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
出:郑 和 下 西 洋
进:外 国 贡 使
进:外 国 传 教 士
明 朝 初 期
明 末 清 初
人物
航线
时间
次数
人数
规模
作用
郑 和 下 西 洋
人物 郑和
航线 刘家港——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时间 1405年——1433年
次数 7次
人数 27000人
规模 200余艘
作用 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郑 和 下 西 洋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给亚非各国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郑和是我国和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要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下西洋同哥伦布、达·伽马的海航比较
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目的地 下西洋 到达美洲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2.7万人左右 1500人 16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 17艘 4艘(一般认为3艘)
船只
大小 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两舰50吨,40吨。 120吨、100吨、50吨
三、明朝回赐远远超出所接受的贡品。
明朝的贸易主要来自海上。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与外国贸易的主要形式。规定如下:
一、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
二、对海外诸国朝贡有严格限制。
外国贡使制度的衰落与评价
衰落原因:①超值回赐与超值收购,加重了明王朝的财政负担。②明中期以后的逐渐衰落导致这一制度无法继续实行。
评价:外国贡使制度的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的切实反映。能以外国贡使制度的形式进行适当的贸易往来,对保持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着“怀仁远人”的精神,对加强与外国的正常外交关系也是有益的,但这建立在巨额的经济支出前提之下的,不仅没有达到正常的贸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王朝的财政负担。
明朝万历年:开始有耶酥会教士来到中国
在中国传教
明末清初:传教士纷纷来华。
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什么呢?
耶酥会:传播天主教教义的宗教组织
利玛窦是意大利的传教士。1601年,他到北京,向万历皇帝进贡《坤舆万国全图》及自鸣钟等,得到召见,并获准在北京居住传教。利玛窦在传教中,尽量把儒家学说和天主教的教义结合起来,以争取当地官员和士大夫的支持。在与明朝士大夫接触过程中,他介绍了当时西方的一些天文、地理、数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钦天监,中国古代国家天文台,承担观察天象、颁布历法的重任。钦天监正,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由于历法关系农时,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变和人事变更直接对应,钦天监正的地位十分重要。
汤若望是明清之际著名传教士。他是德国人,受耶酥会的派遣到中国传教。清初,他负责管理钦天监,制定《大清时宪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