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一中高三级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注: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西周末年,楚国自称“蛮夷”,如国君熊渠(前886—前877年在位)曰“我蛮夷也,
不与中国之号谥”。春秋后期,楚国以“华夏”自居,如前560年楚国公子子囊有“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华夏民族意识的形成 B.政治治理体系的转型
C.传统宗法观念的解体 D.文化交流融合的加强
2. 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鼎”,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向全社会
公布。不久后晋国赵鞅也“铸刑鼎”。而在此以前法律不公开,人们不知道他们触犯哪条
法律,也不能预测刑罚的轻重。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A.成文法在社会上得到了普及 B.礼乐制的教化功能日益加强
C.政治制度即将发生深刻变革 D.宗法制度的影响力日渐消亡
3. 有学者指出:“秦惠王在征服巴蜀之后设蜀郡并把大量秦国罪徒迁移到蜀郡。秦灭六国
之后,秦始皇把原来秦国的货币、度量衡等制度推广到全国,同时也把大量秦国罪徒迁移
到边远地区。”该学者意在说明秦始皇的移民措施
A.有利于各项统一政策的推行 B.有利于郡县制在地方的实施
C.有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有利于消弭区域间文化差异
4.下图为《通典·职官六》中关于御史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秦汉时期御史的设置
◎御史之名,周官有之,盖掌赞书而授法令 ◎战国时亦有御史,秦、赵渑池之会,各命书其事,又淳于髡谓齐王曰“御史在后”,则皆记事之职 ◎秦汉为纠察之任
A.进一步完备了中枢机构 B.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
C.促进了监察体系的完善 D.增强了古代制度的多变性
5. 秦汉以来中央行政体制的发展,其重要的特点是由“个人开府”的中枢制转变为“机构
组织化”的中枢制,从而使我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发展趋势
指的是
A.从世官制向察举制转变 B.从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
C.从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 D.从三省六部制向二府三司制转变
6. 在雅典,由公民中抽选的官员确定每年戏剧节所上演的剧目,并选定富有的雅典公民担
任戏剧制作人,并且表演的内容常常同城邦及其公民群体的利益密切相关。如阿里斯托芬
的《阿卡尼亚人》表达了雅典同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的战争状态。雅典的这种做法
A.强化城邦公民的主体意识 B.体现公民利益至上
C.推动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D.促进公民间的平等
7. 古希腊法律多为具体的行为规范,给后世并没有留下直接能适合于现代社会操作的法制,
但罗马法则以成熟的私法体系为主干,以法庭审判和法学家解释为基础,铸成了现代人难
以更改的法律理论基础。由此可见,罗马法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民主政治体制更为发达 B.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的紧密结合
C.公民能直接行使审判权 D.拥有行使独立司法权的职业法官
8. 18世纪以来,弹劾曾是英国议会掌握的重要监督方式。凡内阁阁员、各部大臣等高级官
员或议员职务上或非职务上的非法行为,均可构成议会的弹劾案。从1864年起,议会以
不信任投票程序代替了这种较为繁琐的监督形式。这一转变
A.提升了议会监督内阁的实效性 B.反映了国王游离于政权之外的象征性
C.体现了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 D.凸显了议会与内阁之间的相互制衡性
9. 美国前总统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写道“参议院将从作为政治上平等的团体的各
州得到权力;在参议院,各州根据平等的原则选派代表……就这点来说,政府是联邦政府,
不是全国性政府。”这说明美国参议院的设置
A.导致了权力的相对集中 B.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特点
C.违背了宪法设计的初衷 D.保障了各州权力的平等
10. 1877年5月,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根据宪法提前解散了共和派占优势的
众议院,但是在选举中,共和派再次获得了众议院多数席位。1879年,麦克马洪辞职。这
一现象表明
A.法国政治局势依然动荡 B.法国共和制得以巩固
C.法国共和派拥有绝对的权力 D.法国两党制最终形成
11. 世界近代民主运动中,英国采用和平的、改良的、渐进的方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法国以革命、战争和政变的方式最终形成“两院制加总统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与英国、
法国均不同,美国以其独特的条件建立起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政体。这表明
A.代议制是民主实现的唯一形式 B.民主的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C.美国的民主形式优于其他国家 D.总统制共和政体是民主主流
12. 《庚申夷氛纪略》是记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篇私家著述。所述清军将领僧格林沁在
京津保卫战中的“畏蕙”表现,曾经被学术界多次引用。但近年来经过越来越多的学者考
证,这一记载严重失实。由此可知
A.私家著述不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B.观点不一导致历史真相无法还原
C.史料考证对史学研究特别重要 D.第一手史料的价值高于二手史料
13. 1919年8月,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道:“辛亥革命让我们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
可以倒下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我们有话要说,有事要做,是无论何时
可以说可以做的。”该文所描述的现象表明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B.推动了民主思想的萌发
C.揭开了宪政民主序幕 D.增强了民众的政治意识
14. “过去我们就是由先生把着手学写字,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就是吃了先
生的亏……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之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
问题。”毛泽东在这段话中着重强调
A.共产国际的错误路线导致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挫折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由之路
C.遵义会议是中共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开始
D.中国革命应排除一切外来因素的影响
15. 陕甘宁边区工业包括属于边区工业骨干的公营工业,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私营工业,
建立在私有财产基础上的各阶层人民联合经营的合作社工业、私有个体手工业等,边区政
府均采取保护、扶持的政策。这反映边区政府政策
A.实践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B.适应了各阶级参加边区政府的愿望
C.奠定了敌后战场抗战的物质基础 D.形成了国营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
16. 大致来说,《共产党宣言》地域传播总的路线是:在伦敦面世,1848年后登陆欧洲大陆,开始在欧洲各国流传;之后,传播按两大主线进行,一路跨过大西洋传向美洲,一路传向俄国,再扩散到亚洲和非洲;最终,传遍了整个世界。由此可知,《共产党宣言》
A.在德国诞生 B.具有科学性 C.反映时代性 D.传播速度快
17. 在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共同纲领》草案时,许多代表建议在总纲中明确地
把社会主义前途规定出来。周恩来解释说,新民主主义一定要向社会主义发展,“这个前
途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但应该经过解释、宣传特别是实践证明给全国人民看。……
所以暂时不写出来,不是否定它,而是更加郑重地看待它。”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对民主党派缺乏诚意 B.对社会主义缺乏信心
C.看好新民主主义前途 D.重在以实践检验真理
18. 2014年中国十八届四中全会把编纂民法典作为重要的立法任务;此后立法机关逐步对
原有民法中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旧规则进行纠正,并补充必要的规则;2017年作为开篇
之作的民法总则获全国人大表决通过;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
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些举措
A.为社会主义民主初步建立奠定法律基础
B.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发展的需要
C.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D.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和法律化
19. 著名冷战史专家沈志华指出:“1950年初毛泽东访苏,迫使斯大林签订了新的中苏条
约,其结果是苏联将要失去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为了保持苏联在远东的战略目
标,斯大林必须实现对整个朝鲜半岛的控制,以替代在中国东北丧失的战略地位。于是,
莫斯科决定积极支持北朝鲜发动突击战,迅速统一朝鲜半岛。”从中可以得出的最合理的
结论是
A.苏联和北朝鲜合伙阴谋发动了朝鲜战争
B.“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导致朝鲜战争爆发
C.新中国的对苏外交政策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D.毛泽东个人的政治决断力征服了斯大林
20. 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不同时期与美、苏关系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
A.国际环境影响中国外交 B.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美国长期敌视中国发展 D.中苏关系破裂后未修复
21.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评价美国某项举措的动机时说,它是“我们作为人类的
职责”,但从来没有认为它“主要是国家的私利”。苏联的批评家和西方的观察者则认为美
国“戏剧性地诠释了私利……的不同含义”。“某些举措”是指美国
A.倡议建立联合国 B.提出杜鲁门主义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建立北约组织
22. 下图所示漫画《打破他的梦想》是苏联漫画家叶菲莫夫于1951年创作的,画中人物为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该漫画反映出
A.苏联在战争中占据上风 B.美国在战争中遭受重创
C.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劣势 D.世界笼罩着核战争阴云
23. 1960年,美国政府警告日本政府在进口苏联廉价石油时不能损害美国石油公司的利益,
并要求限制缔结对苏出口油轮的新约。日本政府得知丹麦、荷兰、挪威等国均消极对待美
国政府的提议后,决定抵制美国政府的要求。此事反映出
A.美国失去了对北约的控制 B.“冷战”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C.日本摆脱了对美国的依赖 D.国家利益与集团安全的矛盾
24. 伊拉克战争(2003.3.20—2011.12.18)之后,美国不得不与其他大国建立或者致
力于建立名目繁多的战略伙伴关系,借助其他大国解决诸如反恐、防核扩散之类的重大问
题,其单边主义已从独霸型转变为主导型。这反映出
A.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 B.美国和平外交取得了成功
C.美国已放弃了单边主义政策 D.世界对全球化问题的重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25、26为必做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共37分;27、28、29为选做题,共15分。注: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一)必做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之上,形成了家国合一的宗法伦理。中国法紧随宗族制成为道德执行工具,维护宗法等级是中华法系特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法家产生,法家“缘法而治”本质是权力本位;其典型观点“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立法集于君主,不承认民众权利。中国古代权力观念发达,所谓法,一是刑法,二是官僚机构组织法,形成了异常发达的以公法为主的法律体系。法家强调“尊卑贵贱皆从法”,但在实践上,只对被统治者有威慑力,法治作为德治补充,为人治服务,这是中国法落后、缺乏法治精神的真正原因。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依法治国”》
材料二 在罗马早期社会中,商品经济孕育着自由、平等观念。个人意识使罗马公民在人与人,人与城邦之间表现为契约关系,使法律摆脱了宗教和道德的束缚,成为独立系统。古罗马法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罗马人把法治视为至高无上的信念和自然理性,注重法律的正义性和公正性。罗马以权利为本位的法治建设,把私人权利看作国家权利的最高准则,使私法成为罗马法的灵魂和精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成为国家运行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体现在罗马各个角落,共和国的法治精神成为西方法律的渊源。
——摘编自《古罗马共和国的“法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古罗马法治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和古罗马法治不同特点的原因。(1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作为联合国发起国之一,英国在联合国的创建过程中精心准备并形成其联合国方案,且在1944年正式提交联合国筹备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英国的联合国方案最大特点是基于丘吉尔的坚持:联合国应该带有某种区域性特征,最好是按照不同区域分别建立区域性委员会,管理与之相关的地区事务;退而言之,还可以在各区域委员会之上设置世界理事会,体现对于全球事务的关注。然而,英国最终放弃了其对于联合国的最初设计,转而接纳美国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方案。1945年,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举行,全体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及作为“宪章之构成部分”的国际法院公约。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
——摘编自刘晓莉《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英国方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方案的实质并指出其未被采纳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联合国创建中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影响。(7分)
(二)选做部分:请从下列3道试题中选做一道题,多做试题按所答第一题给分。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79 ~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进程(摘要)
时间 名称 备注
1979年 《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第一份明确提出医院经济的文件。该《意见》提出,医院试点方案与国企改革“放权让利”有一定相似性。
1981年 《关于解决医院赔本问题的报告》 建议实行价格改革,对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按不包括工资的成本收费,增加的开支由地方财政和企业单位负担;对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费标准可以保持不变。
《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修改稿)》 进一步扩大医院财务管理自主权,调动医院职工积极性。
1984年 《关于贯彻财政部“关于控制行政事业经费和企业管理费开支的通知”的意见》 卫生部从官方层面认可了承包制的做法,将“打破大锅饭”的改革意向写入了正式文件,特别指出“奖金发放要克服平均主义”。
1988年 《关于部属医院试行承包责任制的意见(试行)》 在坚持全民所有制基础上参照两权分离原则,以承包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医院的责权利关系。
——摘编自昝馨《历史的往复:1978~1992年的中国公立医院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1979 ~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举措和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9 ~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背景。(9分)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9分)
2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
(
2
)答案
选择题:
1-5 DCABB 6-10 ABADB 11-15 BCDBA 16-20 CDBCA 21-24 CBDA
非选择题:
必做题:
(1)中国:以权力为本位;公法为主、异常发达;法律只对被统治者有威慑力;作为德治补充,为人
治服务;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罗马:以权利为本位;重视私人权利和私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为治国基本方略和基本准则;维护公民权利。(12分)
中国: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分散性,需要加强国家的控制力;受中国家国同构的宗族宗法观念影响,
法律维护封建宗法等级秩序和君主统治服务;中国古代人治社会,权力观念发达,更多多关注国家权力立法;长期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思想,提倡以德治国,法治处于从属地位。
罗马:商品经济孕育着自由、平等观念,形成人人平等的思想基础;个人意识之上建立的契约关系,使法律摆脱了宗教和道德的束缚;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一定程度上在立法上限制了贵族特权;公民是罗马社会政治的主体,维护公民权利是法律的主要任务。(13分)
(1)实质:争取战后主导欧洲事务,以维护国家利益。(2分,言之成理即可)原因:经过二战,英国
实力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大国维护战后世界秩序,加强国际合作的需要。(3分,每点1分,3点3分,言之成理即可)
作用:处于主导地位。(1分,言之成理即可)影响:推动了联合国的成立;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影响;使联合国成为战后初期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6分,言之成理即可)
选做题:
27.(1)措施:(4分)①放权让利(扩大自主权);②双轨制。
特点:仿效国企改革(或政府主导,立法保障,内容详尽、广泛,注意民生,逐渐完善)。(2分)
(2)背景: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分);②简政放权,按经济活动规律办事等举措出台(3分);③公立医院存在需要改革的问题。(3分)
28.(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6分)
(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9分)
29.(1)原因: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9分)
(2)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