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物质的分离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6物质的分离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0-11 20:2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质的分离
一、单选题
1.以下是净水的各种操作中,相对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静置沉淀 ②过滤 ③吸附沉淀 ④蒸馏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③①②④ D. ①③②④
2.八年级科学实验课上,同学们要对 20g 纯度约为 90%的粗盐进行初步提纯(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g)。以下实验操作可能导致精盐质量偏低的是( )
①量取 40mL 水溶解粗盐;②过滤时,滤纸有破损;③蒸发结束转移精盐时,精盐有撒漏;④称量精盐时,左盘放了砝码,右盘放了精盐,而后移动游码至平衡。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②③
3.以下是净水的操作,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静置沉淀 ②过滤 ③吸附沉淀 ④蒸馏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①③②④ D. ③①②④
4.在制备较大颗粒的硫酸铜晶体时,下列需要注意的是( )
①制备饱和溶液时,要防止溶液过饱和而析出晶体
②冷却速度要缓慢,用棉花或塑料泡沫保温,让饱和溶液缓慢冷却 ③选用晶体时,应使用纯净的硫酸铜,防止灰尘落入溶液 ④过滤要快,防止饱和溶液迅速冷却而析出晶体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5.由混有少量硝酸钾的食盐晶体,提取较纯的食盐,可供选择的实验步骤和结论有:①在较高的温度下制成该晶体的饱和溶液;②在常温下制成该晶体的饱和溶液;③升高溶液温度不断蒸发水分,直到大量固体析出;④降温至有较多量晶体析出;⑤过滤;⑥得到的晶体即是较纯的食盐。正确的操作步骤和结论是( )
A. ①④⑤⑥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③⑤⑥
6.下列方法可使海水转化为饮用水的是( )
A. 过滤 B. 静置沉淀 C. 活性炭吸附 D. 蒸馏
7.已知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若把质量分数为32%的该溶液由50 ℃逐渐冷却,则开始有晶体析出的温度范围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克 13.3 20.9 31.6 45.8 63.9
A. 0~10 ℃ B. 10~20 ℃ C. 20~30 ℃ D. 30~40 ℃
8.下列关于结晶和晶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 B. 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C. 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不一定有结晶水 D. 把溶液的溶剂蒸发一些一定会有晶体析出
9.要使食盐从溶液中大量析出,最好的方法是( )
A. 冷却溶液 B. 蒸发溶剂 C. 加热溶液 D. 增大压强
10.科学家用石墨烯膜制成“筛子”,可以筛掉盐类物质。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如图)。下列关于石墨烯膜“筛掉”氯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B. 该过程可应用于海水淡化
C. “筛掉”氯化钠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 D. “筛掉”氯化钠后的海水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11.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其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生活用水,下列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过程是( )
A. 取水 B. 过滤 C. 吸附 D. 消毒
12.能用过滤法将下列各组中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分离的是( )
A. 氧气和二氧化碳 B. 食盐和沙子 C. 食盐和蔗糖 D. 二氧化锰和碳酸钙
二、填空题
13.在一次化学实验技能考察中,某同学抽到的试题是“水的净化”,请你与他一起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操作中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 。
(2).该同学准备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时,发现装置存在一处明显的错误,该错误是 ;该操作可除去水样中的 (填“可溶性”或“不可溶性”)杂质。
(3).该同学将浑浊的水样过滤后,得到的水仍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点即可)
14.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过滤、蒸发结晶、蒸馏等,请用以上分离方法填空。除去河水的泥沙可用________的方法,从食盐水中得到食盐晶体可用________的方法,从自来水中得到蒸馏水可用________的方法。
三、解答题
15.乐清地处东南沿海,自古以来是重要的产盐基地.目前,在清江山马村还有30户人家坚持着以产盐谋生,这片盐田也成了乐清最后一块盐田.
(1)物质结晶主要有两种方法,从海水中晒盐主要是利用了蒸发溶剂的方法,还有一种结晶的方法叫________.
(2)某盐农将10吨海水引入盐田,设海水中含盐的质量分数约为3%,当晒干后,该盐田理论上可得盐多少千克?
(3)下表为食盐的溶解度表,据表分析:
在50℃时,向100克水中加入50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质量为________克.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食盐溶解度(克) 35.8 36.0 36.3 36.4 37.0 37.3 37.8
四、实验探究题
16.某同学在完成“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后,用所得产物完成“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实验。
(1)操作E中得到的滤液仍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若图B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导致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图D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4)图C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你改正:________。
(5)下列错误操作中,可能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称量时砝码端忘垫相同质量的纸片 ②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③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④蒸发时飞溅剧烈 ⑤蒸发后,所得精盐潮湿 ⑥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净水的原理分析解答。
【解答】净化水时一般是先通过静置使水中悬浮的大颗粒固体沉降,再加入絮凝剂使水中悬浮的小颗粒固体凝聚而加快沉降,然后通过过滤能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活性炭吸附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但对于可溶性杂质过滤并不能除去,蒸馏除去了水中所有的杂质,所得到的水为纯净物,所以在这五个过程中相对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蒸馏、过滤、吸附沉淀、静置沉淀。
故选B。
2.【答案】 A
【解析】【分析】粗食盐中含有不溶性(如泥沙)和可溶性(如K+、Mg2+、SO42+、Ca2+离子等)的杂质。不溶性的杂质可用溶解、过滤的方法除去;可溶性的杂质则是向粗食盐的溶液中加入能与杂质离子作用的盐类,使生成沉淀后过滤以除去。对K+ , 利用KCl溶解度大于NaCl,且含量少,蒸发浓缩后,NaCl呈晶体析出,分离可得NaCl晶体。根据精盐产率=精盐的质量/粗盐的质量100%进行误差分析。
【解答】①20g 纯度为 90%的粗盐中含氯化钠的质量为20g90%=18g;2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因此,18g氯化钠至少需要50g水,量取 40mL 水溶解粗盐,会有部分粗盐未溶解,从而,导致精盐的质量偏低;②过滤时,滤纸有破损,会导致泥沙等进入精盐中,从而使得到精盐的质量偏大;③蒸发结束转移精盐时,精盐有撒漏,会导致得到精盐的质量偏低;④称量精盐时,左盘放了砝码,右盘放了精盐,而后移动游码至平衡,会导致读数不准确,但对精盐的实际质量无影响;故①④操作导致误差偏低;
故答案为:A。
3.【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静置沉淀、过滤、吸附沉淀、蒸馏的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①静置沉淀是使大密度的固体沉淀,②过滤能除去不溶性物质,③吸附沉淀是用絮凝剂使悬浮的固体沉淀, ④蒸馏可得到纯净的水,所以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为①静置沉淀 ③吸附沉淀 ②过滤 ④蒸馏;
故答案为:C。
4.【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结晶的方法及步骤进行分析,要得到大颗粒固体,配制饱和溶液时纯度要高,缓慢冷却,快速过滤。
【解答】①过饱和时析出晶体较小,所以制备饱和溶液时,要防止溶液过饱和而析出晶体,正确;②在对溶液进行降温时,要使晶体慢慢析出,冷却速度要缓慢,用棉花或塑料泡沫保温,让饱和溶液缓慢冷却,正确; ③选用晶体时,应使用纯净的硫酸铜,防止灰尘落入溶液,正确; ④过滤要快,防止饱和溶液迅速冷却而析出晶体,正确;
故答案为:B。
5.【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所以要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分析。
【解答】由混有少量硝酸钾的食盐晶体,提取较纯的食盐,要选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正确操作步骤为②在常温下制成该晶体的饱和溶液、③升高溶液温度不断蒸发水分,直到大量固体析出、⑤过滤、⑥得到的晶体即是较纯的食盐。
故答案为:D。
6.【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过滤、吸附、沉降及蒸馏的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过滤只能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静置沉淀只能将不溶于水的物质沉淀,要将其分离还需过滤操作,活性炭吸附是除去水中异味和色素,蒸馏可得到纯净的水,所以海水转化为饮用水要除去其中溶解的氯化钠等物质可用蒸馏;
故答案为:D。
7.【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利用溶解度进行计算分析;根据溶液在一定温度下达到饱和时,若改变温度可析出晶体分析。
【解答】4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63.9g,则该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3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5.8g,则该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则把质量分数为32%的该溶液由50 ℃逐渐冷却在30~40 ℃的温度范围开始有晶体析出。
8.【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规律分析;根据饱和溶液改变条件时才可能析出晶体分析;根据晶体不一定都含有结晶水分析。
【解答】A.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说法正确;
B.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一定有晶体析出,但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低饱和溶液会变成不饱和溶液,说法正确;
C.晶体不一定都含有结晶水,说法正确;
D.把饱和溶液的溶剂蒸发一些一定会有晶体析出,若为不饱和溶液,只有先达到饱和之后再蒸发溶剂才能析出晶体,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9.【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规律分析。
【解答】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所以要使食盐从溶液中大量析出,最好的方法是蒸发溶剂的方法;
故答案为:B。
10.【答案】 D
【解析】【分析】用石墨烯膜“筛掉”海水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的方法与过滤类似,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它们进行了分离。
【解答】A.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A错误;
B.该过程可应用于海水淡化,海水含的盐主要是氯化钠,进“筛掉”后水中盐分没了成淡水,B错误;
C.“筛掉”氯化钠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过滤也是将一部分通不过滤纸的物质过滤掉是类似的,C错误;
D.“筛掉”氯化钠后的海水溶质质量分数增大,“筛掉”后水中氯化钠减少,质量分数减小了,D正确。
故选D
11.【答案】 D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变化中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自来水是经过多道复杂的工艺流程,通过专业设备制造出来的饮用水。自来水的处理过程如下:首先必须把水源从江河湖泊中抽取到水厂(不同的地区取水口是不同的,水源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饮水质量);然后经过混凝、沉淀、过滤、送入清水池并进行消毒后,由送水泵高压输入自来水管道;最终分流到用户水龙头。
【解答】A.取水,是指将江河湖泊中的水抽取到水厂,是水的转移未发生化学变化,A错误;
B.过滤,分离液体与不溶物,未发生化学变化,B错误;
C.吸附,吸附可将悬浮物凝聚到一起沉降除去,C错误;
D.消毒,主要是除去致病微生物和重金属,除去过程主要利用了化学变化将有毒的物质转化为无毒的物质,D正确。
故选D
12.【答案】 B
【解析】【分析】能用过滤法进行分离的物质,必须需要满足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不同,必须具备:一种不能溶于水,另一种物质能溶于水.
【解答】解:A、氧气和二氧化碳是气体,不能用过滤法进行分离,故选项错误.
B、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不溶于水,能用过滤法进行分离,故选项正确.
C、食盐和蔗糖均易溶于水,不能用过滤法进行分离,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锰和碳酸钙均不能溶于水,不能用过滤法进行分离,故选项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3.【答案】 (1)引流
(2)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不可溶性
(3)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解析】【分析】(1)根据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解答;
(2)根据过滤操作实验器材组装的注意事项分析。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
(3)在过滤操作中,如果滤纸破损、液面边缘高于滤纸边缘,那么都可能造成溶液没有经过过滤直接流入烧杯,从而使滤液仍然浑浊,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过滤操作中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该同学准备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时,发现装置存在一处明显的错误,该错误是: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该操作可除去水样中的不可溶性杂质。
(3)该同学将浑浊的水样过滤后,得到的水仍浑浊,其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14.【答案】 过滤;蒸发结晶;蒸馏
【解析】【分析】根据过滤、结晶方法及蒸馏原理分析。
【解答】 泥沙不溶于水,除去河水的泥沙可用过滤的方法,从食盐水中得到食盐晶体可用蒸发结晶, 从自来水中得到蒸馏水可用蒸馏;
故答案为:过滤;蒸发结晶;蒸馏。
三、解答题
15.【答案】 (1)冷却热饱和溶液
(2)10吨 =10000千克
m盐 = 10000千克 × 3% =300 千克
(3)137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溶解度的特点有两种结晶方法:一、蒸发溶剂;二、冷却热饱和溶液;(2)蒸发结晶时溶剂蒸发跑掉,溶质结晶析出,所以溶液中的溶质就是可得到的盐的质量,可用公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进行计算;(3)在某温度下,食盐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达到这个溶解量时就达到饱和不能继续溶解,利用表格数据查出50℃时食盐的溶解度,可算出溶液的质量.
【解答】(1)物质结晶主要有两种方法,从海水中晒盐主要是利用了蒸发溶剂的方法,还有一种结晶的方法叫冷却热饱和溶液;(3)由表格数据可知5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7克食盐,所以形成的溶液为100克+37克=137克.
故答案为:(1)冷却热饱和溶液;(3)137克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滤纸破损等(合理均可)
(2)偏小
(3)搅拌,防止因局部受热引起液滴飞溅
(4)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5)①⑤
【解析】【分析】(1)在过滤操作中,滤纸破损、滤液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滤纸没有叠好有缝隙等,都会造成滤液浑浊;
(2)如果烧杯的内部含有水,那么会使溶剂水的质量增大,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这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析偏小。
(3)根据蒸发结晶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解答;
(4)注意分析量筒示数的读数方法是否正确;
(5)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原因有两个:①溶质质量偏小;②溶剂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操作E中得到的滤液仍浑浊,其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等(合理均可);
(2)若图B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导致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偏小;
(3)图D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因局部受热引起液滴飞溅;
(4)图C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因此改正为: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5)①称量时砝码端忘垫相同质量的纸片,根据砝码的质量=纸片的质量+食盐的质量,会使溶质的质量偏大,那么就要更多的水,但实际上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①符合题意;
②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只会影响得到食盐的质量,这时加上合适体积的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受影响,故②不合题意;
③量取水时,俯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得到的水的质量偏小,故③不合题意;
④蒸发时飞溅剧烈,只会时得到食盐的质量偏小,只要加入合适体积的水,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④不合题意;
⑤蒸发后,所得精盐潮湿,那么称量使食盐的质量偏大,据此计算出的水的质量也会偏大,最终导致溶质质量偏小,故⑤符合题意;
⑥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不会影响溶质的质量分数,故⑥不合题意。
故选①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