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姓名:宋秀荣
学科:语文
单位:广饶县大王中心中学
课题名称:
教材版本:
授课年级: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教材分析及地位: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散文,是先秦历史文献《战国策》艺术魅力的缩影,对它的教学,应承载起传承经典的重任。这篇文章的艺术之美,让人掩卷惊叹:语言的形象美、结构的层次美、故事的理趣美、剪裁的精当美、人物的境界美都跃然纸上,尤其人物的境界美很给学生启发。要力求让文本传达出的思想、智慧对学生产生深远的指导,从而获得一些生存智慧,真正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做人的启迪。这也应是我们语文教学特别重要的一个目的。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解读文言现象,积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 、分析人物形象,能从不同角度来认识文章的主题。
3 、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技巧,感受文章语言的艺术魅力。能从文中人物身上受到一定的启发。
有一次魏文侯晏饮,让群臣评论自己,多数人阿谀奉承,讨主子的欢心。唯独任座指斥魏文侯是“不肖君”,魏文侯听了很不高兴。任座出去以后,翟黄当即进言:“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魏文侯听罢转怒为喜。
设计意图:
从讲故事导入,能较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一部国别体
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我们学过的《唐雎不辱使命》便出自本部集子。
1. 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2. 理解邹忌的劝谏艺术。
3. 能从不同角度来认识文章的主题。
4. 通过学习本文,能从本文人物身上获得一定的启发。
读题目,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
此种制定目标的方式,意在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一种意识:一篇文章到手,能根据文体确定相应的目标,能自觉地带着问题去读文章。
就预习中的问题,小组进行交流,然后提问字音、字义。
邹 昳
窥 间进
期年 谤讥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皆朝于齐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yì
kuī
jiàn
jī
bànɡ jī
zhāo
cháo
Zōu
cháo
1.朝
朝服衣冠
于是入朝见威王
皆朝于齐
2.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读cháo 朝见,朝拜
读cháo 朝廷
读zhāo,早晨,名→状
谁
通“熟”,仔细
一、解释下列各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吾妻之美我者
美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于 欲有求于我也
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以……为美
漂亮、美丽
比
向、对
到
在
重点字词:
1 今齐地方千里
2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 闻寡人之耳者
4 吾孰与徐公美 5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6 门庭若市 7 虽欲言,无可进者
土地、方圆
当面指责
使……听到
与……相比,谁更
身旁的侍从
门口和庭院像集市一样
即使
三、翻译句子:
1. 吾孰与徐公美?
2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设计意图: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而本课又没有过多的难解之处,只需老师教在该教之处。所以,我只需讲解学生质疑后不能集体解决之处,以及文本过程中学生思而不得其解之处。这样教师的讲解能够唤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这种“教”就是有效教学吧?
另外,在本节课中,有几个一词多义的词,这种词需要根据语境来领悟含义。本节课一再强调这一点,就是希望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有这种意识,养成这种习惯。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同学们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后的一个梳理的过程,为下面环节的展开打下基础。
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是学生在理解了课文之后对人物的初步认识,为深入学习、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作铺垫。
1. 探讨妻、妾、客的心理,琢磨各自的语气。
2. 邹忌由自己的被蒙蔽到进谏齐王,以及对如何进谏才能使齐王接受,他一定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思考,试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3 .揣摩齐王在接受邹忌的劝告时的心理活动。
①实事求是,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
②善于辞令
③关心国事,有责任心,有远见卓识
他是个明君,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设计意图:
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入探讨,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换位思考进入情境的同时,学生对人物形象把握更加到位。
抓住人物各自的心理,注意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等进行表演。
现代版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文语言浅显,以对话为主,人物简单,适合演课本剧。而演课本剧,一方面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必须走进人物心灵,对人物性格进行恰当的把握,这样就会令学生终生难忘,时时观照自己、影响自己,让文本传达出的思想、智慧对学生产生深远的指导,从而获得一些生存智慧。
这种活动,是一种参与式、体验式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深入地与文中的的人物对话交流,去理解人物,从而让学生在思想上能从文中的人物身上有所触动和启发,而不是表面的以人论人,以事论事。这样通过长期的语文学习,使同学们达到一种境界:在文学的濡染、过渡下,使学生的思想、情感、人格变得博大而充实、坦荡而智慧、纯真而成熟,能够以阳光的心理热烈拥抱现实和未来的一切。
邹忌和齐王,你更欣赏谁?为什么?联系自己平时的表现,谈一谈以后你打算怎么做。
(后一问可以采用“当面对 时 , 我要向 那样 ”的句式。
同学们,伴随着下课铃的响声,这一堂课就要结束了,我由衷的希望邹忌和齐王对你们的影响不会结束。让邹忌的机智善辩、有责任心、自知之明,让齐王的勇于改正过错的气度和决心时时在你们身上重现。这样你们就会发展壮大,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授课人:宋秀荣
单位:大王中心初中
2012.03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2. 理解邹忌的劝谏艺术。
3 分析人物形象,能从不同角度来认识文章的主题。
4 能从文中人物身上受到一定的启发。
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又很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所以疏通文意由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是作适当点拨。
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在学生能粗疏地理解之后,要引导学生尽量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主题。为了提高兴趣并加深印象,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这样能使他们真正地走进人物心灵,与文中人物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受到启发:能正确地看待自己,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失误。因为学习古文不仅是了解这个故事,更重要的是学习文中人物的生存智慧,对学生进行“人”的教育。
教学过程:
多媒体出示历史材料:有一次魏文侯晏饮,让群臣评论自己,多数人阿谀奉承,讨主子的欢心。唯独任座指斥魏文侯是“不肖君”,魏文侯听了很不高兴。任座出去以后,翟黄当即进言:“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 也。” 魏文侯听罢转怒为喜。
然后老师激情导入:
由魏文侯听奉承话和批评时的不同的反映导入:任座的批评的直言和翟黄的委婉的劝谏,使魏文侯的反应截然不同,任座和翟黄的说话方式也截然不同,结果也截然不同。可见说话是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技巧的。魏文侯对批评自己的人立刻不满,可有人却花钱买自己的不足。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王就是这样一位君主,让我们走进课文,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出示课题)
二、解读题目,定出目标:
首先弄清题目的意思,然后出示问题:看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追问)根据以往学习的经验,学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 最起码还应学些什么?
出示学习目标:
1. 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2. 理解邹忌的劝谏艺术。
3. 能从不同角度来认识文章的主题。
4.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能从思想上受到一定的启发。
(说明:此种制定目标的方式,意在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一种意识:一篇文章到手,能根据文体确定相应的目标,能自觉地带着问题去读文章。)
教学过程:
1.了解《战国策》。(屏幕出示)
由学生读、记。
2. 疏通文意。
(1)生就预习中的问题交流。
(2)出示一些生字、多音字的读法及非课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A单字:
今齐地方千里 吾妻之美我者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闻寡人之耳者
吾孰与徐公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门庭若市 虽欲言,无可进者
B 一词多义现象:
朝服衣冠 吾与徐公孰美
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 孰
皆朝于齐 孰视之
欲有求于我也
吾妻之美我者 皆以美于徐公
美 于 皆朝于齐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 特殊句式:
A忌不自信。
B 王之蔽甚矣。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 句子翻译:
(1) 吾孰与徐公美?
(2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 复述故事。
三、走近人物,研讨分析
初读人物,回答:
邹忌、齐王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解决邹忌是怎样委婉地说服齐王纳谏的?通过此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明确,这是一种设喻说理的方法,并明确这种方法的好处。)
(二)走进人物心灵
1. 探讨妻、妾、客的心理,琢磨各自的语气。
2. 邹忌由自己的被蒙蔽到进谏齐王,以及对如何进谏才能使齐王接受,他一定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思考,试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3 齐王在接受邹忌的劝告时的心理活动。
(三)再谈人物形象:
四、重现历史的一幕(表演课本剧并出示要求:抓住人物各自的心理,注意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等进行表演)
五、畅谈收获启发
邹忌和齐王,你更欣赏谁?为什么?联系自己平时的表现,谈一谈以后你打算怎么做。
(后一问可以采用“当面对 时,我要向 那样
”的句式。
六、总结下课。
教学实录: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一则历史故事:有一次魏文侯晏饮,让群臣评论自己,多数人阿谀奉承,讨主子的欢心。唯独任座指斥魏文侯是“不肖君”,魏文侯听了很不高兴。任座出去以后,翟黄当即进言:“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 也。” 魏文侯听罢转怒为喜。这则故事中的魏文候面对阿谀奉承和指斥,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欢心和很不高兴,其实这是人之常情。但也有人把批评意见提得让人很愉快地接受,也有人曾花钱买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意见,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走进《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或许对我们会有所启发。(屏幕出示课题)
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战国策》的有关情况。
(投影出示介绍,由学生读记)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知道?
生:题目的意思是:邹忌委婉地劝说齐王接受建议。
生:不是“接受建议”而是“接受批评意见”。
师:对。那么一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邹忌是怎样委婉地劝说齐王接受自己的建议的?
生:邹忌向齐王提出了怎样的建议?齐王接受了吗?结果如何?
生: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
师:作为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除了故事本身外,我们还应学点什么?
生:这篇文章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文章人物的言行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师:对!这节课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学习这篇课文。
(多媒体出示目标1. 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2. 理解邹忌的劝谏艺术。
3. 能从不同角度来认识文章的主题。
4. 通过学习本文,能从本文人物身上获得一定的启发。)
师:同学们都已预习了课文,现在看屏幕上的生字词及多音多义字,你能否准确地读下来?
(生读、生纠正)
师:下面讨论加点字词的含义,拿不准的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敲一下,也可以交流一下。
(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答。
生:第一组中第一个读读zhāo,意思是“早晨”;第二个读cháo ,是“朝廷”的意思;第三个读cháo,是“朝见、朝拜”的意思。
生:第二组的第一个“孰”是“谁”的意思,第二个是“仔细”的意思。
生:第三组中的第一个“美”是“认为……美”,第二个“美”是“漂亮、美丽”的意思。
生:第三组中的第一个“于”是“比”的意思,第二个“于”是“对、向”的意思,第三个“于”是“来”的意思,最后一个“于”是“在”的意思。
师: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第三个“于”应是“到”的意思。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第三人称来写的,如果是齐国人自己写,才是“来”的意思。
师:分析非常正确。下面我们来思考这一组重点字词的意思。
( 生思考)
生:“地方”的意思是“土地方圆”的意思,“面刺”是“当面指责”,“闻”是“使……听到”。“孰与”的意思是“谁与”的意思。
师:“孰与”是过去一种固定的句式,是“谁与……相比,谁更……”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继续回答。
生:“左右”是指“身旁的侍从”。“门庭若市”的意思是“门口、庭院像集市一样”。
师:你知道这个成语的反义成语吗?
师:是“门可罗雀”,比喻很冷清。
师:对。你有着丰富的积累。
生:“虽”是“即使”的意思。
师:下面请同学们翻译句子。
(生译、生纠正)
师:课文里的难句我们基本已解决了,下面谁还有不懂的句子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来解决。
(生表示没有疑问)
师:下面请同学们准备一下,复述课文故事。
(生准备)
(分别由三个同学复述故事)
师:看来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经了解了,下面请同学们谈一下对文中两人物的最深的一点印象。
生:邹忌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具有很高的说话技巧。
师:体现在哪儿?
生:他在劝齐威王时,先由自己的经历说起,再说到齐王。这样由家事到国事,容易使人明白道理。
师:对。这的确是邹忌特别出色的地方。那么对于齐王,你们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
生:齐王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勇于改正过失。
师:其实,邹忌跟齐王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体会学习,下面让我们走进人物心灵 ,体会他们的情感。
(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目,让同学们讨论分析。)
(思考题目:
1. 探讨妻、妾、客的心理,琢磨各自的语气。
2. 邹忌由自己的被蒙蔽到进谏齐王,以及对如何进谏才能使齐王接受,他一定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思考,试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3 .揣摩齐王在接受邹忌的劝告时的心理活动。)
(生思考、讨论、交流)
生:妻在回答的时候,用了“君美甚”这句话,并且用的是反问句式。表达了很肯定的语气,表现了妻对邹忌的偏爱之情;而妾的回答中少了“君美甚”这句话,表现了妾胆怯、顺从的心理;而客人的回答中,不但少了“君美甚”这句话,并且没有使用反问句,语气平淡,表现了一种逢迎的态度。
师:分析很到位。
生:邹忌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我明明不如徐公美,为什么我的妻、妾、客都说我比徐公美呢?这里面肯定有各自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呢?……哦,我明白了:我的妻说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说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说我美是有求于我,他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都不说实话,看来一个人要听到正确的评价是多么不容易啊!
生:他说得还不全面,还应有如何进谏的思考。他会继续想:我都受蒙蔽了,那齐王爱蒙蔽一定更深了。我怎么向他提出这一点呢?弄不好齐王一发怒,可是掉脑袋的事呀!有了!我就从我与徐公比美爱蒙蔽的事说起,他一定能接受我的建议的。好,就这么办!
师:你真是走进了邹忌的内心。那么我想问一下,邹忌这个建议是否一定得说?
生:不是,他可说可不说。
师:他在可说可不说之间选择了说,而说又担有一定的风险。这体现了邹忌什么特点?
生:为国着想,忠君爱国,很有责任心。
师:从他能客观地分析自己与徐公谁更美,并进行深入思考自己受蒙蔽的原因这一点上来看,邹忌还具在什么特点?
生:他有自知之明,并且善于反思。
师:对。下面谁来揣摩一下齐王的心理?
生:邹忌说的太正确了!他都受蒙蔽了,而我贵为国君,受蒙蔽一定更深。邹忌这样给我提建议,我并没有丢面子。再说为了国家的强大,我也应该有接受大臣进谏的勇气和胸怀。
师:同学们对人物心理的琢磨都挺到位。下面我们再来评一下这两位主人公。
生:邹忌实事求是,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善于辞令;关心国事,有责任心,有远见卓识 。
生:齐王是个明君,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师:看来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琢磨,大家进一步了解了邹忌和齐王的形象。下面请同学们表演课本剧《邹忌讽齐王讷谏》,再现历史的一幕。在表演时,注意抓住人物各自的心理,注意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等。(多媒体出示表演要求)
(几个同学分扮角色,进行表演:有旁白、妻、妾、客、邹忌、徐公、齐王、大臣、使臣等)
师:让我们大家为他们精彩的表演鼓掌。各位真是具有表演才能,人物的语气、动作、神态等都表演得挺到位。我真是没有想到,你们对人物把握得这么准确到位!下面我当一回记者,采访一下主要演员。请问邹忌先生:你表演的邹忌这一角色很成功,他的智慧、善辩、讲究说话技巧你都表演出来了。那么你觉得自己哪些地方比不上他呢?通过表演这一角色,你觉得有何收获呢?
生:我觉得平时我比较直,说话不讲究技巧。看来今后我要向邹忌学习,注意委婉地给别人提意见。这样既使人容易接受,也保护了别人的自尊。
师:我再采访一下齐王。你觉得你应从齐王身上学点什么?
生:我应该学习齐王勇于接受别人批评意见的胸怀和气度,对自己的错误要有改正的决心。人家高高在上的一代君主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更应该做到。
师:好!希望你们能记住今天的话,并用在实践中。
师:下面请同学们畅谈这一节课的收获。
[多媒体出示要求:邹忌和齐王,你更欣赏谁?为什么?联系自己平时的表现,谈一谈以后你打算怎么做。(后一问可以采用“当面对 时 ,我要向 那样 ”的句式。)]
(生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伴随着下课铃的响声,这一堂课就要结束了,我由衷的希望邹忌和齐王对你们的影响不会结束。让邹忌的机智善辩、有责任心、自知之明,让齐王的勇于改正过错的气度和决心时时在你们身上重现。这样你们就是一支不败之师,你们就会发展壮大,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这一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说课:
在本节课中,我努力体现以下两点: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 带着问题读文章
一篇文章到手,应培养学生根据文体、根据题目确定一定的问题来读文章的习惯,因此这节课由师生共同制定目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
2. 根据语境推断字词含义的习惯
在本节课中,有几个一词多义的词,这种词需要根据语境来领悟含义。本节课一再强调这一点,就是希望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有这种意识,养成这种习惯。
注重参与式、体验式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就是设计一定的活动,让同学们能深入地与文中的的人物对话交流,去理解人物,从而让学生在思想上能从文中的人物身上有所触动和启发,而不是表面的以人论人,以事论事。这样通过长期的语文学习,使同学们达到一种境界:在文学的濡染、过渡下,使学生的思想、情感、人格变得博大而充实、坦荡而智慧、纯真而成熟,能够以阳光的心理热烈拥抱现实和未来的一切。本文语言浅显,以对话为主,人物简单,适合演课本剧。而演课本剧,一方面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必须走进人物心灵,对人物性格进行恰当的把握,这样就会令学生终生难忘,时时观照自己、影响自己,让文本传达出的思想、智慧对学生产生深远的指导,从而获得一些生存智慧。(共16张PPT)
有一次魏文侯晏饮,让群臣评论自己,多数人阿谀奉承,讨主子的欢心。唯独任座指斥魏文侯是“不肖君”,魏文侯听了很不高兴。任座出去以后,翟黄当即进言:“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魏文侯听罢转怒为喜。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一部国别体
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我们学过的《唐雎不辱使命》便出自本部集子。
1. 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2. 理解邹忌的劝谏艺术。
3. 能从不同角度来认识文章的主题。
4. 通过学习本文,能从本文人物身上获得一定的启发。
读题目,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些什么?
邹 昳
窥 间进
期年 谤讥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皆朝于齐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yì
kuī
jiàn
jī
bànɡ jī
zhāo
cháo
Zōu
cháo
1.朝
朝服衣冠
于是入朝见威王
皆朝于齐
2.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读cháo 朝见,朝拜
读cháo 朝廷
读zhāo,早晨,名→状
谁
通“熟”,仔细
一、解释下列各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吾妻之美我者
美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于 欲有求于我也
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以……为美
漂亮、美丽
比
向、对
到
在
重点字词:
1 今齐地方千里
2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 闻寡人之耳者
4 吾孰与徐公美 5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6 门庭若市 7 虽欲言,无可进者
土地、方圆
当面指责
使……听到
与……相比,谁更
身旁的侍从
门口和庭院像集市一样
即使
三、翻译句子:
1. 吾孰与徐公美?
2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 探讨妻、妾、客的心理,琢磨各自的语气。
2. 邹忌由自己的被蒙蔽到进谏齐王,以及对如何进谏才能使齐王接受,他一定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思考,试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3 .揣摩齐王在接受邹忌的劝告时的心理活动。
①实事求是,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
②善于辞令
③关心国事,有责任心,有远见卓识
他是个明君,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抓住人物各自的心理,注意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等进行表演 。
(现代版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和齐王,你更欣赏谁?为什么?联系自己平时的表现,谈一谈以后你打算怎么做。
(后一问可以采用“当面对 时 , 我要向 那样 ”的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