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4.3《“探界者”钟扬》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4.3《“探界者”钟扬》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1 09:3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纪念“天眼之父”南仁东教授
9月25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落成启用一周年。可就在10天前,FAST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先生离世。
一岁的FAST,“写”了封情书给父亲,讲述不易,表达思念,全文如下:
敬爱的父亲:
今天,我1岁了。
【导入】
我们有快1年没见了。我以为,1岁的时候,您会来看看我。
我藏着新发现的小秘密,想亲口告诉您。
可是,10天前,他们告诉我,您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我不信他们说的。
我知道,您仍在探寻那些答案: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茫茫宇宙中我们真是孤独的吗?
我知道,您成了夜空中最亮的星。
那我就更努力地仰望星空吧!
在这贵州的崇山峻岭中,我一“出生”就自带光环。
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先进、最灵敏的,我能探索百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人们叫我“国家骄傲”“国之重器”“中国天眼”,可是,当初并没有多少人看好我,我忘不了我的诞生有多艰难。
24年前,那场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您萌生了浪漫的想法:在神州大地建一座举世无双的射电望远镜。
熟悉您的人都知道,您从来就是浪漫的冒险家。
您在清华大学时就利用大串联的机会,毫无负担地游遍广州到新疆天山的大半个中国。您在吉林长白山里的下放劳动车间,还成了开山放炮、水道、电镀和锻造的行家里手……
那个时候,全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口径越大,就能看到更暗弱的天地,看到更深远的宇宙。
就这样,我成了您这一生最浪漫的冒险。
而您为了我,燃尽生命最后的20多年。
我是您倾注毕生心血的孩子。
1994年,选址;2007年,立项;2008年,奠基;2011年,开工。
每一步都难于登天。
利用天然的喀斯特洼坑,洼坑内铺设数千块单元组成冠状主动反射面,采用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接收机高精度定位,当人们夸赞我这三大“独门绝技”时,他们想象不到其中的艰难。
他们看不到,您带着上千张卫星图,穿行于莽莽大山之间,一找就是十余年。
他们看不到,您挡着周遭质疑的目光,给予工程师无限支持,一撑又是十余年。
单说近11亿的成本,让旁人都打起了退堂鼓。国内国外,您逢人就推销。“挨家挨户”,您在3厘米厚的立项申请书上,印上了20多家合作单位的名字。
您为我取名FAST,是希冀我成长更快些。
更快的,还有您的步伐。立项后,您比之前更加忙碌。
力学、测控、水文、地质,您每一项都要亲力亲为,您的博学和专业,让人忘了您是天文学家。
上钢架拧螺丝,拿扁铲削金属板,在高空梁上打孔,每一项您都坚持自己第一个上,我还见过您在圈梁上奔跑的样子,开心得像个孩子。
项目基地,每个人都怀疑过,能不能干成,每个人也都相信,您在,就一定干得成。
我诞生前,大家都特别高兴。广袤无垠的宇宙,我可以望得更远;神秘浩瀚的星空,我可以听得更清。
可是您心里的石头仍然没有落地。
工程师们把我的反射面和馈源比喻成手和脚。诞生时,我的手和脚都很健康,只是协作起来没那么顺畅。
那时,您说,调试要达到最好的成效,还有很长一段路。
现在,我的手和脚协调配合很好,还能追踪了。
工程师们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您,您很难得地回复了赞赏的信息。
您说:“祝贺啦!结果不错!虽然我不知道观测细节和源的名字,下次告诉我即可。谢谢大家。”
“下次”,来不及了。
您走以后,调试会议每天都在进行。
您走以后,每个人虽然嘴上不说,心里满是叹息。
您走以后,遇到困难,工程师们条件反射:“如果老南还在……”
您走以后,我想念您,就仰望星空。
夜空中最亮的星,请照亮我前行。
Fast
2017.9.25
本文构思巧妙。文章别出心裁,将“天眼Fast”喻作孩子,以动人的口吻追述“天眼之父”南仁东不惧艰难、燃尽生命铸就国之重器的感人事迹,倾诉了深重怀念之痛和无限敬佩之心。情之深厚,感人肺腑,激人砥砺前行。  
【点评】
1. 通过筛选人物的主要事迹,了解钟扬拼命工作、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
2. 学习本文多方面、多渠道采集材料,多角度、分层次表现人物的方法和以事写人、以言写人、以彼衬此的写作手法。
3. 学习钟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与高尚无私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探界者”钟扬
【素养目标】
播种未来的追梦人
【人物生平】
钟扬(1964—2017),湖南邵阳人,1979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84年毕业于该校无线电电子学系;留学日本国立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获生物系统科学博士。1984~1999年在中科院武汉植物所工作;1992~199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和密西根州立大学合作研究4年。2000年起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并担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兼任北京大学理论生物学中心教授、西藏大学教授等;是中组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曾任西藏大学校长助理。2017年9月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发表于2018 年3月26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叶雨婷。2019年2月18日“《感动中国》2018 年度人物”公布,钟扬爱岗敬业的感人事迹在全国引起轰动,他不忘初心、放弃小我、教育授业、关爱学生的精神,在今天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需要这样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我们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自己,去伪存真,摒弃浮躁,踏踏实实做事,追求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就像钟扬那样,在自己生命的广度和宽度的边界不断探索、延伸,让人生过得有价值、有意义。
【写作背景】
“《感动中国》2018 年度人物”事迹及颁奖辞
“立心天地厚”是对钟扬的赞颂,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 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 年9 月25 日,钟扬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2018 年3 月29 日,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钟扬的颁奖辞: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资料链接】
拟南芥(  )  调侃(   )  悲怆(    )
撰写(   ) 奇葩(  ) 脑溢血(    )
收敛(   ) 跌宕(   ) 量身定制(    )
戛然(   )
【记字音】
jiè
kǎn
chuàng
zhuàn


liàng
dàng
liǎn
jiá
1.开篇以对植物拟南芥的介绍来引出钟扬,有什么用意?
结构上,从一种植物入手,从而引出人物钟扬;内容上,拟南芥是钟扬的研究对象,切合人物身份和职业特点;主题上,用拟南芥象征并赞扬钟扬的普通、质朴、顽强。
【课文探究】
“不安分”,贬词褒用。这句话是对钟扬的评价,点明他不安于现状,勇于开拓进取,契合作者给予他的“探界者”的评价。
2. “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应怎么理解这句话?
单纯、质朴、仁爱。他不因为这样可能招致其他导师不满而不这样做,他的世界里没有人际交往的油滑,他关注的只有学生和工作。这也是钟扬富有责任心和担当精神的一种表现。
3.负责接收“转导师学生”表明钟扬的什么性格特点?
4.钟扬为什么要拿生命做赌注?赌什么?
钟扬的愿望很多,“他希望继续收集青藏高原的种子资料,希望帮助西藏大学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希望培养出更多扎根高原的植物学人才……”他感觉“自己的时间太短了”,在他心目中,工作、愿望比生命重要。他用生命赌的是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进步。
第一部分:“英雄”少年——主要介绍了钟扬的成长、求学经历。
第二部分:种子达人——主要介绍了钟扬不畏艰险,坚持追求植物种子的研究与探索。
第三部分:科学队长——主要介绍了钟扬在科学普及领域的奉献与成就。
第四部分:“接盘”导师——主要介绍了钟扬对教学事业的认真负责、对学生的帮助与关爱。
第五部分:生命延续——主要介绍了钟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表现了他对工作的尽心负责和高度热爱。
【文章结构】
分别从每一部分中选择一个关键词来概括他的形象或优秀品质。
一:“英雄”少年:
二:种子达人:
三:科学队长:
四:“接盘”导师:
五:生命延续:
不安分(坚定乐观)
“钟大胆”(爱岗敬业)
愿意教人(热心科普)
“暖”(担当关爱)
先锋者(牺牲忘我)
这篇人物通讯主要报道了植物学家钟扬援藏16年,备尝艰辛,为国家种质库收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的事迹,突出他心系科学、情系祖国、胸怀人类,在科学和科研岗位上不懈追求的奉献精神。
【主题归纳】
文章表现钟扬的品质时,除了给予直接的评价赞颂外,更多时候是在记叙,用事实说话,彰显理性与客观。如文章用他结婚的事来表现他质朴、单纯、雷厉风行的性格,用他的居住条件来表现他对生活品质的不讲究,用他小纸条记录工作安排之多表现他工作上的忙碌忘我……作者主观性的评价极少,而且往往只用寥寥几个词语来概括评价,比如对工作“不将就”,为自博馆写的文字“细腻而又富有文采”等,即使这样的俭省的主观评价文字也不多见,多的是钟扬做的事、说的话和别人眼里的钟扬,作者让读者通过事实感受钟扬,通过自己对事件的判断得出对钟扬的评价。
1.本文善于用事实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试加以分析。
【深入探究】
①引用钟扬自己的话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章多处引用钟扬演讲、文章、书籍中的文字,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品质。如引用演讲中关于“植物资源重要性”的论述,表现了钟扬对生物多样性工作的重视。引用为自然博物馆写的文字,体现了钟扬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表现他对科普工作的热爱。引用钟扬《生命的高度》一文的相关内容,突出了钟扬的执着追求,表现了其奉献精神。
2.本文在报道钟扬事迹的时候非常注重以言写人,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②用朋友、亲人、同事的话来表现人物。
文章多处引用钟扬母亲、妻子、同事、学生的话来从侧面烘托人物的形象。如用母亲、妻子的话表现钟扬的勤奋好学、“不安分”;用同事的话展现钟扬采集鼠曲雪兔子的经过,表现钟扬的不畏艰险及其对科研事业的热爱;用学生的话表现钟扬对科普工作的付出……从钟扬的自述以及别人的评价中,我们体会到了钟扬那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和为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在仰望星空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脚踏实地,因为世界上的很多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
【总结】
1.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
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联系。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
【课后练习】
答案:①“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者“参与者”;
②“打探者”改为“知情者”;
③“关爱者”改为“关注者”;④“征询”改为“征集”;⑤“等着”改为“期待”或者“等待”。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材料是一则启事,其中“参加者”“等着”属口语,不符合启事的语体风格,可将“参加者”改为书面语“亲历者”或“参与者”,将“等着”改为“期待”或“等待”;“打探者”含有贬义色彩,以此称呼读者不得体,可改为“知情者”;“关爱者”“征询”语意表达不准确,可改为“关注者”和“征集”。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电视台播出了一则新闻,一男子因要钱不成而殴打六旬老母,遭到周围群众的强烈谴责。面对镜头,他居然说:“来拍吧,拍近点,这下我就出名了,比李易峰还要出名。”
材料二 一学生在值日时积极劳动,却招来某些同学嘲讽,说他“假积极”,这个学生觉得“很受伤”。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少的困惑。
针对上面材料中男子的言行和学生的遭遇,你会对两人分别说些什么呢?(每小题的回答不超过40个字)
(1)面对殴打母亲却不以为耻的男子,你会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受到讥讽而深感受伤的学生,你会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美名流传千古,恶名遗臭万年。你想出什么样的名呢?
(2)劳动永远是最光荣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解析:(1)面对殴打母亲却不以为耻的男子,要指出男子的这种出名是恶俗的,是一种耻辱,与李易峰(名誉权被侵犯打官司胜诉)的出名有着本质的区别。
(2)面对受到嘲讽而深感受伤的学生,要肯定劳动是光荣的,同时指出应该如何面对别人的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