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第一单元
第2章了解生物圈 章检测题 能力提升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被吃与吃的关系
B.大多数细菌和真菌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组成
D.阳光、空气和水都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中,将实验盒一边遮光,另一边不遮光,这是为了( )
A.提供一种无光的条件 B.便于观察
C.控制变量 D.设置一个对照实验
3.下列各项属于食物链的是( )
A.鸟→蛇→鼠→植物 B.阳光→草→兔→狐
C.植物→鼠→蛇→鹰 D.田鼠→蛇→鹰
4.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 )
A.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状 B.枯叶蝶的体色与体形与一片枯叶非常相似
C.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D.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5.进入黑暗环境中,猫的瞳孔会显著变大,有利于发现猎物,该事例可以说明(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6.下列可以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鱼缸中所有鱼、水草、虫 B.池塘及池塘里的所有生物
C.一个池塘的全部鱼类和浮游生物 D.垫江牡丹湖中的全部微生物
7.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它们( )
A.是实物的来源 B.能释放氧气
C.能净化空气 D.能将动植物遗体分解为无机物
8.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B.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就是指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C.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D.草原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最强
9.我们当地种植的新疆哈密瓜与原产地哈密瓜口感差异较大。这种现象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10.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成分可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生产者最为重要,消费者和分解者可有可无
C.非生物成分对生物成分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D.非生物成分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
11.下列词语不能体现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人间四月,草长莺飞
B.密树繁叶,遮天蔽日
C.种豆南山,草盛苗稀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2.同学们到黄河人海口去调查当地的生态系统,发现这里沼泽居多,沼泽中有大量的芦苇、鲫鱼,沿海滩涂上碱蓬红彤彤一片,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是( )
A.淡水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13.下列关于食物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物链的起始部分是分解者
B.食物链反映的是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C.食物链中可以没有生产者
D.构成食物链至少要有三种生物
14.下列选项中,能体现生物之间共生关系的是( )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流感病毒感染人体活细胞
C.稗草与水稻争夺水分
D.根瘤菌存在豆科植物根瘤中
15.“草盛豆苗稀”与“雨露滋润禾苗壮”都说明了( )
A.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16.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 )
位置 黄粉虫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20只 明亮 15 ℃ 适宜
纸盒右半侧 20只 阴暗 30 ℃ 适宜
A.左右两侧黄粉虫的数量可以不同 B.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
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 D.左右两侧的湿度可以不同
17.一旦人为因素消失,首先出现退化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湖泊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18.在一个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等动物,这些生物与他们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一个( )
A.生态系统 B.消费者 C.食物链 D.食物网
19.野牛休息时,体态与岩石相似,有利于捕食和御敌,这种现象体现了(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依赖环境
C.环境改变生物 D.生物改变环境
20.下列生态系统与其特点或作用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①农田生态系统——农作物抵抗旱涝和病虫害能力较差
②森林生态系统——制造的氧气占地球年产氧量的70%
③湿地生态系统——浮游植物占优势,有“绿色水库”之称
④园林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二、探究题
21.一到春季,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某实验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过程如下:
组别 A B C
实验处理 将烤干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①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
扎紧袋口,放在②环境里
实验结果(一周后观察) 不发霉 发霉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与B两组构成_____________实验,他们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2)如果C组中的①②的条件分别是新鲜和低温(0 ℃以下),则C组得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实验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____________。
(3)上述探究实验对我们保存食品有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题
22.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组成部分 生物种类 功能
生物部分 生产者 主要是__________ 通过__________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消费者 主要是__________ 不能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__________为食
__________ 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及腐食性动物 将有机物分解成__________,供植物重新利用
非生物 部分 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等 为生物提供必要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3.2017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完成了为期180天的模拟太空舱生存实验,舱内栽培了小麦、生菜等20多种植物,并饲养了面包虫(可食用),志愿者生存所需的氧气、水和绝大部分食物由舱内系统供给,植物的枯枝落叶和志愿者的排出物经过微生物处理后作为舱内植物的肥料,舱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相对稳定。分析回答问题:
(1)舱内植物利用太阳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_____________,为志愿者和面包虫提供食物,是系统中的生产者。志愿者、面包虫和植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___________,是物质和能量流入人体的渠道。舱内的微生物是系统中的____________,因此,模拟太空舱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___。
(2)该模拟太空舱内生物成分较简单,自动调节能力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对人类的活动和生存有什么启示?(写出一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由生产者、消费者这两部分共同组成的。
2.答案:D
解析: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中,将实验盒一边遮光,另一边不遮光,这样就形成了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3.答案:C
解析:A将捕食关系写反了;阳光属于非生物成分,田鼠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A、B、D错误。
4.答案:D
解析:蚯蚓能疏松土壤,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物根的生长,体现的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5.答案:B
解析:生物体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进入黑暗环境中,猫的瞳孔会显著变大,有利于发现猎物,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6.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它既包括了某一地域的全部生物又包括了环境。A、C、D三项都只说了部分或全部“生物”,没有指出“环境”;只有B项符合生态系统的含义。
7.答案:D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主要是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
8.答案:C
解析: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森林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最强。
9.答案:A
解析:当地种植的新疆哈密瓜白天光合作用旺盛、昼夜温差小,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也多,因此与原产地哈密瓜口感差异较大,这种现象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10.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循环。所以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命世界和无机界的两个重要环节,B错误。
11.答案:B
解析: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人间四月,草长莺飞”体现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密树繁叶,遮天蔽日”的意思是密树繁叶能够遮蔽天空和太阳,体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种豆南山,草盛苗稀”的意思是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2.答案:C
解析: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
13.答案:B
解析:食物链的起始部分是生产者,A、C的说法错误;食物链反映的是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即捕食关系,B的说法正确;食物链不一定必须有三种 以上的生物,如草→鸟,也可以是两种生物,D的说法错误。
14.答案:D
解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属于捕食关系;流感病毒感染人体活细胞属于寄生关系;水稻和稗草,它们之间属于竞争关系;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活,属于共生关系。
15.答案:A
解析: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草盛豆苗稀”是草与豆之间的竞争,属于生物对生物的影响;“雨露滋润禾苗壮”说的是水分充足,禾苗茂盛,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草盛豆苗稀”与“雨露滋润禾苗壮”都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16.答案:C
解析:探究“温度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变能是温度,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黄粉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湿度适宂的环境中,纸盒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
17.答案:D
解析: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受人类控制。生物种类越少,自我调节能力越弱,农田生态系统一旦失去人的控制,就会出现退化。
18.答案:D
解析:A. 生态系统, 题中叙述的,在一片湿润的土地上,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但是缺少分解者,因此不能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B. 消费者指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不符合题意;
C. 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D. 食物网 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构成的多条食物链,称为食物网。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的食物网概念。
19.答案:A
解析:
20.答案:C
21.答案:(1)对照;水
(2)不发霉;适宜的温度
(3)将食品放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保存
解析:(1)A组将烤干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B组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所以A、B两组构成对照实验,变量是水分。他们探究的问题是水分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2)如果C组中的①②的条件分别是新鲜和低温(0 ℃以下),则C组得到的实验结果是不发霉;实验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
(3)通过实验,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将食品放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保存。
22.答案:绿色植物; 光合作用; 动物; 植物; 分解者; 无机物; 物质; 能量
解析:
23.答案:(1)有机物;食物链和食物网;分解者;生态系统
(2)弱
(3)①人类在太空中长期生存是可能的;
②生物圈是人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和爱护(任写一项)
解析:(1)生产者主要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所以舱内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和能量流入人体的渠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即包括生产者(舱内植物)、消费者(志愿者、面包虫)和分解者(舱内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空气、阳光、水分、土壤、温度等。因此,模拟太空舱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但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调节能力就越弱。该模拟太空舱内生物成分较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较弱。
(3)通过该模拟太空舱的实验可知:①人类在太空中长期生存是可能的;②生物圈是人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和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