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10月)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10月)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1 07:21:25

文档简介

豫西名校2021—2022学年上期第一次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题。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
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
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
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可以
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
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
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严谨认真的工匠精
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
世界50 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 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关键在于提高创新
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
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
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
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
质量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
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
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
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
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通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
崇尚精益求精,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
设品牌强国。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培养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机制。 一 个国家、一个
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
努力进取的方向。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重
视。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2019年 9 月,习近平总书
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
能报国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
围。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机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
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
舞台,使他们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摘编自陈昊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高 一 语 文 试 题 第 1 页(共 8 页)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 我国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领先,与自古就尊崇工匠精神有关。
B. 在世界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大多数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C. 我国品牌建设虽有进步,但与我国经济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不相称。
D.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文中引用《诗经》《庄子》中内容,表明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
B. 文章围绕弘扬工匠精神,先指出其是我国传统,再明确其在创新能力和品牌形象上的意义。
C . 文章从培养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和构建相应体制机制来阐明如何更好弘扬工匠
精神。
D 文中通过举例子、引资料、列数字、打比方多种说明方法,使论述严谨准确、科学真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辉煌成就的取得,都是因为我们继承与发扬了尊崇和弘
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
B. 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不仅有助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也有助于建设品牌强国,推
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C . 我国虽有“尚巧工”的传统,但社会上依然存在着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这会直接影响
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
D . 提高创新能力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弘扬工匠精神将为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产业
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 6题 。
材料一:
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 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
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新中国成立后,他翻了身,打心眼儿里感谢党和毛主席。
1955年他刚到百货大楼时,认为只要为商店多销货、多卖钱,就是做好了本职工作,报答了党
的恩情,因此他比较注意抓大号买卖。一次,有位农民顾客来买两块桃酥,张秉贵光照顾买得
多的顾客,让这位顾客等了很长时间。顾客生气地质问他:“你是不是嫌我买得少,看不起
我?”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张秉贵。党支部书记找他谈心,对他说:“过去资本家做买卖,目的
是赚钱。我们社会主义商店做买卖,首先要为人民服务好。”
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
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
革命干劲儿,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有了一点儿贡献。”为了当好顾客的
参谋,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去熟悉自己柜台里的商品。公休日,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
糖果的制作过程;下班后,他又到医院向医生学习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
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经过刻苦钻研,张秉贵的商品知识十
分丰富,为群众服务也有更多的主动权了。
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有时,当他累
得额头渗满汗珠,顾客就按住秤盘说:“老同志,您先擦擦汗! ”后边的也嚷道:“您喝口水,歇会
高 一 语 文 试 题 第 2 页(共 8 页)
儿再卖!”……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张秉贵的心田,他感到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
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摘编自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材料二: '
张师傅在财贸大会的发言中,最使我感动的是这一段:
“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十七岁到商店学徒,那时候给资本家站柜台,是为了混碗饭
吃。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还要受污辱,整天低声下气,提心吊胆:那些官僚老
爷、太太小姐、兵痞流氓来买东西,稍不称心,我们就得挨骂。得罪了这些人,资本家就得叫我
们‘卷铺盖’,整天像是踩着‘地雷’干活……”
这时,我拿起笔来,向张秉贵同志笑着说:“我知道您是个忙人,我今天问您两个问题= 第
一是:请您把您解放前的生活仔细地说一说,让我好有点感性认识。”
张秉贵同志也笑了一笑,用充满了回忆的目光看看我,说:“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只
靠我父亲每月六块钱的工资过活。我母亲难过地说,‘你们孩子们也自谋生活吧。’我的大哥
就到十五间房一个卖烟卷煤油的杂货店里去当了学徒。我从七岁就出去栋柴、挖野菜,那些野
菜都是人家喂鸟的,我们每天就是吃那些野菜。我八岁就去‘打执事’,那就是遇有什么红白
喜事,出殡的、娶亲的,我就带上红缨帽,穿上大褂子,去给背小鼓什么的。旧社会,这是实在没
办法的人才干的,可是我还唯恐人家嫌我小,不要我。天没亮就出去,太阳落山才回来,每天只
挣两个‘铜子儿’。十岁那年,我和三哥到天津的一所地毯作坊去当学徒。父亲本在天津给一
个资本家看门,这时失业了。我们在作坊里是七个人睡在一个小炕上,挤得大家都得侧着身子
睡。这屋里又没有灯,炕上的臭虫就多得不能提了。那时我先学的是绕毛线,绕来绕去地毛线
都勒进手里去了,又流血又疼,只好用纸把手包起来再绕。资本家看见了就骂:你这是在绕毛
球呢!他踢了我一脚,把我撵出来了。”
“年初六,原在一个厂的一位师傅来找我说,‘小秉贵儿,你跟我去到榄杆市乾祥瑞织布厂
当学徒吧。’这个厂的资本家姓牛,很毒辣,每天一到下半夜,就从柜房里出来,挺着大肚子,喊
‘嘟一咋’,说是轰乌鸦呢,把我们都叫醒了。这时间比摇上班的铃还早一个钟头!”
“我在那里呆了两年多,织一匹布挣两毛钱。十七岁上,我到米市大街的德昌厚食品店当
了伙计,从一九三六年,直到一九五五年,十九年没动……以后我就到了百货大楼,这些事您全
知道了。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一个苦来
一个甜呵!”
说到这里,他停住了,我抬头望着他的从容而沉静的笑脸,我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敬佩!
(摘编自冰心《颂一团火》)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张秉贵利用公休日、下班后的时间积极学习,刻苦钻研,掌握了更
多的主动权。
B . 冰心对张秉贵在旧社会的遭遇深感同情和非常好奇,所以采访的重点放在张秉贵在解放
前的具体生活。
C . 张秉贵十七岁到德昌厚食品店,当了 19年伙计,这期间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
格上受污辱。
D . 张秉贵笑着回忆旧社会的经历,从容而沉静,可见,他感受到新中国的好,早已忘记在旧
社会受的苦i
高 一 语 文 试 题 第 3 页(共 8 页)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运用了对比手法,他在旧社会当童工学徒,备受压迫和欺凌,在新中国成立后做服
务员,获得顾客的感激和尊重。
B. 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是一心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激励
广大职工积极进取有重要意义。
C. 张秉贵售货服务热情周到,有感受到党的温暖,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觉悟提高,以及
受到顾客的尊敬和爱戴等原因。
D. 两则材料都围绕着张秉贵这一中心人物来进行采访报道,抓住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来
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境界。
6. 张秉贵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经历,两则材料都有叙述,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9 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
澄河急流滚滚。没有桥,也没有渡船,浑浊的河水在翻滚,打着璇涡。上游淌下来的许多枯
枝、碎木板,在那些漩涡边转了一下,就不见了。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这条黑水滚滚的澄河,横在面前,一个人都没渡过去。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 阵紧似一阵,
一阵近似一阵。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警卫连副连
长周玉兆带了小余,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月亮从云里探出头来,地面上的一切,都变得格外柔和。他们看见不远的田野中央,孤零
零地有一所看青人的矮草房。
“老大爷,我们……”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老人沉吟了一会,便说:“不管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屋外场地上,一 片银白的月色,老人正坐在一堆湿漉漉的门板上沉思,两条长眉一动不动,
脸色十分严峻。
周玉兆没有进屋来,他在门口坐下,抬头看了看天。天上猎户星已落到半空,再过三四个
小时天就亮了。
“时间不多了,天亮以前,我们就过河,不然就得向后转。”周玉兆说到这里,停了一下,看
了看小余说道:“小余,我们要是留在这里打游击,你怕不怕?”
“不怕,和你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小余坚定地回答着。
青蛙在呱呱地叫着,四周是绿油油的一片。一切都是这么宁静、美好,但是明天……远处
的机枪声又清脆地响了起来。
“明天这时候,敌人会站在这里。”周玉兆目光深邃的望向夜空,说道,“小余,应该说,和老
百姓在一起,我们什么也不怕。”
忽然河堤那边又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
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麵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
近一看,见堤上堆了 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
愣,猛然明白过来,就快+抢过去夺下锄头,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高 一 语 文 试 题 第 4 页(共 8 页)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
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的田地和庄稼。”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战。
老人眯起眼睛,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
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蹚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
来,把土推进沟里a 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周玉兆一听,便
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 ”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
“小同志,你知道‘指望’吗? 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
澄河,在老人脚下奔流,打着漩涡,冲击着河滩,不驯服地喧哗着。
周玉兆忽然透过了明天,清楚地看到了后天,以及后天以后的将来。他激动地对着繁星点
点的天空,对着潑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宣誓:只要有一 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
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他站起身,拿起姆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
下子把沟填得结结实实。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也不来夺锄头了。他皱起眉,过了 一会,他站起来说道:“好吧!
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我顶多两顿饭的工夫就回来。”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 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
五六根扁担。显然,老人已和他们谈过情况,并且已商量了过河的办法了。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
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杠着一只走到水边周玉兆把同志们分成两批,把会水的搭
开,就团团地抓住筏子四边,准备下水了。 .
老人送到水边,他嘴唇动了 一阵,一会儿,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
同志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说完,笑了笑,他还想说什么,但只举了举手,终究没有说。
澄河在奔腾,它带着人民的希望,战士的誓言,流到遥远的地方,然后深深地渗透在土地里。
小队渐走漸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
身子,一动不动...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 小说中前面写夏夜美好的景色,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勾画出充满诗情画意的艺
术境界,表现出革命的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B. 小说中周玉兆和小余的对话,引出了老人为帮解放军渡河而掘沟的情节,体现了解放军
为人民的革命情怀,凸显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
C. 小说通过动作、语言、肖像等细节刻画出老人的形象,如写“长眉一动不动”“皱起眉”以及
“暴跳”“走”“跑”等,表现出老人内心情感的变化。
D. 小说中没有激烈的战斗场面,但三次写“枪声”,让人感到气氛的紧张感和渡河的紧迫性;
这三处也形成呼应,使情节的发展更具合理性。
8. 周玉兆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9. 小说中多次写滚滚的“澄河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 13题。
高 一 语 文 试 题 第 5 页(共 8 页)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少孤,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然
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散谷$以周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后乃博览书记,该涉
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侨居阳千。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繆,共被
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琨并有英气。及京师大乱,逖率
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
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逖以平亨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
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大王诚能
--------------------------------- ------------------------------—
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
人禀,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
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
而后进。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躬自俭约,劝督农
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又收葬枯骨,为之祭釅,百姓感悦。尝置酒大会,
中坐流涕曰:“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 ”其得人心如此。故刘琨与亲故书,盛赞
赢德。诏进逖为镇西将军:俄卒于雍丘,时年五十六。豫州士女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之+
才|司。册赠车骑将军。
(节选自《晋书 祖逖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由藩王争权/ 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
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
B 由藩王争权/ 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
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
C 由藩王争权/ 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
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
D 由藩王争权/ 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
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 社稷,土神和谷神,古代君主要祭祀社稷,故用来代指国家。
B. 刺史,本是负责监察的官员,后成为州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
C 耆老,原指六七十岁的老人,特指德行高尚受人尊敬的老人。
D.立祠,指给本家族中死去的长辈建立祠堂、宗庙,用以祭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 祖逖性情豁达直爽。他轻视财物,好行侠仗义,慷慨大方而崇尚气节;往来京师,见过他
的人都说他具有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才能。
B. 祖逖与刘琨相交他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一同就寝,半夜听到鸡叫,他就踢醒
刘琨,起来练剑;后来刘琨称赞他有威望德行。
C . 祖逖常怀振复之志。他向皇帝进言,受到赏识,皇帝支持他北伐,给他一千人的粮食,三
千匹布,以及铠甲兵器,让他自己召募士兵。
D . 祖逖深得百姓爱戴。他不分贵贱,礼待他人,严于律己,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不储备资
产;他死后,豫州百姓就像自己父母去世一样悲伤&
高 一 语 文 试 题 第 6 页(共 8 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每至田舍,散谷帛以周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5 分)
(2) 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遮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5 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 ~ 15题。
九月三日喜雨,盖不雨四十日矣
杨万里
玉帝愁闻旱,雷公怒见须。
搜龙无禅0 处,倒海无遗余。
稻里云初活,荞梢雪再铺。
老农啼且笑,欲去且安居。
【注】①鞾:下垂无力。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首联写下雨前的景象,乌云密布,雷鸣不已;额联写出这场雨下得很大。
B. 前两联以“玉帝愁”“雷公怒” “搜龙倒海”来暗示天怒人怨的紧张社会氛围。
C . 尾联写出这场及时雨让感到绝望、准备逃荒的老农,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D. 这首诗虽写久旱得雨之喜,但也暗示出农民生存之艰辛,给人悲哀之感。
15. 颈联的景物描写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概括了秋天万物总体特征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表现出作
者对达官贵人蔑视的一句“___________ ”。
(2)李 商隐《无题》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两个典型意象,赞美了那些为
事业献身、为理想奉献的人。
(3) 《诗经 关雎》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以及
翻来覆去难以入眠的情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表达运用 I (本题共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 ~ 19题。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苦难深重。( ),1925年,毛泽东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表现出他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担当。不仅他关注世界的未来,也关注中国的前途,并把中国梦
融入实现个人梦的伟大实践中。他壮怀激烈,立志改造中国社会,坚信人民群众一旦觉醒并汇
入中国革命的历史潮流,将凝聚成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他终结了旧中国黑暗无边的噩梦,开
启了新中国________的好梦。
回顾百年________,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谋发
展、为民族谋复兴的宗旨,为________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
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_______ 的壮丽史诗。
17.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牺牲 B.世界革命运动正风起云涌
C .面对中国社会的内忧外患 D .不同阶层的国人关注世界
高 一 语 文 试 题 第 7 页(共 8 页)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 他不仅关注世界的未来,也关注中国的前途,并把中国梦融入实现个人梦的伟大实践中。
B . 不仅他关注世界的未来,也关注中国的前途,并把个人梦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C . 他不仅关注中国的前途,也关注世界的未来,并把个人梦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D . 他不仅关注中国的前途,也关注世界的未来,并把中国梦融人实现个人梦的伟大实践中。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 锦绣壮美 峥嵘岁月 义无反顾 气吞山河
B . 繁花似锦 蹉跎岁月 义无反顾 气贯长虹
C . 锦绣壮美 峥嵘岁月 义不容辞 气贯长虹
D . 繁花似锦 蹉跎岁月 义不容辞 气吞山河
(二)语言表达运用n (本题共2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 ~21题 。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意象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意”就是心中的情志,“象”就是客观
的事物。 ① ,就形成意象。 ② ,诗歌就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
力。如在闻一多的《红烛》中,诗人通过对红烛这一核心意象的层层渲染和开掘,赋予了红烛
丰富的内涵,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再如雪莱的《致云雀》以云雀为中心组成密集的意象
群,表达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坚定的理想。
创作诗歌时,最好不要 ③ ,而要通过具体的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方式来抒
发心志或暗示情感。总之,要婉转曲折地表达,才能耐咀嚼,有诗味。如下面这首小诗,借“蜡
烛”来表达对奉献精神的礼赞。
蜡烛
你注定一生与火焰为伴
时时为别人送来光明
却燃尽了你自己
20. 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 分)
21. 请另选一个事物,仿照文中《蜡烛》的写法和形式,写一首小诗。(5 分)
四、写作(6 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〇分)
挥手的那一刻,也许是荆柯易水的诀别,也许是李白《送友人》的离愁;也许是告别昨日的
伤痛,也许是坚定前行的信心;也许是对同学的祝愿,也许是对老师的敬爱,也许是对父母的感
恩,也许是对英雄的礼赞……
请以“挥手的那一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 一 语 文 试 题 第 8 页(共 8 页)豫西名校 2021—2022 学年上期第一次联考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1.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我国大多数工
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说法错误。由原文第二段“在世界 500 多种主要
工业产品中,我国有 220 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可知。
2.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文中没有打比方。
3.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都是因为我们继承与
发扬了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说法绝对化,原文第一段有“我们党在
带领人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4.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 项,“深感同情和非常好奇”说法不当,
原材料二中是说“张师傅在财贸大会的发言中,最使我感动……”。C 项,“当
了 19 年伙计,这期间政治上没地位……”说法错误,由材料二可知,19 年指“从
一九三六年,直到一九五五年”,而 1949-1955 年这解放后,不能说他“政治上
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受污辱”。D 项,“早已忘记在旧社会受的苦”
说法错误,材料二中说“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
5.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材料二没有“抓住张秉贵‘一
团火’的精神”,而是解放前的经历。
6.参考答案:①叙述角度不同:材料一是旁观者(记者)角度叙述,材料二是张秉贵本人
讲述;
②详略处理不同:材料一简略叙述,材料二详尽具体;
③写作目的不同:材料一在于突出新生活,努力为民服务;材料二在于全面
了解张秉贵,突出他在旧社会的悲惨经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法的比较分析、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
的能力。6 分。每点 2 分,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7.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表现出革命的
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说法错误,文中写美丽的景色,是与战争的枪声形
成反差。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4 页)
8.参考答案:①勇敢无畏,危急时带领小余去问路。
②坚定信念,留下来也要打游击;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向前。
③心系百姓,宁可死也不祸害百姓,发誓也要和部队打回来。
试题解析:本题理解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6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
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9
.参考答案:①写出环境的恶劣,表现出我军战斗条件的艰苦。
②为渡河营造一种压抑和紧张的氛围。
③引出后文老百姓想办法帮助解放军渡河,突出军民鱼水情。
6 2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环境和探究作品创作意图的能力。 分。每点 分,意
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10.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要从整体把握语段,抓
住人物对象,分析句子结构,注意断句常见的切入点。正确标点:由籓王争
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
之统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
11.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立祠,也可指给不是本家族中
的、活着的有功德的人建祠堂、宗庙,用以祭拜。
12.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
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没有给他“铠甲兵器”。
13.参考答案:(1)每次到农夫田舍中,发放粮食衣物来救济贫困人,同乡和宗族的人因
此敬重他。(5 分)
(2)船到江中心时,拍打着船桨而发誓说:“祖逖如果不能扫清中原敌寇再
次渡江回来,就如同这江水(一去不回)。”(5 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第(1)题译出大意给 2 分;“周”
“贫乏” “重”各 1 分,共 5 分。第(2)题译出大意给 2 分;“中流击楫”“清” “复
济”各 1 分,共 5 分。
注意:1.强调直译,字字落实。2.“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大意”符合通顺即可,“关
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参考译文: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县人。祖逖年少丧父,性情豁达直爽,不注重仪表,十四五岁还
不知道读书,兄长们为此担忧。祖逖轻视财物,好行侠仗义,慷慨大方而崇尚气节。每次到
农夫田舍中,发放粮食衣物来救济贫困人,同乡和宗族的人因此敬重他。后来他博览群书,
遍涉古今。(祖逖)往来于京师,见过他的人都说他具有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才能。祖逖侨
居在阳平。与司空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两人交情十分融洽,两人在一个被窝睡觉。半夜
听到鸡叫声,祖逖就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不吉祥的叫声。”于是起床舞剑。祖逖、刘琨都有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 4 页)
英雄气概。等到京城大乱时,祖逖带领几百户亲戚乡党到淮泗避难,用自己乘坐的车马载着
同行的老人和病人,而自己徒步跋涉,药物、衣物和粮食都与他们共同分用,又有许多应变
的谋略,因此老幼都尊敬他。大家推举祖逖为行主主持行旅之事。祖逖因为国家沦亡,常怀
着复兴国家的志向。当时皇帝刚刚在江南开拓局面安定下来,还顾不上北伐,祖逖向皇帝进
言道:“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由于宗室藩王争夺权力,自
相残杀,于是让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患遍及中原。大王如果能够显示皇威任命将领,任命
像我这样的人为统率众人的首领,或许可以洗雪国耻,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晋元帝便任命
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只给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但没有给铠甲兵器,让他自己
召募士兵。祖逖仍然带领自己的部属百余家渡江北上。船到江中心时,拍打着船桨而发誓说:
“祖逖如果不能扫清中原敌寇再次渡江回来,就如同这江水(一去不回)。”言辞激昂,神色
悲壮,大家都为之慨叹。祖逖过江后驻扎在淮阴,建立工场冶铸兵器,招募到两千多人后继
续进军。祖逖爱关爱他人,礼贤下士,即使是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人,也都待之以恩信礼
遇,因此黄河以南的地方都成为晋朝的土地。祖逖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对部属慷慨,积极
发展农业生产,自己不储备资产,家中子弟自己耕田种地,挑担砍柴;又将野外的尸骨加以
搜集埋葬,为其进行祭奠,百姓都很感激他。祖逖曾经设酒宴招待当地长者,长者都坐着,
流着眼泪说:“我们老了,却得到了这样的父母官,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祖逖像这样深
得人心。所以刘琨给亲戚朋友写信中,就极力称赞祖逖的威望和品德。朝廷下诏晋升祖逖为
镇西将军。不久在雍丘去世,时年五十六岁。豫州的百姓听说后很悲伤,就像自己的父母去
世,谯、梁等地的百姓为他建立了祠庙。朝廷下诏追赠车骑将军。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14.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暗示天
怒人怨的紧张社会氛围”理解错误。
15.参考答案:①颈联写雨后,田里的稻谷活过来,像云在飘动;荞麦的梢头也像铺着雪,
泛着生机。
②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雨后遭受干旱的庄稼有起死回生的景象。
③突出了这场雨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6 分,每点 2 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参考答案:(1)万类霜天竞自由 粪土当年万户侯
(2)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3)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6 分,一空 1 分。该空有
一个错别字就不给分。注意形近音近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表达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9 分)
17.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注意前面的“中华民族苦难深重”和
后面的“他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担当”。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3 页(共 4 页)
18.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画线句子的语病:一是关联词语序不
当,把“他”应放在“不仅”的前面;二是逻辑错误,“中国的前途”在前,“世界
的未来”在后,且应是“个人梦”融入“中国梦”。
19.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成语的意义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锦绣壮美:形容景象
美好壮观。繁花似锦:形容美好的景色和事物。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
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义无反顾:从道义上
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气吞山河:
气势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气贯长虹:形容精神极其崇高,气概极其豪壮。
(二)语言表达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11 分)
20.参考答案:①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相融合
②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
③直接说出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6 分,每句 2 分,意思对即可,
超过字数扣 1 分。
21.参考答案:雨伞
你注定一生与乌云为伴
时时为别人遮挡风雨
却湿透了自己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和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5 分;一小句 1 分,表达
连贯 1 分,逻辑关系合理 1 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四、写作(60 分)
22.考点说明:考查写作能力。
试题解析:本题采用命题作文的形式,相关内容也紧扣必修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写作专题
《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
这是材料+命题作文的形式。首先要明确作文类型是命题作文,题目不能改动,作文文
体虽然不限,也可写成议论文或抒情性散文,但更多侧重记叙文;关键要把握题目中“挥手”
的内涵、对象、原因和“那一刻”的具体场景;然后要理解所给材料对解析题目的提示和引导
作用。
注意在叙述事件中要把握好是谁“挥手”,为什么“挥手”,怎样“挥手”, “挥手”的结果或
影响;“那一刻”是怎样的场景。重点是说明“挥手”的内涵是什么,注意材料的提示和引导。
叙述中要有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写出真情实感。没有的不能上一类卷。
注意行文内容总体要积极向上,尽量格调要高,不能过于阴暗灰色,否则降一类给分。
题目不能改动,改动题目扣 1 分,不写题目扣 2 分。以 46 分为切入分,要敢于打高分。
改卷时要综合行文中立意、内容、语言、硬伤或亮点,判定类别。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4 页(共 4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