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

文档属性

名称 《土地的誓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09 09:26:16

文档简介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投影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来烘托气氛。
2、课上用多媒体播映《九一八》电影片断,展示东北沦陷时期百姓逃难时的惨状来创设情境。后老师解说: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的蒋介石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未遇一枪抵抗就占领了东三省。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就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依然流离失所的东北人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着他生他养他的故乡,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立下了他的对土地的誓言,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走近作者,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东北辽宁籍著名作家。)
2、生字注音
炽痛(chì)泛滥(làn)嗥鸣(háo)怪诞(dàn)亘古(gèn )谰语(lán )蕻(hóng )镐头(gǎo )默契(q ì ) 污 秽(huì)蚱蜢(měng)斑斓( lán )田 垄( lǒng )
(三)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教师配乐深情范读全文,背景音乐选用抒发思念之情的忧伤深沉的《忆游红月》,并提出听读要求,整体感知全文。
听读要求:
1、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土地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2、全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合作探究,品味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带着下面的问题在读课文。探究问题:
(1)、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深情地朗读,并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2)、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感情的?请举例说明。
2、在理解和再现的基础上,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深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深化感情。
(五)迁移训练,拓展升华
1、美文仿写:仿照课文第一节:
当 的时候,我想起 ,我看见 ,我听见 。
要求:写一段话,运用排比,描述多种具有东营特征的意象,运用恰当的形象的富有感情的词语修饰它们,抒发对东营深情的爱。
2、放飞想象
穿越时空,放飞想象,如果端木蕻良先生还在世的话,他会对今天的我们说些什么呢?
(六)掩卷沉思,直面现实
我们掩卷沉思,“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 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看了下面这些材料后,你觉得我们现在该怎么做?(出示两则材料:)
警惕日本
材料一:在几十年前尝试征服世界的圣战中,我们得出两条教训:
1、在未完全征服亚洲巩固地位之前,不应招惹美国。
2、灭亡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的时候,不能过于着急的一口吃掉, 而应象吃生鱼片一样,一片一片的吃。……我们不应放弃对于分裂中国的努力!因为发动圣战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日本欲征服世界,须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须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须先分裂削弱中国。
材料二: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发表言论说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并称自己将不会收回自己的言论。
料三:日本主战装备亚洲第一,指挥系统世界一流,军事技术全面领先,军费开支已居世界第二 ,日本执意迈向军事国,受美日印韩太空眼威胁,我国太空安全亟待正视。
(七)教师小结,结束课文
教师赠语“乘风破浪会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奋斗。
附板书设计:
不忘 国 耻 国 耻
兴 我 中 华
排比
比喻
呼告
意象
赞美
依恋
悲愤
奋斗
土 地 的 誓 言《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丁庄镇中心初中的语文教师燕东溪。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土地的誓言》。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和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与说明。
一说教材和目标
这篇课文编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教版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这一单元所表现的主题就是热爱祖国。祖国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美文,在仅有的两段文字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面,前段描绘了沦丧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后段叙述作者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大量排比造成了逐渐增强的气势;运用呼告,直接抒发对土地的热爱、怀念和眷恋,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且不惜献出生命的时代强音。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难点是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说教学方式与方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包含多重关系,首先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因此我准备以读代讲,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阅读,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深沉感情;通过读,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其次还应该是学生和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在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我采用“对话法”让学生和老师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外利用音乐、影视手段、PPT等电教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于学生时代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之前,仍需努力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课前先用歌曲《松花江上》烘托气氛,课上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超链接)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当学生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再有感情的介绍写作背景过度到课文,(超链接)这时本文的教学就易于进行了。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初步实现情感目标“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超链接)教师解说: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的蒋介石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未遇一枪抵抗就占领了东三省。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就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依然流离失所的东北人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着他生他养他的故乡,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立下了他的对土地的誓言,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散文《土地的誓言》。
了解作者,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东北辽宁籍著名作家。)
2、生字注音(超链接)
炽痛(chì)泛滥(làn)嗥鸣(háo)怪诞(dàn)亘古(gèn )谰语(lán )蕻(hóng )镐头(gǎo )默契(q ì ) 污 秽(huì)蚱蜢(měng)斑斓( lán )田 垄( lǒng )
设计这一环节一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作者端木蕻良;二是扫清文字障碍,便于对课文的学习。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此环节教师配乐深情范读全文,背景音乐选用抒发思念之情的忧伤深沉的《忆游红月》,并提出听读要求,整体感知全文。
1、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土地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2、全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在文中感受到丰沛的感情却难以准确地把握理解。如果在教学之初由学生朗读课文,可能不易掌握好分寸,而由教师本人进行声情并茂的初读也是一种处理教材的方式。经过朗读处理之后,课文中飘忽的情感会变得直观可感,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接受。另外问题的设计不仅能扣住文章中心,而且抓住了学生的思维,可谓是一举两得。
合作探究,品味情感。
这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环节,由于心理、年龄、经历的局限,加上文章是作者在特殊地区和背景下写成的,七年级学生对个别句子深层含意的挖掘是存有一定的困难的,为了更好的处理这一环节,我于是提出两个问题让同学们进行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文中众多的意象,不断冲击着读者,我会引导学生体味这些意象,力求将它们还原为真切的感受和活生生的形象,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再造出一个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在理解和再现的基础上,我试着让学生把蕴含在文中的情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声情并茂的读出来,可以配乐读,也可以几个人齐读等,使学生在读中更好地品味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问题链接如下)
1、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深情地朗读,并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2、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感情的?请举例说明。
(五)迁移训练,拓展升华
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设计成游戏“争先恐后”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分组进行比赛,展示“美文仿写”“放飞想像”两大精美画面,直观、形象。实现了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1、美文仿写:仿照课文第一节:
当 的时候,我想起 ,我看见 ,我听见 。
要求:写一段话,运用排比,描述多种具有东营特征的意象,运用恰当的形象的富有感情的词语修饰它们,抒发对东营深情的爱。
2、放飞想象
穿越时空,放飞想象,如果端木蕻良先生还在世的话,他会对今天的我们说些什么呢?
(六)掩卷沉思,直面现实
我们掩卷沉思,“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 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看了下面这些材料后,你觉得我们现在该怎么做?(出示两则材料:)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要牢记历史,直面现实,从而再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最后教师小结结束课文。
材料一日本狂言:在几十年前尝试征服世界的圣战中,我们得出两条教训:1、在未完全征服亚洲巩固地位之前,不应招惹美国。
2、灭亡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的时候,不能过于着急的一口吃掉, 而应象吃生鱼片一样,一片一片的吃。……我们不应放弃对于分裂中国的努力!因为发动圣战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日本欲征服世界,须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须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须先分裂削弱中国。
材料二: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发表言论说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并称自己将不会收回自己的言论。
料三:日本主战装备亚洲第一,指挥系统世界一流,军事技术全面领先,军费开支已居世界第二 ,日本执意迈向军事国,受美日印韩太空眼威胁,我国太空安全亟待正视。
四说板书
我所设计的板书简明,形象,艺术性强,把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共同探讨后的重点和知识点分列出来。因为文中蕴含的情感和表达方式是本课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板书中对这两点作为主要内容,心形的设计寓意“中华在我心中”。
五说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认为有下面几个亮点存在:
1、本课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歌曲视频的播放,配乐朗读,问题的提出和材料的出示等都很好的利用的多媒体教学,诗的课堂容量大,效率高,真正体现了高效课堂。
2、教师的配乐示范朗读给学生起到了示范和鼓舞作用。
3、板块“争先恐后”和“掩卷沉思”设计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加重自己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从而很好的完成教学。
4、板书设计鲜明形象艺术性强。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土 地 的 誓 言
不 忘 国 耻
兴 我 中 华
排比
喻比
呼告
意象
赞美
依恋
悲愤
奋斗(共30张PPT)
丁庄镇中心初中:燕东溪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歌曲欣赏: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的蒋介石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未遇一枪抵抗就占领了东三省。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就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依然流离失所的东北人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着他生他养他的故乡,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立下了他的对土地的誓言,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散文《土地的誓言》。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走近作者
●生字注音
端木蕻良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满族,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1960年5月与钟耀群结婚。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1996年10月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
走近作者
炽痛( )泛滥( )嗥鸣( )怪诞( )
亘古( )谰语( )蕻( )镐头( )
默契( ) 污 秽( )蚱蜢( )
斑斓( )田 垄 ( )
生字注音
chì
làn
háo
dàn
gèn
lán
hóng
gǎo

huì
měng
lán
lǒng
1、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土地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2、全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听读要求
1、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深情地朗读,并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2、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感情的?请举例说明。
问题探究
仿照课文第一节:
当 的时候,我想起 ,我看见 ,我听见 。
要求:写一段话,运用排比,描述多种具有东营特征的意象,运用恰当的形象的富有感情的词语修饰它们,抒发对东营深情的爱。
如果端木蕻良先生还在世的话,他会对今天的我们说些什么呢?我们又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我们掩卷沉思,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 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看了下面这些材料后,你觉得我们现在该怎么做?
材料一:在几十年前尝试征服世界的圣战中,我们得出两条教训:1、在未完全征服亚洲巩固地位之前,不应招惹美国。
2、灭亡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的时候,不能过于着急的一口吃掉, 而应象吃生鱼片一样,一片一片的吃.……我们不应放弃对于分裂中国的努力!因为发动圣战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日本欲征服世界,须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须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须先分裂削弱中国。
材料二: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发表言论说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并称自己将不会收回自己的言论。材
料三:日本主战装备亚洲第一,指挥系统世界一流,军事技术全面领先,军费开支已居世界第二 ,日本执意迈向军事国,受美日印韩太空眼威胁,我国太空安全亟待正视。
警惕日本
不 忘 国 耻
兴 我 中 华
排比
比喻
呼告
意象
赞美
依恋
悲愤
奋斗
土 地 的 誓 言
标直漂亮的白桦林
奔流似的马群
红布似的高梁
金黄的豆粒
斑斓的山雕
奔驰的鹿群
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
灵 芝
人参
玉米
豆粒
东北物产丰富,
地大物博。(共38张PPT)
●教材分析和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编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教版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这一单元所表现的主题就是热爱祖国。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美文,在文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面,运用大量排比、呼告,直接抒发对土地的热爱、怀念和眷恋,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不惜献出生命的时代强音。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
难点是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要求,确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因此我准备以读代讲,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阅读,学生通过读,来体会感情,推敲词句,品味语言。其次是学生和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在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我采用“对话法”让学生和老师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外利用音乐、影视手段、PPT等电教媒体辅助教学。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走近作者,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合作探究,品味情感
●迁移训练,拓展升华
●掩卷沉思,直面现实
由于学生时代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之前,仍需努力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课前先用歌曲《松花江上》烘托气氛,课上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当学生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再有感情的介绍写作背景过度到课文,这时本文的教学就易于进行了。这一环节,多媒体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初步实现情感目标“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的蒋介石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未遇一枪抵抗就占领了东三省。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就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依然流离失所的东北人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着他生他养他的故乡,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立下了他的对土地的誓言,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散文《土地的誓言》。
●走近作者
●生字注音
此环节利用多媒体对作者进行超链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理解课文,而字词的检查出示,则是更好地扫清了文字障碍。
端木蕻良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满族,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1960年5月与钟耀群结婚。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1996年10月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
走近作者
炽痛(chì)泛滥(làn)嗥鸣(háo)怪诞(dàn)
亘古(gèn )谰语(lán )蕻(hóng )镐头(gǎo )
默契(q ì ) 污 秽(huì)蚱蜢(měng)
斑斓( lán )田 垄( lǒng )
生字注音
此环节一改以前由学生读或者听课文录音的习惯,教师配乐深情范读全文,背景音乐选用抒发思念之情的深沉忧伤的《忆游红月》,并提出听读要求,整体感知全文。
这样设计是基于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在文中感受到丰沛的感情却难以准确地把握理解。如果在教学之初由学生朗读课文,可能情感分寸不好掌握。而由教师本人进行声情并茂的初读却弥补了这种缺憾,经过朗读处理之后,文中飘忽的情感就会变得直观可感,音乐的选用,能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另外听读要求中问题的设计不仅能扣住文章中心,而且抓住了学生的思维,可谓是一举两得。
1、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土地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2、全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听读要求
这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环节,由于学生心理、年龄、经历的局限,加上文章是作者在特殊地区和背景下写成的,七年级学生对文中个别句子深层含意的挖掘是存有一定的困难的,为了更好的处理这一环节,我于是提出两个问题让同学们进行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文中的意象很多,不断冲击着读者,我会引导学生体味这些意象,力求将它们还原为真切可感的活生生的形象,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再造出一个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在理解和再现的基础上,我试着让学生把蕴含在文中的情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声情并茂的读出来,可以配乐读,也可以几个人齐读等,使学生在读中更好地品味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1、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深情地朗读,并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2、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感情的?请举例说明。
问题探究
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设计成游戏“争先恐后”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分组进行比赛,展示“美文仿写”“放飞想像”两大精美画面,直观、形象。实现了情感目标“增强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仿照课文第一节:
当 的时候,我想起 ,我看见 ,我听见 。
要求:写一段话,运用排比,描述多种具有东营特征的意象,运用恰当的形象的富有感情的词语修饰它们,抒发对东营深情的爱。
如果端木蕻良先生还在世的话,他会对今天的我们说些什么呢?我们又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我们掩卷沉思,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 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看了下面这些材料后,你觉得我们现在该怎么做?
这一环节利用多媒体出示连接材料,主要是让学生要牢记历史,直面现实,从而再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最后教师顺势小结,结束课文。
材料一:在几十年前尝试征服世界的圣战中,我们得出两条教训:1、在未完全征服亚洲巩固地位之前,不应招惹美国。
2、灭亡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的时候,不能过于着急的一口吃掉, 而应象吃生鱼片一样,一片一片的吃.……我们不应放弃对于分裂中国的努力!因为发动圣战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日本欲征服世界,须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须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须先分裂削弱中国。
材料二: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发表言论说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并称自己将不会收回自己的言论。材
料三:日本主战装备亚洲第一,指挥系统世界一流,军事技术全面领先,军费开支已居世界第二 ,日本执意迈向军事国,受美日印韩太空眼威胁,我国太空安全亟待正视。
警惕日本
我所设计的板书简明,形象,艺术性强。把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共同探讨后的重点和知识点分列出来。因为文中蕴含的情感和表达方式是本课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板书中把这两点作为主要内容,心形的设计寓意:“中华在我心中”。
不 忘 国 耻
兴 我 中 华
排比
比喻
呼告
意象
赞美
依恋
悲愤
奋斗
土 地 的 誓 言
本课的设计认为有下面几个亮点存在:
1、本课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歌曲视频的播放,配乐朗读,问题的提出和材料图片的出示等都很好的利用的多媒体教学,使得课堂容量大,效率高,真正体现了高效课堂。
2、教师的配乐示范朗读给学生起到了示范和鼓舞作用。
3、板块“争先恐后”和“掩卷沉思”设计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加重自己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从而很好的完成教学。
4、板书设计鲜明形象、艺术性强。
标直漂亮的白桦林
奔流似的马群
红布似的高梁
金黄的豆粒
斑斓的山雕
奔驰的鹿群
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
灵 芝
人参
玉米
豆粒
东北物产丰富,
地大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