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套(1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套(1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8-08 13:18:32

文档简介

《宋代的城市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知道宋代城镇的规模、特点、著名城市(大都市开封、杭州和区域中心城币苏州、武昌) 以及《清明上河图》、瓦舍勾栏。
(2)了解宋代基本的衣食住行以及娱乐、体育和传统节日的内容。
2.能力培养
(1)识读4j匕宋东京城平面图》,了解皇城、里城和外城的基本轮廓。
(2)陈述《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的汴京城的繁华景象。
(3)归纳宋代城市的规模和特点。
(4)制作《宋代衣食住行特色表》。
(5)描述瓦舍勾栏的概况。
(6)联系课文,指出宋代延续至今的娱乐活动和传统节日。
(7)结合所在居住地,议论城市和城镇的区别,比较新老城镇的布局和市容。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宋代城镇的规模和特点,加深对我国两宋时期的经济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
位的认识。
(2)通过了解宋代的城市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城市 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教学要点
1.重点
宋代城镇规模的扩大祁城镇变化的特点,学生应有明确的认识。宋代市民的衣食住行和
文化生活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宋代城市生活的画卷,同时也是两宋经济迅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繁 荣的真切写实,说明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难点
对于进入21世纪,并与世界接轨的当代青少年来说,如何体会宋代的城市生活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宋代毕竟离我们已有1000年左右,其历史距离感和陌生感是必然存在的,教学中的难点也在于此。
运用图片和资料,创设开封城的情景,通过一日游的形式,接触宋代的城市生活。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了解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所反映出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到北宋都城东京去旅游一次,体验一下宋代的城市生活 ”从而导入新课。
展示(北宋东京城平面图)和<清明上和图),准备“东京一日游”
要求在东京一日游之前,先了解东京的城市概貌。指导学生识读《j匕宋东京城平面图》,了 解皇城、里城和外城的基本轮廓;引导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中北宋东京城的繁华景象,进一 步体会宋代城市的规模和特点。
城镇规模:当时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杭州都是人口100万以上的大都市,其繁华程度 超过了唐代,而同时期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人口都不超过10万;苏州、武昌也成为区域性的 中心城市而雄踞一方。从上述事实来说明我国两宋时期的经济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2.城镇特点:组织学生比较唐代的长安城,对照《清明上河图》中的情况,归纳宋代城市的
特点。一,突破坊市空间,商业交易区(市)和居住区(坊)不再分离隔绝,商家沿街设铺,既有闹 市,又有分散商业点。二,突破时间限制,日市、夜市全天候营业。点明宋代的城市已发展到中 国农业社会的成熟时期。
可在了解由草市上升为农村集镇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居住地,组织学生议论城市和城镇的 区别,比较新老城镇的布局和市容。
二、依循(清明上河图)、(北宋东京城平面图)的路线,进行“东京一日游”
指出北宋人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政治清明、政局稳定,开封汴河两岸人 来人往的繁华景象。要求学生结合《清明上河图》以及课文中的内容和插图,观察和体会图中 所反映的北宋开封的城市风貌和城市生活的基本状况。
1.一早跨过“虹桥”,来到开封东郊,观察汴河里运货的繁忙景象。
2.穿过新宋门城楼进入城内,观察大街上热闹、繁华景象:一是人们的服饰;二是人们的 饮食;三是居住的房屋;四是路上交通的情况。
3.然后到大相国寺,了解大规模集市贸易的盛况。
4.中午找一家酒店吃午饭,亲口尝尝宋代的美味佳肴。
5.下午到瓦舍勾栏去娱乐,听听说唱,看看舞蹈、杂技、戏剧,玩玩球类活动。
要求描述瓦舍的用途(市民的娱乐中心)、设置(茶楼、酒肆、赌场、商铺和演出勾栏)、勾栏 的大小(大则10余座,可容纳数千人;小则一二座)以及演出内容(说唱、舞蹈、杂技、戏剧等)。 了解宋代武术、相扑、球类和水上运动的基本概况。
三、代城市生活的特点
在学生“开封一日游”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归纳宋代城市生活的特点。
1.市民衣食住行的特征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制作《宋代市民衣食住行特征表》(见板书)。
2.市民文化生活的趋势
突出宋代市民文化生活商业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新趋势。商业化强调以营利为目的,这 点已体现在文化生活中;通俗化是指文化生活的层次与内容更加接近百姓;大众化是指普通市 民认同与参与程度的普及性。
3.市民娱乐活动的发展 ·
组织学生联系课文,说说宋代延续至今的娱乐活动和传统节日。娱乐活动突出说唱、舞
蹈、杂技、戏剧等,体育活动突出武术、相扑、球类和水上运动,传统节日突出除夕、春
节、元宵、 中秋等。
东京郊区虹桥 新宋门入城逛街 大相国寺的集市 酒楼品尝佳肴 瓦舍勾栏娱乐
三、宋代城市生活 1.市民衣食住行的特征 宋代市民衣食住行特征表
衣 食 住 行
衣料:麻布 丝织 棉布 主粮:北粟麦、南稻麦肉类:北羊、南猪饮料:茶、酒 房屋:城市瓦房 农村茅屋家具:靠背椅、高桌子 百姓:独轮车 畜力车官宦:轿子
本课小结:今天通过东京一日游,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随着南方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 重心的南移,宋代的城镇也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商业的活跃、城市格局 的突破都反映出宋代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的发展、变化和繁荣不仅对市民的衣 食住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一、宋代城市发展
1.名城:大都市——开封、杭州
中心城——苏州、武昌
2.规模:数量增加、人口增长
3.特点:突破坊市空间、突破时间限制
二、“东京一日游”示意路线第3课 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第六课 文成公主与西藏
——探究活动(一)
(建议方案)
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教学活动建议:以文成公主入藏等故事为题材,编演历史短剧。
活动目标:高耸入云的皑皑雪山,碧波荡漾的清清海子,牛羊成群的茫茫草原,巍峨耸峙的金色庙宇,这是电影《红河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迷人景象,也是我们一直向往的祖国大西南圣地西藏的真实写照。早在1300多年之前,唐代的文成公主就已入藏,带去了大唐的文化和物产,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西藏人民亲切地称文成公主为“阿姐甲沙”(意为汉族阿姐)。至今青藏高原还留下许多赞颂文成公主的诗歌和传说。今天我们不妨追踪一下当年文成公主的入藏经历,重温汉藏民族友好传统。
识读历史地图,运用地图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艰难。
复习收集、整理历史材料的方法与途径,强化动手、动脑的能力。
学习文成公主促进民族团结友好的精神,加深认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传统。
活动形式:“重游文成公主入藏之路”。
活动资源:
1、课文内的文字与图片。
2、《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4、5、6、7页。
3、图书馆中有关的图片与资料。
有关的电视摄像资料。
有关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课外读物。
《新思维·随堂练》七年级(下)第17页《文成公主入藏》、18页《布达拉宫》。教学参考书55——59页。
网址推荐:
www.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bookart.,bianhua.,/twzs010.htrn 31k 2003-8-9,
www./jxz/xyfq/gongzh.htm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www.chinaembassy-ingonesia.or.id/chn/2432.html
活动建议:[以下为准备阶段]
全班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专题,比如:展示文成公主进藏路线以及重大事件的图片及摄像资料;有关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故事和生动情景,有关文成公主在西藏的文化传播和友好交往活动;有关藏族人民颂扬文成公主的诗歌、传说和学生自行创作赞颂文成公主的诗歌等。
各组同学按自己所选的专题的要求,根据前述活动资源提供的途径收集相关资料。
各组将收集的文字、地图、图片、影像资料以及自己创作的诗歌,分别进行整理、筛选和编辑,制作成几组图文并貌、文字说明流畅优美的主题陈列系列。
[以下为活动展示]
在黑板上挂出“文成公主进藏路线图”。由一位同学担任导游,简要介绍“文成公主入藏之行”的历史背景、入藏路线和活动意义。以下推出入藏各站的导游,沿途分别讲解。
长安站:出示图片《步辇图》,欣赏图片。描述松赞干布派遣禄东赞赴长安请求通婚的故事,介绍唐长安城风光。
青海站:描述文成公主从青海入藏的路线以及在入藏过程中的生动情景和艰难历程(介绍青海风光,并可联系青藏公路和即将修筑的青藏铁路进行对比)。
拉萨站:欣赏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有关图片、幻灯片或影视资料等,介绍拉萨地名的由来以及布达拉宫、大昭寺建成与文成公主的关系。介绍拉萨风光。
[以下为演讲、朗诵]
5、同学演讲、朗诵有关赞颂文成公主的传说、故事和诗歌(包括自己创作的诗歌),总结文成公主入藏之行的体会感想。
活动说明:
运用从长安到拉萨的历史地图和图片、影像资料,不仅能熟悉中国地理,加强空间概念,而且能帮助学生真切地感受历史。
讲解、描述、演讲、朗诵等活动,既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全部的准备活动,可以帮助同学进一步了解收集、整理、筛选和编辑资料的全过程,培养图文、影视编辑能力。在全过程中,要提倡个人创造与群体协作以及发挥集体智慧相结合的精神。
一、活动目标:
( 一)、知识目标:
让学生通过这节课进一步熟悉掌握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有关史实。
( 二)、能力目标:
1、识读历史地图,运用地图了解文成公主入藏之路的艰难。
2、复习收集、整理历史材料的方法与途径,强化动脑、动手的能力。
( 三)、情感目标:
1、 学习文成公主促进民族团结友好的精神,加深认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传统。
2、坚定他们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势力的信心。
二、活动形式: “重游文成公主入藏之路”主题班会
三、活动资源(让学生用一班的时间+课外时间准备;分组分专题):
1、课文内的文字和图片。
2、地图册。
3、图书馆中有关的图片与资料。
4、有关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课文读物。
四、活动过程:
1、导课:
高耸入云的皑皑雪山,碧波荡漾的清清海子,牛羊成群的茫茫草原,巍峨耸峙的金色庙宇,这是电影《红河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迷人景象,也是我们一直向往的祖国大西南圣地西藏的真实写照。早在1300多年前,唐代的文成公主就已入藏,带去了大唐的文化和物产,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西藏人民亲切地称文成公主为“阿姐甲沙”(意为汉族阿姐)。至今青藏高原还留下许多赞颂文成公主的诗歌和传说。今天我们不妨追踪一下当年文成公主的入藏经历,重温汉藏民族的友好传统。
在黑板上挂出“文成公主入藏之路图”让一个学生照图说一下文成公主入藏的路线。然后让每组选出的代表按“路线”的先后讲:
现在先请一位同学把吐蕃的历史简单讲一下:(不一定和下边完全相符)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出示《步辇图》)(并让学生找出哪个是禄东赞,哪个是 唐太宗)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太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
现在请三个同学分别讲一下三个难题
第一道题
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坑道的明珠。禄东赞把丝线系在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坑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第二道题
是把100匹母马和100匹小马驹儿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哪匹小马驹儿是哪匹母马生的。禄东赞把母马和小马驹儿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小马驹儿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小马驹儿分别奔向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认出来了。
第三道题
考完第二道题后的当天夜里,宫里钟鼓齐鸣,皇帝传召各国使臣入宫。其他几位使臣急忙穿戴整齐赶到宫里。只有禄东赞想得周到,他因为初来长安,路途不熟,怕回来的时候找不到路,就让随从带着红染料,在去皇宫途中的十字路口都做了记号。原来唐太宗是请各国使臣到宫里看戏。看完后,唐太宗说:“你们各寻归路吧,谁能最先回到住处,就把公主许给谁的国王。”禄东赞有记号指引,很快就回到了住处。其他使臣由于不熟悉路途,摸来摸去,直到天亮以后才找到住处。
唐太宗也出了两个难题。 经过五次这样类似的考试,禄东赞都取得了胜利。唐太宗非常高兴,心里想:松赞干布的臣子这样聪明、机智,松赞干布自己就更不 用说了,于是,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禄东赞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取悦于文成公主,使文成公主心悦诚服地愿意嫁给松赞干布。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从长安出发了。
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文成公主由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入蕃。先向西,后向南。西行经过日月山、到淌河等地,到达黄河源附近的柏海。这时,松赞干布也从吐蕃远道赶来迎接,他穿上汉族的服装,打扮成唐朝的驸马,并且以子婿之礼和李道宗相见。然后李道宗返回长安,文成公主由松赞干布亲自护送到吐蕃。
学生乙: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学生丙:文成公主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时,吐蕃人民万人空巷喜迎这位汉妃。看到赞普娶的是一位仪态大方的美丽公主,并带着典雅华美的中原物品,鲜明的仪仗,十分高兴。接着,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文成公主笃信佛教,由她选址设计建成了大昭寺、小昭寺,至今我们都可以在大昭寺看到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像。松赞干布在创制藏文的同时,还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聘请汉族文人入蕃代典奏疏。公元648年,王玄策去西域,被天竺抢劫,于是向吐蕃军队求援;松赞干布当即出兵天竺,击败天竺为王玄策出气。公元649年,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松赞干布特派专使吊祭。
学生丁:
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她在吐蕃总共生活了40年。吐蕃为文成公主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
青藏高原上的日月山、到淌河、大昭寺前的唐柳都和文成公主入藏有关。 吐蕃人民为了纪念她,特地规定了两个纪念日。一个是十月十五日,据说是文成公主的生日。这一天,吐蕃境内男女老少都到寺庙里祈福。另一个是五月七日,女孩子门化装跳舞,歌唱文成公主的事迹。直到现在,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里,还供奉着他们结婚洞房的遗迹。文成公主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出了贡献,一直受到藏族人民的怀念和称赞。
学生戊: 下面是一首歌颂文成公主的歌谣: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粮食共有三千八百类,
给西藏的粮食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手工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给西藏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以上歌谣中的数字显然是夸张了的,但可以肯定,随着文成公主嫁到吐蕃,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和历算、医药等科学知识,陆续传到吐蕃,这些物质和精神的文化对吐蕃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讲述得特别好。今天,在拉萨布达拉宫的墙壁上,保存着蔚为壮观的两组壁画。一组记述着禄东赞用智慧争取到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故事。另一组壁画则描绘了唐中宗时期接受尺带珠丹的请求,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的故事。金城公主和文成公主一样,也在吐蕃地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古迹……公元821年,在唐蕃会盟时双方决心以后要“患难相恤,暴掠不作”。会盟碑现立于西藏拉萨市大昭寺门前,是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见证。唐蕃关系,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任何挑拨汉藏关系、想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言行,必将遭到汉藏人民的谴责,因为汉藏团结坚如磐石,牢不可破。
可选用资料:1、吐蕃的社会生活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蕃,在此处既可读作bō,也可读作fān。当前,多数人将“蕃”读作bō。早在旧石器时代,青藏高原就有人类居住。从战国到东汉,诸多西羌部落,如越(即牦牛部)、发羌、唐旄羌等先后进入西藏地区,并逐渐同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吐蕃人的祖先。隋朝时,在今西藏和青海西南等地分布着苏毗(今藏北和青海西南)、羊同(今藏西北)、女国(今藏西、葱岭南)、附国(今川西和西藏昌都地区)、牦牛部(今西藏山南地区)等部落和政权。其中,以牦牛部落建立的吐蕃政权实力最强。约在隋末唐初,吐蕃赞普(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王,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朗日论赞兼并了苏毗。六七世纪之交,吐蕃人已经经营农业,有小麦、青稞麦、荞麦等农产品,但畜牧业仍是重要的生产部门。家畜有牦牛、马、羊、猪和独峰驼等,取牛羊乳酪为食,用毛织衣,住毡帐中。矿产有金、银、铜、铁、锡。人民爱用赭(zhě,土红)色涂面以避风寒。乐器有海螺和鼓。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十二属(鼠、牛、虎……)纪年,以麦熟时为一年的开始。
  2、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国的创建者,629年继位为赞普,当时年仅13岁。他父亲朗日论赞在奴隶主集团相互争夺中被毒死,国内混乱,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举兵公开叛乱,与羊同、苏毗诸部内外呼应。松赞干布“骁武多英略”“少年奋发”,在叔父论科耳和宰相尚囊等帮助下,查出阴谋进毒为首诸人,将其满门抄斩,消灭了宫廷内部的敌对力量。他团结支持王朝的力量,经过二三年的准备,组织训练了一支精锐军队,随即出兵平叛,攻取了判乱者所据地区。平定内乱后,决定迁都逻些,因为那里形势险要,原野秀美。布达拉山居高临下,雄峙原中,就在布达拉山修筑王宫,即碉堡式的布达拉宫。迁都后真正据有了西藏高原的心脏地区,接着又征服了强大的苏毗、羊同等部,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
  为稳定内部,巩固王权,松赞干布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吐蕃建立了四个被称为“如”(藏语意为部或翼)的军政组织。此外,还有四个禁卫军千户所分镇四个如。每个支如的马匹呈不同毛色,旗帜也各不相同,以示区别。千户所统兵一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军队的百夫长、千夫长等平时就是地方行政长官。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人家被视为高门大族。在政治制度上,松赞干布仿唐朝的官制。赞普是最高统治者。赞普之下设大相、副相各一人,总管全国政事。其下又设都护一人,主持管理属部、军事征讨等事务。设内
大相、内副相、内下相各一人,主管王朝内部政事。主管王朝司法事务的官员是刑部尚书、整事大相、副整事、小整事各一人。这些官员都是父死子继,无子则由近亲承袭。担任官职的人,通常在其名字前面冠以“论”或“尚”的字样。“论”是与王室有直接亲属关系的大臣;“尚”是和王室通婚的大贵族出身的官员,原义是舅舅。由赞普及赞普以下三部分组成的统治机构,藏语称“尚论掣逋突瞿”,意思是由王室和贵族掌握着的吐蕃全部政权。赞普与群臣每年举行一次小盟,三年举行一次大盟,通过盟誓,使臣下保证世代无条件地效忠王室。松赞干布在大相噶东赞(《新唐书》作禄东赞)的协助下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其法律的内容大致是“对争斗(者)罚款,对杀人者依死者的地位罚命价。对盗窃的人罚赔8倍,连同原物共为9倍。对说谎的人拔断其舌头……对贤良的人和出身高贵的人,不能与他们争斗,要听他们的吩咐……按期还债,称量时勿行欺骗”(《王统世系明鉴》第61页)。吐蕃刑法严峻,“虽小罪必抉目,或刖,劓,以皮为鞭抉之,从喜怒,无常算。其狱,窟地深数丈,内囚于中,二三岁乃出。”(《新唐书·吐蕃传》)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在位的时候,创制了吐蕃文字,即今天的藏文。制定官制、兵制和法律。原来寂寞无闻的中国广大西部地区,因强有力的吐蕃奴隶制政权的出现,变得有声有色了。  
  3、文成公主入吐蕃
  年轻的松赞干布决心跟唐朝建立友谊。贞观八年(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访问长安,唐朝使臣很快到吐蕃回访,成为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良好开端。松赞干布遣使献贵重礼物向唐王室求婚,唐太宗未允。贞观十四年(640年),又命大相(宰相)禄东赞为使官,以黄金5 000两及珍宝数百件作聘礼,请许婚。唐太宗允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公主携带大批丝织品、手工艺品,还有史书、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医方100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医学论著4种。又带了耐寒抗旱的芜菁(通称大头菜)种子和其他谷种。还带着通晓所带书籍的文士和制造各种物品的工匠以及乳娘、宫女、乐队等。
  松赞干布到吐蕃东部边境亲自迎接公主。公主到逻些时,吐蕃人民穿着节日的盛装,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赞蒙(藏语王后)。松赞干布说:“我父祖没有和上国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深感荣幸,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他在逻些为公主修筑了唐式宫室。松赞干布也改服唐人服装,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太学学习诗书,聘请唐朝文士掌握与唐往来的文书。到长安学习的吐蕃人很多取得成就,如唐高宗时吐蕃使臣仲琮,唐中宗时使臣明悉猎,都是著名的汉学者。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680年逝世),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了许多工作。随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吐蕃的农业技术原来比较粗疏,土地不加平整,不打畦,没有阡陌,水土容易流失。汉族农业技术传入后,吐蕃劳动人民开始挖畦沟,田野间阡陌纵横,大大提高了产量。公主带的水磨,深受劳动人民欢迎,公主和她的侍女,还把纺织、刺绣技术传授给吐蕃妇女。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的洞房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  
  4、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以亲王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并赐锦帛数万匹,大批杂伎工匠及龟兹乐队。工匠将生产技术传到吐蕃,至今拉萨还保存着许多唐代乐器。《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书籍也在这时传入吐蕃。汉族文化进一步传播,唐蕃关系更加密切。开元十八年(730年),尺带珠丹给唐玄宗上书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旧唐书·吐蕃传》)  
大昭寺
大昭寺建于647年,是拉萨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松赞干布统一吐蕃以后,先后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由于这两位公主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松赞干布因此决定修这座收藏佛像和经书的宫廷佛堂。大昭寺大殿坐东向西,高四层,上覆金顶,具有唐代建筑风格,也吸收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艺术特色。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两侧配殿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的塑像。大昭寺正门前还立有823年镌刻的唐蕃会盟碑和文成公主手植的柳树,这是汉藏团结的历史见证。  
 6、对“吐蕃”一词的由来的不同看法。 对“吐蕃”一词的由来,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汉文古文献的“吐蕃”一称,很可能是由我国北方最早使用文字的突厥人和突厥语言传过来的。汉文古文献中的“吐蕃”一词中的“吐”,很可能就是古突厥语“TuP”一词的汉语音译。
另一种意见认为,唐宋元时期汉文汉语正式法定文稿都称“吐蕃”(Tu bo)不叫Tu Fan,系用中古“中原变音”前的古文语音。明清前有“补过切”。语义系来自当时的藏民自称,原意是“大蕃(bo)”。此词的汉文字面音读,有涵义和其后的衍化、扩展产生的影响,则表现出唐代汉族人民对当年西藏地方藏族先民的颂祝和赞美。第1课 统一国家的重建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了解隋朝的建立和全国大一统的重建。
知道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了解三省六部制。
知道隋朝的大运河的开凿及其作用。
能力培养
通过推举制和科举制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通过识读大运河地图,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中国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运河工程,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让学生领会,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选拔好国家管理人才和重视民众百姓的利益,都是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
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隋朝大运河
难点:如何理解隋朝科举制的多重作用;
应如何理解开凿大运河所征发的劳役极重,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但大运河对经济发展和巩固全国统一又具有积极作用间的作用。
使用教具
课件、教学投影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在上新课之前,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上学期所学的内容。中国历史经夏、商、周以来,到秦朝完成了第一次大一统。但秦汉以后,一直到我们今天要讲的隋朝,除西晋的短暂统一外,中国又长期陷入分裂割据状态,直至隋朝重建统一。隋朝时期,在政治、经济上有哪些创置?它们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
内容组织
一、隋朝的建立和重新统一
1、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讲解:为什么建号隋朝【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封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
2、提问:隋朝的统一有哪些有利条件?
统一条件:南北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3、统一时间: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让学生看地图册第2页《隋朝形势图》)
4、大运河的开凿让学生欣赏有关大运河的录像提问: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动河?
经济原因:南粮北运
政治原因:加强对南北的统治
炀帝的个人目的:到江南游玩。
开凿的过程和内容:
605年至610年,征发几百万民工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千里。
让学生看(投影片)《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为便于学生记忆,将“隋朝大运河”整理为1、2、3、4、5:
1条南北交通大动脉
2隋朝第2代皇帝隋炀帝开凿(始于隋文帝)
3跨越3大城市: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
4全长分4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南河
5联接5大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提问:大运河的开凿有何作用?有什么消极后果?
课本第3页。
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骄奢淫欲,滥用民力
1、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开凿运河
2、三游江都
3、三次征高丽的。
总之,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给太原留守李渊创造了机会。
2、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
三、隋唐政治新格局
三省六部制(让学生看课本第5页,三省六部制简表,让学生回答三省六部制的内容,老师再适当补充)
2、科举制
内容: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以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代开创,经唐代完善,从此官员录用主要依据科举考试的成绩,直至清末被废除
(结合课后思考题(课本第7页),引导学生讨论科举制的特点)
(2)提问:实行科举制对隋唐王朝来说有什么样的作用?
用人之权归中央,并扩大帝制政治的统治基础。
消解可能产生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离心因素
课堂小结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 )建立了隋朝,并于589年重新统一了全国。统一后,开通了南北( )。但隋第二代皇帝炀帝( )骄奢淫逸,滥用民力,终于在618年亡国。与此同时,( )建立了唐朝,定都( )。隋唐国家政治制度有许多新的设置,突出的是设立( )和推行( ),这两项制度都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布置作业
填充图册:第2-4页
练习册: 第1页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情感与态度: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二、【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明朝早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其中,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外国贡使制度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郑和下西洋:
提出问题,学生看书,师生共同解决:
1、“西洋”指哪里?(学生看课本注释)明朝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附近诸岛,通称为为东洋。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于航海事业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4、谁能介绍一下郑和的生平?(学生概述)
5、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6、根据课文内容和宝船模型,就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归纳制作一个表格。
7、教师提供欧洲新航路开辟时哥伦布等远航的情况,与郑和远航对比,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附: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远洋航行
《三》、外国贡使:
1、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一是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二是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舶“勘合”凭证,规定朝贡期限、贡舶停港、贡货贡员及贡使进京的路线,手续极其烦琐等。三是明朝回赐远远超出所接受的贡物,并对贡使附载商货的超值收购。
2、外国贡使制度的衰落与评价:衰落原因:超值回赐与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明中期以后逐渐衰败导致这一制度无法继续。评价:外国贡使制度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能以外国贡使制度形式进行适当的贸易往来,对保持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着“怀柔远人”的精神,对加强与外国的正常外交关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识这是建立在巨额的经济支出前提之下的,不仅没有达到正常的贸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四》、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1、传教士来华的目的:传教士是跟随殖民者之后来到中国的,对他们的活动要具体分析。他们为了在中国传教,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方式,同时传入西方科学知识,其中,利玛窦是典型的代表。(结合小字介绍利玛窦。
2、指导学生明确制定《大清时宪历》的相关情况:以明末徐光启主持修订的新历法为基础;这部历法的制定者是传教士汤若望等人;康熙帝予以承认和颁布。
3、学生看课本小字关于康熙的介绍,思考课本91页课外学史。
四、作业设计:
1、画出郑和下西洋盛况表,说说那些因素使我国的航海事业由辉煌逐渐走向衰落?
2、假如你是明朝统治者,对外国贡使你会采取那些措施?
3、西方传教士为什么来华?带来了那些影响?
五、课堂小结:
本课通过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外国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内容,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兴盛到衰弱的过程。明代初期及明末清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尚能进行,其中,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一个高潮。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总体上是封闭的,我们称之为闭关锁国。这就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出)
二、外国贡使(进)
三、外国传教士(进)《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课  题 第5课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 以中日交流、中印文化交流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通过了解长安城的布局,让学生感受长安城恢弘的气势、繁荣和多样的城市面貌,体会到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2)了解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认识我国的经济、文化在唐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政府采取鼓励对外交往的政策,这些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2)通过学生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出国远行,学习交流的事迹介绍,启发学生不怕困难险阻、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唐代的强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认同情感。(3)玄奘、鉴真等人热心于文化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节,其业绩值得后人景仰。(4)通过和改革开放相类比,使学生知道开放是进步和发展的原动力,无论是民族还是个人都要有开放的心态。
教学重点 中日交往和玄奘西行
教学难点 唐朝的对外交往路线多、时间长、内容丰富,如何让学生理清头绪,把握全貌,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
课  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学生制作的《畅游长安》的幻灯片;教师制作的幻灯片
教学设计与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播放《一个师父仨徒弟》师:这是哪个动画片的主题歌 师:对,西游记,这个动画片是根据小说西游记改编的,这部小说给我们的童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故事中唐僧的原形就是历史上的玄奘。我想我们都有这样的疑问:西游记中的唐僧与玄奘是完全一样的吗?有多少差别呢?我们学习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就会找到答案。请把书翻到第5课《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一、国际性的大都会——长安师:要了解法兰西的浪漫当然要去巴黎,要了解英国的稳健当然要去伦敦,要了解大唐的对外交流当然要去长安。让我们和导游一起梦回唐朝,重游长安!有请我们的著名导游——张宇宁、战庆任、张伊宁(6、2班学生)师:听了导游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说说你的感受吧。师:长安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啊?师:对,繁荣和多元的国际性大都会。二、唐代中外交流概况师:刚才我们在导游的指点下,看到了很多外国人,他们有阿拉伯商人还有在太学读书的日本留学生。这些人为什么不惜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师:学习和经商都是为了交流,为什么和唐王朝进行交流?师:对于外来学习者,唐王朝的态度是怎样的?师:为什么具有这样开放的胸襟和气魄?师:唐代国力强盛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政治制度严密、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绚丽多彩,统治者和普通民众都具有开放的心态。周边国家和地区纷纷来学习。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和唐王朝交往的国家和地区达到300多个,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中亚和西亚地区。其中东亚的日本、高丽、百济和新罗与唐朝往来十分密切。在都城长安,设有专门的外事机构鸿卢寺和礼宾院,专门的翻译人员——译语掌客,此外还发给外国使节一个铜制鱼符,作为访问的凭证。对于唐朝的中外交流,我们设置两个关键词。首先点击第一个。三、走出去——中日交流在与唐朝交往的国家中,日本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与唐朝的交往最为密切,下面我们看一下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一)鉴真东渡这是中日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分析东渡的原因,并讲述鉴真东渡的艰辛历程和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幻灯片显示鉴真生平。(二)遣唐使师:什么是遣唐使?遣唐使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这里教师列举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两位日本留学生。朗读李白的《哭晁衡诗》、展示位于西安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师: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大都仿照唐朝,日本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也受到唐朝的影响,正象郭沫若先生诗中写到的:唐风洋溢奈良城。展示幻灯片,主要包括日本平城京的平面图和长安的平面图、日本的建筑和中国的古代建筑、日本的浮士绘和中国画、日本和服和唐代服装。除了图片展示的,还有哪些方面日本受到唐朝的深刻影响?四、引进来——玄奘西行导入:鉴真和遣唐使让盛唐文化走出国门,促进了周边国家的发展,作为一个开放的时代,唐朝也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时代。在向外族学习的人物中,玄奘是最为杰出的代表。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和课后查找的资料介绍玄奘。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玄奘西行的原因。3.通过幻灯片展示西行的路线和历程。通过对路线的展示体现行程的漫长与艰辛。请一位同学带领大家重走玄奘取经的艰难历程。师:这体现了玄奘的什么精神?师:玄奘西行的成就和意义有哪些?师:玄奘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大雁塔就上为了保存佛经而修建(展示大雁塔的图片)。佛教在中国兴盛起来,玄奘功不可没。佛教兴盛对中国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展示图片:包括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少林寺、敦煌壁画和佛像。向学生提示一些汉语中源自佛经的用语,如“世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历史知识?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对本课内容进行简单回顾。我们为拥有唐代而骄傲,古代世界因为唐朝的对外交流而更加精彩。思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今天学习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通过学习,你认为交流和开放有什么作用?在现代社会,交流和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教师列举大量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比较直观的肯德基、麦当劳、电子产品和服装品牌。)如果从反面考虑,缺乏交流、保守会出现什么后果? 生:西游记(学生一边展示《畅游长安》的幻灯片,一边介绍长安)。几个学生分工合作,以现代人的身份游览长安,主要介绍了皇城、宫城以及住宅区坊和商业区市,在游览过程中,用观察者的身份来再现长安人的衣、食和娱乐生活,体现当时生活的多元化倾向。学生说出刚才畅游长安的体会。通过和古代其他城市的对比,认识到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学生依次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1.为了学习,为了经商。2.因为唐朝先进强盛。3.勇于接纳。4.国力强盛,敢于对外开放和善于对外学习。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东渡原因:受日本僧人礼请。2.历程:五次失败,双目失明后到达日本。受到朝野热烈欢迎。3.对日本的影响:传播了佛教;将唐代的医药知识、建筑艺术和书法绘画带到日本。教师出示幻灯片展示这些影响。学生依次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1.遣唐使是日本对赴唐使者的称呼,遣唐使主要由医师、乐师各类工匠组成,还有留学生和学问僧等。2.作用:促进了中日交流。学生通过图片很容易发现日本在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受到唐朝的深刻影响学生主要依据课本提供的信息和课外知识回答这两个问题。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说出“茶道、日文”是受到中国影响的产物。依据课本和知识储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为求真知,百折不挠学生根据课本回答。成就以及意义:带回657部经典,撰成《大唐西域记》。佛学经典使中国佛教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信众最多的宗教,大唐西域记则记载了西亚和印度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一方面成为当时中国人了解世界的资料,另外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 料,1915年,根据该书的记载,印度对那烂陀寺进行发掘和复原。学生说出佛教对中国建筑和艺术的影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佛教对我们的语言和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学生还通过《西游记》发现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依据听课内容和板书进行总结。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开放在唐朝的巨大影响。通过生活经验,可以说出交流和开放让我们的时代充满活力,物质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电子产品、中外餐饮、文化等的交流和融合日益频繁)学生能说出一些,但由于缺乏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了解,所可能不深刻。 通过歌曲导入,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兴趣。六年级学生更喜欢动画片,因而播放动画片主题曲,并有动画展示。通过图片带来的视觉冲击来打动学生,让孩子跨越时空感受盛唐的魅力。以教师介绍为主,因为学生缺少这方面的认识。注重思维的交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发现意识到唐朝对周边国家特别是日本的影响,意识到当时中国社会的先进,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学习能力。这部分是扩充内容,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玄奘西行影响的了解,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应该学会哪些知识,逐渐学会学习。并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和现实是有着深刻联系的,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实。
板书设计 第5课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长安——国际性的大都会二、走出去——中日交流1.鉴真东渡2.遣唐使三、引进来——玄奘西行第三课 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
课程标准: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周政治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唐初百年的发展和积累,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1、能力培养
(1)通过收集图片实物、资料、编写历史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对武则天、唐玄宗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一种较好的治国路线和政策来之不易,要保证社会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2)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唐代的金银器、唐三彩、丝织品等历史文物的工艺价值,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
(3)通过对唐玄宗前后期的统治的对比,对学生进行迁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本课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为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主要政绩;难点是如何客观的看待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艺术作品对其评价不一。如何根据初一学生的实际,客观、公正的评价武则天是一大难点。应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以事实为依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唐玄宗前后期的巨大变化,在分析人物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要抓住前后变化的原因突破这一难点。
教法、教具:
本课中所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武则天和唐玄宗,学生从电影,电视、小说、传说中了解教多,加上教材中的许多辅助材料及图片,这样易于学生接受。为此,应该采用谈话式或问题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增进感情。
在教具的选用上,本节图片教多,应把图片顺序加以调整,分三个系列,这样能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个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一部电视剧《武则天》,请问同学们谁看过?(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被郭沫若同志称为“政启开元,宏治贞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武周政治和开元盛世
1、女皇帝武则天
请看过有关武则天的电视剧、电影、小说的同学讲一讲武则天的故事,也可以通过看教材来完成。(出示图片:武则天像)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强调: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在唐高宗之后,于690年称帝,国号武周。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武则天作为一个女性,当上了最高统治者,必然会遭到一些人(特别是男人)的反对,你认为她应当怎样巩固其统治?
指导学生看书,结合课外收集到的史料,用具体事实来说明武周政治的概况。
在学生交流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一方面,为巩固其统治,武则天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另一方面,沿用唐初的基本国策,任用贤能之士,推行科举,发展经济,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板书)
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一千多年来,在传统史书、艺术作品和民间传说中争论不休。千秋功过由后人评说,就是武则天本人,也没有为自己歌功颂德,而是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
(出示图片:武则天的无字碑)。那么,你是怎样看待武则天的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教给学生分析人物的方法。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武则天是人不是神,在引导学生分析武则天政治弊病的同时,更应该把武则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其政治经济措施,认识武周政治为唐中期繁荣所起的作用。
2、开元盛世:
女皇帝武则天死后,唐朝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皇帝即唐玄宗,他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极度繁荣的时期——开元盛世。
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历史图片、实物、资料进行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动手动脑,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下面请同学们看教材中的图片,欣赏唐代的金银器,唐三彩和丝织品仔细体会开元盛世的事实。同时,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
教师指出,作为一代明君,唐玄宗重用贤人,提倡节俭,重视生产,开创了开元盛世。那么,唐玄宗后期又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板书:由盛转衰)。
学生讲解成语:口蜜腹剑的典故;朗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诗句,分析其衰落原因。
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加深学生对唐玄宗前后期统治截然不同的认识。
组织学生讨论,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作简要概述:明君与昏君(板书)让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
一代女皇武则天,对唐朝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开创了大唐
盛世;却由于唐玄宗的纵情享乐而使大好河山毁于一旦。我们应以史为鉴,警钟长鸣,居安思危,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学习。
板书设计:
结果 措 措施

教学后记:
重用贤人
继承唐初以来的制度和措施
知人善任
整顿军队
唐玄宗
武则天
贞观之治
唐太宗
提倡节俭
推行科举制,任用贤人
虚心纳谏
重视生产第10课 元朝的统一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开创了元、明、清三朝长达600多年的统一王朝的局面,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疆域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元朝建立
1、蒙古政权的建立
问题:蒙古政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出身于贵族家庭,可惜父亲被塔塔儿族所害,家道中落,身为长子的他带领母亲和弟妹不断逃亡,最终凭借自己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组建了一只军队,经过多年战争,实现了蒙古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1206年,蒙古各部族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大会 ,推举铁木真为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
公元1227年7月,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的战争中,病逝于清水县六盘山。他临终前向诸子讲述了联宋灭金的战略,同时叮咛诸子在他死后秘不发丧,以稳定军心,及避免西夏军因此而增强反抗的斗志。
元朝的统一有何意义?
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了解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他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1206年在濣难河大会上,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杰出的首领。蒙古族长期分裂的局面,直到13世纪初才在铁木真的统一下强大起来,这是蒙古历史上的转折点,促进了蒙古社会的发展。
⑵成吉思汗发动战争:认识对内既有民族压迫的一面,又有统一全国的一面;对外既有扩张侵略的一面,又有加强中西联系的一面。成吉思汗灭金、灭西夏是国内民族间的战争,是统一性质的战争,但统一战争的过程中,则对金和西夏等民族实行烧杀掠夺的民族压迫政策。蒙古兵西征,兵锋最远抵达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建立起地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属于对外扩张的性质,同时,客观上加强了中西联系,马可·波罗的陆来海归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⑶结合毛泽东对成吉思汗“一代天骄”的评价,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讨论:组织学生从“为什么说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杰出领袖?”和“用史实说明成吉思汗发动战争对内既有民族压迫的一面,又有统一全国的一面;对外既有扩张侵略的一面,又有加强中西联系的一面”来理解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一词中对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评价。
2、元政权的建立
问题:(1)元是如何统一全国的?
元朝统一全国的经过线索:
蒙古建立-(1206年)----- (1227年)灭西夏、(1234年联合南宋)灭金----忽必烈即位-----元朝建立(1271年)-----灭南宋(1276年)----统一全国(1279年)
问题:(2)如何认识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有人认为文天祥是愚忠,有人认为他不识时务。假如你是当时的文天祥,你可能会怎么做?为什么?
1、文天祥抗元是对蒙古贵族掠夺人口、土地的虐杀政策的反抗,是正义的。
2、文天祥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乃至以身殉国,这种忠贞不屈、大义凛然的精神可歌可泣。
有人说:“既要肯定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又要赞扬文天祥抗元,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同学们又怎样认为呢?
前者是从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方面谈的,而文天祥抗元斗争的正义性则是肯定他反对统治者的民族掠夺,民族压迫的角度而言.
元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而文天祥组织了抗元斗争,却又受到后人的敬佩,这是为什么?
文天祥面对元军的掠夺性进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乃至以身殉国,这种忠贞不屈、大义凛然的精神可歌可泣。
问题:3、元世祖采取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1、(改革蒙古旧制,采取措施)使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2、处理民族关系: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
3、加强对全国及边疆地区的统治
(1)设立行省制度
(2)管理西藏:在中央设“宣政院”
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
(3)设立“澎湖巡检司”,
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元朝与历史上曾经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比,有哪些不同点?
1、元朝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王朝。
2、元朝的疆域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广大。
3、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4、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二、元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分化政策
问题:元朝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1、民族分化政策
民族分化政策:帮助学生理解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制造民族歧视,加强民族压迫,目的是巩固蒙古贵族在全中国的统治,而事实上却加深了民族矛盾,激起各族人民的不断反抗和起义,促使元朝统治走向崩溃。
等级 名称 民族 目的 性质
第一等级 蒙古人 蒙古族 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 是民族形式划分下的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
第二等级 色目人 包括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第三等级 汉人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
第四等级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各族
回族的形成
唐朝以来,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畏兀(吾)儿人的主体是唐代回鹘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人的后代。回鹘人原居于漠北)等族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到元朝时期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2、行省制度
行政机构设置:就行省制度,强调元朝为了加强统治,实行了行省制度,是对秦以来郡县制度的一大发展,并为明、清承袭,一直沿用至今。就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强调在中央设置宣政院对西藏实行有效管辖,指出西藏在元朝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这些对后来明、清和近代中国疆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设立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使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意义:1、结束五代以来多个政权并立局面,实现全国大统一。
2、加强中央对全国各地区的统一管辖,加强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联系,促进民族融合,是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育星教育网 www.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漳州康桥学校2011-2012学年下学期
七年级备课组教案
教师 杨学诚 授课时间 2012年3月 5 日 课时 1
课题 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知识识记:1.知识: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2.能力: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 通过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 由于本课内容比较枯燥,如何吸引学生,需要在教法上有所探索和创新,这是难点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说明 备注
新课导入(3分钟) 导入:展示材料:(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提出问题:这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归纳:说明到了南朝,南方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到了宋代,南方经济已相当发达,超过北方,国家的财政收入依靠南方。这实质上就意味着我国古代经济的重心已从北方移到了南方。提出设想:假如你是一位农民企业家, 你将要投资1000万人民币进行农业生产,你会选哪一个地区 A 北方地区 B 南方地区 C 西部地区导入新课: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堂讲授(20分钟) 1、自唐中叶以来,我国历史又一次进入战乱不断、政局不稳的社会动荡时期,虽说北宋实现了相对的统一,却长期与辽、西夏战事不断,加上南宋与金的战争以及绍兴和议之后,疆域进一步缩小,这一切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然而两宋时期的南方经济还是得到长足发展,这又是为什么呢?2、和学生共同设计《两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表》,帮助学生自学。行业部门发展地位农业生产工具土地垦辟芋田农业作物手工业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商业货币3、为帮助学生加强对“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的表现”的认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系列图片,以加深对上述成就的理解,如在工具的创新上,展示了“秧马图” “牛转翻车”图加以适当的解释,说明这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圩田图”是把农田和水利结合起来的杰出创造,宋代“刻丝图”,栩栩如生的工艺,宋“清白釉瓷观音像”是两宋时期丝织、制瓷技术的经典之作,而楼船技术的高超又使我们现代人进一步领略了当时造船技术的超前。4、为加强对本节课重点内容“宋代经济发展对我国后代经济重大影响的认识,”可联系现实中的农作物,像“水稻、棉花”,还可以用生活中令人喜闻乐见的陶瓷来见证陶瓷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宋代瓷都景德镇的来由。为说明宋代对外贸易的发达,可以用泉州周日山的祁风刻石来见证当时的影子,而且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宋海外贸易的崛起原因是由于西夏兴起,阻挡交通,陆路“丝绸之路”不畅,这也造就了南宋海外贸易的兴盛,也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5、探讨两宋经济发展的原因,可联系历史上北方的几次大规模的动乱,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等因素进一步剖析,在政治上,从三国时期的吴国政府加强对江南的开发到南方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在经济上,北方人口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江南生产技术的创新;在军事上,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西晋的八王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频繁更替、辽宋金之间的混战,北方人民不断流向南方,为南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从自然条件来说,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此地地处沿海,海外贸易繁荣,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6、探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体现新课标下“过程” 方法的教学,它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从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初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这是一个波浪式的渐进过程,既有历史的机遇,也有经验的积累,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定局,从而奠定了今天南方经济发达的基础,把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的今天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探讨两宋经济发展的原因: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澶渊之盟后获的百年和平,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金兵占领黄河流域后,南宋偏安江南一个半世纪,长江以南地区受到战乱较少。(3)唐中期以后,北方战乱不断,经济受到很大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7、为体现重心转移的现实性,为此,特提供两组数据表如下:表一:北宋时期南北经济比较表年 代南方诸路北方诸路南北之比人数(人)1078年(北宋元风年)568880003398400063:67垦田(亩)1077年(北宋熙宁年)31848000014317500069:31赋税(贯)1045年(北宋熙宁元年358110004509500044:56 表二: 南宋时期南北经济比较表年 代金 朝南 宋南北之比人 数1200年438000008060000065:35赋 税1196年143190006000000081:19数据虽然单调,但数据最有说服力, 通过以上数据比较,经济发展的差异,便不言自明。经济重心的南移便尘埃落定,成为定局。8、联系现实,讨论两宋时期农业技术的历史影响,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定型,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技术由此至明清时期,再无实质性的进展。第一、水田耕作技术体系的成熟。其一、多次翻耕,图熟如面。其二、科学施肥,改良土壤。其三、选用良种,合理密植。其四,中耕耘田,锄草通风。其五,水利灌溉,讲究时节。第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移植,品种跨地区大范围地相互移动和改良,主要是水稻北移和麦粟南移。第三、开始由单作制向多熟制的历史性过渡,一年二熟的基本耕作制、间套复种制的推广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其真正成熟则是在两宋时期。
小结(2分钟) 本节课主要讲述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及经济重心的南移,重点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南移的原因,难点是对南移过程的理解和对后世农业生产的影响,而对后者应结合现在的农作物和传统农业技术加以理解。
教学反思《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教案
内容标准:了解明清两朝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主要措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⑴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地方设三司、中央设内阁;清的建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基本情况。
⑵了解文字狱始于朱元璋,以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2、能力培养
⑴探寻明、清两朝奉行君主专制独断统治的原因。
⑵比较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特点。
⑶通过阅读课文小字,了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专制统治的异同。
⑷根据已经学到的知识,编制中国古代从夏朝到清代主要朝代顺序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清两朝奉行的君主专制统治已达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步;废除帝制,实现共和,近代先进人士的这一理想是顺应历史进步要求的。
⑵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字狱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产物,它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二、教学要点
1、重点
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2、难点
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机构及其职责比较复杂,学生不易理解;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国力强盛的同时又大兴文字狱,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
比较法 课堂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元朝民族分化政策,分析其目的是巩固蒙古贵族在全国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最后使元朝走向灭亡。朱元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起兵反元,最终推翻元朝,于1368年建立明朝,从而导入新课。
(一)自学与讨论
教师先简单介绍一下明清两朝建立的情况然后指出本节所学的内容就是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明清两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来,这些在课本上写得很明确。让学生起来回答时,教师可简略板书。
明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⑴、废行省、设“三司”,加强皇权。(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
⑵、严肃户口登记,赋役征发、农商管理,强本抑末,加强对农村和基层的控制。
⑶、废宰相,权分六部。
⑷、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
⑸、设内阁制,皇权空前强化。
⑹、开始文字狱
清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⑴、沿袭明朝的内阁制,同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⑵、康熙朝设南书房,雍正朝,设军机处,皇帝独断专行。
⑶、大兴文字狱
在学生回答之后可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和文字狱,并完成下表。
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原因和措施,可组织学生讨论“朱元璋强化君主专制的原因和措施”及“康熙、雍正加强皇权的原因和措施”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
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对于原因课本内容涉及不多教师可适当补充。
明清实行的文字狱可以从原因、特点和后果三方面来进行比较。
朝代 专制机构 文字狱
原因 措施 作用 原因 特点 后果


(二)看图和阅读与思考
课本上的一些图,引导学生带着这样几个问题去看。如:第67页上面的两个朱元璋像,课本上说:“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他的不同看法。”教师再进一步问:“人们对他的不同看法是什么?”。
“明初户帖样式上的白活‘圣旨’”反映了什么?第70页“经雍正朱批的密折”“密折”制度的用意何在?
教师要提醒学生看图时要结合图边上的一些小字部分,这些小字对理解图有辅助作用,图也可以加强对文字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
对于课本上的其他材料可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说明了什么?本节重点解决本课的“阅读与思考”。通过课文提供的文字,思考:为什么说明清两代是君主专制独断的时代?学生通过看材料发现,即使宰相也是徒有虚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没有过的。
(三)活动
本课的课外学史是编制中国古代王朝表,学生在编制的同时要翻看课本,这就需要进一步了解教材;要记住这些朝代,最好的办法是编成顺口溜,有的能自己编,有的就要找一些现成的照着背,这也需要学生在课后动手搜集资料。(可作为课后作业)
五、小结
通过比较明清两朝的君主专制,了解明清两朝的君主专制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明清文字狱的兴起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尤其是康、雍、乾三朝为严厉镇压反清思想,大兴文字狱。致使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总之,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的强化,实际上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已不可挽回。
六、当堂训练
完成随堂练选择填空题。
教学后记《宋代的社会生活》教案
董封中学 赵国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古代诗词等资料中捕捉信息,形成历史表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影像资料、宋代诗词等,创设宋代市井生活的场景,并通过“一日游”的形式,让学生“接触”宋代的社会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经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理解经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使学生在感受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体会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宋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走进宋代的社会生活,克服历史距离感和陌生感;本课由几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组成,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
教学用具:计算机、大屏幕、《清明上河图》等历史图片。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大屏幕滚动展现《清明上河图》,创设情境。
《清明上河图》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的风俗世情,被人们誉为“宋代小百科全书”。当时的汴梁是人口超过100万的大都市,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伦敦、法国巴黎人口不过10万。今天李老师做一回导游,带着大家到北宋的都城汴梁旅游一次,感受一下宋代的社会生活。为了让大家的旅游更有收获,李老师给同学们提几点建议:一是认真观察宋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娱乐生活,并注意观察的角度和方法,比如要注意衣服的款式和质地、食物的品种、建筑的式样和居住条件、娱乐的种类及设施等等,二是有意识地与现代生活进行比较,看看宋代的社会生活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影响。在旅游的过程中我会经常问大家一些问题。
2.讲授新课:
依循《清明上河图》,进行“东京一日游”。
(1)汴京郊野的春光:这里是北宋都城汴京的郊外。初春的薄雾尚未散尽,一片枝芽萌动的小树林,数间农舍掩映其中,农田初绿,阡陌纵横,赶集的人们和驮运货物的骡马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
(2)繁忙的汴河码头:沿着波光粼粼的汴河逆流而上,人烟渐渐稠密,屋宇错落,古树参差。人们有的在临河的茶肆中吃茶休息,有的在饭铺里进餐。河里船只来来往往,首尾相接,有的停泊在岸边,正紧张地卸货,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纤夫们吃力地拉着纤,船工们奋力摇着橹。横跨汴河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船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
提问:游览到这里,老师想请大家谈谈感受:你们从汴河码头的繁忙景象中,从河里来来往往的船只上体会到了什么?(宋代商业的繁荣)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商业的繁荣来源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社会生产的进步必然促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穿过巍峨的新宋门城楼,游览热闹的市区街道,看看宋代社会生产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这段时间,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览,请大家注意观察人们的衣食住行。游览结束之后,李老师要提一些问题,看看哪一个组观察得最细致。
(3)热闹的街市

问题一:你们在画面上共发现了哪几类人?(商贾、官吏、士绅、大家眷属、轿夫、挑夫……)你们是怎么判断出这些人的身份和职业的呢?(衣着服饰、神态、使用的交通工具等)通过问题引出宋代服饰的第一个特点。
a.看来宋代以“以衣帽取人”,因为宋代的服装能够体现等级性和不同的行业特点。这是宋代服饰的一大特点。北宋初年,曾对各级官员的服色做出严格的规定,如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至于普通百姓,就只能穿黑白二色。教材上的这一袭官服就应该是五品以下、七品以上官员的服装。但在非正规场合,宋代市民的服饰则呈现舒适化、非等级化的趋向。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指图)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指图)
b.引导学生回忆“唐代妇女服饰”,与宋代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指出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但遗憾的是,女子缠足的陋习在宋代开始盛行。
c.衣料以丝麻为主,丝绸主要供富贵人家享有,南宋时棉布也开始流行。

问题二:大家在汴梁看到了哪些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官衙、庙)城市和乡村的民居有哪些不同?
a.城市瓦房,农村茅屋。教师给学生展示各类住房的图片,便于学生认识和比较。宋代农村百姓的住房比较简陋,多为低矮的茅屋。稍富裕的人家,茅屋和瓦房相结合,组成一组住宅。城市平民的住房,平面多为长方形,屋顶覆盖瓦。讲究一些的人家,外建门屋,内为四合院。贵族官僚的宅第则相当豪华,前堂后寝,两侧还有耳房和偏院。
b.家具:靠背椅、高桌。引导学生观看教材插图,指出宋代高脚桌椅已经相当普遍,室内家具的布置也有了一定的格局。富裕人家的厅堂中,多在屏风前正中央放置一桌两椅,供宾主对坐,两侧又各有四椅相对。

问题三:我们在东京看到了那几类交通工具?船;车(独轮车、双轮车、四轮车);轿子(二人小轿、花轿、驳轿、官轿);骆驼;骡马、驴。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使用的交通工具有何差异
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士大夫一般骑驴或骡子。平民百姓和商人都可以坐轿。引发学生思考“研习升级”中的“智能开发”。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人位于士农工商的底层,受到人们的歧视,汉代就有不准商人“衣丝乘马”的规定,唐朝也不允许商人参加科举考试。但在宋代,商人不仅可以乘车还可以坐轿,并能够参加科举考试,这些变化反映出宋代社会生活的哪些信息?(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宋代需要商人互通有无。)

今天上午的游览项目到此结束,接下来李老师将带大家到北宋汴梁最大的酒楼——樊楼去就餐,亲口尝尝北宋的美味佳肴。我知道大家为了更好地进行旅游,提前都预习了教材,对宋代的饮食文化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大家点一下菜,为我们介绍几种宋代的名菜。大家注意:自己所点的菜品一定要符合宋代的社会背景。(东坡肉、包子、宋嫂鱼羹、百味馄饨、茶、甜豆汤、木瓜汁等)
补充介绍其他宋代美食,帮助学生理解宋代烹调技术的成熟。
宋嫂鱼羹。东京宋五嫂的鱼羹以选料讲究,技术独特而闻名。即位前的宋高宗非常喜欢品尝,宋室南渡以后,宋五嫂流寓杭州西湖,仍以宋嫂鱼羹享誉临安。讲究口腹之欲的宋高宗听说她也在临安,时常招宋嫂调羹解馋。
云英面也极受时人欢迎。制作方法是将藕、莲、菱、芋、鸡头、荸荠、蘑菇与百合混在一起,再配以瘦肉蒸烂,然后用风吹凉,在石臼中捣细,再加上四川的糖和蜜蒸熟,然后再入臼中捣,使糖、蜜和各种原料拌均匀,随后取出制作成一团,等冷了变硬后,再用刀切着吃。云英面颇受士人青睐,后被收入宋代食谱。
引导学生概括宋代饮食的特点:
主食:北面南稻
肉食:北羊南猪
饮料:茶、酒
城市文化生活
品尝过宋代的美味佳肴,下午李老师安排大家到瓦舍勾栏去娱乐,听听说唱、看看舞蹈、杂技、戏剧,玩玩蹴鞠。
引导学生概括瓦舍的用途(市民娱乐中心)、勾栏内的演出项目。
启发学生分析宋代市民文化生活的趋势——商业化(以营利为目的,有专门以此为生的艺人)、通俗化(内容接近百姓生活)、大众化(市民参与的普及性)
从蹴鞠看宋代人们的健身意识。(社会安定、生活富足、健身意识的增强是大众普遍参加体育活动的前提)在宋代,足球是最受普遍欢迎的娱乐活动。上自皇帝、官僚,下至普通百姓,无论男女,许多人喜欢这项娱乐健身活动。踢球之所以成为老少欢迎的娱乐,是因为这种娱乐既使人“精神爽”“消长日”“度永年”;又可起到强健身体、预防疾病的作用,即“健体安身可美”,“肥风瘦痨都罢”。“得此消闲永日,运动肢节,善使血脉调和,有轻身健体之功。”此外,还可以“善诱王孙礼义加”,即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在七百年前,人们对于足球运动的娱乐、健身和培养思想情操的作用,已有如此充分的认识。引导学生感悟健身的重要性。
丰富的节日生活
引导学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 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经出现了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受重视。由学生介绍宋代过元旦的风俗,(元旦前几天,人们就洒扫庭户,准备过年。除夕夜,人们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合家围坐守岁。元旦当天燃放烟花爆竹,穿新衣,往来拜年。街上摆满各色货物,娱乐场所挤满了人,连妇女也出来游乐。)
启发学生比较今天的春节与宋代的元旦有何异同?
3.巩固小结
4.布置作业:请你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北宋东京城,想一想你如何准备元旦,如何安排衣食住行?如何安排全家的娱乐生活?
(五)板书设计
第3课 宋代的社会生活一、人们的衣食住行衣:等级性、行业特点 受少数民族影响 女子缠足 衣料——丝麻棉住:城市瓦房,农村茅屋 靠背椅、高桌行:车、船、轿食:主食——北面南稻;肉食——北羊南猪;饮料——茶、酒二、城市文化生活瓦舍三、丰富的节日生活《辽、宋、西夏、金并立》学案
你听过“杨家将”的故事吧,你知道岳飞精忠报国的宏愿吧,你会背诵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满江红》吗?那么你是否知晓这些故事所发生的时代呢?你是否还想了解更多的历史呢?请随着知识梳理,来领悟这个民族政权并立时的时代大观吧!
一、知识梳理
(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
1.916年,契丹族首领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定都 。
2.960年,后周大将 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 。
3. 史称 。 年,党项族首领 称帝,国号 ,定都 ,
(二)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1. 年,辽军大举伐宋,进抵 城下。在宰相 的劝说下,
率兵亲征,宋军打退辽军。 年,宋辽议和,史称“ ”。
2.西夏和北宋发生过多次战争, 年,达成和议。双方在边境交界地设置 ,互通有无,维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关系。
(三)南宋和金的对峙
1. 年,女真族领袖 在会宁府建立 ,会宁称为 。
2.金建立后,大举攻辽, 年灭辽,接着攻北宋。 年,金军攻下北宋都城 。带走 、 皇帝以及王公大臣等,北宋灭亡。
3.1127年大臣们拥立 为帝,他就是 。他以 为都城,历史上称为 。
4.南宋军民为阻止金军的南侵和收复失地,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众多的抗金雄师中, 所统率的 是最为突出的一支。 年底,南宋与金订立和约。此后,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二、释疑解难
(一)本课内容较庞杂,但本课紧扣“民族关系发展”这个主题,因此学习时要理清两条线:一条是辽、宋、夏、金这些地方性民族政权的建立情况;一条是这些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边地政权与中原政权北宋(后是南宋)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战与和都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如何看待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应分析到以下三点:(1)辽、宋、金之间的战争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纷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分。(2)辽、宋、金之间,战和交融,但以和为主,以相互交流发展为主。(3)岳飞等英勇抗击女真贵族掳掠的战争是正义的,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佩。
(三)本课知识可采用歌谣的形式掌握: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耶律德光改名辽政权。赵匡胤称帝在陈桥驿,960年黄袍加身重任担。元昊建夏兴庆今银川,1005年宋辽议和澶渊盟。完颜阿骨打显其才能,会宁建金朝于1115年。先灭辽、北宋又侵南宋,岳飞抗金在郾城大战。1141年宋金议和对峙现,民族关系得到大发展。
三、轻松过关
1.北宋的都城是 ( )
A.南京 B.临安 C.东京 D.燕京
2.辽是下列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 )
A.回纥族 B.契丹族 C.女真族 D.党项族
3.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其都城在 ( )
A.上京 B.东京 C.兴庆 D.会宁
4.947年将契丹国改名为辽的统治者是 ( )
A.耶律阿保机 B.耶律德光 C.元昊 D.完颜阿骨打
5.基本上结束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政权是 ( )
A.北宋 B.南宋 C.辽 D.金
6.建立西夏的民族是 (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蒙古族 D.党项族
7.下列事件,发生在北宋时期的有 ( )
①藩镇割据局面基本结束 ②澶渊之盟 ③岳飞抗击金兵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8.下列四幅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 )

9.南宋的抗金将领中,最杰出的是 ( )
A.文天祥 B.岳飞 C.寇准 D.杨业
10.1115年,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在会宁府建立 ( )
A.辽朝 B.金朝 C.西夏 D.蒙古
11.在“陈桥兵变”中做皇帝的是 ( )
A.赵匡胤 B.赵匡义 C.赵构 D.赵普
12.下列政权被金消灭的有 ( )
①辽 ②北宋 ③西夏 ④南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13.在宋辽澶州之战中,御驾亲征的皇帝是 (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高宗
14.在众多的抗金雄师中,最为突出的是岳飞统率的 ( )
A.杨家将 B.戚家军 C.八字军 D.岳家军
15.建立南宋王朝的是 ( )
A.赵构 B.赵普 C.赵匡义 D.赵匡胤
16.台湾在宋朝时叫 ( )
A.琉球 B.流求 C.台湾 D.夷洲
17.以下有关“澶渊之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北宋册封 B.南宋向金称臣
C.双方商定以大江至大散关为界 D.宋辽结兄弟邦,互不用兵
18.郭靖和杨康是《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他们名字中的
“靖”“康”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 ( )
A.西夏建立 B.澶渊之盟 C.金灭北宋 D.元朝建立
19.“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讽刺当权者苟安江南,不思收复失地。这个朝代的建立者是 ( )
A.赵普 B.赵匡胤 C.赵匡义 D.赵构
20.填出下图中A、B、C和a、b、c的内容。
(1)填写出辽、北宋、西夏的相应位置:
A. ; B. ; C. 。
(2)填写出辽、北宋、西夏的都城名称:
a. ; b. ; c. 。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21.填出下图中A、B和a、b的内容。
(1)写出金、南宋的相应位置:
A. ; B. 。
(2)写出金、南宋都城的相应位置:
a. ; b. 。



金、南宋对峙形势图

四、探究拓展
22.阅读岳飞《满江红》词,正确回答问题: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岳飞在抗金中率领的军队名称叫什么 其取得的重大战果是什么



(2)“靖康耻”是指什么事件?



(3)词中的“匈奴”指哪一民族?

23.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给各方带来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一)1耶律阿保机 上京 2赵匡胤 东京 3 1038 元昊 大夏 兴庆 西夏(二)1 1004 澶州 寇准 宋真宗 1005 澶渊之盟2 1044 贸易市场(三)1 1115 完颜阿骨打 金朝 上京2 1125 1127 东京 徽宗 钦宗3赵构 宋高宗 临安 南宋4岳飞 岳家军 1141
三、1 C 2 B 3 A 4 B 5 A 6 D 7 B 8 C 9 B 10 B 11 A 12 C 13 C 14 D 15 A 16 B 17 D 18 C 19 D
20(1)辽 北宋 西夏(2)上京 东京 兴庆21(1)金 南宋(2)中都 临安
四、22(1)岳家军 郾城大捷(2)金军攻下北宋都城东京,掳走徽宗和钦宗皇帝,北宋灭亡。(3)女真族 23宋辽和宋夏边境出现相对安定的局面,促进了边疆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各民族共同进步。第13课 《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
内容标准:列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2、能力培养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雅克萨之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军抗击沙俄侵略者的正义性,并认识《尼布楚条约》是在平等基础上签定的。
会分析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王朝统一台湾的不同性质,归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史实证据。
识读《清初抗击沙俄侵略形势图》,指出《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的大致走向。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中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戚继光和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和难点】
  明清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和北疆相继遭到日本、荷兰、沙俄的侵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军抗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以及在平等基础上签定的《尼布楚条约》对巩固边疆起了重要作用。戚继光抗倭是重点。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识别善恶美丑,对端正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积极的作用。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也是难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难点:正确理解民族英雄的概念,理解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正确分析《尼布楚条约》是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根据初一学生年纪小,自学能力还不强,概括总结能力差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启发谈话中学会概括总结,整理历史知识和线索。
2、直观教学法
利用投影片、插图、录像等电教手段再现历史情景,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回溯历史,使学生如临境,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讨论法
为使学生能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也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采用讨论法。
 4、比较法 通过比较戚家军与岳家军的组成人员,分析这两只军队能在战场上英勇无比的原因所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在明清强化专制统治之际,世界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势力相继来到东方,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在台湾登陆,相对落后的沙俄也将手伸到黑龙江流域。东方的日本,因国内的分裂和内乱,一批亡命海上的武士出没于中国的东南沿海进行掠夺和骚扰。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严峻形势,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军抗击沙俄的入侵,体现了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从而导入新课。
2、教学过程
“戚继光抗倭”一目。
  先明确交待抗倭的历史背景,可结合《明代抗倭图》挂图,首先阐明“倭寇”的概念,再让学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指导学生观看《明代抗倭图》,以对倭寇的骚扰范围之广、危害之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出示有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明确了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就为正确认识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以及更好地评价抗倭斗争的性质做好了铺垫。
戚继光抗倭斗争的经过:先指导学生观看《戚继光》像,然后让学生阅读戚继光的生平事迹,再结合问题探究3题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联系课文中他的诗句,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说一说从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关于“戚家军”的编练,教师可以补充戚继光严于治军的小故事,如条件允许,可尝试着在课下排练“鸳鸯阵”,然后拿到课上表演,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士兵们团结合作的精神风貌,因为这些都是“戚家军”得以战胜倭寇的重要因素。
  戚继光抗倭斗争的评价:教师请学生结合所讲过的内容,结合课课练能力拓展题,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回答),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有哪支军队以纪律严明而著称 对比一下“岳家军”和“戚家军”在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由此引出对戚继光及戚继光抗倭斗争的正确评价,需要明确的是,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正确理解民族英雄的概念,区别岳飞与文天祥的关键在于,戚继光抗倭斗争是抗击外国侵略,岳飞和文天祥抗金抗元属于国内民族间的战争。
  教师此时可补充一些民间纪念戚继光的童谣、民间故事、传说等,使戚继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并由此反衬出戚继光人格的伟大,使学生进一步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目:
1、先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经学生回忆、讨论,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隋炀帝三次派人到流求,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由此导入。教师: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一些国家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此背景下,葡、荷等西方国家相继东来,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2、郑成功的生平,可组织学生阅读后,学生简要地描述,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郑成功的业绩,可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分析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进一步总结,从天时(为抗击清军南下建立抗清基地)、地利(渡海成功,讯速收复赤嵌城)、人和(何廷斌献台湾地图,充当向导,台湾人民奋起反抗)等几个方面。
  3、讲述清军进入台湾时,教师应指出:当时清朝已经统一大陆,国内的民族矛盾已日趋缓和,台湾郑氏政权的存在,妨碍了全国的统一。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是大势所趋。
 雅克萨之战这一目 
1、讲述雅克萨之战前,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唐至清入关前对黑龙江流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史实。与学生一起计算自唐朝至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中国政府对这一地区的有效管辖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2、讲述雅克萨之战时,运用《清初抗击沙俄侵略形势图》组织学生识读尼布楚和雅克萨的地理位置,了解沙俄修建两城作为其侵略据点对我国造成的威胁和对黑龙江人民造成的危害。讲《尼布楚条约》时,应做到:(1)强调中俄双方的谈判是平等的(怎样平等,要讲明白),条约反映了两国政府的意愿和主张。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做出了适量的让步。(2)将《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制成电脑课件,边演示边讲解条约内容。?3、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自制一个简表,内容包括位置、时间、事件。即:
位置 时间 事件
东南(台湾) 1624年
1661~1662年
1683年
1684年 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军进入台湾、郑氏后代归顺清朝
清朝设置台湾府
东北(黑龙江流域) 17世纪中期1689年 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两次雅克萨之战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3、本课小结时,指出: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军民抗击沙俄的两次雅克萨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压迫,都有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的光荣传统。各族人民都曾为捍卫国家主权、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做出过贡献。  
学法指导
  1、通过组织学生对“为什么说台湾、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讨论,指导学生进行纵向联系,温故知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讨论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示:“后来,台湾又遭到哪些国家的侵略,中俄东段边界又有哪些变动 为什么变动 这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提出一个疑问,创设一个悬念,促使学生课外去探索。
  2、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来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3、引导学生善于从优秀人物身上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4、练习课课练能力拓展题,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要全面并抓住决定性的因素。
5、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办一期“戚继光的足迹”的历史板报,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这样可以将各科知识联系起来学习。
板书设计
戚继光抗倭: 倭寇侵扰东南沿海 戚家军清倭寇
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侵台 收复台湾
抗击侵略的
英雄业绩 {
雅克萨之战 :沙俄东扩 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理解现实、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应重点掌握。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为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的图片,让学生讲出其名称。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甘薯,自明中期经菲律宾传入中国后,先在广东、福建种植,稍后传入周边省份。18世纪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传播,清嘉庆以后,已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次,还应说明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种推广的意义。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的产量也很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出示三则材料:
自元代以来,松江逐渐发展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当时流传“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浙江嘉善魏塘镇)纱”的民谣;
“数年来,肃宁(河北肃宁)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指松江)十分之一矣”。——徐光启《农政全书》
山东邹县“鬻布于邻”。——吕坤《实政录风宪约》
学生从中得到结论:说明到明代,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学生回忆唐宋时期我国古代商业情况,以便对比了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较前代的空前发展。)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导致工商业城镇兴起。(讲解《皇都积胜图》,以说明明清两代商业发展的盛况。)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
商人数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又一突出表现。他们拥有庞大资本,合伙经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业资本集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徽商、晋商”的小字,使学生了解他们的经营范围。应特别注意他们还有人投资于手工业生产,这是一种新趋向。)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 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
①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③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想法”的思路大致是:①从“闭关锁国”政策中汲取教训;②坚定不移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课题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年级书册 七年级下 版本信息 北师大
课型 新授课 学校 班级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教材分析 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把本课内容讲好讲活。
教学重点 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的评价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 重点突破 “贞观新政”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
难点突破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教辅手段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中国历史上有个封建帝王被称为“千古一帝”,是他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难得的“治世”。今天我们学习
师:(多媒体演示课题)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打开教材,看本课的课题 1分钟
讲授新课 教师演示第一目:唐朝的建立
(演示隋炀帝陵)这是谁的陵?可以提供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四个历史人物的画像,请学生猜想。
建议教师和学生一起玩游戏,方法是教师介绍与该图有关的信息,看哪个学生猜得有快又准。
1.这座墓在南方地区
2.它位于古城扬州
3.它的主人死于非命
4.墓主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
5.他下令修建了著名的大运河
……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 2~5分钟
隋炀帝为什么会死于非命呢?请大家看教材第8页正文第一自然段,说说隋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
此处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那一个朝代?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5~8分钟
(演示唐高祖李渊像)这是谁?
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玩同样的游戏:
1.他原是隋朝太原留守。
2.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他也乘机起兵。
3.他在几个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并重新统一了全国。
4.他被自己的儿子逼迫禅位,而这个儿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
5.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唐高祖李渊)
多媒体展示:
1.唐朝的建立者是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唐高宗
2.唐朝的建立时间是
A.581年 B.589年
C.617年 D.618年
3.唐朝的首都是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东京 学生看图,思考,回答问题 9~11分钟
(演示唐太宗李世民像)这是谁?(如果需要游戏,方法同上)
展示: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P8正文第三自然段。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李世民有战功,但又杀死自己的亲兄弟,迫使自己的父亲退位,自己做皇帝,你怎样看这件事?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朗读,思考问题,可适当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12~16分钟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第一、二自然段和唐太宗的话,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唐太宗看到隋帝国在农民战争中崩溃,会受到极大的震撼?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第三、四、五自然段,请一位同学回答: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从谏如流? 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17~21分钟
(演示魏征像)这是谁?
请同学朗读课本P9正文第三自然段。
演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逐亡一镜矣。
——唐太宗
提问:唐太宗为什么把魏征比作一面镜子?(提示学生阅读P9最后一段文字) 魏征。
看课件演示文字,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请同学朗读课本P10正文第一自然段。
讨论:唐太宗为什么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我国的封建制度能否保证每个皇帝都能任用贤臣呢?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国家一直保持政治清明,选贤任能呢?(个小组集体讨论,最后请各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指出专制制度下权力过于集中无法保证政治清明,因此,只有实行民主制度,是国家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才能真正保证官员得力,政治清明。这也是我们国家政治改革的努力方向。 朗读
讨论,发言(可联系实际,思考当今社会的政治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2~30分钟
演示:贞观新政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正文第二自然段到P11第三自然段。概括一下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做了哪些改革?
请同学概括一下(学生回答后,演示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简要分析一下各部门的相互关系,并指出它的进步之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最后,提问,唐太宗晚年的政局大不如前的原因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可以根据时间在课内完成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下思考,下节课再回答。)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课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对唐太宗的评价和认识。 阅读教材,归纳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通过自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概括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
阅读并思考
学生发言 30~35分钟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
教师演示课件使学生理解贞观之治和唐太宗的统治措施之间的关系。 36~38分钟
课堂练习 1.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建了校舍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39~44分钟
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历史故事,将这些故事汇总起来出一期手抄报或者板报,也可以制作成专题网页发布到校园网上供全体师生阅读。 45分钟
总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