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一中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 二 学年 历史 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总计55分。其中1-10题每小题1分,11-40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研究这类文献可以佐证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度 B.宗法制度 C.分封制度 D.郡县制度
2.李白的诗《远离别》中有这样的句子:“君失臣兮龙变鱼,权归臣兮鼠变虎。”为防止“鼠变虎”,明太祖( )
A.实行分封制 B.废丞相,权分六部 C.设内阁 D.设立军机处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时期,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
A.总统控制议会 B.总统权大,议会权小
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D.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
4.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拟定征服世界的步骤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日本为实现第三期目标采取的行动是( )
A.中日甲午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九一八事变 D.卢沟桥事变
5.某历史兴趣小组研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点”这一课题,收集了以下史实,你认为符合该课题研究的有( )
①天平天国运动②国民大革命运动③抗日战争④维新变法运动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⑥辛亥革命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6. 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
7.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8.建国初期,使得新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实现独立自主的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 下列对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B.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D.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
10.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艰苦的道路”就是(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多边外交” D.独立、自主、非集团化
11.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
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12.《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该材料主要说明了( )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13.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就公民的活动和权利进行了实地考察,他发现雅典公民( )
①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担任国家的所有官职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和表决③担任公职,参加国家政治活动,可以领取“津贴”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扩大到妇女和老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14.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 )
A.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B.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
C.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D.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15.1762年,英国议员约翰·威尔克斯主持的《苏格兰人报》刊出谴责政府对外政策并攻击国王乔治三世的文章,英王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并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其议员资格。英王的做法( )
A.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 B.违背了《权利法案》的规定
C.正当行使了英王的权力 D.维护了英国政府的权威
16.《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两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联邦党人要求( )
A.制定宪法,扩大各州的权力 B.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建立民主制度,实行三权分立
17.《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有一致的地方。对此,正确的表述是( )
A.都反对封建主义压迫 B.都成为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C.都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D.都是从未实施的空想
18.“弱肉强食多国合谋再宰蹇舛中华,外攘内安清廷摇摆又失锦绣河山。”对联中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永久性伤痛有( )
①圆明园被焚毁,中华文化大浩劫 ②内地设厂,民族工业发展受阻
③东北西北大片国土沦丧,金瓯残缺 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
19.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要求答辩或弹劾。”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它实施了伏尔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
C.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原则一致
D.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20.芮恩斯在《一个美国外交官在中国》中写道:“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材料中提及的“这场运动”是( )
A.义和团运动 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
21.1928年2月,刘少奇针对革命潮流是高涨还是低落的问题说:“依乡村来看是高涨的,依城市看是低落的趋势。”这一判断( )
A.正确,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B.不正确,乡村、城市的革命都处于高潮
C.正确,当时的城市没有出现工人运动
D.不正确,当时农村还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
22.2009年底,《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报告》对中日近代不幸的历史研究第一阶段达成一些共识,但对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双方各执己见;对中日战争原因,日方的观点是“日本被军部的一部分势力拖入战争,从而将战线扩大”,中方观点是“日本有计划的侵略”。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准确的是( )
①第一阶段中日共同研究存在分歧 ②日方承认在二战期间日军侵华的事实
③日方否认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 ④中日历史问题的研究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③④
23.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建立国民自卫军 B.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
C.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D.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24.“在美苏进行对话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理查德·尼克松《不战而胜》。材料说明美国急于改善中美关系的原因是( )
A.中国已成为五大实力中心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B.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C.利用与中国的和解夺取同苏联争霸中的优势
D.中美关系的改善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
25.“1961年,柏林墙建立;1989年,柏林墙倒塌。28年间,柏林墙隔绝了东西柏林,分隔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制造了不少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柏林墙倒塌已经20年,但一切反思,也许才刚刚开始。”下列对柏林墙的相关反思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柏林墙的修建是美苏“冷战”的标志性建筑
B.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C.柏林墙的修建有效防止了西方势力入侵东德
D.柏林墙的修建暴露了前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6. 法国总统萨科齐曾提出“相对大国时代”的新观念:世界财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新平衡”过程,多边政治和经济结构改革势在必行,在未来三四十年,我们将进入“相对大国时代”。对“相对大国时代”的准确解读是( )
①质疑美国“一超独霸”地位 ②倡导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③欧洲是多极化中最有活力的一极 ④认可正在崛起的新兴经济发展国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7.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截然相反的是( )
①农业政策 ②工商业政策 ③政治主张 ④历史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8.“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买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 )
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9.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 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③寓兵于农,减少军费开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30.加尔文说:“一个人之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主要体现了 ( )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C.其思想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D.其思想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31.恩格斯在论述克里木战争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人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
A.军备落后 B.制度腐朽 C.经济凋弊 D.吏治腐败
32.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明治维新都是为实现近代化而进行的改革,措施大同小异,其中“小异”应是( )
A.制定宪法 B.创办近代工厂 C.改革传统教育 D.加强中央集权
33.美国在1917年4月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主要原因是( )
①协约国的成败与美国利益相关 ②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对美国危害较大
③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④参战得到美国人民的一致支持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 )
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 B.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
C.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 ?? D.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
35.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希特勒的行动提出疑问:“这是老的冒险行动的终结呢,还是新的冒险行动的开端?……这是武力征服世界计划中的一个步骤吗?”这段材料( )
A.表明张伯伦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B.说明英国放弃了绥靖政策
C.反映出英德矛盾趋于激化 D.表明张伯伦仍然顽固坚持绥靖政策
36.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它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战略可以抗衡它”。罗斯福所说的“类似的战略”是指( )
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所侵略的国家
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
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宣战
D.所有受轴心国侵略的国家结成反法西斯联盟
37.二战后,盟国在东京设立远东国际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在纽约堡设立军事法庭对德国战犯进行审判。对东条英机、戈林等战犯进行审判的法律是( )
A.《洛迦诺公约》 B.《国联盟约》 C.《联合国宣言》 D.《非战公约》
38.联合国和国际联盟的相同之处有( )
①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 ②都宣称旨在维护世界和平
③都由美国等国提议建立 ④都一直受英法美等大国操纵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39.雅尔塔协定规定苏联参加对日本作战的条件是:“……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对担任通往大连之道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苏中合办的公司以经营之,苏联的优先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需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这说明雅尔塔会议( )
A.牺牲别国利益,是绥靖政策的继续
B.支持中国人民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C.体现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
D.美苏争夺中国,但维护中国对东北的主权
40.当今中东地区(巴勒斯坦)冲突不断主要原因是( )
A.阿、以之间的矛盾 B.多国插手使问题复杂化
C.战略地位重要 D.“冷战”结束,力量对比失衡
二、非选择题(共45分。41题15分,42题15分,43题15分。)
4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管子 任法》
“制定宪法与拥立德高望重者为王的理由是相同的。因为人们始终在求索的就是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因为凡是权利,就应当人人共享,否则就不能算是权利。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者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古罗马)西塞罗《论责任》
材料二 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的《独立宣言》,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被视为最早的“人权宣言”;1787年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的一整套国家体制,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表的《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和特权。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1)依据材料一,比较管子和西塞罗在法的问题上的认识有何不同?(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特点。(6分)
(3)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42.(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路德等改革家)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张,具体内容是:制订新的婚姻法规,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经过婚礼,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众的承认),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
材料二 新教的婚姻改革家们在付诸实践的时候比较保守,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了儿女的婚姻。新教徒视婚礼为大事,强调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才算完成了结婚。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1)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教徒结婚的条件?(6分)
(2)在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怎样变化?上述婚姻改革对西欧社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9分)
4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统计表
战 争 参战国家 战争范围 卷入人口 新式武器 伤亡人数 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 30多个 400万平方公里 15亿 飞机、坦克、潜艇等 3000多万 3400多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61个 2200万平方公里 17亿 原子弹等 9000多万 40000亿美元
材料二
阿富汗战争 伊拉克战争 美国“9·11”事件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20世纪前半期战争的新变化?(6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后半期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历史背景。(4分)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20世纪前半期与后半期的世界形势的主流有何不同?(2分)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总计55分。其中1-10题每小题1分,11-40题每小题1.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D C D B C A C D A B C C B C A C C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A B D C C D B A C A B A D A D D D B C B
二.非选择题(共45分。41题15分,42题15分,43题15分。)
41. (1)管子认为法作为君主实行统治的手段,君主在法律的制定中起主导的作用(或立法是君主的专有权),臣民必须服从于法。(3分)西塞罗认为人们既是法的制定者,也是守法者;制定法律是为了保障人们的权利;人们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3分)
(2)特点:通过立法确立民主政治;议会拥有立法权,并逐步健全议会民主制度;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6分)
(3)考生答出统治者的意志、经济因素、地域因素、人民的觉悟、先进思想的传播、历史传统等因素中的任意三点即给3分。(3分)
42. (1)依法登记;家长同意;婚礼公开;要有证婚人。(6分,三点即可)
(2)变化:以教会为主导转变为以世俗力量(政府和家长)为主导。(3分)
影响:冲击了传统婚姻;削弱了教会权力;宣扬了人文主义;增强了人们的法制观念。(言之有理,三点即可)(6分)
43. (1)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战争具有全球性;科技成果被运用于军事;战争惨烈,造成的损失惨重。(三点可得6分)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恐怖主义。(3分)背景: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地区霸权主义及美苏对发展中国家的干涉。(4分)不同:前半期的主流是战争与动荡,后半期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2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
姓名
学年
班级
学号
装 订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