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

文档属性

名称 桂林山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09 10:02:29

文档简介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是“祖国山水风光”主题下的一篇精读课文。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
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习语言表达的特点,模仿课文例段,仿写句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感受桂林山水的特点,促使学生入境动情地朗读表达”是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是教学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
1.直观教学法。
2.朗读感悟法。
3.类比迁移法。
五、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课文配音的桂林山水风光片,各种形态的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绿水青山、迷蒙云雾,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流连忘返的。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桂林去走一走,看一看。
2、板书课题。师:看到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3、播放多媒体课件,整体感受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
(二)、初读课文,落实基础
1、出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字词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检查。
(2)重点指导“澜”的读音和书写。
(3)整体复习生字新词。
(三)精读课文,品词赏句(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提出要求:
①圈出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③品一品,谈谈你的感受。
(2)穿插交流: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课件句子变化,你读一读感觉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4)句式训练,举一反三,提升感悟
(5)教师范读,学生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6)出示静、清绿的漓江水图片,让孩子在语言、情景中朗读渐入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7)出示整个小节,配上美景、音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
(四)自读感悟,交流体验。
出示第三自然段:
1、自学第三自然段。
2、交流体会, 桂林山有什么特点?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3、互相交流: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
看课件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出示图片,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出示第四自然段:
1、师: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2、自读段落,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
3、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a.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b.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平,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4、引导边读边想象描述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五)情感升华,拓展积累
1、课件出示全文,配音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2、拓展积累:
(1)出示了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和袁鹰的《浓碧》,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2)仿照2.3自然段,写一段话介绍一处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特点。
七、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总述: 甲 天 下
水:静、清、绿
分述:
山:奇、秀、险
总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共27张PPT)
桂林山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景物以及学习如何描绘具体景物的”能力。
课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尤其是作者细致观察和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更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品读积累优美词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读中入景,读中悟情,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特点,促使学生入境动情地朗读表达。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学习作者表达方法。
教 法与学法:
1、直观教学法。
2、朗读感悟法。
3、类比迁移法。
教学过程
2、初读课文,落实基础。
4、自读感悟,交流体验。
3、精读课文,品词赏句 。
5、提升情感,拓展运用。
1、情境激趣,引入新课。
2、桂林山水
波澜壮阔 无瑕 攀登
峰峦雄伟 泰山 骆驼
奇峰罗列 危峰兀立
连绵不断 屏障

澜 斓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lán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漓江的水真静,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你发现句子有什么变化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你发现句子有什么变化
教室真静啊,静得 。
校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 。
考考你: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和袁鹰的《浓碧》,思考:与课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仿照2、3自然段,写一段话介绍一处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特点。
2、桂林山水
总: 甲 天 下
水:静、清、绿
分:
山:奇、秀、险
总: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