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7 15:37:15

文档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1·河池)林则徐曾上奏道光帝:“窃臣等钦遵谕旨,将夷船缴到烟土二万余箱,在粤销毁。”与这奏书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虎门销烟 B. 金田起义 C. 义和团运动 D. 武昌起义
【答案】 A
【考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A.据所学知识,题干材料中的“窃臣等钦遵谕旨,将夷船缴到烟土二万余箱,在粤销毁”可知,材料叙述的事件是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故选项A符合题意;
B.金田起义,不符合题意;
C.义和团运动,不符合题意;
D.武昌起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细心题干材料,这是文言文,只要读懂材料含义,再进行理解,就可以顺利回答。
2.(2021·眉山)为了寻找查禁鸦片的国际法律依据,林则徐请人翻译了《各国律例》,了解外国对走私与偷渡的处理办法,从而使查禁鸦片“人即正法,货尽入官”有理有据。由此可见林则徐的做法( )
A. 适应了对外交涉需要
B. 丰富了中国法学内容
C. 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
D. 打击了国际贩毒集团
【答案】 A
【考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A.据题干信息“为了寻找查禁鸦片的国际法律依据”“从而使查禁鸦片“人即正法,货尽入官”有理有据”可知,在清政府综合国力的衰微的历史背景下,林则徐通过寻找查禁鸦片的国际法律依据让虎门禁烟有理有据,适应了对外交涉需要,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丰富了中国法学内容,不符合题意;
C.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不符合题意;
D.打击了国际贩毒集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理解这种做法带来的影响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3.(2021·邓州一模)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不能离开这个背景来考虑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近代以后与以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
A.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C. 清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D.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 D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近代中国与古代中国最大的不同在于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即这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我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后在我国国内发生的变化,即是西方列强侵略带来的影响,也不属于最大的不同,A项错误;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是在19世纪60年代后,而近代以后与以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在社会性质方面的不同,B项错误;
清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是西方列强带来的影响,而近代以后与以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在社会性质方面的不同,即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点。
4.(2021·平泉一模)在一份条约中有如下内容:“……以上三条酌定银数共二千一百万元,应如何分期交清,开列于左:……自壬寅年(道光22年,注:道光1年为1821年)起至乙巳年(道 光25年)止,四年共交银二千一百万元”,上述条款出自( )
A. 《南京条约》 B. 《虎门条约》 C. 《望厦条约》 D. 《黄埔条约》
【答案】 A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由材料“自壬寅年(道光22年,注:道光1年为1821年)起至乙巳年(道光25年)止,四年共交银二千一百万元”可知,这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南京条约》的内容有: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议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交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A符合题意;
BCD项条约与“二千一百万元”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南京条约》,解题的关键是“耆英等与英将濮鼎查”“仪凤门外静海寺,同签条约,先予六百万,馀分三年给”等信息。
5.(2021·莘县二模)历史学家茅海建在评价鸦片战争后的社会状况时说:“从短期上讲,负面作用大于正面效应,而从长期来看,负面作用在不断退隐,正面效应在逐渐生长。”材料中的“正面效应在逐渐生长”主要是指( )
A. 社会性质的改变 B.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学习西方近代文明逐渐深入 D. 中国社会日益落后
【答案】 C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 社会性质的改变 ,不符合题意;
B.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不符合题意;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即正面效应是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中国社会日益落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注意理解,这类知识点,不要死记硬背,就是要注意理解。
6.(2021·青岛一模)1834年,英国官员要求直接与清朝官员接洽通商遭拒绝,双方发生冲突,英国兵舰袭击清军炮台,中国军民则包围广州城外英商住处。事后,许多英国商人联名上书英王,要求派一支“有充分规模的武装力量,直接与中国政府交涉”,以求取更多的通商特权。伦敦、曼彻斯特等地的资本家团体也频繁发出战争叫嚣,催促英国政府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由此可见,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拒绝与英国政府直接接洽 B. 英国兵舰袭击清军炮台
C. 英国谋求中国市场的企图受阻 D. 清政府采取了严厉的禁烟措施
【答案】 C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 清政府拒绝与英国政府直接接洽 ,不符合题意;
B. 英国兵舰袭击清军炮台 ,不符合题意;
C.依据“1834年,英国官员要求直接与清朝官员接洽通商遭拒绝,双方发生冲突”“许多英国商人联名上书英王……以求取更多的通商特权”可知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英国官员和商人都处心积虑希望打开中国市场,由此可见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英国谋求中国市场的企图受阻,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清政府采取了严厉的禁烟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2021·兰陵一模)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三元里人民抗英,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浴血八年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等,这些爱国壮举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中( )
A.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D. 同仇敌忾,抗御外辱
【答案】 D
【考点】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义和团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不符合题意;
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不符合题意;
C.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不符合题意;
D.根据材料“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三元里人民抗英,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浴血八年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爱国壮举都反映外来侵略,体现了同仇敌忾,抗御外辱,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回答。
8.(2021·桥西一模)“如果不是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可见英国政府发动这场战争更深层的意图是( )
A. 建立同清政府平等的贸易伙伴关系 B. 用武力扫除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
C. 将本国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D. 变中国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答案】 D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 建立同清政府平等的贸易伙伴关系 ,不符合题意;
B. 用武力扫除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 ,不符合题意;
C. 将本国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不符合题意;
D.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英国政府为保护鸦片走私,借口中国禁烟,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据“如果不是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可见,英国政府发动这场战争更深层的意图是变中国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来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理解回答。
9.(2021九下·高州月考)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这段材料中所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B.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C.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 C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可知,涉及的条约是《南京条约》。英国政府为保护鸦片走私,借口中国禁烟,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2年8月,英国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偿英国2100万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资本主义的漩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 C 项符合题 意;
A 项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
B 项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
D 项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鸦片战争失败后,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2020八上·长春月考)1843年中英签订的《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附件,英国获取的权益包括: ( )
①领事裁判权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
③赔款2100万元 ④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 D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赔款2100万元属于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故含有③的ABC不合题意;
1843年中英签订的《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附件,英国获取的权益包括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力,①②④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虎门条约》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排列组合题,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
11.(2020八上·滨州月考)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下不属于三个条约对中国的共同影响的是( )
A. 巨额赔款,加重民众的经济负担 B. 涉及海关和关税主权
C. 开埠通商,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 D. 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答案】 B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项巨额赔款,加重民众的经济负担属于三个条约对中国的共同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都要求巨额赔款,加重了民众的经济负担,不符合题意;
B项涉及海关和关税主权不属于三个条约对中国的共同影响,《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对华的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由中国和英国协商。这破坏了海关和关税主权。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不涉及这一点,符合题意;
C项开埠通商,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属于三个条约对中国的共同影响,三个条约都包含开埠通商,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不符合题意;
D项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属于三个条约对中国的共同影响,《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的不平等条约,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12.(2020八上·蚌埠月考)鸦片战争后,美、法以利益均沾为由,乘机要求取得英国在战争后所得到的全部特权,强迫清政府签订了( )
A. 《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
B. 《南京条约》和《望厦条约》
C.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D. 《虎门条约》和《黄埔条约》
【答案】 C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通过条约,美国、法国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C正确;
《南京条约》是中英签订的,AB排除;
《虎门条约》是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D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的签订。解答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理解和识记相关史实才是答题的关键。
二、材料分析题
13.(2021九下·南阳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9年8月初,广东禁烟的消息传到了英国,英国商业资产阶级及鸦片贸易集团立刻发出一片战争喧嚣。他们纷纷致书英国政府,狂妄叫嚷:“中国方面的无理举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在不列颠现在极应以武力方式向中国要求‘恢复名誉’了。”
材料二:英国人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一千五百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材料三: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盅了中国必演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
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中国方面的无理举动”指的是什么?大不列颠为“恢复名誉”以武力方式对中国发动了什么战争?
(2)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赞扬了驻防旗兵的什么精神?他认为中国军队所进行的抵抗具有什么性质?
(3)材料三中“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你如何理解?材料三认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 (1)1839年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
(2)抗击英国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强烈的爱国精神;反侵略性或正义性。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近代化。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等等。
【考点】林则徐禁烟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大不列颠为“恢复名誉”以武力方式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2)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中中国军队的斗争精神。分析材料二“ 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一千五百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 ” 可知, 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赞扬了驻防旗兵的抗击英国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强烈的爱国精神;中国军队所进行的抵抗具有反侵略性或正义性。
(3)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性的鸦片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和关税主权,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4)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给我们的启示。开放性试题,紧扣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 1839年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
(2) 抗击英国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强烈的爱国精神;反侵略性或正义性。
(3)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近代化。
(4)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等等。
【点评】这是一道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专题。内容涉及了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启示等基础知识。这样的专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人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材料二: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赞扬了“驻防旗兵”的什么精神?他认为中国军队所进行的抵抗具有什么性质?
(2)“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主要是由中国皇帝所实行的哪一政策造成的?这种状态是怎样被打破的?
(3)结合当时的世界发展形势,说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新鲜空气”比喻的是什么。“隔绝状态”被打破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1)精神:勇敢和锐气(或殊死奋战)。性质:反侵略战争。
(2)政策:闭关锁国。打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
(3)比喻:西方思想文化。变化: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 ”,可以看出, 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赞扬了“驻防旗兵”的勇敢和锐气(或殊死奋战);依据材料一信息“ 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 ”,可以看出,恩格斯把英国人看做侵略者,这就是说 他认为中国军队所进行的抵抗具有反侵略战争性质;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主要是由中国皇帝所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闭关锁国政策是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后被打破的;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马克思这句话中的“新鲜空气”比喻的是西方的思想文化;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答案为:(1) 精神:勇敢和锐气(或殊死奋战)。性质:反侵略战争。
(2) 政策:闭关锁国。打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
(3) 比喻:西方思想文化。变化: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不要死记硬背;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5.(2020八上·乾安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应召进京,向皇帝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1838 年底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年6月3日起,他将英、美等国商贩缴出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20多天中,共销毁鸦片110多万千克。
材料二:他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海军将领之一,1887 年任致远舰管带。1894 年 9月,因致远舰受伤,弹药用尽,难以继续战斗,他下令撞向日舰“吉野号”,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材料反映了他在1839年的哪一壮举?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牺牲在哪次战役中?相关的战争是什么?
(3)从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学习哪些精神?。
【答案】 (1)林则徐;虎门销烟。
(2)邓世昌。黄海海战。甲午中日战争
(3)爱国精神,抗争精神等。
【考点】林则徐禁烟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虎门销烟的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
(2)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牺牲。黄海战役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一场重要战役。
(3)本题考查爱国志士体现出的精神。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林则徐和邓世昌的身上我国可以看出他们热爱祖国、不断抗争、为国奉献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林则徐;虎门销烟。
(2)邓世昌。黄海海战。甲午中日战争
(3)爱国精神,抗争精神等。
【点评】本题考查虎门销烟、甲午中日战争等知识。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即可作答。
1 / 1(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1·河池)林则徐曾上奏道光帝:“窃臣等钦遵谕旨,将夷船缴到烟土二万余箱,在粤销毁。”与这奏书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虎门销烟 B. 金田起义 C. 义和团运动 D. 武昌起义
2.(2021·眉山)为了寻找查禁鸦片的国际法律依据,林则徐请人翻译了《各国律例》,了解外国对走私与偷渡的处理办法,从而使查禁鸦片“人即正法,货尽入官”有理有据。由此可见林则徐的做法( )
A. 适应了对外交涉需要
B. 丰富了中国法学内容
C. 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
D. 打击了国际贩毒集团
3.(2021·邓州一模)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不能离开这个背景来考虑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近代以后与以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
A.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C. 清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D.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2021·平泉一模)在一份条约中有如下内容:“……以上三条酌定银数共二千一百万元,应如何分期交清,开列于左:……自壬寅年(道光22年,注:道光1年为1821年)起至乙巳年(道 光25年)止,四年共交银二千一百万元”,上述条款出自( )
A. 《南京条约》 B. 《虎门条约》 C. 《望厦条约》 D. 《黄埔条约》
5.(2021·莘县二模)历史学家茅海建在评价鸦片战争后的社会状况时说:“从短期上讲,负面作用大于正面效应,而从长期来看,负面作用在不断退隐,正面效应在逐渐生长。”材料中的“正面效应在逐渐生长”主要是指( )
A. 社会性质的改变 B.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学习西方近代文明逐渐深入 D. 中国社会日益落后
6.(2021·青岛一模)1834年,英国官员要求直接与清朝官员接洽通商遭拒绝,双方发生冲突,英国兵舰袭击清军炮台,中国军民则包围广州城外英商住处。事后,许多英国商人联名上书英王,要求派一支“有充分规模的武装力量,直接与中国政府交涉”,以求取更多的通商特权。伦敦、曼彻斯特等地的资本家团体也频繁发出战争叫嚣,催促英国政府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由此可见,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拒绝与英国政府直接接洽 B. 英国兵舰袭击清军炮台
C. 英国谋求中国市场的企图受阻 D. 清政府采取了严厉的禁烟措施
7.(2021·兰陵一模)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三元里人民抗英,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浴血八年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等,这些爱国壮举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中( )
A.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D. 同仇敌忾,抗御外辱
8.(2021·桥西一模)“如果不是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可见英国政府发动这场战争更深层的意图是( )
A. 建立同清政府平等的贸易伙伴关系 B. 用武力扫除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
C. 将本国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D. 变中国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9.(2021九下·高州月考)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这段材料中所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B.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C.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10.(2020八上·长春月考)1843年中英签订的《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附件,英国获取的权益包括: ( )
①领事裁判权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
③赔款2100万元 ④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1.(2020八上·滨州月考)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下不属于三个条约对中国的共同影响的是( )
A. 巨额赔款,加重民众的经济负担 B. 涉及海关和关税主权
C. 开埠通商,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 D. 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12.(2020八上·蚌埠月考)鸦片战争后,美、法以利益均沾为由,乘机要求取得英国在战争后所得到的全部特权,强迫清政府签订了( )
A. 《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
B. 《南京条约》和《望厦条约》
C.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D. 《虎门条约》和《黄埔条约》
二、材料分析题
13.(2021九下·南阳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9年8月初,广东禁烟的消息传到了英国,英国商业资产阶级及鸦片贸易集团立刻发出一片战争喧嚣。他们纷纷致书英国政府,狂妄叫嚷:“中国方面的无理举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在不列颠现在极应以武力方式向中国要求‘恢复名誉’了。”
材料二:英国人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一千五百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材料三: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盅了中国必演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
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中国方面的无理举动”指的是什么?大不列颠为“恢复名誉”以武力方式对中国发动了什么战争?
(2)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赞扬了驻防旗兵的什么精神?他认为中国军队所进行的抵抗具有什么性质?
(3)材料三中“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你如何理解?材料三认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人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材料二: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赞扬了“驻防旗兵”的什么精神?他认为中国军队所进行的抵抗具有什么性质?
(2)“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主要是由中国皇帝所实行的哪一政策造成的?这种状态是怎样被打破的?
(3)结合当时的世界发展形势,说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新鲜空气”比喻的是什么。“隔绝状态”被打破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5.(2020八上·乾安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应召进京,向皇帝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1838 年底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年6月3日起,他将英、美等国商贩缴出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20多天中,共销毁鸦片110多万千克。
材料二:他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海军将领之一,1887 年任致远舰管带。1894 年 9月,因致远舰受伤,弹药用尽,难以继续战斗,他下令撞向日舰“吉野号”,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材料反映了他在1839年的哪一壮举?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牺牲在哪次战役中?相关的战争是什么?
(3)从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学习哪些精神?。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考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A.据所学知识,题干材料中的“窃臣等钦遵谕旨,将夷船缴到烟土二万余箱,在粤销毁”可知,材料叙述的事件是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故选项A符合题意;
B.金田起义,不符合题意;
C.义和团运动,不符合题意;
D.武昌起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细心题干材料,这是文言文,只要读懂材料含义,再进行理解,就可以顺利回答。
2.【答案】 A
【考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A.据题干信息“为了寻找查禁鸦片的国际法律依据”“从而使查禁鸦片“人即正法,货尽入官”有理有据”可知,在清政府综合国力的衰微的历史背景下,林则徐通过寻找查禁鸦片的国际法律依据让虎门禁烟有理有据,适应了对外交涉需要,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丰富了中国法学内容,不符合题意;
C.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不符合题意;
D.打击了国际贩毒集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理解这种做法带来的影响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3.【答案】 D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近代中国与古代中国最大的不同在于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即这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我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后在我国国内发生的变化,即是西方列强侵略带来的影响,也不属于最大的不同,A项错误;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是在19世纪60年代后,而近代以后与以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在社会性质方面的不同,B项错误;
清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是西方列强带来的影响,而近代以后与以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在社会性质方面的不同,即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点。
4.【答案】 A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由材料“自壬寅年(道光22年,注:道光1年为1821年)起至乙巳年(道光25年)止,四年共交银二千一百万元”可知,这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南京条约》的内容有: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议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交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A符合题意;
BCD项条约与“二千一百万元”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南京条约》,解题的关键是“耆英等与英将濮鼎查”“仪凤门外静海寺,同签条约,先予六百万,馀分三年给”等信息。
5.【答案】 C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 社会性质的改变 ,不符合题意;
B.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不符合题意;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即正面效应是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中国社会日益落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注意理解,这类知识点,不要死记硬背,就是要注意理解。
6.【答案】 C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 清政府拒绝与英国政府直接接洽 ,不符合题意;
B. 英国兵舰袭击清军炮台 ,不符合题意;
C.依据“1834年,英国官员要求直接与清朝官员接洽通商遭拒绝,双方发生冲突”“许多英国商人联名上书英王……以求取更多的通商特权”可知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英国官员和商人都处心积虑希望打开中国市场,由此可见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英国谋求中国市场的企图受阻,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清政府采取了严厉的禁烟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答案】 D
【考点】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义和团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不符合题意;
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不符合题意;
C.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不符合题意;
D.根据材料“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三元里人民抗英,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浴血八年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爱国壮举都反映外来侵略,体现了同仇敌忾,抗御外辱,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回答。
8.【答案】 D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 建立同清政府平等的贸易伙伴关系 ,不符合题意;
B. 用武力扫除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 ,不符合题意;
C. 将本国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不符合题意;
D.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英国政府为保护鸦片走私,借口中国禁烟,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据“如果不是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可见,英国政府发动这场战争更深层的意图是变中国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来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理解回答。
9.【答案】 C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可知,涉及的条约是《南京条约》。英国政府为保护鸦片走私,借口中国禁烟,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2年8月,英国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偿英国2100万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资本主义的漩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 C 项符合题 意;
A 项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
B 项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
D 项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鸦片战争失败后,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答案】 D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赔款2100万元属于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故含有③的ABC不合题意;
1843年中英签订的《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附件,英国获取的权益包括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力,①②④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虎门条约》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排列组合题,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
11.【答案】 B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项巨额赔款,加重民众的经济负担属于三个条约对中国的共同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都要求巨额赔款,加重了民众的经济负担,不符合题意;
B项涉及海关和关税主权不属于三个条约对中国的共同影响,《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对华的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由中国和英国协商。这破坏了海关和关税主权。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不涉及这一点,符合题意;
C项开埠通商,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属于三个条约对中国的共同影响,三个条约都包含开埠通商,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不符合题意;
D项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属于三个条约对中国的共同影响,《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的不平等条约,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12.【答案】 C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通过条约,美国、法国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C正确;
《南京条约》是中英签订的,AB排除;
《虎门条约》是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D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的签订。解答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理解和识记相关史实才是答题的关键。
二、材料分析题
13.【答案】 (1)1839年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
(2)抗击英国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强烈的爱国精神;反侵略性或正义性。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近代化。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等等。
【考点】林则徐禁烟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大不列颠为“恢复名誉”以武力方式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2)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中中国军队的斗争精神。分析材料二“ 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一千五百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 ” 可知, 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赞扬了驻防旗兵的抗击英国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强烈的爱国精神;中国军队所进行的抵抗具有反侵略性或正义性。
(3)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性的鸦片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和关税主权,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4)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给我们的启示。开放性试题,紧扣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 1839年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
(2) 抗击英国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强烈的爱国精神;反侵略性或正义性。
(3)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近代化。
(4)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等等。
【点评】这是一道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专题。内容涉及了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启示等基础知识。这样的专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
14.【答案】 (1)精神:勇敢和锐气(或殊死奋战)。性质:反侵略战争。
(2)政策:闭关锁国。打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
(3)比喻:西方思想文化。变化: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 ”,可以看出, 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赞扬了“驻防旗兵”的勇敢和锐气(或殊死奋战);依据材料一信息“ 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 ”,可以看出,恩格斯把英国人看做侵略者,这就是说 他认为中国军队所进行的抵抗具有反侵略战争性质;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主要是由中国皇帝所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闭关锁国政策是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后被打破的;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马克思这句话中的“新鲜空气”比喻的是西方的思想文化;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答案为:(1) 精神:勇敢和锐气(或殊死奋战)。性质:反侵略战争。
(2) 政策:闭关锁国。打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
(3) 比喻:西方思想文化。变化: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不要死记硬背;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5.【答案】 (1)林则徐;虎门销烟。
(2)邓世昌。黄海海战。甲午中日战争
(3)爱国精神,抗争精神等。
【考点】林则徐禁烟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虎门销烟的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
(2)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牺牲。黄海战役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一场重要战役。
(3)本题考查爱国志士体现出的精神。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林则徐和邓世昌的身上我国可以看出他们热爱祖国、不断抗争、为国奉献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林则徐;虎门销烟。
(2)邓世昌。黄海海战。甲午中日战争
(3)爱国精神,抗争精神等。
【点评】本题考查虎门销烟、甲午中日战争等知识。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即可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