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套(2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套(2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8-07 14:18:52

文档简介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教案
1.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知道“文革”的起止时间、两个反革命集团及其覆灭的标志、“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了解 “文革”对我国民主法制和经济的破坏及广大干部、群众声讨 “四人帮”的史实,理解“文革”发生的原因和粉碎“四人帮”的历史意义。
2.通过对毛泽东的评价、“文革”教训的总结等,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感知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过程,把握重要的基础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对“文革”发生的原因与带来的危害和教训做出正确的理解与判断,从而深化学生对“文革”的认识;
2.通过学生对毛泽东的评价、“文革”教训的总结等,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历史问题和归纳提炼历史结论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文化大革命”发动、“四人帮”集团的倒行逆施等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及其带来的危害,加强他们民主与法制的意识。
2.通过了解“二月抗争”、邓小平全面整顿等史实,引导学生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私无畏的精神。
3.通过学习天安门事件,引导学生认识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国家命运的主人翁责任感,从而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革”对我国民主法制和经济的破坏;“文革”的教训。
难点:“文革”发生的原因;正确评价毛泽东。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
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亲切交流式语气)
教师:(微笑)同学们,今天\我非常高兴来到这里。因为我这个“大朋友”(手势)要和你们这群\聪明可爱的\稍小些的“朋友”\一起度过四十分钟。为了缓和一下\我们之间陌生的感觉,我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熟悉的地方。大家知道\这是哪儿吗?
学生:四川科技馆
教师:(点头)那你们知道---它40年前\叫什么名字吗?它叫\“毛泽东思想胜利 万岁展览馆”。它和毛主席塑像\都修造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几经变迁和改造,它才成了今天的科技馆。那么,当时\为什么要\修建这样一个展览馆,文化大革命\又是\怎样一段历史呢?请翻开书\34页,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段历史吧。
(以上预计2分钟)
(二)讲授新课
教师:同学们听说过\“文化大革命”吗?那\你们对文革知道些什么?
(学生活动——)
教师: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前面,我们学习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请问--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左”的错误。
(稍凝重语气)教师:而“文革”的发生\是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下面,让我们一起去触摸\这段\历史的脉搏吧。

触摸历史的脉搏——感知“文革”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文革的开始(1966年)
(陈述式)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它反映了\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等思想。它的通过和贯彻\标志着“文革”的发动。(亲切交流式)那--毛主席\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呢?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段。 “1966年5月”预备起——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哪位同学来说说,毛主席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呢?
(学生回答)
教师:那--他的判断为什么是错误的呢?
(陈述式)主要是\毛主席混淆了主要矛盾。(走下讲台)早在1956年,中共八大\就科学地提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而文革前的形势\又怎样呢?党和国家\努力纠正“左”的错误,克服重重困难,从1961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到65年\我国完成了\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正如本课导言所说那样:(欢欣鼓舞)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这样的形势,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应\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停顿、惋惜)而毛主席没有实事求是地\分析形势,看不到\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是爱国的,是热爱党\和拥护社会主义的,他所担心的\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摆手)根本不存在。他错误地\以阶级斗争为主要矛盾,要求\对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所以//于1966年5月,他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回到讲台)
(节奏稍快)文革开始后,发展异常迅猛。仅半年时间,它如\狂风暴雨般\席卷全国,出现了\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2.打倒一切 全面内乱
(1)红卫兵运动
(亲切交流式)教师:1966年6月,北京出现了\红卫兵组织,接着\遍及全国,掀起了\红卫兵运动。红卫兵\是“文革”中的特殊人群,他们\以大学生和中学生为主。他们敢闯、敢干、敢造反的精神\也得到毛主席的赞许。请看,这是66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接见他们的场面。(稍停)那你们知道\他们手上拿的是什么吗?
学生:毛主席语录(或红宝书)
教师:(点头)当年\“停课闹革命”,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就是拿着这样的语录(展示语录),在北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见的。我这儿还有一枚\毛主席像章,当时他们\都以佩戴它\为荣。这些--反映出\红卫兵对毛主席\怀着\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非常崇拜
教师:(稍快)红卫兵怀着捍卫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朴素想法,怀着对毛主席无比热爱的纯真感情,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停顿、语气转换)但是\\他们却被企图篡党夺权的林彪、江青等人煽动和利用。下面我们来看段录像。看的时候\注意思考:全国出现了哪些混乱的局面?
(摇头、轻声叹息)教师:录像看完了,哪位同学来说说\全国出现了哪些混乱的局面?
(学生活动)
教师:(交流式)我还想问问大家,红卫兵\随意(肆无忌惮)地批斗他人、毁坏珍贵文物,这实际上违反了什么呢?
学生:违反了法律
教师:这实际上是\对我国民主和法制的严重破坏。
(停顿、慢、惋惜)其实,红卫兵自身\又何尝不是受害者?(停顿)在“停课闹革命”的年代,他们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
(停顿、交流式)而此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特殊现象——这就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当时,人们在机关、学校、厂矿、街道都可以看到\这种张贴于墙上,用大字书写的墙报。这就是\北京大学校园的大字报。那时人人都可以用大字报\发表对某人某事的看法,(语气转换)但它客观上却起了\栽赃陷害,打击革命干部,挑起群众斗群众的作用。国家\也因为铺天盖地(手势)的大字报变得更加混乱。(停顿、陈述式)毛主席在66年8月也写了一张大字报,叫《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同学们看书\35页,说说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学生:(看书回答)中央有个资产阶级司令部,矛头直指刘少奇和邓小平。
过渡:(语调略升)接着,全国刮起了\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风暴。(停顿、凝重)林彪、江青一伙,借此,蓄意\对一大批无辜的干部群众\残酷迫害,(慢)制造了\一系列冤案。我们来看一下。(播放幻灯片,定格于刘少奇像)其中,江青一伙制造的\“刘少奇冤案”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3)刘少奇含冤而逝
教师:(交流式、惋惜)同学们,刘少奇作为堂堂的国家主席,新中国宪法的奠基人,(稍快)在没有经过\任何正常司法程序的情况下,被押上了批斗会。(慢)一直\被强行弯着腰,还不时的被打着耳光。(略快、愤慨,忌语调太高)他不畏这伙人的淫威,在遭受批斗后,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抗议道:“你们这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而江青一伙\却指挥\所谓的“专案组”,以逼供\等非法手段制造了他是\“叛徒、内奸、工贼”的伪证,致使这位\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革命家,在68年被开除出党。他饱受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于69年含冤而逝。(悲痛)他去世时,蓬头垢面,头发竟有\一尺多长!我们不禁要问:(悲愤,忌语调太高)国家的民主何在?国家的法制何在?
(语气转换)面对林彪、江青一伙的倒行逆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奋起抗争。请看课后40页“史海拾贝” “二月抗争”。(走下讲台)
(学生看书)
教师:(陈述式)同学们可以看到,早在1967年,(语调渐升为颂扬、渐快)这些披肝沥胆的\开国元勋们,怒发冲冠,不惜身家性命\与之抗争。(慢)这\让我们看到了正义,也看到了希望!(快)他们不畏强权,心忧国家的赤胆忠心\穿越了时空。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逝去了,但是\至今我们仍能感受到\他们的\铮铮铁骨。
(以上13分钟)
(走回讲台)(交流式)过渡:然而,林彪、江青不顾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反对,为了篡党夺权,逐渐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转换、带正义凛然语气)但,凡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就绝不会有好下场,它们最终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二.林彪集团和“四人帮”的覆灭
1. 林彪集团的覆灭
教师:(陈述式)1969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九大”。“九大”违背了\正确的指导方针,林彪被选为\党中央副主席。九大以后,他想当国家主席,遭到毛主席的拒绝。(稍快,紧张、悬疑)他的野心破灭后,便纠集团伙妄图发动反革命政变。(交流式)请看书36页小字,(学生短暂看书)说说他们有哪些反革命的举动?
学生:他们制定了武装政变的计划,阴谋加害毛泽东。
教师:结果怎么样呢?
学生:阴谋败露后,林彪一伙,乘飞机仓皇出逃,最终机毁人亡。
教师:请看,这就是\野心家机毁人亡,遗臭万年的可耻下场。(前后语气)因为它发生于71年9月13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事件呢?
学生:“九一三”事件。
教师:它的发生标志着林彪集团的覆灭。这一惊心动魄的事件\极大地震撼了各阶层,也引起了他们\反思文革的合理性?
(陈述式)“九一三”事件后, 江青等人为了达到篡党夺权的目的,逐步结成了“四人帮”。他们分别是谁呢,请看书说说看?
学生: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
教师:他们的行径\遭到毛主席的严厉批评。(逐渐欢欣、渐快)另一方面,“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和邓小平\相继主持\中央工作。从书上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对73年复出的邓小平\是充满殷切希望的。75年,邓小平在周恩来病重期间,开始对\各条战线进行全面整顿,纠正\“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混乱局面,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到了显著效果。(停顿、惋惜、慢)但“四人帮”却挑起了\毛主席对邓小平的不信任,并在全国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使刚刚出现的大好形势\又遭到破坏。
教师:(语调稍高)“四人帮”这种\祸国殃民的举动,你们认为——人民群众会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学生:强烈不满。
教师:这样,终于在1976年\爆发了\声讨“四人帮”的群众抗议运动。
2.声讨“四人帮”的群众抗议运动
教师:(语调低沉到有点激昂)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清明节前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悼念周恩来、拥护邓小平、声讨“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下面我们来看段录像。看的时候注意思考:你看到了哪些感人的场面?
录像看完了,哪位同学来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感人的场面?
(学生活动)
(交流式)教师:我还想问大家两个问题。
第一, 这上百万群众的抗议,从根本上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种什么态度呢?
学生: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国家命运的主人翁责任感。他们实际上表达了厌恶文化大革命,拥护邓小平,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愿望。
第二个问题,在四人帮的操纵下,人民群众的正义行为\被错误地定性为“反革命事件”。这充分说明了\“四人帮”对我国\什么的严重践踏?
学生:民主和法制制度。
(若学生答不上来,教师给以提示:这种被严重歪曲定性的事情,在民主和法制制度健全的时候会发生吗?学生:不会。教师:这就充分说明了“四人帮”对我国\什么的践踏呢?)
(陈述式)教师:尽管这场运动被压下去了,但它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天安门事件后,华国锋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邓小平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缓慢、沉痛)过渡:这年的\9月9日\零时10分,又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伟大领袖毛主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3.毛主席逝世
教师:全国人民\再次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语气转折)那么,同学们,毛主席逝世为什么会引起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深切哀悼呢?下面,请大家和旁边的同学\商量商量!
(教师走进学生,点拨指导,学生讨论)
总结:(渐快、颂扬)归纳同学们的发言,我们会看到——毛泽东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们党、军队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他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以他为代表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停顿,慢、语气转折)虽然他晚年犯了重大错误,发动了“文革”,给党和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但他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他的本意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他的错误是一个革命家所犯的错误,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错。这种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是有本质区别的。
过渡:毛主席逝世后,“四人帮”加快了篡党夺权的步伐,同时也加速了他们的覆灭。
4.“四人帮”的覆灭:
(渐快、悬疑到欢欣)教师:他们迫不及待的准备夺权,甚至在暗地里拍摄了上台用的标准像。在这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危急关头,党中央决定采取非常措施。于76年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党中央宣布对“四人帮”隔离审查,接着将他们逮捕,从而粉碎了这个集团。全国人民不论男女老少,载歌载舞欢庆这个伟大的胜利。
请同学们想想:粉碎“四人帮”有什么深远的历史意义呢?
学生:这标志着十年文革的结束,它在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使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教师:(慢)历时十年的文革\到此\终于\结束了。(快)“四人帮”最终受到了历史和人民的审判。
(交流、亲切)过渡:同学们,“文革”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它严重破坏了\我国的民主和法制。那么,它到底又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以上10分钟)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经济
教师:请同学们看书38页。(学生短暂看书)哪位同学来说说: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生:它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拉大了同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据估算,十年的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有些方面甚至还有些下降。
(惋惜)教师:这5000亿元,几乎相当于1949年至1979年我国建国三十年全国基本建设的总投资。十年间,职工平均工资下降4.9%。(快)而此时的欧美国家,包括亚洲的日本、韩国等,总的来说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慢)“文革”让我们错失了与世界发展同步的良机,拉大了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那么,此时的国民经济\是否一点儿都没有发展呢?(停顿)总的来看,有一定发展。大家看书39页,比如此时兴建了一批技术先进的企业,我们成都无缝钢管厂就是那时建成的。这些成就的取得绝不是“文革”带来的结果,那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是由于全国人民和各级干部坚决抵制“左”的错误带来的结果
教师:我们应该看到——如果没有“文革”,我们还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教师:好了,同学们,为了更好地掌握本课内容,让我们一起来巩固本课的基础知识。
【落实文革大事记的排序,文革的性质和两条线索】
过渡:同学们,读史\使人明智。文革这段\让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教训呢?
(以上5分钟)
总结历史的教训——感悟文革
教师:下面,请大家和前后左右的同学\展开讨论,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总结文革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
(教师走进学生,点拨指导,学生讨论)
教师:好了,下面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们的意见。发言的时候,你只需要说\你感悟最深的\一点教训\就可以了。
学生发言
教师:把同学们的发言归纳起来,“文革”给我们留下了这些宝贵的教训:
1.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杜绝个人崇拜;
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坚决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
……
教师: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对“文革”的感悟\就暂告一段落。如果同学们\还有什么感悟或者疑问,可写在本课40页\“心得与疑问”\这一栏中。老师也可以在课后\和你们一起继续交流。这是我的电话,我会等着大家和我联系哟。\\另外,这一页“学习测评”\有两道题,也请大家\在课后完成。 (这段和下面一段变换了几个情景,注意停顿和节奏)
(三)总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的新中国刚刚度过了她六十岁的生日。\\今天我们直面这段\厚重的历史,既是为了缅怀故人、牢记历史,更是为了以史为鉴。(语气变换)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们驱散了寒冬,迎来了成都\发展的春天,\\\祖国\改革开放的春天,也迎来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春--天——(手势)。《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教案
设计者姓名 尚文 单位 丹东市第二十九中学 日期
课题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共 一 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 与目标 1、能够列举出“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科技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能够说出什么是“八六三计划”。2、了解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变化中的重要作用。3、能够根据“材料阅读”中的表格说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得到了基本普及的史实,增强分析图表的能力。4、根据课本列举出文学、艺术、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培养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改进建议
过程 与方法 1、收集、展示一定的资料,通过分析资料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科教文体事业百花齐放、欣欣向荣。2、采用分组学习、学生备课讲课的方法,提高主动收集、分析资料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合作精神和竟争意识以及一定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大量的史实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教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成果卓著,增强对党、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2、通过一定的资料分析,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和保障,今天的勤奋学习就是为将来报效祖国、造福人类打下良好的基础。3、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优秀品质,学习体育键儿为国争光、英勇顽强拼搏精神。
教学重点 能够说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科教文体事业中采取的重要措施和取得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 学习使用准确、规范、简练的语言,讲述历史、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勤奋钻研、严谨治学、努力拼搏等优秀品质。
教法与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列举法学习指导方法:本课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并讨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了解科教文体事业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内容,学生朗读导言。 朗读导言,了解我国科教文体事业等方面的内容。
二、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20世纪,第二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第三次科技革命悄然兴起,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中国抓住了机遇,我们首先了解我国是如何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的。一、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1、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总结出三个层次的内容。2、指导学生分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影响?”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的同时,党和国家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下面学习第二个问题: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了科教兴国战略。1、学生看书,解决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发展与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是什么关系?(需要学生进行分析,如果学生感到困难,组织讨论);科教兴国战略对教育提出了什么任务?教育事业应怎样完成这一任务?2、讲解义务教育法的颁布,通过一些事例说明我国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学生了解即可。3、引导学生看邓小平的题词,指出这既是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也是青少年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通过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们学习最后一个问题:三、文艺体育事业白花齐放。1、学生自学归纳。 2、向学生适当讲述2004年奥运会中国取得的成绩和北京奥运会的展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阅读并回答出三方面内容:⑴袁隆平与1973年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⑵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实施八六三计划。⑶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学生思考并回答:上网找资料,巩固知识,开阔视野等。 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⑴为振兴科技和教育。⑵发展教育事业是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和保障,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必然极大的推动教育事业的发,二者互相促进。⑶任务是培养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来实现。 题词要求学生掌握。 学生通过自学,要能归纳出以下方面的成就:1、四篇小说2、矛盾文学奖的设立3、五个一工程4、84年奥运会零的突破和2000奥运会新的突破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指导做习题2、出练习题测验 做课后材料阅读复习知识点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本课讲述了中国抓住了科技革命的机遇,采取了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板书设计 12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一、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1、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2、八六三计划3、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科教兴国战略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3、发展高等教育三、文艺体育事业百花齐放1、四篇小说2、矛盾文学奖的设立3、五个一工程4、体育事业
教学反思 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学案设计
设计人: 八年级历史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掌握1、土改运动经过意义;2、抗美援朝的有关内容
【学习重点】1、土改运动;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预习提纲】
农民的翻身解放(土改运动):时间:起于 ,止于
指导纲领:
历史意义: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背景 .
时间:始于 ,结束于 。司令员: 。
英雄人物: 、 等。
历史意义:

【课堂练习】列一列:请同学们列出中央政府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的主要举措。
想一想:土地改革的完成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议一议:有人说当年美国进犯的是朝鲜,与我们无关,再说我国刚刚建国,一贫如洗,不应出兵朝鲜;但也有人说抗美援朝势在必行,是保家卫国、遏制美帝野心的必然措施。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合适 简要阐明你的论述。
【随堂检测】
1.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政府与投机商展开一场“米棉之战”,其根本目的是 ( )
A.稳定物价 B.打击不法资本家
C.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D.争取比资本家更大的利润
2.土地改革运动使得农民翻身解放,其主要原因是 ( )
A.土地改革使农民拥有了财产 B.土地改革使农民有了粮仓和土地
C.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D.土地改革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3.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 ( )
A.毛泽东 B.朱德 C.周恩来 D.彭德怀
4.“三八线”是二战后朝鲜南北双方的军事分界线,划分的依据是 ( )
A.北纬38。 B.南纬38。 C.东经38。 D.西经38。
5.在朝鲜战场上涌现出的,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特级英雄是 ( )
A.邱少云 B.黄继光 C.罗盛教 D.杨根思
6.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党特务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米、棉)一黑(煤),就能置上海于
死地。”这说明( )
①上海物资短缺 ②上海国民党势力强大 ③稳定物价刻不容缓 ④上海周围不产煤、棉、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进行“米棉之战”的直接目的是( )
A.稳定物价 B.解放生产力
C.消灭地主阶级 D.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8.世世代代没有田地的人今天分得了田地,还分得了农具和牲口,他们从心里感到这才是人民当家作主,脸上充满了微笑。以上情况反映的是(  )时期的情景。
A.解放战争 B.改革开放 C.土地改革 D.新中国成立
9.从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到孙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中国农民拥有土地的千年梦想都没有实现,真正的“耕者有其田”是在(  )后普遍实现的。
A.新中国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颁布 
D.1952年
10.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分到土地的农民有:(  )
A.1.5亿 B.3亿 C.4亿 D.9亿
11.“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歌出现在( )时候:
A.土地改革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12.美国将军克拉克说:“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这里的“停战协定”是在()签署的。
A.1950年   B.1951年    C.1952年    D.1953年
13.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的历史事件是:(  )
A.抗美援朝  B.与苏联建交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稳定物价
14.下列不是为了巩固新中国而采取的措施是:(  )
A.稳定物价    B.抗美援朝    C.土地改革    D.开国大典
15.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最严重事件是:(  )
A.侵略朝鲜   B.派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 
C.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D.敌视中国
16.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时间是( )
A.1949年 B.1951年 C.1950年 D.1952年
17.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的主要原因是( )
A.朝鲜内战爆发
B.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C.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D.美国的侵略行径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
18.以下史实,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美国入侵朝鲜 ②朝鲜内战爆发 ③上甘岭战役 ④新中国大陆地区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⑤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A.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②④⑤ C. ③①④②⑤ D.②①③④⑤
19.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
A.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B.和平解放西藏 C.进行抗美援朝 D.进行土地改革
20.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出兵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能不出兵抗美援朝吗?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朝鲜是中国的近邻,美国侵占朝鲜,中国的安全也受到威胁,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中国人民必须对美国的侵略加以制止。
21.阅读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多余的房屋;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请回答:
(1)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个贫农(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主要靠租地主的田地耕种的农民),怎样看待《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你会怎样进行生产?
(2)向自己的长辈调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土地政策发生了哪几次变化?对农村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太高兴了!精耕细作、提高产量……
(2)1950年,土地改革;1956年,农业合作化;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在特定历史时期促进了农业的飞速发展,使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材【自我测评】答案:1.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在朝鲜战场上,以黄继光、邱少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发扬了高度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以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支援了朝鲜人民的爱国斗争,同时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我们称他们为“最可爱的人“。《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教案
教程分析:新中国建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的政策。为尽快增强国防实力,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我国国防科技工作者克服难以想象困难,连续取得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增强。我捍卫祖国的国土安全、社会主义的建设成果作出了贡献。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了解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说出原子弹、氢弹研制成功的时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时间,我国的核打击力量的组成
  2、思想教育:学习我科技工作者在艰难的环境中为我国国防科技作出贡献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两弹一星研制,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
  讲授方法: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指导学生复习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经济、科技、教育的史实
  讲授新课:
  一、戈壁升起蘑菇云
  1、我国为什么要研制核武器
  中国为什么要搞“两弹一星”?中国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创“两弹一星”伟业的?让我们对历史作简要回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欺侮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但是西方列强不愿承认新中国,更不想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在东方崛起。1950年,美国把侵略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美军上将麦克阿瑟扬言,要在中朝边境建立“核辐射带”;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一直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中国人民时刻受到战争甚至核战争的威胁。
  中国不怕原子弹,中国反对原子弹。可是严峻的现实却迫使中国不得不考虑研制自己的原子弹,尽管那时共和国百废待兴,一穷二白。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把核弹和导弹这“两弹”成功地结合起来,就具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从而真正具有核打击能力。
  2、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1958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一个月后,他又强调:“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不等条件完全具备,就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纷纷聚集在中国共产党旗帜下,义无返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先发明火药的民族,这个在共产党领导下站立起来的民族,终于用现代科技的雷霆证明了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国有了原子弹之后,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预言:中国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然而他们又一次低估了中华民族的能力。仅仅两年之后,即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几个月后,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又不到三年,发展速度和其它国家作比较,会发现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聪明才智---美国从1939年开始研究原子弹,到1957年生产导弹核武器,用了近18年时间;中国从1956年开始导弹和原子弹的研究,到1966年成功进行导弹核试验,仅用了10年时间,比美国缩短了7年多。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就以最快速度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这两个发展阶段的跨越。
  二、“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21时50分传回了《东方红》乐曲,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km、远地点高度2384km、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绕地球一圈114min、卫星质量173kg、用20.009MHz的频率向全世界播送《东方红》乐曲,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太空时代。
  此后我国先后发射了多颗军用卫星,科研卫星,气象卫星,通讯卫星,返回式卫星等,并运用卫星系统建立了我国军用卫星定位系统,卫星已进入了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倚天神剑显国威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数次对中国进行核讹诈,包括用原子弹攻击中国境内的战略目标和在朝鲜境内的中国军队,给中华民族,给新生的共和国带来了重重的忧患和压力。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正式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毛泽东在会上强调指出,“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我们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7年岁末,中央军委决定创建战略导弹部队,并要求炮兵司令部尽快成立地地导弹训练大队。1957年12月9日,地地导弹训练大队在北京西南的长辛店成立,来自全军部队及科研单位的600多名干部、战士在这里开始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艰苦的创业。1959年6月,地地导弹训练大队圆满完成训练任务,中央军委决定撤消地地导弹训练大队,组建成2个地地导弹发射营。1960年3月18日,中国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地地导弹第1营在西北某市的一所炮兵学校正式成立。
  第二炮兵主要由发射部队和保障部队组成,按导弹类型编为旅和团。它是中国陆、海、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基础,能够在中央军委的直接指挥下,独立地或协同其他军兵种对敌人实施自卫核反击和纵深常规打击,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履行特殊使命。据西方估计,中国目前拥有约2500个核弹头,每年制造约140至150个。中国现时的陆基和海基战略导弹能够打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即使本土先遭受毁灭性核打击,仍有能力进行大规模核反击,真正具备核大国的震慑力量。
  近几年来,第二炮兵部队大力开展科技练兵,研究新战法理论,改革训练内容,改进训练方法,并围绕装备研制、武器性能改进、现代化指挥手段等开展科研攻关,先后研制出战略导弹仿真模拟训练系统、导弹自动化测试系统、导弹控制系统、电子化指挥系统、通用文电处理系统等千余项科研成果,相继运用到训练、发射场。为加速科技人才生成,他们启动了“人才接力计划”和“神剑人才工程”,建立了“导弹专家技术方阵”和三级“技术尖子人才库”;导弹技术专家进入团以上作战部队决策层;大学生士兵群体出现在导弹训练场、发射场。目前,战略导弹部队已拥有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国家级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全部队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军官占军官总数的70%,所有军事主官都是大学毕业生。
  长剑倚天护神州。系国家安危于双肩的中国第二炮兵已具备了“随时能够打仗,随时能够打胜仗”的全方位、全天候战略反击能力,成为保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的倚天长剑。
  小结:
  作业:《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教案
【内容标准】
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知道“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2.能够说出我国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并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了解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知道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中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此,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搜集处理有效信息的方法。
2.学会如何进行社会调查。
3.学会利用多种途径学习历史、展示历史的方法。
4.学会归纳历史实践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渐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体会、感受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对维护人民的基本利益所起的作用。
3.感受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日益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
教学重点
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中取得的重大进展;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认识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互相推动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涉及的名词概念多,理论性比较强,初二学生难以理解。而这些概念又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因此尽量以学生身边的事例,以小见大来分析一些问题。这样,疑难概念就会迎刃而解。
四、教学过程
入境生趣
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在何时?标志是什么?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何时召开?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今天我们互动的话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自学生疑、释疑
1.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2.近几年我国通过了哪些法律?
3.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是怎样建立的?
4.举例说明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5.国家的就业制度和人民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的主要表现?请学生谈谈学习这些内容后的感受。
7、主要介绍:APEC全称、简介、宗旨、中国加入的时间、主要活动和作用等。
思考:中国为什么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又为什么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呢?
8、 什么是邓小平理论?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来的?有什么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讲解。
点难拨疑
我国是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
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增进对外交流,主动参与各种国际竞争与合作,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
总结反思
请学学生设计本课的知识网络图小结本课内容。(要求体现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迁移创新
面对20 世纪世界科技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了迎接21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领导干部、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敏锐地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科技素养,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这种情况某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了一次讨论会来探讨科学技术革命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现在请你回答讨论会中的相关问题。
(1)20世纪中后期世界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机遇?(2分)
由于科技突飞猛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不断加强,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新的科技革命浪潮给我国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2)面对这一机遇,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3分)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八六三计划”等。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科技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3)科技发展的关键是人才,请你就解决人才问题提出几条建议。(4分)
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
(4)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感想。(3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中学生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教学探讨与反思
1、 学生学会质疑,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2、 注重学科间的融合。
《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教案
〖课程标准〗
列举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的代表,了解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讲述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知道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历史领域的考古知识,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来的; 知道世界三大人种,了解他们的形成原因;说出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教室里的同学和老师的外部特征来总结黄色人种的基本特点,从而引出人类的种族来导入新课。结合《世界人种分布图》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及形成情况,并针对人种的形成至今还是个谜这个事实,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远古人类的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树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针对教材所给的知识,通过合理分析,创设原始人类的生活情境,组织学生表述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生活情景,了解原始社会的状况,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表述,以及原始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比较,体现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后必胜今。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人类的种族、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
难点 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和种族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讨论世界人种形成的原因
教师活动:组织同学观察一下你身边的同学和老师然后概括一下他们的外部特征(黄色人种的特征)。
学生活动:(略)
教师语:请问同学们我们属于三大人种中的哪一种?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语:除了黄色人种以外世界上主要还有哪些人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活动:出示三大人种图片让学生观察其特征。然后出示《世界人种分布图》,概述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情况。
教师语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世界人种形成的原因。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因出现各种各样的说法而争论不休。
学生活动:(略)
教师处理:抓住契机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这方面的问题。
教师语:关于世界人种的形成在同学们中产生了很多种说法。这正是老师所希望看到的。关于人种的形成由于时间的久远,我们能够找到的证据不足以支持一种假说成为定论,因此它依然是个谜。在这个谜没有被揭开之前,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努力去寻找支持你的那种假说的证据,或许将来你就能揭开这个谜。
二、引导学生探索人类起源的问题,组织学生辩论
教师语:下面我们就来追溯一下人类起源的问题,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把你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展示给同学们。
学生活动:(略)
教师语:在这些说法中你最推崇的是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的同学可能推崇某一个传说,而对其他说法产生疑惑。
教师处理:运用持不同意见的同学与之辩论的方法来推出唯物主义的观点。
学生活动:(略)
教师语: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关于人类起源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广泛的争论。目前许多人类学家认为,约500万—10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距今约三四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类。但关于人类起源于猿的说法目前还有很多疑点。因为能够作为证据的猿人化石数量太少,而且对猿进化为人的详细过程,目前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因此,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为自己的观点继续寻找证据,或许若干年以后你的研究成果会成为学术界最权威的结论写在我们的教科书上。
三、创设母系氏族社会的社会情景,让学生用表演的方式描述母系氏族社会
人类产生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有了自己的组织,你知道人类早期出现的社会组织是什么吗?是母系氏族。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给学生时间阅读,适时给予点拨)
教师语: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地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了母系氏族社会。下面我们请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分别以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公民和男性公民的身份来表述一下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情景。
教师提示:注意你表述内容的时代背景。
教师活动:将课文内容出示在大屏幕上。
课文内容:母系氏族社会是人类早期出现的社会组织。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亲戚关系以母系计算。在男人狩猎和妇女采集的石器时代,妇女的采集业更稳定,而男人狩猎则要看运气。由于人口稀少,妇女所具有的生育功能使她们在生活中拥有较高的地位。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活动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
教师语:伴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向前,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因自然环境的变异所导致的食物匮乏,使人类在大约1万年前发明了农业,这一划时代的变革被称为“农业革命”。在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的劳动中,人类就已经注意到了植物的种子掉落在地上,第二年还会长出新的植物,并可以收获比种子更多的植物果实。但由于那时人类的食物还能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所以当时的人类并没有开始进行以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在寻找食物的来源时第一次通过种植植物,有目的地生产出自己的食物。从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男人天生的体力优势在农业生产劳动中显现出来,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
虽然教材没有对父系氏族社会的状况进行阐述,但是我们可以想像一下那时的社会状况。
四、时空采访
组织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穿越时空隧道采访一位父系氏族时期的少年。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父系氏族社会比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
五、轻松时刻
播放配乐故事《众神之母》《雅典娜的一票》。
教师语:这里有两个传说故事要讲给大家,请同学们听后判断一下这两个故事是讲述哪个氏族社会的。
教师活动:播放课前录制好的配音故事。
学生活动:(略)
六、古今纵横
教师语:现在请同学们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现在已跨入20世纪的现代社会了,对于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每天都耳闻目睹。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回顾一下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用我们的现实社会与原始社会比较一下,你有哪些感想?请同学们将你的感想写出来展示在班级的历史留言板上。
七、课堂寄语
这节课我们的思维回到了祖先的远古时代,又从那个时代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感受颇深。而且满怀信心地对于人类的起源以及种族的形成等还没有形成定论的问题进行了探究,这是最让老师欣慰的事。
〖札记〗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小组辩论、时空采访等学生比较喜欢参与的方式,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锻炼。《昔日的辉煌》教案
授课人:周正华 授课班级:八年级(3)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特点。列举出《荷马史诗》《天方夜谭》等古典文学戏剧作品和古代著名建筑,了解古代人民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辨认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提高学习兴趣,感受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思想。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世界许多地区和民族都曾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人类文明是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共同推动下发展、前进的。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尊重、理解和学习、吸收。
重点、难点:文字、古典文学作品
教学方法 :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投影仪出示几个甲骨文字,让学生说出这是什么文字。让学生辨认这几个字。
师: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生:商朝)那么,文字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世界上还有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它是什么文字?除了古老的文字,世界上还有那些著名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问题。
板书课题:昔日的辉煌。
二、学习“最早的文字”一目
1.学生阅读小字部分,然后思考、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 什么样的符号才能判定为“文字”?
(2) 语言和文字的出现有什么关系?
(3) 人类为什么要有文字?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看法——教师重点强调)
2.出示师生制成的楔形文字模板。让制作者介绍,其他学生近前观察。
(1) 这些泥板上的符号笔画像什么?
(2) 这些符号是不是文字?若是文字,你能知道它表达的意思吗?
(学生大胆想像,教师鼓励富有创见的想法)
3.让学生阅读课文,观察教材中的“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两幅图。
(1)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
(2) 它比中国的甲骨文大致早多少年?
(3)“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有何异同点?
(4)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与中国的甲骨文有什么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看法——教师重点强调补充)
4.课堂活动:就“向同学借支铅笔”这几个字,要求学生不用现今文字而用符号图画来表达。
(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小组用符号图画来表现“向同学借支铅笔”这几个字。(2) 交流展示。(3) 师生评价。

三、学习“文学的基石”一目
1.学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讨论后回答,教师重点强调补充。
(1) 古希腊史诗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2)《荷马史诗》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2.让学生讲述《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故事梗概。分组讨论:故事中体现了人类的哪些优秀品质?
3.简单介绍悲剧的由来。问: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是谁?他们各自的代表作是什么?
4.请学生讲述《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梗概及《特洛伊妇女》的思想内容。教师点评。
5.学生读索福克利斯的一段话,讨论这段话的含义。
6.观察欣赏《俄狄浦斯王》陶画,让学生讲述“斯芬克斯之谜”的故事。
7.学生讲述搜集到的《天方夜谭》中的故事,播放《阿里巴巴》VCD片断。
课堂练习:投影仪出示有关文字与文学的图表归纳题,让学生完成。
四、学习“凝固的艺术”一目
1.播放古代著名建筑的资料片断:如金字塔、帕台农神庙、罗马圆形竞技场、巴黎圣母院、麦加清真寺、中国故宫等,让学生在具体形象中感受建筑艺术的神奇。
2.简要介绍世界七大奇观。
3.学生读文。出示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湟中塔尔寺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建筑特点。比较巴黎圣母院和麦加清真寺的建筑风格。
五、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古典文学作品和古代建筑的典型代表,认识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对这些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以尊重、景仰的态度去学习吸收,并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第八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主讲人:吴纯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前面所学习的有关“文革”的史实,说明为什么“两个凡是”是错误的 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学习深刻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什么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性是什么 培养学生完整、准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同时,在国家的统一大业、统战、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伟大的民族得以复兴。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 谈话法
第一课时
过程:
谈谈你对“转折”的理解是什么?(承上启下 与以往相比差异很大 前后不同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或形势等。)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转折,今天就让我们把视角定格在“转折”上,共同去探究共和国发展历史上“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体现在哪里呢?历史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前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一起领略其变化。
一:背景:
1.“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左”倾错误持续时间最长、危害最严重的十年,政治上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遭到极大削弱,大批干部惨遭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经济上国民经济损失近5000亿元。教育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思想上极端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等严重泛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遭严重毁弃。
2.粉碎“四人帮”后,人们强烈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看幻灯片“两个凡是”),实质上还是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使全国的工作出现了徘徊的局面,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这实质上是“左”倾错误继续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讲述故事:1978年,有人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提出什么是真理?不是毛泽东的话都是真理,那要靠实践来检验。一切真理来源于实践。由于观点尖锐,不敢发表。但是因为良知和责任,他毅然把文章发到《光明日报》,编辑一看,非同小可,连夜把文稿送交中宣部部长胡乔木的手中,胡乔木看完后,把桌子一拍,说:“把这个作者叫到北京!我要亲自和他谈!”当作者来到北京,胡乔木握住他的手,好半天才说了这么一句:“我们这时候太需要这样一篇文章了!”然后商量组织一个编委会,一字字修改,最后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头版头条发表,题目也改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一篇现实性和针对性极强的理论文章,实际上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这篇文章的发表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从此开始了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思考:(1) 这场辩论的目的及性质是什么?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其历史意义何在?
(2)为什么说这场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3)邓小平如何评价这场辩论?
意义:
这场讨论实际上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彻底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看下面的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
1.看录像《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我们已经了解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你怎样理解这些内容,这些内容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下面大家组成三个新闻报道和新闻述评小组,分别对全会的内容进行报道和评论。
以新闻报道和新闻述评的方式,深入情境体会与感悟:
思想小组:
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完成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任务,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全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极“左”思潮泛滥成灾,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盛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抛弃了。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又提出“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方针,造成新的思想禁锢。显然,不冲破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不端正党的思想路线,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就不可能确立起来。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全会提出,党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就是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政治小组:
我们小组报道的全会在政治上的主要内容是: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这些内容至观重要,首先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旧路线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左”的错误日益升级直至发生“文化大革命”重要根源。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这是将过去的政治斗争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里的转移体现了共产党的创意,是跟上世界现代化的时代潮流,走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全新探索之路。
组织小组:
我们报道的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组织路线:既有继往,又有开来,继往,指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传统,开来,指进一步提出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以前党内长期犯“左”的错误,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悲剧的出现,在制度上的根源,就在于事实上没有很好地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再进一步追究原因,就是民主集中制不能只是笼统的原则,不能仅凭着党的领袖们个人品格的自我检点,应该从根本上建立在制度化、法律化的可靠保证的基础上,这是痛定思痛的集体反思的智慧结晶,也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正常化、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正是基于这种精神,此次全会在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这是新组织路线指导下的重大成果。
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
3.与遵义会议相关内容联系。使工作重点的转移与历史的转折更好的联系在一起,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提升概括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国拨乱反正,是从这次会议开始的。在共和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结束了过去,开拓出未来,成为共和国现代化起飞的划时代的起点。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的前后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中国的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
第二课时
三: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1.拨乱反正的全面推进
什么是拨乱反正: “乱”指“乱世”,“反”通“返”,恢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2. 平反冤假错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的范围内展开,你怎样看待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
300万干部,47万党员,还有千万受株连者,这是一次对广大受迫害群体的大解放,是深得民心的重大举措;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解除了“文化大革命”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3.平反刘少奇案
是在当时很敏感、震动极大的政治举措,这在实际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也充分体现了我党有能力来“改正”自身的错误。
4.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都颁布了哪些法律文件呢?看视频,《依法治国》
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有法必依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走进了新的时代,让我们共同体会《走进新时代》。(播放歌曲)
四:探究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在中国革命的危机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全面纠正了自1957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
第二,遵义会议上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五: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哪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不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二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提升总结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在结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后,面临着是继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搞“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还是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样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抉择。应时代的召唤而走到中国政治前台的邓小平,深入思考和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对中国的国情及所处的时代和历史方位进行了科学分析,纠正了过去在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的失误,并对国际上战争与和平的态势进行了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 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迈进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也是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和平发展的标志。通过这次会议实现的伟大转折,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实践的前提和起点。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从此走上了“快车道”
完成作业
《走进新时代》
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
  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
  啊/我们意气风发/走进那新时代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
  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
  承前启后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啊/带领我们走进/走进那新时代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高举旗帜开创未来/开创未来《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案
教材分析:随着新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加强,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由于中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国代表权的决议。使美国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的政策彻底破产。美国的有识之士也看到,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与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了中国。后来,日本、美国几十个国家陆续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与日、美等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同时,还注意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了解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基本史事,及其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作用。中美建交的经过。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建交公报的发表。中美建交的时间。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建交的时间。
  2、思想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强大是取得国际地位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建交。
  讲授方法:讲授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指导学生复习回忆建国初期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政策,介绍联合国的基本知识。
  讲授新课:
  一、重返联合国
  1、联合国的由来
  联合国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产物,它是战时反法西斯同盟国为巩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为维护战后和平而共同创建的一个全球性国际组织。它的建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筹划过程。1941年12月22日,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晤,美国起草了《联合国家宣言》。翌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个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代表签署了这个宣言,保证继续对德、日、意等轴心国协同作战。这是“联合国”名称的缘起,但这里所说的“联合国家”还不是一个国际组织,只是作为对法西斯轴心国进行战争的各国的总称。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有利于反法西斯盟国的战略性转折,这时,安排战后世界的问题开始提上日程。美国认为,只有建立一个以几个大国组成的国际安全机构为核心的普遍性国际组织,才能维持战后世界秩序与国际和平;它主张在打败法西斯国家以后,由美、英、苏、中四大国充当世界警察。美国还认为,凭着美国实力,它在战后世界中必居“领导地位”。正因为如此,对筹建新的国际组织,美国表现得最为主动、积极。苏联也主张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1943年10月30日,美、英、苏、中四国签署《普遍安全宣言》,提出:“必须在最短期间,根据一切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所有这些国家不论其大小,均可加入为成员国,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这是四大国政府首次共同宣布要在战后建立一个普遍性国际组织。
  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建议,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旧金山开幕,有50个国家的282名代表出席会议。经过两个月的反复讨论和协商,终于在敦巴顿橡树园建议案和雅尔塔协议的基础上,完成了宪章的制订工作。6月26日,51国代表在宪章上签字(其中波兰事后补签)。这一天后来被定为“宪章日”。同年10月24日,中、苏、美、英、法5个常任理事国和多数签字国递交了批准书,《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这一天后来被定为“联合国日”。51个宪章签字国为创始会员国。1946年1月10日至2月14日,联合国大会第一届会议在伦敦举行,联合国正式开始工作。联合国的诞生是当代世界史上的一件大事。
  2、中国重返联合国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
  1971年11月2日,中国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合国会议的代表团组成。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任团长,黄华任副团长,成员有代表符浩、陈楚,副代表唐明照、王海容(女)、张永宽等。9日,代表团启程前往纽约,周恩来、叶剑英等到机场欢送。11月15日,以乔冠华为团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正式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大会议,受到极其热烈的欢迎。在大会主席马利克致欢迎词后,先后有57个国家的代表致词欢迎中国代表团。
  之后,乔冠华在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中,登上联合国大会讲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坚持原则,坚持正义,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进行不懈努力的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提案国,对支持这一提案的许多友好国家,表示衷心感谢,并且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11月30日,中国常驻安理会代表黄华出席了安理会会议。
  3、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意义
  重大意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几乎一夜之间,有20多个国家同台湾断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种形势有利于中国统一大业的进行;中国重返联合国井担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及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二、小球推动大球
  1、乒乓外交
  1971年4月初,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与美国乒乓球队有所接触。美国队访华的愿望被反映到中共中央。经过反复研究,最后由毛泽东作出了邀请的决定。这是一个科学地估量了中美关系和整个国际关系发展潮流之后,作出的大胆的正确的决定。4月10日,以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格雷姻·斯廷霍文为团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华。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应邀访华的美国团体。他们在北京进行了比赛和参观游览。4月14日下午,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的访华,不仅打开了隔绝22年之久的中美交往的大门,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而且在全世界引起很大震惊,为后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开端。因而被称为“小球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
  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及《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尼克松访华。1972年2月21 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美国总统来访。周恩来总理亲自去机场迎接、当天下午,毛泽东主席会见了尼克松,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在访问期间,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与尼克松等美国客人就中美关系正常化等问题进行了多次会谈。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公报阐明了两国在当时国际形势下的共同点及各自的立场。中国方面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台湾独立”、“两个中国”的活动。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双方还同意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领域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以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同意为发展两国间的贸易提供便利
  3、中美建交(1979年1月1日)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所确立的两国关系的准则,为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和以后不断扩大交往开辟了新的前景。对峙了20多年的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台湾回归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此后两国又经过多次谈判,终于在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尼克松访华,对中日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朝野各界人士要求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田中角荣访华。1972年7月7日,以田中角荣为首相的日本新内阁组成。田中就职后宣布把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9月25日,田中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问中国。访问期间,毛泽东会见了田中,周恩来和田中角荣就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及双方关心的其他的问题进行了多次会谈。中日北京《联合声明》签署。29日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日两国不正常状态自即日起宣告结束,两国决定从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中日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不仅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还注意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争取民族解放,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斗争。现在中国已同第三世界100多个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发展了友好关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外交工作的特点(学生读课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进入一个新时期。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实行对外开放,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中国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小节:
  作业:《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一、课程标准: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知识与能力:
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意义,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通过辩论,培养辩论能力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联系社会主义制度,认识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通过新中国前后外交状况变化的对比,认识新中国在外交方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认识政治和经济是密切相关的,以法治国、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完善。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学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是以热爱和平而又不畏强暴的崭新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及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万隆会议的史实。
2教学难点 如何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宪法、原则、会议这些枯燥、理性的知识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一些政治名词,如:人民民主专政,根本政治制度等,对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学生由于没有学习世界史,对建国初期的国际形势还不十分了解。由于本课的内容在课标中只在识记层面作最基本的要求,所以给师生学习留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开展各种合作型、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法与学法】
教法:比较法、模拟场景法、讨论法、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法、学生自主学习法、质疑法。
学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联系实际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一、新中国的内政
  教师请学生们观看多媒体(或录像)播放的有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一次会议制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纪录片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会议的大概内容,感受会场的气氛,提起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快速抢答等形式,将从纪录片中所获得的信息说出来,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人以及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名称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进一步质疑):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马上颁布宪法呢?
引导学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处境,三大改造是否完成,国家正由新民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方面来思考回答。(注意不宜过多地解释,点到为止,避免难繁)
同时要学生明确:尽管没能马上颁布《宪法》,但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联系已有的知识,温故知新)
教师: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同学们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过,大家一定还想做更深入的探讨,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思路,提出你们自己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来。
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后的成功感,培养主动探求知识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课堂具有开放性)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查阅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参与其中,穿插引导,纠正错误等。(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程标准进行问答,不能远离教学重点,并且要调控课堂秩序,把握时间)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的颁布有什么意义”。(该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故做进一步的分析)
学生:可围绕分析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归纳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是人民权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等。
二、新中国的外交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不但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而且在外交上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学习本目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所搜集的资料一起来解决。
  教师展示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怎样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
学生:(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也可以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学生分小组时,应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适当的组合:如默默无闻型和社交型的分配在一起,厌学型和努力学习型的分配在一起,效果会好些,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关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通过学生介绍自己所搜集并整理好的资料,师生一起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肃清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一扫而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有苏联等17个国家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通过介绍和对比,学生深切感受到新中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可以从建国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新中国开展外交工作的目的进行分析。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可利用竞赛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不能忽视重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学生可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万隆会议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模拟万隆会议场景,展开辩论。
辩论会可由六名同学组成,其中一名同学做主持人,一名同学扮演周恩来,两名同学代表亚洲政府首脑,另两名同学代表非洲政府首脑。
学生通过课前搜集、查阅的资料,根据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举行小型辩论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辩之有理,辩之有据,不要使用过激语言。
辩论之后,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主要围绕:
1.万隆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有哪些代表参加?
(学生要认识到万隆会议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2.在这次会议中,他们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3.在会议中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周恩来是怎样解决的?
4.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请问“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通过解答,学生在兴趣中将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理顺出来,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提炼)在解决了一系列万隆会议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可继续提出问题:你从周恩来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体验周恩来的超群智慧和争取和平的勇气和胆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教师:由于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成就举不胜举。请同学们举出你所知道的事例来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可举出如:
1.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实力。
2.中国申奥成功,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举办奥运会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交往,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3.2003年7月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在大连召开,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通过举例,联系现实,更能深刻体验到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引导学生注意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在互动交流中,增强自强自立、勤奋学习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第一届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使我国基本构成了现有的政治制度。我国在对外交往中遵循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所倡导的“求同存异” 的万隆会议的原则,为新中国的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我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
【板书设计】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 新中国的内政: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新中国的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万隆会议
【巩固习题】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制定的《 》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
3. “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 会议上提出来的。
【作业】
自我测评
1、说一说,194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它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2、简述新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
【课后反思】
通过自主探究和师生合作学习,用鼓励性的话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全面的、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
通过教师这样的正确的引导,学生可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方法,开始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这样不断加强其思想教育,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课程标准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教材结构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一课。本课的内容十分重要,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因为它承接了第一单元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内容,又开启了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学情分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八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逐步形成;且刚学习了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时间上的连贯和对探索就有成败的理解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辅之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表演法、阅读指导法、图示法、归纳法等。例如学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节,我先使用表演法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达到感受历史情境的目的来学习距他们生活久远的历史;接着使用归纳法板书出“大跃进”的主要标志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梳理知识,利于记忆;最后通过讨论法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
知识与目标知道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危害。 提高收集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全面分析历史问题和找寻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和探究讨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中央对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的曲折、取得的成绩等形成初步感性认识。 通过具体图示、多媒体的展示,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艰难与曲折,同时使历史概念浅显易懂。通过对中共八大主要内容的分析,认识中共八大对经济建设的正确指导意义。 通过课堂讨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的严重危害”,认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有积累的过程,高指标等错误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并出现失误。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纠正,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就。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认识要按规律办事,因为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导入创设情景新课讲解 建国60周年成就展说明6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国家取得巨大的进步和成就,然而60年来成功的辉煌,同样也会有失误的挫折,建设祖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也曾经走过一条艰难曲折的探索道路。今天,我们共同走入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道路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从1949年到1956年是我们社会主义的过度时期,我们来看一下在这个时期,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如何?1949-1956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人均GDP1949年(美元)1956(美元) 中国 16 109 美国 1882 2478 英国 642 1133 日本 182 300横向的比较 我们国家的发展迅速,发展速度甚至超过其他国家。注:1956到1949年的发展倍数 中国 :6.8倍 美国:1.3倍 英国:1.8倍 日本:1.6倍纵向的比较 我们正在缩小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1949年 世界其他国家和中国的比较 美国:118倍 英国40倍 日本 11倍 1956年 世界其他国家和中国的比较 美国 23倍 英国10倍 日本 2.8倍这使得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1956年 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视频提问:八大决定党在当前的主要任务?主要任务: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方针: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然而八大所制定的路线和方针在以后国家建设中被逐渐修改,发展的机遇如何同中国擦肩而过呢?我们还是来看刚才那份数据1949-1956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人均GDP1949年(美元)1956(美元) 中国 16 109 美国 1882 2478 英国 642 1133 日本 182 300虽然我们在这7年的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我的差距依然是巨大的,这时我们的人均GDP只是美国的4%,英国的10%,也只能达到日本的36%,如何进一步缩小差距,就是要加快发展的速度毛泽东说:我们要求的建设速度,不是一般的超过过去的中国,我们要求的建设速度是成倍的、几倍的以致几十倍的超过过去的中国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我们要求的速度不仅仅是高速度,甚者说是超高速度。我们不是走,不是跑,我们要跳跃前进。于是1958年国家建设的路线发生了修改,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确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块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比较1956年和1958年国家建设路线1956年: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社会主义1958年: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相同点:建设社会主义不同点:求稳 求多求快求快 表现:不是15年超过英国,是两年超过英国。——漫画求多 图标——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 1956年 535万吨钢 1957年 1070万吨钢要求钢产量翻一番。而实际上我们的一五计划期间钢产量的增长速度是18%实际上我们符合实际的产量应该是631万吨钢。就是最快的是31%,那也只有700万吨钢。完全超出实际的指标人们如何完成——视频(工业上的大跃进) “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6亿人民的干劲,动员6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就一定能够高速度的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为了极大的调动群众的革命热情,最大的尝试就大跃进运动工业上大跃进——视频 1、介绍 2、后果提问1、炼钢是什么部门的事情?炼钢是非常专业的,用农村的小高炉生产的会上怎么样呢? 放视频——工业大跃进的后果农业上大跃进——视频图标——农业大跃进粮食产量指标粮食产量在一五计划期间,经济的增长速度是4.5%,按照这个实际,1958年粮食产量是多少?而制定的指标严重脱离中国实际,那么农民又是如何努力的呢?介绍 视频 漫画为了进一步推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的概念出现了——视频(腾飞中国)人民公社是如何毁坏了这个通往共产主义的桥梁的呢?当放开肚皮吃饱饭的农民,真的能鼓足干劲加油干吗?人民公社内农业集体劳动以吹哨方式召集农民,“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漫漫晃.” 提问:人民公社产生了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农民失去了生产积极性失去生产积极性的农民能够提高粮食产量吗?虚夸的粮食产量真的能代替真实的发展情况吗?视频——农业大跃进的后果提问: 1、不管是八大还是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国家建设路线,目的是什么?2、我们跃进了吗? 那么错在哪里?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 不能脱离实际发展生产,应该要实事求是1949-1966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人均GDP 1949(美元)1956(美元)1966(美元) 中国 16 109 159 美国 1882 2478 3810 英国 642 1133 1952 日本 182 300 1028 1956年 世界其他国家和中国的比较()‘ 美国 23倍 英国10倍 日本 2.8倍世界其他国家和中国比较美国 24倍 英国 12倍 日本 6.5倍十年间 我们不是如我们预想的快速发展,继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加大了差距。尤其是与日本的差距,但是日本却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我们加大的差距,但是总的来说,我们还是到1966年比1956年有进步,是因为到后来党和政府认识了自己的失误,开始进行了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年和1965年工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项目1960年1965年粮食(亿公斤)27803890钢产量(万吨)5201223煤(亿吨)1.32.3原油(万吨)1461132想一想:我们能胜利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说明了什么? 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党是有能力完成建设任务的,只不过由于缺乏建设经验,难免会犯错,失误的经验也可以为成功奠定基础。《古老帝国的悲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建立列举拜占廷帝国强盛的表现。
讲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故事,了解拜占廷帝国衰亡的过程。
考查拜占廷帝国兴衰的历程。探讨拜占廷帝国衰亡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识读《拜占廷帝国形势图》,说出拜占廷帝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地理条件。并结合其他图像资料讨论分析拜占廷帝国衰亡的原因和历史启示,从中总结出文明发展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拜占廷帝国的历史悲剧昭示人们: 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 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 。
重点:拜占廷帝国兴衰的历史的典型意义和启示价值。
难点:拜占廷帝国兴衰的原因及历史启示。
教具:《拜占廷帝国形势图》《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的灭亡图》等。
教学过程
从复习旧知识中导出新知识:(边提问边副板书如下):
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10~公元31年)→罗马帝国(公元31年~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476年被蛮族人灭)东罗马帝国
问:罗马帝国____年分裂____(谁)分裂,东罗马帝国又叫____帝国,为什么?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第一目
一、强盛的帝国
1. 罗马帝国的分裂。
出示幻灯片一:《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的灭亡图》
学生结合《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的灭亡图》得出答案
由一学生结合《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的灭亡图》讲解罗马帝国的分裂的过程。
2、拜占廷帝国的建立
重点东罗马帝国,为什么又叫拜占廷帝国的问题。——拜占廷是希腊旧名使学生更好理解后文“作为希腊罗马文明 的继承者和保存者”这句话。
3. 拜占廷帝国的兴盛。
请列举出帝国强盛的表现
学生阅读讨论后得出:
请列举出帝国强盛的表现:
疆域广
贸易发达,经济繁荣
国库充实,军事强大
拜占廷帝国壮丽如天堂等等
二、可悲的衰亡
1、衰落
引导学生阅读思考
阅读要求:请结合《拜占廷帝国形势图》概述拜占廷帝国衰亡的过程
出示幻灯片二:《拜占廷帝国形势图》并配文字:6世纪,查士丁尼西征曾使拜占廷帝国的疆界一度的地向西扩张了许多,但查士丁尼西征和反动措施使帝国政治出现危机, 经济凋敝, 逐步走向衰落
出示幻灯片三:《拜占廷帝国形势图》并配文字:查士丁尼西征和反动措施使帝国政治腐败 , 经济凋敝 , 逐步走向衰落。从6世纪后期起, 领土不断被周边的蛮族势力蚕食。11世纪,拜占廷只占据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的部分地区。庞大的帝国逐渐瓦解
出示幻灯片四:《拜占廷帝国形势图》并配文字: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后,拜占廷推动失去海上贸易独占权。1204年日君士坦丁堡被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西欧封建主占领了拜占廷大部分的领土 ,从14世纪开始向新崛起的奥斯曼帝国称臣纳贡,15世纪只剩如图所示的两块小地盘。
以上由一学生充当小老师上台讲解并指出相应的位置。
2、灭亡:
师生共同概括出:1453年被奥斯曼土尔其帝国灭
三、深刻的启示
(一)出示幻灯片五,列出思考题:
1、请分析拜占廷帝国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2、请分析拜占廷帝国衰亡的原因是 什么
3、拜占廷帝国的兴衰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即拜占廷帝国的历史命运告诉了我们什么?
启发学生先从课文最后一段中分别找出兴衰的原因
(用男女竞赛的形势;看哪方找得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二)、教师从地理位置对其的影响入手
归纳补充如下;(出示幻灯片六):
1、拜占廷帝国兴盛的原因:
①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继承和保存者,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②优越的地理位置保持了帝国的稳定(战略优势:君士坦丁堡三面临海, 地势险要 , 易守难攻 )与繁荣(商业贸易发达 , 经济繁荣。)
补充:内部矛盾不尖锐,发达城市众多等
教师通过把拜占廷帝国与“中世纪的花朵”对比;(出示幻灯片:15世纪意大利南部商业和文化中心——那不勒斯图)归纳补充如下(放映幻灯片七)
2、拜占廷帝国衰亡的原因
①拜占廷自身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
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封闭保守或者说固步自封
②、土耳其的扩张
补充:经济衰落、阶级矛盾尖锐、十字军东征的沉重打击等。
(三)启示
3、拜占廷帝国的兴衰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即拜占廷帝国的历史命运告诉了我们什么?
用师生谈话法得出结论放映幻灯片图示如下:
四:课堂总结
强盛的帝国→可悲的衰亡→深刻的启示: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
课后作业:
启示、联想与思考
由古老帝国的悲剧深刻的启示: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
联想:你联想到中国的哪些个朝代?
思考:如果由你来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你会继续保持哪一项国家政策?做为一个人该怎样对待别人的长处?
 教学反思
基于第 21课内容逻辑性比较强的特点, 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文,充分讨论以此训练学生的综合时纳能力;教师结合地图直观讲解分析,层层剖析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从而顺利地完成对在课内容的学习重点印象深, 难点理解得透。利用课后作业以达到锻炼学生横向联系、比较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实现巩固了学习自标。不足之处;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不是很充分;放映幻灯片的字偏小,且背景过暗,影响了其清晰度,今后要加以改进。
(略)《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教案
课程标准
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了解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查理·马特改革,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说出丕平献土的故事,简述罗马教皇国的形成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讲述琅城起义的经过,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比较西欧封建制度、城市与中国的异同,三大宗教的对比,学习用比较法来认识历史问题。
阅读与骑士制度、基督教有关的书籍(如《唐璜》《堂·吉诃德》《红与黑》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基督教教义的学习,认识宗教的本质,培养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通过对西欧基督教文明的学习和了解,认识到西欧基督教文明具有不同于东方文明的鲜明特点,从而加深对世界文明发展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西欧的基督教会。
难点 西欧的基督教会、西欧城市的兴起。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6世纪以后,西欧社会由古典奴隶时代向中古封建时代转变,希腊罗马文化逐渐为基督教文化所 取代,基督教文化成为西欧文化的核心、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古西欧文明就是基督教文明。我们这节课从西欧的封建制度、基督教会和中世纪的城市三个方面介绍中古西欧基督教文明。
学情分析
新民中学八年级学生都来自城市,而且本校是南宁市第一批课改实验学校。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尤其是运用电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学校多媒体教学开展得很普遍,学校有专门的网页,另外每班都有各自的网页,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课前准备
教师:在学校的主页上将相关资源(素材和相关网站)进行链接,以供学生查阅。
链接的素材包括:
图表:《罗马帝国的分裂图》《凡尔登条约签订时西欧形势图》《查理帝国的分裂形势图》《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示意图》《西周分封制示意图》《意大利政区图》。
文字资料:关于宫相,查理·马特人物介绍,查理·马特的改革,《唐璜》选段,《堂·吉诃德》选段,《圣经故事》选段,《红与黑》选段。
插图:宫相查理·马特像,《圣母像》,《封臣向封君宣誓效忠图》,名画《最后的晚餐》,《基督受难像》,中古欧洲的农庄,欧洲的封建城市一瞥。
学生:(1)预习课文,查阅校园网中链接的资料,包括《唐璜》片段、《堂·吉诃德》片段,关于宫相、丕平献土的故事、琅城起义的故事等。(2)根据所查阅的材料自编自演关于骑士精神的历史剧。(3)准备纸张、彩笔、直尺等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大家知道,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哪几种宗教?
生: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师:在三大宗教中,哪一宗教影响最大?
生:(略)
师:为什么基督教创立的时间比佛教晚了近6个世纪,但却影响了整个世界?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和了解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讲授新课
一、 西欧的封建制度——公爵与骑士的由来
师:请同学们打开校园网主页,进入历史教学资源平台,查找相关内容(《罗马帝国的分裂示意图》和《凡尔登条约签订时西欧形势图》)。公元前31年,罗马的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公元395年,这个帝国一分为二,成为东、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国家,其中有一个就叫法兰克。法兰克王国统治时期有一位宫相叫查理·马特,他进行的改革,对西欧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请大家阅读课文内容并查阅相关资料,说一说查理·马特改革的内容。
(网络链接资料:关于查理·马特改革的相关内容和历史作用)
生:(略)
师:回答得非常好,可以看出同学们查阅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查理·马特通过有条件分封土地的方法,将贵族豪强、军政官员和王室紧密联系起来。这种领主和附庸的关系加强了地主阶级内部的联系,为以后的骑士制度和等级制度打下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那么,西欧的封建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呢?
生:封君封臣制。
师:对。这里所说的封君应该是指……(生:分封或授予别人土地的人),而封臣是指……(生:得到土地的人)。对,分封土地给别人的人成为封君,得到土地并因此而承担义务的人成为封臣,两者之间以土地为纽带联系在一起,因此,封君封臣制的基础是……(生:封土制)。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请大家在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并查阅网络提供的关于中国西周封建制度的资料后,以小组为单位,绘制一张《西欧封建等级制示意图》,形象、直观、准确、美观地把这种等级关系表现出来。
生:(略)
教师点评:将各组绘制的图表在实物投影中展示,在讲解中强调公、侯、伯、子、男、骑士的等级关系。并请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评判哪一小组的成绩最好并将作品收录在学生成果档案中。
师:西欧的封建等级关系是一种契约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为当时的法律所保护,而且还受到当时伦理道德规范的约束。在这种金字塔型的等级关系中,骑士处于统治阶级的最后一层。下面请看由同学扮演的骑士。
生:(略)
师:请从同学的演出中归纳出骑士的精神。
生:(略)
师:(首先肯定学生的表演)正是由于骑士在经济上、政治上、社会上的特权,因此,成为骑士是一个男人的梦想和最高的荣耀。
二、欧洲的精神领袖
师: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和网页提供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三个问题:
1.基督教的教义是什么?
2.基督教的影响有多大?
3.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点。
生:(略)
教师总结:肯定学生回答,给予表扬和鼓励。指出三大宗教的产生大多在政局动荡、人民生活困苦的地区;都有一位救赎世人罪恶和苦难的共主;都要求人们忍受现世的苦难,将希望寄托于虚幻的世界。指出任何宗教都带有很强的麻痹性。由于基督教教义以博爱为核心,在当时人们倍感绝望的混乱时代赢得了人心,影响逐渐扩大。(点击基督教的兴起与扩展图)让学生在意大利政区图中找到教皇国。
师:下面请听故事。
生:讲述“丕平献土”的故事。(略)
师:讲得很生动,也很详细,从他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丕平献土”奠定了罗马教皇国的基础,教皇国由此形成。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列举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欧的特殊地位。
生:(略)
师:大家答得很好。罗马天主教会在经济上占据了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在整个中古时期,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对西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重大,以至于以后西欧历史中出现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与宗教有关。那么,基督教对我们的现代生活还有影响吗?请举例说明。
生:圣诞节、复活节、十字架的饰物、礼拜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生活的观察是很仔细的。从刚才同学们举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知道,(1)宗教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起了重大的作用;(2)东西方文化之间相互影响。
三、“中世纪的花朵”
师:这里所说的“花朵”是指……(生:城市)。对,“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为什么恩格斯要这样说?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中关于欧洲城市兴起的内容。
师:城市大多位于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封建领主们把城市看成是财富的源泉、下金蛋的鸡,对城市进行搜刮和盘剥。因此,城市从产生的时候起,就展开反抗封建领主、争取自治的斗争。请听下一位同学为大家讲述法国琅城起义的故事。
生:(略)
师:许多城市经过斗争取得了自治权。这些城市不断发展、壮大,对西欧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请同学们回答。
生:(回答略,政治、经济、文化上)
师:根据同学们的思考和回答,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那么,中国古代 的城市也是“花朵”吗?古代中国的城市与中古西欧的城市有什么区别?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各组派代表发言。
生:(略)
教师总结: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发言。归纳: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而古代中国的城市是作为政治经济中心出现的。二者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中古西欧的城市,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而古代中国城市则没有那么突出的作用。
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西欧的封建制度、基督教会和中世纪的城市三个方面的内容,了解的中古时期西欧的基督教文明,同学们通过绘图、表演、讨论、比较等方法,对基督教文明的鲜明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许多同学的发言和表现非常精彩。到底哪一个小组表现最出色,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练习巩固
在电脑上完成,可即刻评分。
作业
1.从产生的时间、地点、教义、扩展及影响等方面对比世界三大宗教的异同,并说说你对宗教的认识。
2.对今天的新课有什么疑难问题需要解决的,请在论坛或留言板上留言,同学们也可针对学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蓝色的地中海文明》教案
一、教材内容 :
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用书,第四单元第18课《蓝色的地中海文明》,具体内容如下:众所周知,现代西方文明是由古希腊罗马文明经由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而到近代的工业文明独立发展演变而成的。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古代西方文明。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而罗马则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和古代西方世界的统治者。它们为新生的资产阶级发动革命提供了解放的旗帜和思想武器。教材第一目主要讲述了西方文明的起源及特点,第二目和第三目分别讲述两大文明的典型特征,是古代西方文明的发展的顶峰阶段。
二、学生特征分析:
  1、说明学生所在地区、学校、年级。 常州市花园中学八年级五班
  2、分析学生基础水平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在课前搜集、整理、归纳历史材料的能力;已掌握用ppt制作历史课件的基本技术;并已养成共同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三、 教学内容与学的分析与确定
  1、 知识点的划分与学的确定
课题名称 知识点 学
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
知识 理解 分析 评价 接受 形成价值观
《 蓝色的地中海文明》 1、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 √
2、了解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情况。 √ √ √ √
3、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 √ √ √
  2、学的具体描述
知识点 学 描 述 语 句  行为动词
1 知识 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陈述
了解斯巴达,波希战争。知道波希战争后,古代希腊文明达到极盛。 知道
理解 理解西方文明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希波战争对古希腊文明的促进作用。 理解
2 知识 通过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正确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初步培养民主意识。 了解
评价 评价
接受 接受
3 知识 通过讲述三次布匿战争的故事,了解罗马共和国兴衰的简要过程和原因,明白一个王朝或文明盛极而衰的道理,并归纳世界早期文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练习,巩固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品评布匿战争的后果,初步形成辩证看待问题的价值观。通过论坛,各抒己见,体验学科价值。 讲述、了解
理解 明白
分析 归纳
形成价值观 品评
3、分析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了解古代西方文秘归纳的一些基本情况,如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共和国的兴衰等;本课难点是正确认识雅典民主政治和布匿战争的影响,这要求学生具有辩证度、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
知识点 学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资料
来源 媒体在
教学中 媒体使
用方式
1 知识 powerpiont 显示《古代希腊地图》显示《罗德港巨人像》 自己开发 A.展示地图;B.创设情景。  播放—讲解。
出示“斯巴达武士”与“古斯巴达城遗址”,用多媒体文字介绍古城邦斯巴达。 自己开发 A.展示实事,引导观察;B、设疑思辨,解决问题。 播放—设疑—讲评
理解   显示《古代希腊地图》彩色版。  出示问题 自己开发自己开发 A.展示图片;B.设计问题,层层深入,解决问题。  播放—设疑—讲解
展示自制《古代希腊文明的出现地图》 自己开发 A、展示图片;B、呈现过程;C、解释现象。 演示—讲解
展示《希波战争形势图》 自己开发 A、创设情景;B、设疑引导。 展示—设疑—讲评
2 知识 powerpiont 展示《伯里克利雕像》雅典公民活动的主要地点——卫城 自己开发 创设情景 展示—讲解
理解 展示民主政治的表现要点 自己开发 设疑引导 演示—讲解
评价 展示评价的两个要点展示《古代西方文明的延续》流程图出示练习 自己开发 A.设疑引导;B.展示图片;C.创设情景。D、演示发展主线;E、巩固强化  设疑—展示—提问—讲评;复习巩固
3 知识 powerpiont 学生展示自制课件《罗马城的建立,古罗马的建筑艺术,罗马的角斗场》;《布匿战争和汉尼拔》;《恺撒建立独裁政权和屋大维建立帝国》。〈注:通过学生边演示边介绍,了解罗马共和国兴衰的简要过程和理解其发展的原因,明白盛极而衰的道理,并归纳世界早期文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品评布匿战争的后果,初步形成辩证看待问题的价值观。〉展示论坛议题,各抒己见,体验学科价值。 学生自己制作。 学生进行演示,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材料。  学生演示—讲解;  教师设问—讲评—小结。
理解
分析
形成价值观
*板书设计*:             一、西方文明的摇篮            1、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2、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            3、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产生的影响            4、希腊文明的繁荣   ①斯巴达与雅典                       ②波希战争           二、雅典——“全希腊的学校”(伯里克利)            1、兴盛  a、地位                  b、民主政治的形成            c、民主政治的具体表现            d、评价——局限性、进步性            2、衰落——伯罗奔尼撒战争            3、延续           三、追求伟大的罗马            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与扩张            2、布匿战争  a、经过                    b、对罗马的影响            3、罗马共和国的灭亡  a、阶级矛盾尖锐——斯巴达克起义                        b、军事独裁者之间的内战            4、罗马帝国的建立——地跨欧、亚、非
五、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1、画出流程图
2、对流程图作简要的说明:首先,通过复习提问,让学生回忆思考,起到衔接前后知识的作用。其次,利用媒体创设情景,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问题由浅入深安排,体现认知的层次感。再次,利用媒体创设情景,指导学生了解古希腊著名的两个城邦——斯巴达与雅典,更直观地掌握知识点内容;并引出希波战争,学生通过媒体了解战争的经过和影响。接着,利用媒体呈现事实,激发学生探究欲,归纳古希腊文明的兴衰过程,及古代西方文明的发展,使学生有完整系统的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演示有关“伟大”的罗马的自制课件,使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最后,利用媒体出示论坛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把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连接起来,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学科价值。 出示练习题,及时巩固与应用。
六、形成性练习题的设计
知识点 学 题 目 内 容
1 知识   现在西方各国在政治、经济上有何特点?(通过与现在西方文明的特点相联系,得出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斯巴达与雅典这两个城邦地理位置、政治制度上有何不同?
理解 古希腊与古中国在自然地理环境上有何不同?古希腊文明是通过哪场战争走向繁荣的呢?哪位同学能根据地图来介绍一下这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有一场战役最为著名,之后人类体育史上又多了一个体育项目,你们知道这是哪场战役?这项体育运动的典故是什么?体育史上奥运会是怎样诞生的?
2 知识 波希战争后希腊各主要城邦进入繁荣时期。此时,在一百多个城邦中哪个城邦最为著名呢?雅典在希腊文明史上,有着如何重要的地位呢?继马其顿后,又是哪个国家接过西方文明的接力棒呢?
理解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怎样形成的呢?伯里克利时期雅典的民主政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衰落的主要原因?古希腊的灭亡是否也意味着古代西方文明的消失呢?
评价 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提示学生从局限性与进步性两个方面来思考。
3 知识 展示课件并讲解:罗马城的建立,古罗马的建筑艺术,罗马的角斗场;布匿战争和汉尼拔;恺撒建立独裁政权和屋大维建立帝国。让学生直观地来了解古罗马的风采。罗马共和国兴衰的简要过程和原因是什么?留给我们后人什么道理?(明白一个王朝或文明盛极而衰的道理,并归纳世界早期文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理解
分析
情感 品评布匿战争的后果,初步形成辩证看待问题的价值观。认识到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树立国际意识。
 教学过程:复习旧知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提问: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哪些?2、各自发源于哪些大河流域?3、这些文明古国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文化遗产?4、对后世有何影响?  回忆、思考,根据已学知识回答。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多媒体显示《古代希腊地图》在亚非的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继古代亚非文明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如果说海洋是生命的“诞生之地”,那么蓝色爱琴海边的古希腊就应是人类“梦幻的童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认识的“蓝色的地中海文明”。多媒体显示希腊之迷《罗德港巨人像》,激起学生兴趣。通过课前的预习,哪位同学能说一下自己对这一文明的了解呢?学生观察,理解。学生浏览,产生对希腊历史探究的欲望。回答: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讲述爱琴海名字的来源的故事、爱琴文明的发展、科诺索斯迷宫等,略)。后来罗马也强大起来。等等。讲授新课:第一框题:西方文明的摇篮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联系现在西方很多国家在政治、济方面的表现,引导学生归纳其特点。教师指出:这两个重要的特点早在古希腊时就已有所体现,因此古希腊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  多媒体显示《古代希腊地图》彩色版。提问:有谁能说一说古希腊的地理范围呢?引导学生比较: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在地理环境上有何不同?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设问:假如你是古希腊的先民,你会在怎样的生活环境中,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刚才大家各抒己见,可是这些观点中,哪一些是比较合理的呢?承上问题:为什么?教师总结评价:几位同学分析的很有道理。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对古希腊文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小国寡民的形成;(2)海外贸易的兴盛;(3)平等观念的形成;(4)具有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  这也使得古希腊人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东方农业民族的发展道路,在地中海沿岸开创了蓝色的海洋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古罗马则继承了古希腊文明,成为古代西方文明的统治者。希腊文明的繁荣多媒体展示《古代希腊地图》教师介绍:古希腊文明在公元前20世纪时就已出现,直至12世纪,文明出现之地是以爱琴海为中心的,所以,我们又称之为“爱琴文明”。  虽有过一段时间的衰落,可到公元前8—前6世纪时,希腊又出现了很多城邦。(1)斯巴达与雅典教师介绍:当时希腊著名的城邦有两个:斯巴达与雅典。它们分别位于希腊半岛的什么位置呢?出示“斯巴达武士”与“古斯巴达城遗址”,用多媒体文字介绍古城邦斯巴达。与斯巴达所不同,雅典却开创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典范。(2)希波战争  教师过渡:古希腊文明是通过一场战争走向繁荣的,这就是“希波战争”。多媒体展示《希波战争形势图》,哪位同学能根据地图来介绍一下这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有一场战役以少胜多,最为著名,也是在这之后人类体育史上又多了一个体育项目,你们知道这是哪场战役吗?这个体育项目是什么?有谁能说说它的典故?以这种体育运动的方式纪念它,也能看出古希腊人热衷于体育事业。谁能说说体育史上的奥运会是怎样诞生的吗?多媒体展示“奥运会的由来”。政治上拥有较民主的议会体制,商品经济发达。学生观察、思考,做答。以爱琴海为中心,东边到小亚细亚的西部沿海地区,南到克里特岛,西到爱奥尼亚海。学生观察,相互讨论,得出答案:古希腊多山靠海,平原小,港口多。资源少,适合葡萄、橄榄的种植;古代中国在大河流域,平原辽阔,水力丰富,土地肥沃,人口稠密,适合种植农作物。3、学生想象,纷纷发表自己的设想:农耕生活;游牧生活;航海业造船业比较发达;通过海上贸易交换粮食。(允许学生有多种猜想)回答:航海业和海外贸易比较发达的观点比较合理。积极回答问题:(1)这是他们的依山傍海的自然环境决定的。(2)我认真地研究了一下地图,发现在地中海的南岸有古埃及的灿烂文明,我想他们之间一定有着密切的商业往来。(3)海外贸易需要公平的交换环境。(4)地域有限,古希腊人需要扩大他们的领土才够住。等等。4、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从空间与时间上有一完整的概念。(1)学生观察多媒体显示斯巴达与雅典的位置。回答:斯巴达: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雅典:位于希腊中部。学生浏览文字,了解古城邦斯巴达。(2)学生观察形势图。试着向其他同学介绍这场战争的阶段与经过。回答:马拉松战役。     马拉松长跑比赛。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小故事。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讲述奥运会的由来。第二框题:雅典——“全希腊的学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过渡:波希战争是希腊历史的转折点,战后希腊各主要城邦进入繁荣时期。此时,在一百多个城邦中哪个城邦最为著名呢?三、雅典-“全希腊的学校”a雅典在希腊文明史上,有着如何重要的地位呢?b雅典的民主政治是怎样形成的呢?c多媒体展示《伯里克利雕像》。引导学生归纳,提问:伯里克利时期雅典的民主政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向学生介绍雅典公民活动的主要地点——卫城。d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提示学生从局限性与进步性两个方面来思考。教师在学生发表完想法后,进行小结,并以次说明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希腊文明的衰落(1)衰落向学生简要介绍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城邦之争是其衰落的主要原因。(2)延续阅读书上小字,引导学生思考:古希腊是被哪个后起之国征服的呢?古希腊的灭亡是否也意味着古代西方文明的消失呢?继马其顿后,又是哪个国家接过西方文明的接力棒呢?  教师用一个练习题,来巩固第一框题的部分知识。回答:雅典。(3)学生做答:a经济繁荣,拥有较健全的民主政治,学者云集,文化灿烂。当时的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b在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经过梭伦改革到伯里克利时代达到顶峰。c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了解其历史。d据我了解,妇女就不能享有这些民主权利;奴隶是被统治者,更不可能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许多外来人也是无权享受这种权利的。可相对于当时盛行专治的古代社会而言,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创造了古希腊大部分的辉煌。学生听讲,使所学知识前后衔接。学生阅读书上小字,思考,回答:学生踊跃发言,回答问题。第三框题:追求“伟大”的罗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扩张承前启后:讲述:当希腊文明走道尽头的时候,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崛起,创立了亚历山大帝国,开始了希腊化的时代。由于这个帝国短暂,罗马人接过希腊文明的接力棒,西方古典文明又有了新的发展。2、课前同学们通过预习,查找了许多资料,有的还制成了课件,欢迎同学们给大家进行展示,让我们更直观地来了解古罗马的风采吧!3、小结:同学们精彩的课件和讲解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古罗马历史的画卷。罗马共和国之后取而代之的罗马帝国,而罗马帝国的兴衰将古代西方历史带入了中世纪。学生浏览第二框题的课件,听老师讲述,准备课件交流。积极展示课件并讲解:罗马城的建立,古罗马的建筑艺术,罗马的角斗场;布匿战争和汉尼拔;恺撒建立独裁政权和屋大维建立帝国。  听讲,认同。四、本课总结:师生通过对话形式进行讨论和课堂总结:教师:有句西方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对此你如何理解?生1:说明古罗马经济繁荣。生2:说明古罗马交通比较发达。教师:可否把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运用到今天的国家管理中?生1: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制度。生2:比如,陪审法庭制度就很先进,可以使法律的实施更公平。生3:还有,任何人都有担任议员的机会,参与国家管理。生4:不对,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享有这些权利,只有以少部分公民才可以享有。生5:我觉得,古代的典章制度未必能适合现在的社会。(其他发言)。教师:你知道希腊文化对今天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生1:我知道,马拉松比赛是因为波希战争中的马拉松战役得名。生2:我知道奥运会就是从古希腊起源的。生3:还有,圣火的传递仪式来源于希腊神话。                          
复习提问
学生说到位即可
回答完整进行导入
如不完整补充
出示课题 明确本课题目
创设情景,设问,导入新课
显示《古代希腊地图》《罗德港巨人像》
讲述古希腊文明的故事
层层设疑
显示《古代希腊地图》彩色版
解决问题,理解文明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假设先民生活
答案过多,引导找出最合理者
不到位补充
出示影响
总结要点
理解文明形成与环境的关系
出示古希腊地图
了解文明形成过程
演示讲述文明形成过程
出示“斯巴达介绍”
了解斯巴达与雅典的不同
出示《希波战争》
知道希波战争的结果影响
设疑
过渡、设疑
知道雅典的地位与特点
知道民主政治的形成、
表现与评价。
出示标题的幻灯片
提问
介绍现象,设问,分析原因
做好准备
过渡
学生课件
演示2
演示3
学生课件
学生课件
演示1
小结
出示
共同归纳整理
知识线索
设疑,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本课《“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2.了解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2.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了解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讨论改革以及模仿和学习他人长处的积极作用。
2.通过阅读课本内容,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事迹并借此了解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日本大化改新是学习和模仿中国文明的史实,懂得善于学习和模仿他人长处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
2.通过了解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学习他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为阿拉伯民族统一与幸福而奋斗的远大抱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难点:在了解大化改新等内容的基本上,如何培养在逆境和危机中学习他人长处的优良品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到日本,同学们都比较熟悉,你了解的日本是怎样的?
教师指出:日本跟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古代中日两国友好往来,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荣耀。到了近代,日本野蛮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想想那些无辜的死难者,想想中华民族所受的深重灾难,硝烟散尽的今天大家可能气愤难平。作为我们应如何应对呢?让我们抛开曾经的荣耀与仇恨,重新来认识日本这个民族,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学习新课
一、善于模仿的民族
1.大化改新前的日本
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了解大化改新前的日本。
2.大化改新的内容
出示隋唐政治经济制度与日本大化改新内容之比较表。
通过表格让学生对比、了解大化改新的内容,明白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基本上是学习了中国古代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
3.大化改新的性质与影响
教师强调: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就其文明渊源来讲应该属于古代中国文明的附生文明。它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制度。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阶级矛盾缓和,经济较为有序,社会经济得发展,最终使日本迈进了封建文明的发展时代。
教师提问: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有限,资源匮乏,但日本为世界现今第二经济大国,从今天学习古代日本这段历史中,你有何启示?
教师总结:日本人由于环境的限制,常对国家和民族前途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善于学习是日本民族的特点,在古代向中国学习,在近代向西方学习,不断改革和创新,因而有今天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正视自己——学习他人——发展壮大,对一个国家是如此,对人类个体来说何尝不是这样呢?学习他人之长,克服自己之短,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应该发扬光大。
二、“安拉”的使者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的主要活动、伊斯兰教的教义及其经典《古兰经》。
提问: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穆罕默德创建的过程中,你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从中学习穆罕默德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为阿拉伯民族统一与幸福而奋斗的远大抱负,体会“逆境也可成才”的道理,在逆境中不要气馁,勇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三、大漠中的帝国
提出问题: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建成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自读课文,讨论回答,了解穆罕默德的历史贡献和阿拉伯帝国建立的史实。
课堂小结
日本和阿拉伯在当今世界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今天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两个国家和地区在历史上留下的足迹,但愿我们能从中有所启示,有所感悟。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课程标准〗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意义,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通过辩论,培养辩论能力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联系社会主义制度,认识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通过新中国前后外交状况变化的对比,认识新中国在外交方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认识政治和经济是密切相关的,以法治国、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完善。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学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是以热爱和平而又不畏强暴的崭新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及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万隆会议的史实。
  难点如何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宪法、原则、会议这些枯燥、理性的知识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影视资料,制作有关课件。搜集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外交状况和万隆会议的相关资料,模拟万隆会议辩论会。
  〖教学方法〗
  比较法、模拟场景法、讨论法、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法、学生自主学习法、质疑法。
  〖板书设计〗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新中国的内政: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新中国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D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万隆会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中国的内政
  教师请学生们观看多媒体(或录像)播放的有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纪录片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会议的大概内容,感受会场的气氛,提起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快速抢答等形式,将从纪录片中所获得的信息说出来,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人以及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名称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进一步质疑):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马上颁布宪法呢?
  引导学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处境,三大改造是否完成,国家正由新民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方面来思考回答。(注意不宜过多地解释,点到为止,避免难繁)
  同时要学生明确:尽管没能马上颁布《宪法》,但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联系已有的知识,温故知新)
  教师: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同学们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过,大家一定还想做更深入的探讨,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思路,提出你们自己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来。
  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后的成功感,培养主动探求知识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课堂具有开放性)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查阅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参与其中,穿插引导,纠正错误等。(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程标准进行问答,不能远离教学重点,并且要调控课堂秩序,把握时间)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的颁布有什么意义”。(该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故做进一步的分析)
  学生:可围绕分析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归纳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是人民权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等。
  新中国的外交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不但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而且在外交上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学习本目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所搜集的资料一起来解决。
  教师屏幕展示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怎样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
  学生:(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也可以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学生分小组时,应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适当的组合:如默默无闻型和社交型的分配在一起,厌学型和努力学习型的分配在一起,效果会好些,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关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通过学生介绍自己所搜集并整理好的资料,师生一起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肃清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一扫而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有苏联等17个国家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通过介绍和对比,学生深切感受到新中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可以从建国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新中国开展外交工作的目的进行分析。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可利用竞赛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不能忽视重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学生可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万隆会议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模拟万隆会议场景,展开辩论。
  辩论会可由六名同学组成,其中一名同学做主持人,一名同学扮演周恩来,两名同学代表亚洲政府首脑,另两名同学代表非洲政府首脑。
  学生通过课前搜集、查阅的资料,根据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举行小型辩论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辩之有理,辩之有据,不要使用过激语言。
  辩论之后,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主要围绕:
  1.万隆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有哪些代表参加?
  (学生要认识到万隆会议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2.在这次会议中,他们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3.在会议中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周恩来是怎样解决的?
  4.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请问“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通过解答,学生在兴趣中将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理顺出来,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提炼)在解决了一系列万隆会议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可继续提出问题:你从周恩来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体验周恩来的超群智慧和争取和平的勇气和胆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教师:由于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成就举不胜举。请同学们举出你所知道的事例来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可举出如: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实力。
  2.中国申奥成功,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举办奥运会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交往,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3.2003年7月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在大连召开,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通过举例,联系现实,更能深刻体验到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引导学生注意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在互动交流中,增强自强自立、勤奋学习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本课的收获和启示。
  教学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
  全班可以选出(屏幕显示)最佳合作小组奖、最佳发言奖、最佳搜集资料奖、最佳辩论奖等。
  对于所选结果教师要做好记录。
  课堂练习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问题,达到巩固练习的目的。
  布置作业
  (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教案
【内容标准】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过渡时期的含义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2.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途径结果,尤其要理解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3.提高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访问,收集等方式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及“三大改造”等情况,学会用多种渠道学习,了解历史的方法.
2.识读《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示意图》,了解读图学史的方法.
3.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清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 采取的不同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努力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等史实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2.认识我党创造性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意义.感受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进一步认识应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教材分析
中国现代史的第二个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主要反映的是新中国如何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1953—1956年间我国制定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同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本课共分两目:“第一个五年计划”, “‘三大改造’高速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三大改造"是完成国家"一五"计划中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第一个五年 计划是在1953—1957年间完成的,1956年 "三大改造"也和"一五计划"同步完成.
教材第一目"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包括两部分内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过渡时期的任务,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也是国家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而编制的.
教材的第二目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主要介绍了"三大改造"的基本过程、途径,历史意义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一五"的成就"三大改造"的完成, 了解我党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对过渡时期,"三大改造"等概念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这段历史对于八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 比较陌生,诸如过渡时期,"一化三改", "三大改造",合作化道路,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等词汇他们也许是第一次听到, 教师可以援引实例,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他们理解.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张一分钱纸币,请同学们 仔细观察.这是一张1953年版的1分钱纸币, 你们看到了什么 导入新课. 图中是我国生产的第一批国产汽车,它的名字叫 "解放" .
2.教师出 示教材《北京工商界代表向 毛泽东敬献报 喜信》一图问: 哪位同学了解 这一事件 导入新课.
建国之初,我国的工业十分落后,毛泽 东曾感慨地说"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 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 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956年 初,毛泽东对秘书田家英说:"我很高兴, 1949年全国解放时都没有这么高兴." 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什么时候开始的 让毛泽东如此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讲授新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教师出示图表《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面对这种形势,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样的发展策略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出,主要内容及建设成就.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发展现代工业,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谈何容易!针对我们的国情,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什么是过渡时期呢 过渡时期的任务是什么
提示:过渡时期的概念见注解,任务要 强调它包括两重任务,即"一化三改",引导学生分析着两重人物之间的关系,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完成国家 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前提.
2.第一个五年计划及成就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共中央估计过渡 时期大约需要18年的时间.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根据总路线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一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 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二是有步骤 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请同学看书21页《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谈一谈第一个五年计划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说一说前辈创业的故事, 思考"从这些成就中你感悟到什么 "
"三大改造"高速进行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成熟了,对农 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迈开了步伐.
请学生根据自己访问,调查等了解到的关于 "三大改造"的情况,介绍国家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都分别采取了什么途径进行改造的,当时人们的参与情况又是如何.
(学生介绍自己的所知所见,教师点评,补充) 我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 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成败的关键.为此,中共 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请同学们看一组数字:
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参加合作社占全国农民农户总数(%) 参加高级生占全国农户产合作社 总数(%) 1.18 亿户 96.3 1.0742 亿户 87.8
引导学生从数字中得出结论:我国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人数占全国农民总数的 96.3%,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与此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手工业也有91.7%的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我们则采取了 不同的途径,请学生介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例子. 如上海信大祥绸布商店,电视剧《大宅 门》中的百草堂(原型是北京同仁堂)公私合营时的情景.
教师向学生介绍荣毅仁的事迹,加深学生 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改造的基本完成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
思考:为什么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标志着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
思考角度:可以从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角度出发.社会主义改造的 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基本确立.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改 造的成就和伟大意义.他说: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我们创造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极 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课堂练习与反馈
1.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
2.动手做请动手设计一个本课的知识网络.《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辽师大二附中 何亚男
本节课确定的教学重点:香港回归基本史实;海峡两岸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坚信台湾一定能够回归,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
为突出重点,并自然导入本课内容,我把本课第一、二目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让我们重温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并提问:你感触最深的一幕是什么?
设计意图:意在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在重温历史中,感受心灵的震撼,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港澳回归问题。
〈探究历史、讲授新课〉
(一)港澳回归祖国
这一目,我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重点解决香港回归问题。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会话——协作——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香港回归问题,从四个方面来研究:香港回归史实——香港问题由来——如何解决问题——成功解决原因。
由情境导入问题,引出师生对话解决前两个内容。这时,香港问题如何解决?这里我安排了模拟谈判的环节。课前布置学生分成两组展开合作学习,分别代表中英两国政府搜集谈判资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再现双方谈判的曲折情形。(考虑到初中生思辩能力有限,教师也可以为两组学生分别准备发言提纲。)
设计意图:
之一,意在让学生体验到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艰难历程,认识到英国最终妥协不仅是折服于正义和公理,更是因为英国不愿冒着中英关系完全破裂之风险。
之二,为学习台湾问题作铺垫。让学生明确在祖国统一这一原则问题上,我国政府是不会有丝毫的妥协、让步的。感受中国政府在此问题上的坚决态度,从而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代表中华民族最根本利益的党。
那为什么在80年代我国政府能成功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呢?此问题的意义建构由学生的讨论来完成。
设计意图:
之一,让学生深刻领会到新中国的繁荣强盛是我们成功收回港澳的坚实基础。从而加深对本单元前两课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之二,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认识到:“一国两制”这一伟大的创造性构想是港澳回归,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这里澳门回归问题一带而过)
从而引出下一目的学习。
(二)“一国两制”的构想: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这一目采用谈话法学习“一国两制”含义和作用。
教师总结:“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港澳地区首先得以运用,而这一理论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这份乡愁仍旧挥之不去。这样自然过渡到第三目,引出台湾问题。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这一目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如何让学生坚定台湾回归祖国的信心,是本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承上启下,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诵余光中的《乡愁》。
设计意图:此设计兼顾了历史与文学的整合。以文学情境导入新的内容,使学生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基础上体会两岸人民渴求统一的殷切之情。这是台湾回归的情感基础。
第二环节,学生畅谈两岸的交往联系。
设计意图:根据《课标》要求:“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让学生从身边和社会生活中寻找两岸交往的实例。理解实现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日益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是促使台湾回归的强大动力。
通过前两个环节,让学生明确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那么,是谁阻碍了台湾的回归、祖国的统一?答案是肯定的:台独分子。所以,
第三环节,以“反对台独”为题进行一次即兴演讲。
设计意图:
之一,训练学生的快速作文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之二,在历史中寻找证据,明确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之三,在现实中进行论证,进一步明确台独分子所处的孤立国际环境。
通过这个活动,将台独分子永远钉在历史的审判席上。
为使学生坚定台湾回归的信心,在学生演讲之后,教师应及时加以总结并升华:
人民反对台独,海峡两岸人们同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都有一颗赤热的中国心。“一
中为忠,两中为患”。一位汉字专家这样反对台独。可见中国的汉字构成都不允许台湾独立;
中国反对台独,2005年,我国颁布《反分裂国家法》,以立法的形式反对台湾独立,并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中共十七大,再次重申这一立场: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世界反对台独,2007年第62届联大会议再次否决台湾加入的申请。这已是连续第15次的拒绝。纵观世界局势,两德统一,柏林墙轰然倒塌。韩朝携手,并肩步入会场。世界主题,和平发展;民族统一,历史必然。
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海峡两岸会真正实现统一。远方的游子,归来吧!
第四环节,多媒体播放《故乡的云》,为迎接这一历史时刻,请大家动手设计台湾特别行政区区徽、区旗。
设计意图:
之一,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之二,让学生明白: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坚定台湾回归祖国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回顾、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回顾本课主要内容。教师总结、延伸: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繁荣强盛的综合国力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根本保障。你看,香港,回来了!澳门,回来了!台湾,回来吧!
现在我们能为祖国统一大业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
之一,引起学生深思,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繁荣强盛的中国国力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根本保障。
之二,目的为加深学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文明的冲撞与交融》教案
课程标准
1.说出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等基本史实。
2.知道马可 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等基本史实,说出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2.简述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3.列举古代文明之间交往方式的类型,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收集有关亚历山大、马可波罗的材料,讲述他们的故事。
2.通过分组讨论暴力冲撞与和平往来,哪一种方式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平交往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古代文明之间暴力冲撞与和平交流典型事例的学习,认识各文明之间和平交往对文明扩展的重要性。
2.通过对古代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文明之间交往的方式及其意义。
难点:如何理解暴力冲突也是人类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的各个文明之间冲撞与交融的过程。各个文明之间的和平交流与暴力冲突是文明交往的方式,这两种方式作用的结果促使文明不断扩展,使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
讲授新课
一、耕田人与牧羊人的冲突
学生自读,说一说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差异,体会为什么他们之间会发生冲撞与交融。
二、 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
1.希波战争。
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西亚的波斯帝国向爱琴海地区扩张,危及希腊城邦的独立与自由。从公元前492-前479年,波斯帝国向希腊发动了三次进攻,雅典和斯巴达奋起反抗。希腊方面了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此后,希腊城邦完全控制了整个爱琴海,牢牢控制了海上霸权。
学生讲述希波战争中马拉松战役的故事,教师点明希波战争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第一次大规模的冲突。
2.亚历山大东征。
公元前4 世纪,希腊各城邦发生了危机,雅典在长期的争霸中逐渐衰落,而希腊北部一个落后的城邦马其顿迅速兴起。国王亚历山大在继承父业后不久,于公元前334年春率军东征,先后征服了埃及、巴比伦、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起空前强大的亚历山大帝国。
学生讲述他们知道的关于亚历山大的逸闻趣事,如亚历山大灯塔、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等与亚历山大名字有关的事迹。
3.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结合《古代亚欧国家》地图,指导学生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和征服了哪些地区,仔细观察,想一想帝国内包括了哪几个古老的文明帝国或区域,分析探讨亚历山大东征有什么影响。
教师归纳:亚历山大东征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的巨大灾难;开启了希腊化时代;东西方的经济文化相互生辉,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出现了欧几里得、亚里士多德等著名科学家。
三、古代文明之间的和平交流
在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中固然有血与火的暴力冲突,然而田园牧歌式的和平交往也是处处存在的。
1.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传播。
指导学生清楚地认识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人是古印度人,而非阿拉伯人,只因其传播者是阿拉伯人而得名。
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阿拉伯数字这一世界通用数字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意义。
2.马可 波罗来华。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以及查阅的相关资料讲一讲马可 波罗的故事。
探讨:马可 波罗来华,特别是《马可 波罗行纪》在促进东西方和平交往方面的意义。
3.分析探究。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方式有暴力冲撞与和平交流两种,你认为哪一种交往方式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用更大呢?现代社会各地区之间的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通过讨论感悟和平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理解与暴力冲突相比,和平交往的方式从古到今备受人类的喜爱。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教案
课题名称 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北师大版)
科 目 历史 年 级 八年级下
教学时间 8月4日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为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17课,内容分三目,分别说明了三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神奇的金字塔”一目讲述北非尼罗河流域古埃及的统一和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一目讲述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实质;“种姓的国度”主要讲述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的产生、传播。本课内容是帮助学生了解古代世界的重要一课,为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我根据课程改革的理念、结合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喜欢参与、有强烈表现欲的心理特征,把知识点设计为若干活动主题,使每位学生在轻松、愉快、有趣的课堂氛围中通过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以及表演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2、了解佛教的产生与传播。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古代埃及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了解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2、过程与方法:①阅读课文,检索有效信息,说明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都是奴隶主贵族剥削压迫人民的历史见证。②利用课件和地球仪找出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印度、中国的地理位置,了解这些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它们与亚非文明的内在联系,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 积极收集有关金字塔、佛教的图片、资料,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增强团队意识和每位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意识。④对学生活动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困生积极动起来,实现课程标准要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感受人类文明的伟大,认识统治阶级对奴隶的残酷奴役和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体会高超的建筑技术以及奴隶们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通过分析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印度种姓制度,使学生认识其体现的阶级本质。通过了解佛教的产生及教义,体会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反映的社会现实。 体验远古文明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对今天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四、【重点】亚非文明的突出成就,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都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难点】佛教是如何在种姓的印度社会兴起,学生理解有难度。实现师生、生生间互动交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第一课时设计流程(埃及和巴比伦) (一)课前预习(发放预习学案,读书以及网络搜集资料完成)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学案[任务一] 四大文明古国位置河流时间文明标志自然环境方面共同特点埃及 非洲东北部 统一时间: 巴比伦 建国时间: 印度 起源时间:佛教产生时间: 中国 夏朝建立时间:甲骨文青铜器[任务二] (尼罗河的恩赐——埃及)1、古代埃及文明是 河孕育的结果。2、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赐(希罗多德)”?3、金字塔的用途是什么?4、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是 。5、金字塔为什么是古代埃及文明象征?6、金字塔有何神奇之处?介绍你知道的金字塔趣事。7、关于古代埃及文明你还知道哪些?8、今天的埃及你知道哪些?9、试动笔编写有关埃及古代知识的记忆歌诀[任务三](巴比伦)1、古代巴比伦文明发祥于 河和 和之间的 地区,至少在 年前, 人就建立了自己的城邦。2、公元前 年 占据两河流域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3、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 在位期间制定世界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律,这部法典的名字叫 。4、介绍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5、从法律条款(P93材料阅读)分析古巴比伦社会人与人是否平等?分为哪些阶级?汉法典维护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6、你能解说课本<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吗?7、古巴比伦所在区域今天是哪个国家?你对她的历史和今天知道什么?8、试动笔编写有关巴比伦古代知识的记忆歌诀[任务四](总结)1、 总结本课时考点是什么?2、 经典考题有哪些?(二)课堂展示(1)将全班学生分组,6人一组,各组确定一名组长,分配展示任务。(时间约8分钟) 组号组长成员任务分工主要工作1 任务一任务四(总结) 1.收集资料2.整理资料3.问题解决4.演示制作 2 3 任务二(埃及) 4 5 任务三(巴比伦) 6 (2)各组合作交流,通过各种手段获取资料,并按一定规则或原则对资料分类。形成小组资料文件夹,准备展示讲解资料。(合作学习) 资料的分类 编号资料主题资料类别已有资料需要搜集的资料负责人1 文本 图像 音频 动画 视频 其他 2 文本 图像 音频 动画 视频 其他 (3)展示讲解。(时间约3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多种方式(电子文档、多媒体、动画、表格、网页、程序设计等)在全班对其学习研究结果进行汇报演示。学生在课堂上充当老师,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适时点拨引导,控制时间、内容难易度。(学生按照分配的任务分组展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展示小组或个人的风采。我的课堂我做秀!)(4)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重点、常见考题)(三)、课堂评价与反馈(5分钟)(1)测试(检测学习效果)随堂测试题一、填空:1、四大文明古国位于非洲东北部的是 。2、古代埃及文明的标志是 ,它是埃及 的陵墓。3、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是 金字塔。4、古巴比伦文明的标志是 ,它是世界上第 部完备的法典。二、古代文明与河流连线古代巴比伦文明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古代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国文明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 (2)师生共同制定评价内容、标准,各小组间对汇报进行自评、互评。课堂展示环节合作学习小组评价量表 展示表现评价标准1组2组3组4组5组6组 优秀良好差参与率小组成员参与热情高,没有旁观学生。能大胆质疑纠正其它小组问题小组成员参与热情较高,个别学生局外旁观,无热情。能质疑纠正其它小组问题少数成员积极参与展示,小组成员大多旁观, 内容方式方式多样,围绕学习目标,直观形象;展示针对重点,语言准确。能有效突破疑难,易于理解方式较多样,围绕学习目标,针对重点,能突破疑难,能有助于理解方式单一,有跑题现象,重点展示不到位,疑难没有突破。 仪表形态展示时大方,声音响亮,仪表自信,能面向全班。展示时声音大,仪表自信,能面向全班。展示时不大方,声音弱小,仪表缺乏自信。 课堂秀评价量表(学生个人评价表) 评价标准课堂秀名单参与热情内容方式仪表形态参与热情高,能大胆质疑纠正其它同学问题展示时能紧密围绕学习目标,直观形象,有创新;针对重点,语言准确。能有效突破疑难,易于同学理解展示时大方,声音响亮,语言有吸引力,仪表自信,能面向全班。 (四)、布置课后作业和课后个别鼓励指导:利用班级QQ群或提醒或表扬鼓励学生,强化课后的指导,激发学生学科学习的热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理解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具体过程,认识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2、通过小组讨论一系列问题,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我们的祖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一是开国大典的盛况,二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 如何认识西藏和平解放。
 〖学习方法〗
1、结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表格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组织学生搜集、查阅、整理有关国旗、国徽、国歌、开国大典和西藏和平解放等资料,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历史资料辅助学习的方法。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当你们看到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时,你的心情如何?”“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为什么采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等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可知道祖国母亲的生日?你们一定也很想知道我们的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一些情况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学习新课
一、 筹建新中国
1、 新中国这个大家庭即将成立之时,百废待兴,筹建新中国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这个重担就自然落到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全体代表的肩上。下面请出同学给大家介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个名词。 、
2、想一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请同学们先独立学习,阅读课本,勾画、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将找到的条目想办法归纳成体系,使其一目了然。
3、大家掌握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决议内容。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得到了什么收获?
4、展示国旗、国徽、国歌
1国旗。即“五星红旗”。。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星用黄色是为了在红地上显出光明。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是上海的一位普通市民曾联松。
2国徽。 新中国的国徽以国旗和天安门为主要内容。国旗表示革命政权;天安门象征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斗争,也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齿轮和稻麦穗象征工人、农民;绶带紧结齿轮和稻麦穗,象征工农联盟。
3国歌。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开国大典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闭幕后,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通过了哪些决议?
2、了解开国大典的过程
3、你们说得非常好。你们知道开国大典的礼炮为什么要鸣28响?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4、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5、新世纪的中国正处在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应吸取哪些教训?
三、西藏和平解放
1、西藏和平解放的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人民解放军继续向西北、中南、西南地区挺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2、请同学们想一想中央人民政府为什么采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请各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3、同学们结合地理学科和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大体概述了西藏解放前的情景。
4、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5、长期以来,不断有一些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策动西藏叛乱,达赖喇嘛也出逃国外,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还在1989年授予达赖喇嘛诺贝尔和平奖,进行反华活动。你们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6、我们国家正在帮助包括西藏在内的西部地区发展经济,行动是什么?
四、 学习小结
1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
3我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有哪些感受?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教学目标〗
1、了解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的大体情况。
2、正确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3、了解抗美援朝的原因及伟大历史意义。深刻体会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进行以及学习志愿军战士所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难点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首先让我们来重温一下历史(回顾《开国大典》)。
同学们知道刚才的短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是新生的国家还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你知道有哪些问题吗?
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保护我们所取得的革命成果,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新生的政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讲授新课:
一、稳定物价之战
1、由于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导致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①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工业破产,民族工业纷纷倒闭;农业凋敝,灾民达4000万人之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物资奇缺,市场供应紧张;城市里大批工人职员失业,人民生活十分贫苦)②投机商的囤积出奇。
2、人民政府与投机商展开了一场“米棉之战”。
这是党和政府为巩固政权与资产阶级进行的一场斗争。政府通过掌握大量的物资,敞开抛售,致使许多投机商破产,稳定了物价。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它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思考:为什么毛泽东说稳定物价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稳定物价,就是稳定了人心,政权也就得到了稳定。它沉重打击了投机商,得到了人民群众和从事合法经营的资本家的广泛支持。人民群众看到了人民政权的力量。
二、土地改革
过渡:面对投机商囤积出奇,哄抬物价,人民政府进行了稳定物价之战。那么面对土地制度的不合理,人民政府又是怎么做的呢?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农村展开土地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
1、时间:1950——1952年底
2、开始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3、结果: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4、历史意义:①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三、抗美援朝
过渡:面对土地制度的不合理,人民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那么面对美帝国主义的进攻,人民政府又是怎么做的呢?
抗美援朝:
1、原因:美国在操纵联合国武装干涉朝鲜的同时,竟然派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2、开始时间:1950年10月
3、目的: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保卫中国的国家安全;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维护世界和平。
4、总司令:彭德怀
5、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
6、历史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7、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四、归纳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稳定物价,就是稳定了人心,政权也就得到了稳定。它沉重打击了投机商,得到了人民群众和从事合法经营的资本家的广泛支持。人民群众看到了人民政权的力量。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也有力的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的胜利使我国获得了建设国家的安定环境,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革命热情和劳动热情,成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各项社会改革的巨大动力。《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教案
[课程标准]: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进行的大体情况;正确理解进行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以及抗美援朝的简单经过,讲述抗美援朝的有关故事,增强对材料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抗美援朝斗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阅读、收集、提炼、思考、讨论结合,教师启发引导与讲述相结合。直观图片、小故事、历史小剧本等再现历史,激发学生的情感,深化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抗美援朝的英雄,深刻体会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和历史使命感,认识和平幸福来之不易,要珍惜。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的进行以及抗美援朝,尤其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所体现出的精神
[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讲述法、启发法
[课 时]:1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相关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开国大典的盛况,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开国大典的有关内容。说明新中国宣告成立了,但还面临许多严峻的困难。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保护我们新生的政权,保卫我们取得的革命成果,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新生的政权,今天学习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稳定物价之战
学生阅读并思考问题:
1、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经济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教师稍微讲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是一个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情况;投机商大肆进行投机倒把,出现全国性物价大波动。
2、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教师讲述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毛泽东高度评价稳定物价的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
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
二、农民的翻身解放
由教师讲《白毛女》的故事。生动而直观的提问:中国的农民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源是什么?从而引出建国初期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这个话题。
学生思考分析并回答,教师讲清。
这次土地改革是如何进行的呢?让学生阅读课本资料,总结土地改革的经过有关的主要信息。
接下来教师与同学们共同来分析讨论:请你说一说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有那些?
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地图,了解朝鲜、以及朝鲜问题的由来背景。
然后提出问题、组织小辩论:你认为年轻的中国是否出兵?说说你的理由。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说明中国当时为什么要组织军队入朝作战,为什么说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是因为美帝国主义的进攻已经威胁到了新中国的安全,唇亡齿寒,中国出兵是迫不得已,既是为了支援朝鲜的反侵略斗争,也是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维护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安全,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
抗美援朝过程:让学生看课本归纳主要的历史信息。
包括时间、地点、战况、主要的战役。同时展示课前查找的课外资料:直观图片、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英雄事迹小故事、历史小剧本等再现历史,从而反映志愿军作战的艰苦与残酷,展现志愿军战士团结友爱、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然后由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志愿军战士为什么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他们身上有那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抗美援朝的胜利。结合课后的“材料阅读”,与学生共同分析抗美援朝胜利的伟大意义。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世界一流的强国书给了年轻的中国,由此你的启示?
教学小结:新中国宣告成立,面临许多严峻的困难,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保护我们新生的政权和革命成果,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那些?请你说说。并请谈谈学完这节课自已的感受、感想。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1、图册。2、一篇心得
课后延伸:请学生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并思考,当今社会和平年代你最崇拜的人有谁?作为一名中学生如何在自已的学习和生活中向他们学习,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