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

文档属性

名称 秋天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09 09:29:47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首现代诗,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这首诗,既可以巩固前几篇文章,引领着学生寻找美、 发现美 、感受美的任务,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现代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思路,从而为学习其它现代诗歌铺平道路。
1 、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 学 目 标 :
知识与技能: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3、教 学 重 难 点 :
教学重点:
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二、教 法 学 法 :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自主、
合作、探究。诵读法,诱导想象法。
《秋天》所表达的丰收的喜悦与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很贴近,因此,我只需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境,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 ,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这样必定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趣高涨,收到好的效果。
1、教法指导:
2、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我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三.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学生听范读;
四、走近作者;
五、订正字词;
六、学生朗诵课文;
七、合作探究;
八、拓展延伸;
九、课外作业。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春 风
夏 雨
秋 霜
冬 雪
一、知识与技能: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三、学生听范读
四.走近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五. 订正字词:
丁 丁
幽 谷
肥 硕
栖 息
归 泊
寥 阔
枯 涸
梦 寐
zhēng
yōu
shuò


liáo

liè
mèi
清 洌
六、学生朗诵课文;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七.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 )之情。
2、为什么说这首诗描绘的是乡村秋景图?
3、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每个小组选择一节喜欢的诗,请给它们命上有诗意的名字。
八.拓展延伸:
搜寻你记忆中对秋天的印象,展开想象,写一二句诗赞美秋天,或者现在把你从网上搜索到的你喜欢的关于秋的诗句,把你课下制作的幻灯片展示出来供大家欣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九.课外作业:
1、搜集有关作者何其芳的资料,并制成卡片。
2、将自已创作的作品和搜集来的关于秋天的诗歌、散文制成一张小报。发到教师的邮箱内。
3.教师的邮箱是:dyyhl2009@
四.教学说明 :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5分钟)
二、出示教学目标; (2分钟)
三、学生听范读; (5分钟)
四、走近作者; (3分钟)
五、订正字词; (2分钟)
六、学生朗诵课文; (8分钟)
七、合作探究; (7分钟)
八、拓展延伸; (6分钟)
九、课外作业。 (2分钟)
1、时间安排
2、板 书 设 计 :
一. 丰收图

二. 归渔图 喜爱、赞美

三. 思恋图
之情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秋天)教学设计
一.本文在教材中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安排在新课标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是一篇写景的美文,是本单元的一篇重要文章。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诗歌;
难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关键:通过朗读,合作、探究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诗歌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与信息计术整合,自主、合作、探究。诵读法,诱导想象法。
五.教学媒体
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计。
软件:演示软件(PowerPoint)、素材资源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http://sucai.等)
六.教学设计思路
1.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直观的音乐画面,激发学习兴趣,将学生自然地引入秋天的优美意境之中。
2.采用多媒体课件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感知欲望,注重诵读。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感知诗歌的写景特色,领悟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3.通过自主、合作、探研的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4.设计一些有一定开放度,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
七.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同学们,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大家看看这组图片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
(二)、 出示本课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堂的直观形象优势,以幻灯片方式出示本课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本课教学目的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三)、 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
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配上优美的音乐,屏幕上出现相应的文本图片,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使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内涵,领悟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与作者心灵的勾通,产生共鸣。
(四)、 走近作者
展示从互联网上搜集来作者资料,并鼓励学生上网继续搜集自已感兴趣的,跟课文有关的资料。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通过教师示范从互联网上搜集整理的作者资料,使学生了解作者。引导学生产生搜集与学科相关信息的兴趣。
(五)、 清字词障碍
丁丁 肥硕 栖息 寥阔
枯涸 清冽 梦寐 幽谷
用机算机屏幕直观地出示生词,分步出示,纠正读音。
(六)、 学生朗读课文
请三位同学合作配乐朗读课文,并做点评。
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欲望,养成通过朗读来品味诗歌的习惯。
(七)、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 )之情
2、为什么说这首诗描绘的是乡村秋景图?
3、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每个小组选择一节喜欢的诗,请给它们命上有诗意的名字。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并发挥其主动性。
(八)、拓展延伸
让学生以秋天为主题,制做幻灯片,并发送到教师共享文件夹中,由教师展示给大家,并给予准确的评价。
搜寻你记忆中对秋天的印象,展开想象,写一二句诗赞美秋天。或者现在从网上搜索你喜欢的关于秋的诗句,制成幻灯片供大家欣赏,并能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利用教师提供的网站和媒体资源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库,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有个性特征的创作。从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诗歌给人带来的美好感觉,产生成就感和进一步再创作的欲望。
(九)、课外作业
1、搜集有关作者何其芳的资料,并制成卡片。
2、将自已创作的作品和搜集来的关于秋天的诗歌、散文制成一张小报。发到教师的邮箱内。
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
板书设计
一. 丰收图

二. 归渔图 喜爱、赞美之情

三. 思恋图 (共18张PPT)
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
春 风
夏 雨
秋 霜
冬 雪
一、知识与技能: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四.走近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五. 订正字词:
丁 丁
幽 谷
肥 硕
栖 息
归 泊
寥 阔
枯 涸
梦 寐
zhēng
yōu
shuò


liáo

liè
mèi
清 洌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七.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 )之情。
2、为什么说这首诗描绘的是乡村秋景图?
3、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每个小组选择一节喜欢的诗,请给它们命上有诗意的名字。
八.拓展延伸:
搜寻你记忆中对秋天的印象,展开想象,写一二句诗赞美秋天,或者现在把你从网上搜索到的你喜欢的关于秋的诗句,把你课下制作的幻灯片展示出来供大家欣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