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读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诗
猜
人
下面这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
闻
一
多
红 烛
闻一多
学习任务安排
预习任务:知人论世
任务一:吟咏诗韵,情满红烛
任务二:赏析诗蕴,意满红烛
任务三:体会精神,红烛之魂
任务四:链接高考,品味手法
预习任务
任务1:根据学习材料,了解诗人闻一多及其文学主张
任务2:根据学习材料,了解《红烛》诗集及《红烛》一诗创作背景
材料一:
闻一多(1899-- 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生于湖北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在云南昆明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材料二: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
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三美"主张)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三美”
"三美"主张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补充:新月派
1926年围绕北京《晨报》的《诗镌》,集合了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律的诗人,其中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人,他们随后还创办了《新月》和《诗刊》,“新月派”由此得名
艺术主张:诗应当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要“理性节制情感”,带着“镣铐”来“跳舞”
徐志摩:《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闻一多:《红烛》《死水》
《红烛》一诗写作背景
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诗集《红烛》的序诗。
这首诗写于1923年,作者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的时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灾难重压下,觉醒了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他们开始觉醒,可又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与方法,他们苦闷、彷徨。但是,他们心中燃起的烈火却从未熄灭过。
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着历史的抉择,思考着人生的价值。中华儿女的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
《红烛》诗集创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理想,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具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该诗集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任务一:吟咏诗韵,情满红烛
有感情地朗读《红烛》,梳理诗歌的行文脉络;注意体会诗人借助与“红烛”对话表达出的青春的困惑与希望,对理想的坚毅追求;朗读时关注感叹词的回环使用和诗句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美。
“红烛”本为古典意象,诗人却赋予它新的含义,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中“红烛”的象征意义。梳理出诗歌情感的变化过程。
提示:1、朗读时注意按照“学生初读—示范朗读—学生朗读”的步骤进行;注意朗读本诗的方法和注意点。
2、有情感地朗读诗歌,小组成员相互鼓励、品评,推举一名成员参与朗读分享活动,并说说对诗歌情感变化的理解。
3、结合诗歌和“学习提示”,梳理诗歌的行文脉络和情感线索。
任务一:吟咏诗韵,情满红烛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大声朗读,说说你的初读感受。
任务一:吟咏诗韵,情满红烛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引子出处:
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之后用来形容哪种形象?
一种坚贞爱情的写照。
蜡烛直到完全变成了灰烬烛泪才会干,原来是写自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干,现在多用来比喻老师等无私奉献、勤劳敬业的人。
闻一多赋予了蜡烛怎样的新形象?
边解读边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
烛之色(“红”)
烛之灰
烛之光
烛之责
烛之泪
烛之魂
蜡炬成灰泪始干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红烛》行文脉络
赞
惑
颂
勉
思
慰
具体分析
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领导全篇,是诗歌的主题所在中心所在,“蜡炬成灰”一句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引子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起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
符合情感结构的需要:诗人先验地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在心底生出赞叹、困惑、怜悯、认可和歌颂,而不是诗人在红烛下看着摇曳的烛光慢慢悟出红烛的精神,继而托物言志、引为知音。
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客观上的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疑问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的美。诗歌的情感呈现出一个封闭式的紧凑结构。
任务二:赏析诗蕴,意满红烛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之美是赏析诗歌的重要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遣词造句、理解含义、技巧手法等方面。
阅读《红烛》,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并在课堂上分享交流。
1、诗歌开头的“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2、诗中第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这两者是否矛盾?说明理由。
3、怎样理解第4节中“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句话。
4、第6节中“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又发出了怎样的疑问?
5、“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中“侵”字用得很好,请简要说明。
6、简要谈谈对“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诗的理解。
7、全诗九节,每一节都以“红烛啊”开头,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8、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一共问了几次?有何意义?请具体分析。
提示:
1、认真阅读诗歌,独立或者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若小组合作,需要形成小组统一意见,做好笔记。
2、课堂展示,交流分享,对于同一个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补充完善。
第1题:诗歌开头的“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文章开头便直接抒情,表明了诗人闻一多是知道红烛会燃烧尽自己绽放光芒的品性,而不是在看着红烛燃烧的过程中慢慢感知到的,与“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呼应。
这一句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诗人吐出来的心应该是什么颜色?
“红”色,如蜡烛一般的红色,红色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地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第2题:2、3两节中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不矛盾。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现了思考觉悟的过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
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第3题:怎样理解第4节中“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句话。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
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第4题:第6节中“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又发出了怎样的疑问?
诗人的内心又开始矛盾,疑惑,之前矛盾为何甘愿牺牲,在这里又开始矛盾已经决定牺牲了,又为何伤心流泪呢?表现了诗人此时此刻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第5题:“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中“侵”字用得很好,请简要说明。
“侵”有侵略、入侵之意,运用了拟人手法。“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反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地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第6题:简要谈谈对“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诗的理解。
诗人此处引用曾国藩的名言,是在劝勉红烛,也是在劝勉自己:不要在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只管付出、奉献即可;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
同时该句承接上文“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而来,意在强调哪怕因果关系不公平、不合理,但仍做不屈的奉献。
用词结尾,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
第7题:全诗九节,每一节都以“红烛啊”开头,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
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第8题: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一共问了几次?有何意义?请具体分析。
一共问了三次。第一问: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第二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第三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地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任务三:体会精神,红烛之魂
再次朗读,回归初心,体会诗人寄寓在诗中的“红烛”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肩负起应有的责任,继承先辈们的青春精神,为国为家,为人为民。
探讨:结合时代和自己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红烛”精神的理解。说说“红烛”精神对我们青年一代的启示。
“红烛”精神的内涵
献身祖国,无私奉献的赤子之心。
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自我牺牲。
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
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闻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
《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
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更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迫使人的迷梦,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 “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种子”。
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
探究主旨
你觉得《红烛》用的什么手法来抒情?(联系诗歌的抒情手法)
点拨:托物言志 像我们学过的《爱莲说》《白杨礼赞》。
任务四:链接高考 品味手法
人物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诗词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比如闻一多在《红烛》中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红烛精神,表达了自己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
托物言志
红烛伤心的烛泪
红烛的赤诚
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
诗人的赤子之心,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对红烛的敬仰。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红烛的责任
诗人自勉自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
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
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红烛
烛光灯影中的诗韵—分析灯烛意象
【任务指引】古诗词中常见灯烛的意象,那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情绪情感中所选取的烛火所包含的含义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在此做一总结。
拓展延伸一
泣血的烛泪是无限思念的延长
无 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读:“烛泪”是李商隐相思诗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语汇,是诗人心中无限思念的延长。
雨夜的烛光是渴望团圆的梦想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读:烛光旁,孤影长,相隔天涯两相望,唯有相思长。这雨夜的烛 光正是漂泊异乡、归期无望的李商隐对团圆的梦想。
暖艳的红烛是对良辰美景的追忆
无 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解读:颈联再忆昨夜情形,“春酒暖”“蜡灯红”的温煦氛围,更增怀想之情。
恍惚的烛影是心事难圆的象征
无 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解读:暗淡的烛影寄托着诗人孤寂凄冷之情,寄托着诗人寥落不遇的身世之感。他所感受的痛苦是人生根本性的痛苦。所以,以烛影象征心事难圆的无奈,是很恰当的。
课内素材积累
拓展延伸二
闻一多在《红烛》一诗中抒发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地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培育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诗人创作时一开始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适用话题:“爱国”“奉献”“社会责任感”等。
拓展延伸二
作为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用诗歌抒发爱国情怀,表达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贞大爱。他在《七子之歌》中这样写:“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热烈的眷恋和对帝国主义列强无比的憎恨。闻一多经常告诫学生:闻义能徒方为善。他讲:“即知爱国,则当随地为国尽力。”他在《红烛》中写道:“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他在《人民的世纪》中响亮地喊出:“人民至上!”这一口号震撼了时代,闻一多被学界称为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
课内素材积累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