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跟踪训练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跟踪训练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1 14:4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第二单元跟踪训练试题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瘫痪(tān) 整宿(xiù) 祷告(dǎo) 并蒂(tí)
B.憔悴(cuì) 荫蔽(yīn) 干涩(sè) 诀别(jué)
C.嫩芽(nèn) 涟漪(qī) 拆散(chāi) 絮叨(xù)
D.菡萏(dān) 匿笑(nì 磨蹭(ceng) 霎时(shà)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他这次的考试成绩令老师喜出望外。
B.他翻来覆去地想,仍想不起来把钥匙放在哪儿了。
C.没人陪奶奶的时候,她就喜欢边做事边絮絮叨叨。
D.这次活动为了顾全大局,使大家各得其所,所以有一小部分人对其不是很满意。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使首都的空气更加清新。
B.今年我读了大约10本书左右,感觉收获满满的。
C.线上教学是否高质有效,关键是要看教师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D.了解并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散步》《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分别是莫怀戚和史铁生。
B.冰心,原名谢婉莹,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和儿童文学家。
C.泰戈尔是日本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D.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除编有《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5.填入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2分)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 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 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 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的心绪散尽了!
A.连忙 突然 缓缓 不宁
B.连忙 忽然 慢慢 不宁
C.急忙 忽然 缓缓 不安
D.急忙 突然 慢慢 不安
6.综合性学习(10)
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下图分别为“朋”字和“友”字的甲骨文。“朋”字的甲骨文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友”字的甲骨文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请根据“朋”和“友”字形来解读“朋友”的内涵。(2分)
(2)无数的文人墨客为歌颂友谊写下了不少不朽的诗句,请积累你最喜欢的两句。(2分)
(3)班会课上,同学们讲述了很多交友故事,请选择一项写下该词中涉及的两个人物。(2分)
①割席断交 ②知音之交 ③刎颈之交 ④管鲍之交
(3)请结合实际谈谈网络交友的利与弊。(4分)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16分)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5分)
(1)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
(2)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
(3)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
(4)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_
(5)尊君在不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9.下面将谢道韫的话和谢朗的话进行对比,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画面美,写出了大雪漫天的氛围。
B.“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写实,描摹出了大雪的色彩和下落之态。
C.“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诗歌意蕴,以春景喻冬景非常巧妙。
D.“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情感更饱满,表现出了诗人对大雪的喜爱。
10.元方对父亲朋友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如果父母不在,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0分)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①,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张吴兴年八岁,齿亏,先达知其不常,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②送客。尔时语已神悟③,自参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④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⑤,焉别颜回?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令方:使其成方形。②将:带、领。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那时(谢仁祖)言谈中已表现出奇异的领悟能力,跻身于上流社会。④坐:座位。⑤尼父:指孔子。
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年
(2)戏
(3)咸
12.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何氏之庐也。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13.选文中四个孩子,你最喜欢哪一个?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理由。(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2分)
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4.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主旨。(2分)
15.阅读第③段,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⑴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⑵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16.指出第④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
17.阅读第⑧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4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2分)
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
①一个女人一旦做了母亲,便会爱自己最爱的人,然后辜负最爱自己的人。
②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她爱外婆,外婆走了,她哭到歇斯底里。母亲没日没夜地守着她,为她担心。可是母亲不知道,那些天,她正在暗暗生母亲的气:母亲的母亲走了,可母亲更多的却似乎不是为亲人的走难过,而是担心她。母亲怎么可以这样?她记得很清楚,在成长的岁月里,外婆对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妞妞,长大了一定要对妈妈好,要让妈妈享福。“外婆这样爱着母亲,外婆走了,母亲却那样平静,这让她很生气,甚至渐渐有了怒。
③她对母亲的疏远,母亲是不安而忧虑的。那天,她再次将母亲放在书桌边渐渐凉掉的牛奶沉默着端出去后,她觉得母亲哭了,一刹那,有些悔意,毕竟,母亲对她足够好。那天晚上,她睡下后,听到母亲悄悄走进来。她不想跟母亲说话,闭着眼睛装睡。母亲就在她床边坐下来,她能感觉到母亲一直注视着她,目光里,有些犹豫,有些期待,又有些忧伤。那种可以清晰感觉到的目光,几乎让她快要装不下去了。毕竟,那是爱她的母亲。好在母亲坐了一会儿就站起来。她偷偷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走到窗边,轻轻将窗帘的缝隙拉严。从窗口到房门,短短几步,母亲走了好半天。房门近乎无声关闭的那一刻,她的心软下来,想起她一次次对外婆的承诺,她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④第二天早上,她醒来,起床前想了想,躺在床上大喊了一声“妈”。A母亲几乎是即刻就推门进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连声问她:“怎么了?做噩梦了?”“她摇头,笑笑,然后用撒娇的口吻说:“妈,你做什么好吃的了?”因为激动,母亲的声音都有些轻轻颤抖:“牛奶,荷包蛋,还有你爱吃的小粽子……”那顿饭,她吃了很多。她和母亲的关系,就这样恢复到从前。母亲的爱,更加细致和妥贴起来。
⑤高三,她学习最紧张的一年。最后几个月里,当她发现母亲头顶冒出的白发时,她愣住了。那天晚上,她忽然变得像个小孩子,坚持要母亲和她一起睡。母亲嗔怪她:“你这孩子。”她嘻嘻地笑:“妈,我答应过外婆,以后一定会对你好。”母亲忽然就哭了。她和母亲,再无隔阂。她长成快乐明媚的女子,毕业,工作,恋爱,结婚,产女。转眼,小宝一岁了。小宝很依赖母亲,像她当年依赖外婆。
⑧初夏的时候,单位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活动有个项目叫心路历程,教练让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手指比喻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了女儿、母亲、父亲、自己和一个朋友。第一个被压下的手指她选择了代表朋友的。下一个,她却为难了,最终选择了父亲。再后来,她迟疑的时间更久,终于选择了自己。但是在最后一个目标的舍弃中,她万分难过,最终,在教练的一再催促下,猛地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了。那一刻,她心如刀割。
⑦她想起和母亲同睡的那天晚上,她终于问出了那个压在心底的问题:“妈,外婆去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非常难过,但是你不想说?”当时母亲显然愣了一下,沉默了片刻,说:“外婆是妈的妈妈,妈当然难过,可是外婆不在了,妈还有你,就觉得坚强,觉得活着有劲,虽然伤心,但不觉得绝望。”
⑧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无疑,世间最爱母亲的人是外婆,最爱她的人,是母亲。可是,她和母亲一样,都会为了爱自己的孩子辜负最爱自己的人,哪怕那辜负是无意的,是不情愿的。10年以后,做了母亲的她,终于理解了母亲说过的那四个字:爱往下走。每一个女人做了母亲,爱得再伟大也都存着自私,自私到不愿把爱分给他人,只愿全部交给孩子。她,也一样。一样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⑨原来,母爱就是这样一场重复的辜负。而被辜负的人,却永远无怨无悔。
(原文有改动)
【链接】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B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节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18.阅读全文,从“她”的角度,填写下表。(3分)
时间 情节 心理/表现
外婆去世的时候 ① 暗暗生母亲的气
那天晚上 感受到母亲的目光,看到母亲拉窗帘,
挪步出去 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高三最后几个月
的一个晚上 要求与母亲一起睡,并对母亲提起外婆 ②
初夏的时候 ③ 心如刀割
19.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第⑦段采用了插叙的叙述顺序,补充交代了积压在她心里的问题得到了答案这一内容。
B.文章中的外婆,母亲和“她”都是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C.本文以第三人称角度来叙述,展开对“母爱”的回忆,表现成长过程中对母爱的理解和层层深入的认识。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题旨,与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20.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4分)
(1)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21.《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一文中的A处划线句和链接材料《秋天的怀念》节选中的B处划线句,在描写方法上具有相似性,请加以赏析。(3分)
三、作文(50分)
有人说生活太平淡,幸福很遥远。其实,点点滴滴的幸福在你的生活中俯拾皆是。课堂上一声真诚的赞许,手机里一张欢聚的照片,餐桌上一盘温暖的饭菜;一次春雨的漫步,一次醉心的阅读,一次成功后的欢呼……同学们,用心捡拾生活中的幸福吧。
请以“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⑴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内容充实,语言通顺,卷面整洁,严禁抄袭。
⑵字数不少于600字。
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提示
1.B
2.D
3.D
4.C
5.B
6.(1)“朋”字的甲骨文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朋”字平等的内涵。“友”字的甲骨文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意。所以“友”字的本义是友好。故“朋友”的内涵是“平等、友好”。
(2)【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示例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
【示例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3)管宁、华歆、俞伯牙、蔺相如、鲍叔牙。
(4)网络交友有利也有弊,好处表现为:可以促进心灵沟通,并且方便信息收集;不利的一面表现为:网络是虚拟的;长时间的交流,甚至会让人的心灵扭曲。
7.(1)俄而:不久,一会儿;(2)因:凭借;(3)委:丢下 (4)引:拉(5)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8.(1)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和侄儿侄女们谈论诗文。
(2)您和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您没有来,就是没有信用。
9.B
10.聪明睿智、知书明理、落落大方。(2分)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11. (1)年龄(2)逗弄(3)全、都
12.(1)这是何家的房子。
(2)就好像人的眼睛有瞳孔,如果没有它眼睛就不会明亮。
13.示例1:我最喜欢何晏。何晏从小就聪明,深受曹操喜爱,当他知道曹操想要收他为义子的时候,他聪明地用行动表明自己的志向,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示例2:我喜欢谢仁祖。谢仁祖为人谦逊,面对众人的夸奖时,没有被冲昏了头脑,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
14.本文通过描写祖孙三代人一起在田野里散步的生活场景(平凡小事),生动地展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15.⑴“总算”既写出了“我”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又写出了“我”对经历了漫长严冬的年迈母亲的担心(流露出了“我”的欣慰,即庆幸自己的母亲又走到了春天)。
⑵“熬”字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冬天所遭受的痛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又流露出“我”的欣慰(庆幸自己的母亲“挺住”了严冬)。
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为散步设置了背景(写出了一家人散步的目的),同时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感受春天之美的幸福愉悦心情。
作者通过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上散步的情形,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照应前文);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点明主旨);又揭示了寓意:暗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即对上赡养,对下培养)的重任(对家庭的使命感)。
18.①母亲守着她,为她担心
②对母亲再无隔阂
③玩心路历程的小测试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
19.B
20.(1)“再也”表达了她无比感动及对妈妈的理解和深深的感激。
(2)“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遗恨。
21.两处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都写了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A处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及神态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方法,表达了母亲听到“我”呼喊后的紧张、担忧和对女儿深深的关切之情;B处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方法,表现了母亲的细心及对儿子的牵挂和关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