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说课稿+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09 09:22:05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沈 从 文
花官初中 崔 薇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介绍了我国的民俗风情,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更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别是:
知识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了解云南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能力目标:
揣摩品味重要语句,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对自然、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三、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
的表现手法。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人物描写和景物
描写的精妙。
四、教与学的方法:
本文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情境训练
精读品味
整体感知
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
感情朗读
导入新课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六、时间安排:
(一)第一板块:导入新课环节 (3分钟)
(二)第二板块: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4分钟)
(三)第三板块: 比较阅读,把握旨趣(7分钟)
(四)第四板块: 感情朗读,体会韵味(4分钟)
(五)第五板块: 精读品味 ,揣摩语言(12分钟)
(六)第六板块: 放飞想象,进入情境(5分钟)
(七)第七板块: 拓展延伸,走进民俗(5分钟)
七、教学反思: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和语文学科有利整合,尤其是这一类具有诗情画意般特色的文章,有效利用多媒体,选择相应的图片与背景音乐,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画面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2、 不足之处就是,我把“悟情”作为重点,学生虽然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做到了人文性,但相对于工具性来说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一板块 (3分钟)
1.欣赏视频,体会散发着浓郁民间文化信息的有关云南的图片。学生谈感受:
2.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能歌善舞,他们用歌声来赞美自己的生活。
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 那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去云南的歌会走走。(出示学习目标、走近作者)
群山深处,哈尼梯田一层一层朝着天际铺陈……
时光流逝,丽江古城依然聚散着属于自己的文化气息。
泸沽湖和她独特的猪槽船 相互依存,述说着动人的故事
彩云之南,遥远的边陲之地。东川那片红土地上的阳光,炽热、透明、夺目 。
云南石林以她独特的姿态屹立在高空之下
人们用歌声书写着对劳动的热爱
盛装的姑娘们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侗族姑娘与小伙子在山野上欢唱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不同形式和特点。
2、品位文章的语言,感受文章浓厚的乡土气息。
3、感受云南的浓郁的民情民风,激发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
走近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的创作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想想作者主要写了云南人民几种放歌形式?各有什么目的?
  
 
第二板块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4分钟)
山野对歌-----比试才情
山路漫歌-----自在随兴
村寨传歌-----传递文明
第三板块 比较阅读,把握旨趣(7分钟)
假设“我”因时间关系只能参与其中一种歌会,为此我犹豫不决,难以取舍。那么,你会支持我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讨论,并结合课文说明理由。
示 范 欣 赏
老师喜欢到山野边去听对调子,因为那里有一种朴素动人的情景,我从人物的外貌描写中看出来。
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通过细腻真实的工笔描绘,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给人以朴素之感,是一种朴素美。
第四板块 感情朗读,体会韵味(4分钟)
看“山路漫歌”,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第五板块 精读品味 揣摩语言(12分钟)
3、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1、 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2、忽然出现个毛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第六板块(5分钟)
放飞想象,进入情境
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小结:
第七板块(5分钟)
白族的三道茶
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道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粒花椒。
傣族的泼水节
粽布智斗魔王,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在每年过年的时候,就相互泼水,用洁净的水洗去身上的污垢,迎来吉祥的新年。
侗族林王节
六月辰日吃粽粑,为的是纪念当地的一个侗族农民起义领袖林王
黎族插花节
每逢农历二月初八,是我们彝族的节日。这一天,男女老幼一齐跳舞,唱山歌,还要杀鸡煮肉庆贺,把马缨花插到各处,这就是马缨花节的来历
藏族雪顿节
每年藏历七月初一到初五,是传统的西藏雪顿节。“雪”,意为“酸奶”;“顿”,意为“奉献”。雪顿节是奉献酸奶的节日。
阿提拉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那天晚上,砍了许多松树,领着人们烧虫子,把天菩萨派来的虫子都烧死了,保护了庄稼。从此,彝族百姓就把这一天定为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
阿提拉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那天晚上,砍了许多松树,领着人们烧虫子,把天菩萨派来的虫子都烧死了,保护了庄稼。从此,彝族百姓就把这一天定为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
作业:
课余时间或走访当地民间艺人,或查阅地方志,或上网浏览,或图书馆查阅,搜集材料并对其分析整理,上交一份研究性报告。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山野对歌: 才智 外貌 神态 人物美
山路漫歌: 花 鸟 人 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 特点 目的 风俗美(共46张PPT)
沈 从 文
花官初中 崔 薇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
情境训练
精读品味
整体感知
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
感情朗读
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板块 (3分钟)
1.欣赏视频,体会散发着浓郁民间文化信息的有关云南的图片。学生谈感受:
2.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能歌善舞,他们用歌声来赞美自己的生活。
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 那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去云南的歌会走走。(出示学习目标、走近作者)
群山深处,哈尼梯田一层一层朝着天际铺陈……
时光流逝,丽江古城依然聚散着属于自己的文化气息。
泸沽湖和她独特的猪槽船 相互依存,述说着动人的故事
彩云之南,遥远的边陲之地。东川那片红土地上的阳光,炽热、透明、夺目 。
云南石林以她独特的姿态屹立在高空之下
人们用歌声书写着对劳动的热爱
盛装的姑娘们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侗族姑娘与小伙子在山野上欢唱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不同形式和特点。
2、品位文章的语言,感受文章浓厚的乡土气息。
3、感受云南的浓郁的民情民风,激发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
走近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的创作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想想作者主要写了云南人民几种放歌形式?各有什么目的?
  
 
第二板块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4分钟)
山野对歌-----比试才情
山路漫歌-----自在随兴
村寨传歌-----传递文明
第三板块 比较阅读,把握旨趣(7分钟)
假设“我”因时间关系只能参与其中一种歌会,为此我犹豫不决,难以取舍。那么,你会支持我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讨论,并结合课文说明理由。
示 范 欣 赏
老师喜欢到山野边去听对调子,因为那里有一种朴素动人的情景,我从人物的外貌描写中看出来。
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通过细腻真实的工笔描绘,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给人以朴素之感,是一种朴素美。
第四板块 感情朗读,体会韵味(4分钟)
看“山路漫歌”,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第五板块 精读品味 揣摩语言(12分钟)
3、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1、 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2、忽然出现个毛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第六板块(5分钟)
放飞想象,进入情境
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小结:
第七板块(5分钟)
白族的三道茶
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道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粒花椒。
傣族的泼水节
粽布智斗魔王,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在每年过年的时候,就相互泼水,用洁净的水洗去身上的污垢,迎来吉祥的新年。
侗族林王节
六月辰日吃粽粑,为的是纪念当地的一个侗族农民起义领袖林王
黎族插花节
每逢农历二月初八,是我们彝族的节日。这一天,男女老幼一齐跳舞,唱山歌,还要杀鸡煮肉庆贺,把马缨花插到各处,这就是马缨花节的来历
藏族雪顿节
每年藏历七月初一到初五,是传统的西藏雪顿节。“雪”,意为“酸奶”;“顿”,意为“奉献”。雪顿节是奉献酸奶的节日。
阿提拉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那天晚上,砍了许多松树,领着人们烧虫子,把天菩萨派来的虫子都烧死了,保护了庄稼。从此,彝族百姓就把这一天定为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
阿提拉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那天晚上,砍了许多松树,领着人们烧虫子,把天菩萨派来的虫子都烧死了,保护了庄稼。从此,彝族百姓就把这一天定为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
作业:
课余时间或走访当地民间艺人,或查阅地方志,或上网浏览,或图书馆查阅,搜集材料并对其分析整理,上交一份研究性报告。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山野对歌: 才智 外貌 神态 人物美
山路漫歌: 花 鸟 人 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 特点 目的 风俗美《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各位评委,我说课的课题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介绍了我国的民俗风情,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更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别是: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了解云南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能力目标:
揣摩品味重要语句,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对自然、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 的表现手法。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人物描写和景物
描写的精妙。
四、教与学的方法:
本文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比较阅读 、感情朗读、精读品味、情境训练、延伸拓展
第一板块 (3分钟)
1.欣赏视频,体会散发着浓郁民间文化信息的有关云南的图片。学生谈感受:
2.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能歌善舞,他们用歌声来赞美自己的生活。
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 那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去云南的歌会走走。(出示学习目标、走近作者)
第二板块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4分钟)
想想作者主要写了云南人民几种放歌形式?各有什么目的?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山野对歌-----比试才情、山路漫歌-----自在随兴、村寨传歌-----传递文明
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更好的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第三板块 比较阅读,把握旨趣(7分钟)
假设“我”因时间关系只能参与其中一种歌会,为此我犹豫不决,难以取舍。那么,你会支持我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讨论,并结合课文说明理由。
示 范 欣 赏
  第一步: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第四板块 感情朗读,体会韵味(4分钟)
看“山路漫歌”,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第五板块 精读品味 揣摩语言(12分钟)
自古以来,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俗美,这种风俗美与特定的环境,当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需要学生深入体会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风俗美与特定环境、’当地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我让学生精读“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并设置三个问题,突破难点。
  第一个问题:“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能够分析出这个片断重在描写景物:蓝蓝的。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蓝天相呼应的粉蓝色报春花,着重写了两种鸟:一种是喜欢独唱的戴胜鸟,另一种是喜欢群唱的云雀。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地域环境。
  第二个问题: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后明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
  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赶马女孩子面对如此美景,心中充满喜悦,为之陶醉,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纵情歌唱呢
  第六板块(5分钟)放飞想象,进入情境
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
  设置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营造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的人美、歌美,主要是因为云南秀丽明媚的环境美,这种歌会的风俗也代代相传下来。
  小结: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第七板块(5分钟)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 外貌 神态 人物美
  山路漫歌: 花 鸟 人 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 特点 目的 风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