫的下丘脑前部,可引起血管舒张和出汗等散热效应。破坏该区后,猫在热环境中的散热反应能力丧失,但对冷环境的反应(寒颤、竖毛、血管收缩等)仍存在。破坏下丘脑后部的效果刚好相反。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前部存在着产热中枢,而下丘脑后部存在着散热中枢
B. 下丘脑前后两个中枢交互抑制,从而保持了体温的相对稳定
C. 要说明动物体温调节与下丘脑有关,需用不同的动物重复上述实验
D. 如果切除猫的整个下丘脑,猫将不能继续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11.在35℃中人更容易发生中暑的地方是( )
A. 无风干燥的沙漠 B. 建筑物顶部 C. 有风湿润的麦田 D. 充满水蒸气的车间
12.下图表示在不同气温下甲动物体温的变化情况,则图中的甲动物最不可能的是( )
A. 鲸 B. 蝙蝠 C. 麻雀 D. 鱼
二、填空题
13.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小白鼠调节体温的器官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实验步骤:①取两只性别与年龄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作处理作为对照;
③将甲、乙两鼠均置于人工温室内,温室温度为25 ℃,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若甲鼠体温________,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成立;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
(2)以上实验步骤中还存在两点缺陷,这两点是:________。
14.下表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l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___。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________控制。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________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
三、解答题
15.人体体表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调节.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________图,此时体温________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血管处于________状态.流经皮肤的血液量________,皮肤温度________,散发的热量将增加.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________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图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
16.下表所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的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时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___。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________控制。
(3)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原因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分析】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白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
【解答】A.该动物体温在35℃~40°℃内波动,A正确。
B.由图可知,该动物在15时至24时体温趋于稳定,B正确。
C.据图可见:该动物在6时至9时体温开始上升,说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错误。
D.生物适应环境,该动物体温的昼夜变化是对沙漠环境的适应,D正确。
故答案为:C
2.【答案】 B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从高温环境进入低温环境中,人体散热过快,所以产热也会增加;
A、人体产热增加,糖类消耗增加,糖类分解后不会产生尿素;故A错误;
B、人在体温环境中,散热会减少,血管会收缩,口径变小;故B正确;
C、体温环境中为了维持体温平衡,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降低;故C D错误;
故答案为:B。
3.【答案】 A
【解析】【分析】人体的体温之所以保持相对恒定,是由于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相对稳定。
【解答】皮肤的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使皮肤得到营养,还能接受冷、热、触、痛等刺激,皮肤中的汗腺和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增多,血管舒张,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血管收缩,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从而使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相对稳定。
故答案为:A
4.【答案】 D
【解析】【分析】皮肤的主要功能有保护、分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人体散热的主要部位是皮肤。
【解答】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皮肤通过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汗腺分泌汗液来调节人体的温度,在天气炎热的时候,皮肤大多数的血管舒张,毛孔开放,血流量增大,汗腺分泌汗液增多,汗液蒸发带走更多的热量;当天气寒冷时,皮肤的血管收缩,毛孔变小,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以减少热量的散失。
故答案为:D
5.【答案】 C
【解析】【分析】1、恒温动物能通过产热和散热保持体温的恒定,在寒冷的环境中能增加产热,在炎热的环境中能增加散热。
2、对流层中海拔上升气温会下降,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所以在高海拔处的气温是很低的。
【解答】由题中信息攀登珠峰过程中,由于随海拔上升气温会下降,在低温的环境中人通过增加产热来保持体温的恒定。所以①体温下降,说法错误;②登山过程中主要靠骨骼肌产热,运动能增加产热,说法正确;③皮肤血管舒张,寒冷环境中血管应收缩,说法错误;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加强对体温的调节,兴奋性增强,说法正确。所以②④正确,C选项正确。
故选C
6.【答案】 A
【解析】【分析】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位于脑干。
【解答】人能保持体温恒定,是因为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使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故答案为:A
7.【答案】 D
【解析】【分析】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人体在安静时,内脏产热量所占比重最多,约占56%;人体在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所占比重最多,约占90%。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当外界环境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解答】A、人体在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所占比重最多,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人体运动时,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量,使体表散热量增加,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皮肤是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运动员运动时,血液循环加速,皮肤血流量增加,分泌的汗液也就增加,汗液蒸发带走大量热,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始终保持动态平衡,所以人体能够保持体温恒定。运动员运动时骨骼肌产热增加,但汗液分泌也随之增加,进而保持体温恒定。D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答案】 C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A、人的体温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故A错误;
B、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却决于皮肤表面的温度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故B错误;
C、人的体温是恒定的,但是这个恒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故C正确;
D、 当血管扩张,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增大时,有利于散热;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9.【答案】 D
【解析】【分析】人体的各个系统既具有各自的功能,但又不能独立的完成各自的功能,例如人在运动时,需要呼吸、循环、排泄等器官系统的相互配合、协调活动。
【解答】人体之所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同时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对人体也有调节作用;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调节方式,必须靠体液来运输,它的作用途径自然是体液的传送,二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自我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它具有作用时间短,快速准确的特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使人体成为一个复杂、协调、统一的整体,D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知识解题。
【解答】解:A、下丘脑前部存在散热中枢,而下丘脑后部存在着产热中枢,故A错误;
B、下丘脑前后两个中枢交互抑制,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故B正确;
C、要说明动物体温调节与下丘脑有关,需用不同的动物重复上述实验,以防出现偶然性,故C正确;
D、因为下丘脑中具有调节体温的中枢,如果切除猫的整个下丘脑,猫将不能继续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11.【答案】 D
【解析】【分析】(1)中暑是人体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引起体温过高,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2)人体散热有热传递和汗液蒸发两个途径;(3)当气温高时人体散热以汗液蒸发为主,此时如果空气中的湿度太大会不利于汗液的蒸发.
【解答】A、无风干燥的沙漠,沙漠气温虽然高但由于干燥人体汗液易蒸发,所以不易引起中暑,A错误;
B、建筑物顶部,顶部通风条件好,不易引起中暑,B错误;
C.有风湿润的麦田 ,有风会有利于蒸发促进散热,不易引起中暑,C错误;
D、充满水蒸气的车间,充满水蒸气的车间,湿度大通风条件差,人体产生热量不易散发,易引起人中暑,D正确.
故答案为:D
12.【答案】 D
【解析】【分析】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
图中甲动物体温的变化是一直线表示甲动物是恒温动物.关键知道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是恒温动物.变温动物大都具有冬眠现象,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方式.
【解答】解: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的体表大都被毛(羽毛),循环路线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为恒温动物;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它们的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都属于变温动物.
鲸、蝙蝠是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猫麻雀是鸟类、是恒温动物,鱼类属于变温动物.因此图中的甲动物最不可能的是鱼.
故选D
二、填空题
13.【答案】 (1)明显降低
(2)实验前要测定两鼠的体温;要重复实验避免偶然性;应选同一只小白鼠前后对照。
【解析】【分析】探究实验的基本解题思路为: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变量、分析实验原理、提出实验假设、落实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1)因为甲鼠下丘脑被破坏,体温不能维持恒定,体温随环境温度的下降而下降,若甲鼠体温明显下降,乙鼠下丘脑没有被破坏,体温恒定,则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的假设成立;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体温调节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所以实验前要先给两只小白鼠测量体温,实验要有重复性,若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为了节省实验材料,可以用一只小白鼠进行实验,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故答案为:(1) 明显降低 (2)实验前要测定两鼠的体温;要重复实验避免偶然性;应选同一只小白鼠前后对照
14.【答案】 (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骨骼肌
(4)汗液蒸发;皮肤
(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和劳动状态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肌肉。
(2)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要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之下,如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如果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失,则会出现中暑现象, 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5)中暑”是因为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出现“中暑”现象。
故答案为:(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骨骼肌 (4)汗液蒸发;皮肤 (5) 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三、解答题
15.【答案】 (1)A;高于
(2)扩张;增加;升高
(3)排汗;C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所以血管口径变小,即A图;此时人体温度是高于外界温度的;
(2)血管C的口径是最大的,说明此时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皮肤的温度会升高;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依靠汗腺分泌的汗液来大量散热的,血管舒张,口径增大,即图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高于;(2)扩张;增加;升高;(3)排汗;C。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从而出现“中暑”现象
【解析】【分析】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人体在安静时,内脏产热量所占比重最多,约占56%;人体在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所占比重最多,约占90%。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
(3)人体在炎热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途径是汗液蒸发。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愿因是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从而出现“中暑”现象。
故答案为:(1)内脏;(2)体温调节中枢;(3)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从而出现“中暑”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