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二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二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1 09:2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50分钟 分值:5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该选项填入下表对应位置。)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设计表格,归纳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表空白处与人物相对应的事件是 ( )
民族英雄 戚继光 郑成功 林则徐 邓世昌
历史事件 抗击倭寇 收复台湾 血战黄海
A.抗击沙俄 B.虎门销烟
C.收复新疆 D.武昌起义
2.晚清著名史学家夏燮在谈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说:“论者皆谓中西之衅,自烧烟启之。今载考前后,乃知衅端之原于互市,而非起于鸦片也。”他明确指出:“即使鸦片不入中国,亦未能保外洋之终于安靖而隐忍也。”对夏燮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的论述认识最准确的
是 ( )
A.这是对当时国人基本认识的总结
B.揭示了西方列强侵华的本质目的
C.揭露了鸦片贸易带来的各种罪恶
D.指出了列强侵华方式的多样性
3.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至于协定关税,他们(当时的人)觉得也是方便省事的办法。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据此可知,该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1757年之后,广州成为清朝唯一向洋商开放的口岸。1846年,“各国运往内地的通商货物,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这一变化表明 ( )
A.鸦片战争后上海取代广州成为唯一的通商口岸
B.鸦片战争后上海作为通商口岸的贸易地位日益重要
C.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的程度日益加深
D.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是以商品输出为主
5.英、法从广州向北推进至北京,沙俄从北方边界向南推进,它们除强调经济特权外,也强调取得领土。南北两股势力像一把钳子,紧紧掐住清王朝。这描述的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沙俄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却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的好处都更多。这里的“好处”是指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 )
A.迫使中国将鸦片贸易合法化
B.强迫清政府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C.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D.获得巨额的战争赔款
7.太平天国运动遇到的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运动都不曾遇到的新情况是 ( )
A.中央和地方武装的联合围剿
B.内部变乱导致分裂
C.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D.敌人的长期封锁围困
8.“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外来文明的成果,体现出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它体现了工业革命后,半殖民地人民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抗争和对封建统治的质疑。”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
A.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明
B.体现了不同文明的交织
C.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
D.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
9.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这从侧面表明太平天国运
动 ( )
A.促进了近代的思想解放
B.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C.开启了民主革命的帷幕
D.激起了国内反清的高潮
10.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洋务派的做法中能体现“制器为先”的是 ( )
A.创办军事工业 B.创办民用企业
C.兴办新式学校 D.派留学生出国
11.上海招商局成立后,在华的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联成一气,想采用大幅度降低运费等手段挤垮招商局。李鸿章采取筹借官款、增拨漕粮及承运官物等措施,予以回击,使招商局转亏为盈。结果旗昌公司反遭破产,而太古、怡和等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三次签订“齐价合同”。这表明洋务企业 ( )
A.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实践探索
C.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经济侵略
12.京师同文馆30年中翻译西书近200部,尤以外交和史地政法一类为多。1868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40年里翻译的书籍达199部,而以自然科学、实用科学为多。上述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
A.以儒学为教育的核心
B.急于改造国民的思想
C.侧重学习西方的制度
D.介绍和传播了西方文化
13.右面为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示意图。这次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 (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4.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20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200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 )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速度超过西方
C.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D.甲午战败引发了中国人激进的社会变革
15.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深入,这次战争是一个分界线,之前列强的侵华方式主要是“贸易+特权”,之后则变为了“投资+特权”。“这次战争”是指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清史纪事本末》写道:“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沸腾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材料反映了 ( )
A.清廷困局,洋务兴起 B.民族危机,维新变法
C.新旧冲突,思想革新 D.众志成城,全民抗战
17.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中法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18.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一百多条。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又令裁撤绿营,让旗人自谋生计,多达100万人被突然中止生计,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这段话反映了戊戌变法过程中 ( )
A.光绪皇帝软弱无能 B.资产阶级妥协让步
C.改革措施操之过急 D.顽固势力发动政变
19.某举人在光绪二十七年(光绪元年为1875年)的日记中写道:“朝廷俯从和议,而输与洋夷金四百五十兆。山西起派八百万金,吾邑派十五万金。”材料中的“洋夷”指 ( )
A.英国殖民者 B.英法联军
C.日本侵略者 D.八国联军
20.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 )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6分)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22.(6分)根据年代尺,回答问题。
(1)请写出年代尺上发生在B和D两处的侵华战争的名称。(2分)
(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请列举19世纪中后期农民阶级反抗外来侵略的两个事例。(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在一次次反抗列强入侵的斗争中得出的感悟。(2分)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但它对三个方面的侵蚀无能为力。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片市场。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绸,种植自己的大黄,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19世纪发生的。从长期来看,这些变化中的最后一项意义最为重大。因为中国无法实现生产的机械化。
材料二 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随之而来的另一种变化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又昔之所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依据材料一,概述19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1分)
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在上书光绪帝的奏折中曾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认为洋务运动带来的“购船置械”“设邮使,开矿务”等,虽有图强的意愿,然而触及的仅仅是局部的东西,这种只是“小变”。他认为“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乃是凿破封建政治体制,才是“全变”。认为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
材料二 湖南是戊戌维新运动中“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戊戌变法时期,创办时务学堂、南学会以及《湘报》等,对促进湖南推行新政、转变社会风气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湘报》不仅是维新派的主要舆论阵地,同时也是政府与民众联系的重要纽带,将具体的新政措施宣达于一般民众之中。
材料三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了,但它却揭开了具有完整意义上的中国近代化的序幕。维新人士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立宪改变政体的要求,以大无畏的姿态在封建文化的铜墙铁壁上打开了缺口,他们反复申明要救国就要维新,要维新就要学习“西学”的道理,创办学堂、学会,为中国的教育思维提供了更加宽泛的传播方向。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认为洋务运动是“小变”的原因,并概括其“强国”的具体主张。(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湖南在维新变法时期的突出表现。(2分)
(3)综上所述,谈谈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维新运动“揭开了具有完整意义上的中国近代化的序幕”。(2分)
25.(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之际,洋务军事工业雇用工人约10800人;洋务民用工业雇用个人约8000人;洋务矿业雇用工人约20000人,总计约为39000人……1843年至1893年,中国城镇人口由2072万增加到2351万,城市人口比重由5.1%提高至6%。近代城市的数目在增加,河北的唐山、河南的焦作、湖北的大冶、江西的萍乡、台湾的基隆等地,正是洋务派在那里采新法开矿,才发展成为近代城市。
材料二 梁启超说:“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变化趋势。(2分)
(2)据材料二,分析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什么。(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鉴于这一局限性,梁启超等人发动了一场什么运动 (2分)
答案
1.B 2.B 3.A 4.B 5.B 6.C 7.C 8.B 9.B 10.A 11.D 12.D 13.D
14.D 15.C 16.B 17.C 18.C 19.D 20.B
21. 示例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始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开展了洋务运动,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工业和新式学堂、近代海陆军等,中国近代化探索由此开始。
评分说明:自拟题目(1分);体现图片内容及联系(2分);史实正确(2分);语句通顺,表述完整(1分);字数少于80,酌情扣分。
22.(1)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3)有侵略就会有反抗;中国人民的不懈斗争,体现了中华民族英勇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
23.(1)外商利用中国的鸦片市场;外国找到了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减少了从中国的进口;西方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2)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农村人口大量进城,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24.(1)原因:洋务运动带来的“购船置械”“设邮使,开矿务”等,虽有图强的意愿,然而触及的仅仅是局部的东西。主张:改变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
(2)创办时务学堂、南学会以及《湘报》等。
(3)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是中国政治近代化探索的开端,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创办新式学堂,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5.(1)城镇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数量增加。
(2)只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维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