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1 15:5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学习目标:了解清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盛世版图——奠定国家疆域

危机初显——落后世界潮流

专制强化——封建走向末路
学习目录

专制强化——封建走向末路
1、康乾盛世
《姑苏繁华图》
材料: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出现的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顺治 年间全国人口仅为1000多万,到乾隆末年达3亿。
——摘编自邱树森等《新编中国通史》等
(1)时间:
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
(2)表现: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
探究新知

专制强化——封建走向末路
2、君主专制加强
①皇帝勤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事必躬亲。
材料:朕之训谕每折或手批数十言,或数百言,且有多至千言者,皆出一己之见……此等奏折皆本人封达朕前,朕亲自览阅、亲笔批发,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无一件假手于人,亦无一人赞襄于侧。
——《雍正朱批奏折选辑》
(1)表现

专制强化——封建走向末路
2、君主专制加强
(1)表现
②奏折制度使皇帝更直接、更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材料:密折通过亲信家人直接传到宫中,由内奏事处接收(不必经过通政司、内阁等相关机构的传递与检查),并由皇帝开封。而后,皇帝批过朱谕的密折,直接由内奏事官员交到亲信家人手中带回。
——胡忠良《请安折:清朝大臣给皇帝的贺卡》
明春朕欲南方走走, 未定。倘有疑难之事, 可以密折请旨。凡奏折不可令人写, 但有风声, 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康熙帝在曹寅的密折上朱批(康熙四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

专制强化——封建走向末路
2、君主专制加强
(1)表现
材料:军机大臣例司缮写谕旨,其权一归于上。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大抵天下之权,惟皇上可以操之,非臣下所宜也。
——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汇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
③雍正时开始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任,直接在皇帝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皇帝
内阁
六部






军机处
一般文书
机要文书

专制强化——封建走向末路
2、君主专制加强
(1)表现
材料:清朝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大兴“文字狱”。 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摘编自刘瑛《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④对思想文化控制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专制强化——封建走向末路
2、君主专制加强
(2)认识
材料1:明清两朝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摘编自于旭峰《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材料2:明清随着封建专制达到顶峰,文人士大夫彻底被皇权所压迫,成为真正的奴才。中国社会日益暮气沉沉,究其根源就在于科举制度的僵化、死板。——摘编自钟冲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论析》
①积极:防止分裂,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②消极:统治日益腐败,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进步,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盛世版图——奠定国家疆域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郑氏后裔投降。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探究新知
盛世版图——奠定国家疆域

①1757年,彻底击败准格尔部。
②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③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④1762年,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盛世版图——奠定国家疆域

①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
②1727年,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③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权。
④专设理藩院,采取因地制宜政策,尊重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上层分子。
⑤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盛世版图——奠定国家疆域

内地分立18省,设巡抚、总督治理。
1、演变:明朝初设,清继承完善
2、特点:①分省设抚,跨省设督;②督抚的职能由监察到统领一方;③从临时派遣到专设。
3、意义:①提升了地方事务处理的效率,②实现了以文制武维护中央集权;③地方和中央的权力出现了新的权力制衡机制。
督抚制度
盛世版图——奠定国家疆域

材料: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 摘自成素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朝国家疆域奠定的重要历史意义。
①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②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④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⑤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危机初显——落后世界潮流

1、危机表现
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1)国内——矛盾激化
材料:清代前期,由于人口激增,内地人地矛盾不断尖锐,于是便出现了向人烟稀少的边远或未经开发的深山老林地区的“长时间,大规模”的流动现象。同时,游民队伍也在与日俱增,不断扩大。苏北一带每到秋冬之际,游民百十为群,乞食四方。流民、游民的大量存在,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胡焕痛、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册
人口增长
资源危机显露
政治腐败
贫富矛盾加剧
探究新知
①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对外 ——无法适应
②清政府闭关自守,对外贸易由官府特许经营,严厉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危机初显——落后世界潮流

1、危机表现
材料: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关闭江、浙、闽三海关,仅留粤海关一口准许外国商船贸易。外商抵达后,必须入居城外特许的商馆区内,并通过十三行进行贸易。清朝还对外商做了许多严格限制:商船进出港必须守规定时间,通商季节结束,即行离港,不准在港口过冬;外商入居城外商馆区后,不得随意出外,更不准入城等。 —— 摘自《大学中国史》
危机初显——落后世界潮流

2、认识
中国
政治:君主专制统治仍很顽固。
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
科技军事:科技非常落后,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
对外政策:闭关锁国(天朝上国)
西方(英国)
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确立。
经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科技军事:近代科学发展,军事武器进入热兵器时代。
对外关系:侵略扩张,争夺殖民地。
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P K
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材料: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离开北京,乾隆皇帝给马嘎尔尼的答复信件如下:(部分)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拨阅表文,词意肿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摘编自《清实录》等
历史解释: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乾隆皇帝的答复分别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素养提升】
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更广阔的海外市场。马嘎尔尼提出的要求,意图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乾隆皇帝拒绝了英国的各项要求,一方面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另一方面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其根源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中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体现了中国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思想。结果阻碍了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康乾盛世
专制加强
独断朝纲
奏折制度
设军机处
兴文字狱
疆域奠定
军事进攻
设立机构
册封派官
因地制宜
嘉道危机
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国外——西方列强侵扰
闭关锁国
强盛
落后
课堂小结
1.雍正皇帝特许部分官员上奏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奏折要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
B.保证政令的畅通与保密
C.提高清朝行政效率
D.加强对行政官员的监察
课堂练习
2.清朝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说明军机处(  )
A.官员的保密意识比较强
B.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
C.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
D.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3.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文化遗产是长城。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长城曾经是隔离墙,也是封锁线。17世纪以来,长城逐渐失去其“边界”的意义。这主要缘于(  )
A.盟旗制度的建立
B.明成祖迁都北京
C.岭北行省的设立
D.金瓶掣签制完善
4.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清朝鼓励朝贡贸易
C.清朝禁绝一切民间贸易
D.清朝海军装备落后
5.“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这是乾隆皇帝的御制诗,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是(  )
A.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发展潮流
B.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抑制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