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1.秦末农民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历史意义?
2.秦朝的起止时间、都城,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3.说出和下列成语相关的历史人物:
指鹿为马 破釜沉舟 揭竿而起
约法三章 四面楚歌
温故知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公元前202年
刘邦(汉高祖)
长安
(历史上称西汉)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汉高祖刘邦
一、西汉的建立
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材料研读: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饿。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荒凉景象是怎样造成的?
秦的暴政、
长期战乱造成的。
汉高祖
我建立西汉后面临萧条的经济形势,这种形式是怎样造成的?为恢复国力我和景帝、文帝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二 、休养生息政策
汉文帝
我和景帝继汉高祖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汉景帝
经过汉高祖、文帝和我的共同努力,汉朝经济发展了吗?你能从教材中找出一个事例证明吗?
汉高祖
萧条原因:秦的暴政、秦末连年的战争
采取措施:修生养息、轻徭薄赋、发展
农业
汉文帝
采取措施:劝诫农桑、以身作则、
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汉景帝
结果:社会安定、百姓富裕、 文景之治
事例:
1、仓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
2、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串钱的绳子烂 了,散钱多的无法计算
修改养生息政策
1、原因:
“兵皆罢归家”——士兵返乡务农;
释放奴婢为平民 【增加农业劳动力】
轻徭薄赋政策 【稳定民心,鼓励农产】
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
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势
3、影响:
2、汉高祖采取的措施:
观察和思考
三、“文景之治”
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修养生息政策: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非常重视农业,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you)、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汉书·文帝纪第四》
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上常衣绨(ti)衣(材质粗糙的衣服),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ye)地,帷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dan),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汉书·文帝纪第四》
重视“以德化民”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司马迁:德至盛也
班固: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文景之治: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
课堂小结
西汉初建,民生凋敝,政权不稳
高祖吸取教训,稳定政权
文帝、景帝继续推行修养生息政策
为武帝大一统打下基础
课堂检测
1.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中国人至今仍然称自己为‘汉人’,他们因为是汉代首次确立的典型中国文化和帝国伟大传统的继承者而甚感骄傲。”西汉建立于( )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2年 D.公元202年
C
2.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
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C
3.以下三个皇帝的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汉高祖 ②汉景帝 ③汉文帝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C
4.“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稳定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A
5.“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D.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