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 (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_____,号_________。 四川 人, 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子瞻
东坡居士
眉山
北宋
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与父 弟 ,合称“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与 齐名,散文与 齐名,词与 齐名,开创了 的词风。书法方面和 、 、 并称“宋四家”,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蔡襄
黄庭坚
欧阳修
辛弃疾
豪放派
黄庭坚
米芾
洵
辙
三苏
苏门四学士:
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旷世奇才”
仕途坎坷
一生三次被贬
1、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贬黄州,共五年。
2、绍圣元年(1094)又贬惠州(今广东惠阳)。
3、四年后(1098)再贬儋州(今海南岛儋县)。
三年后,遇赦放还。次年病死于常州。(新党执政)
仕途坎坷
综观苏轼一生,从文学方面看,他无疑是一个最大的成功者,但从政治上看,他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他在去世前曾写过一首《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他自己看来,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但从文学史的眼光来看,他的一生却又是辉煌的一生,他在文学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是宋代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
1079年,苏轼因 获罪入狱,次年被贬为 团练副使。前后七年,不仅没有俸禄,还受到监督。清贫的生活,苦闷的心情,使他对世事的认识更加成熟深刻。而江城的美好风物,也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 )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 。冬日的时候又写下了 。
“乌台诗案”
黄州
《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后赤壁赋》
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900多年前的一天,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被人押解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辱,带着累累伤痕,来到了当时偏僻、荒凉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解题: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是词牌。念奴娇本因唐代天宝中期,著名歌妓念奴得名,但自从苏轼写了这首“赤壁怀古”后,人们便把这个词牌称之为“大江东去”、“酹江月”,由此可见这首词在词坛上的影响。
解题: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怀古”是题目。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古事、古迹,多用典故、对比等手法,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东坡赤壁
位于湖北黄冈,长江边有一状似鼻子的红色岩石伸入江中,当地人称为“赤鼻矶”,后误传为“赤壁”。
因为苏东坡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故此后被人称为“东坡赤壁”,亦称“文赤壁”。
三国赤壁
位于湖北嘉鱼县东北,三国时东吴击破曹操大军的古战场,又称“武赤壁”。
要求:
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情感来。
注意保持诗句的完整性,注意正确的停顿。
诵读涵咏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táo)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á)发↘。人生如梦,一尊(zūn)/还酹(lèi)/江月。
朗读节奏
大江东去:
淘:
风流:
穿空:
拍:
英发:
灰飞烟灭:
故国:
多情应笑我:
尊:
向东。
英俊潇洒,事业有成。
淘洗。
向上刺破青天。
击,打。
卓越不凡,英姿勃发。
像……(灰,烟)一样。
倒装,应笑我多情。
同“樽”,一种盛酒器,这里指酒杯。
指赤壁古战场。
了解诗意
品读鉴赏上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思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其中“大江”和 “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空间概念
只见眼前浩淼的长江滔滔东去,波涛汹涌,气势奔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时间概念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南乡子》
长江又是滔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浪”又喻历史长河之变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诗人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联想起滚滚历史长河,怀想起千古风流人物。
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江水永恒而生命短暂的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2
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大笔振起,气势恢宏,奠定了豪壮的抒情基调。
2.为下文英雄的出场作铺垫。
3.双关、比喻、起兴。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的“乱”、“穿”、“惊”、“拍”、“卷”几个字的妙处。
赏析:
技巧提升:
炼字,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叠词。
炼字题
【方法指导】
炼字题“3步骤”
(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唐]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17.“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18.“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16.B
17.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18.
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答案】
乱石穿空
“乱” ——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 ——化静为动,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惊涛拍岸
“惊”——“驚”,本义为“马骇也”,意即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之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起千堆雪
“卷”
——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形象真切。
“雪”
——水色之纯白。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几句写赤壁美景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营造出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讨论:
修辞手法
夸张、比拟、比喻
意境
气势磅礴、雄伟壮阔
作用
为下阕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铺垫,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赤壁美景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思考: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
2
2
品读鉴赏下阕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知识链接——周瑜简介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汉末名将,庐江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身体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宽大,开阔)”“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顾曲周郎
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年少时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后 ,弹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错,他都能觉察到,并立即会扭头去看那个出错者。由于周郎相貌英俊,酒酣后更是别有一番风姿。弹奏者多为女子,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将曲谱弹错 。自魏晋时代之后,“周郎顾曲”常作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现在各类诗歌、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唐人李端有《听筝》诗赞道:“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轶事典故
一时瑜亮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作者基于文学艺术需要,周瑜被描写成为与诸葛亮明争暗斗的人物,最终被诸葛亮气死 。留下了孔明三气周公瑾,周瑜气的在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临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
思考:
风流儒将
英雄周瑜
雄姿英发
_______
英俊潇洒才干出众
羽扇纶巾
_______
从容娴雅儒将风度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_______
指挥若定从容破敌
1.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
——正面描写
2.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思考: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2.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思考:
二乔,东汉末年乔公的两个女儿,有沉鱼落雁之姿,倾国倾城之容。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当时孙、周二人都是25岁。自古美女配英雄,传闻曹操赤壁鏖兵,虎视江东,其实也为二乔。曹操发誓说:“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二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憾!”
明确:
①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他指挥战争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
②以美人衬英雄,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
——侧面描写
2.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思考:
3.三国时代的人物很多,作者为什么偏要只选取一个周瑜来作为怀古对象呢 ?
探讨: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3.三国时代的人物很多,作者为什么偏要只选取一个周瑜来作为怀古对象呢 ?
探讨:
赤壁之战发生于208年。
诸葛亮出生于181年,当时28岁。
曹操出生于155年,当时54岁。
刘备出生于161年,当时48岁。
孙权出生于182年,当时27岁。
周瑜出生于175年,当时 岁。
34
项目 周 瑜 苏 轼
年龄
生活
外貌
职位
际遇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团练副使
功业无成
34
47
探讨:
作者从以下角度与自己比较:
3.三国时代的人物很多,作者为什么偏要只选取一个周瑜来作为怀古对象呢 ?
探讨:
怀古伤己:
运用对比,写周瑜年轻有为,意在抒发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和对自己壮志难酬、屡遭不幸的悲愤。
3.三国时代的人物很多,作者为什么偏要只选取一个周瑜来作为怀古对象呢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
“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
探讨:
有人说,全词结尾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苏轼思想上消极的一面。你是如何看待的?应该怎样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身受迫害,被捕入狱,谪居黄州,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抱负,而今年近“知命”,“早生华发”,就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
但即使是“风流人物”也要被历史长河“淘尽”,所以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吧。词人最终在失落中得到了解脱,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儒家的积极入世
道家的超脱出世
佛家的四大皆空
外儒内道
苏轼思想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豪放 旷达
描绘壮阔之景
刻画豪迈之人
抒发壮志豪情
借称颂周瑜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壮志难酬的苍凉
探讨:
2
2
作业:
背诵诗歌。
优化设计。
(2018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 歌
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高考链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B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