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试卷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19·浙江)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因此率诸侯为杞筑城。郑国大夫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这个事实表明,当时的社会舆论依然十分重视( )
A.宗法关系 B.以法治国 C.爱惜民力 D.等级关系
2.(2019·全国Ⅲ卷)“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3.(2019高二下·黄石期末)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一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这一局面是因为( )
A.宗法制度的衰落 B.贵族统治的完善
C.血缘政治的打破 D.分封制度的推行
4.(2019高二下·杭州期末)有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护甥舅之亲,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这一观点反映中国早期国家制度( )
A.血缘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结合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结构 D.最高统治集团权力趋向集中
5.(2021·全国乙卷)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6.(2021·广东)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7.(2021·湖南)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
8.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
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9.(2019高二下·蕉岭月考)“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个坚强的同盟团体。”此材料旨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建立集体统治
B.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C.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影响
D.分封制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
10.(2021高二下·射洪月考)有学者指出,西周大学(国学的一部分)不仅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同时又是贵族成员集体行礼、集会、聚餐、练武、奏乐之处,并且兼有礼堂、会议室、俱乐部、运动场和学校的性质,是贵族公共活动的场所。材料反映了西周的大学( )
A.存在着官师不分的现象 B.容易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
C.是官员培训的专门机构 D.具有为政治服务的职能
11.(2021高二下·辽宁月考)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这表明当时( )
A.分封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B.宗法体系瓦解
C.传统隶属关系完全消亡 D.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12.(2021高一下·九台月考)考古界把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这段时期称为石器时代,又把石器时代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13.(2021高二下·西宁开学考)中国青铜时代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礼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
——据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
材料二 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材料三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文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晋平公为母族筑城,违背了宗法制中的父系大家长制,因此遭到诸侯的背弃,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舆论还是十分重视宗法关系的,A正确;
B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周时期的宗法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但宗法观念延续下来,对后世影响深远,材料中的现象就是宗法关系的反映。
2.【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可知强调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强调的是选贤任能,与血缘关系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的出现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加强的产物,C选项排除。
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廉,与血缘关系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宗法制的准确把握,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3.【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一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周王打破商朝的方国血缘界限,建立了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这就是分封制的推行,D正确;
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度的衰落,A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世袭特权,因此B错误;
分封制度与血缘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说“血缘政治的打破”不准确,C错误。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侧重了对分封制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史料中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西周分封制的史实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4.【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根据史料“天子 即天下之大宗, 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护甥舅之亲,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可知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将国与家结合起来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故C项正确。
根据和史料同姓诸侯与天子的关系及异姓诸侯通过婚姻则可知此时的政治依然以血缘政治为主;故排除A项。
材料并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B项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并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相关知识,根据史料中所给的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便可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5.【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 由材料可知,到春秋时期,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故D符合题意;
A项土地国有制度并未被废除,故A不符合题意;
B项春秋时期,分封体制遭到破坏,故B不符合题意;
C项是表象,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本题为中档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 A项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属于中原地区,故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不能体现各诸侯国维护周礼,故B不符合题意;
C项西周时期宗法制度没有分崩离析,故C不符合题意;
D项根据题干可知,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和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出土了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体现了南方文化对北方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因此,这说明西周时期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时期南北文化交流的内容,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7.【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 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天子权威不断弱化,故A不符合题意;
B项中国古代天道观一直存在,“颂天”“疑天”“骂天”“不理天”都是天道观,不能体现持续衰落,故B不符合题意;
C项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对“天”的态度由颂天、疑天、骂天到不理天,体现了人文意识逐渐增强,故C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性论,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先秦时期的人文意识。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8.【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材料叙述了不同学者对《夏小正》内容和成书时间的认识,并未强调争论过大,故A项错误;由材料“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可知不同的研究视角会影响历史认识,故B项正确;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故C项错误;
历史认识和年代久远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重要作用和研究角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传播了周文化,形成了文化共同体及大一统观念,所以对后世的统一国家的建立产生了影响,C符合题意;
ABD不符合材料中的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分封制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分封制的实施传播了周文化,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形成,所以对于后世建立的统一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0.【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西周大学不仅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又是贵族公共活动的场所”,这说明大学的多种社会功能,但集中一点是贵族公共活动之地,具有为政治服务的职能,D符合题意;
A项据材料可知,大学是贵族公共活动的场所,且当时的西周是贵族政治,故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体现的是就是社会阶层分化的表现,这种表现与西周大学无关,B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体现的是“西周大学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而不是官员”,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生可结合材料“西周大学不仅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又是贵族公共活动的场所”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1.【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 材料体现的是地方诸侯和周王兵戎相见,说明诸侯不在履行分封制下的权力和义务关系,分封制走向崩溃,A符合题意;
B宗法血缘关系影响深远,B不符合题意;
C说法过于绝对,C不符合题意;
D说法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封制,关键信息是“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西周末年,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12.【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据材料“青铜器”“石器”及所学可知,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是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C项符合题意;
A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并非“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A项不符合题意;
B项“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与贫富分化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项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不是“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史的阶段特征,要求学生结合石器时代的划分标准和特点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石器时代的划分的标准,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3.【答案】(1)原因: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权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
(2)特点: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3)文字:商——甲骨文;西周——金文。
历史价值: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一“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仪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有: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能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
(2)依据材料二“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等可知特点有: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等可知文字有:商:甲骨文西周:金文。历史价值。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等考查文字的演变、文学价值、史料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故答案为:
(1)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能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
(2)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3) 文字:商——甲骨文;西周——金文。历史价值: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点评】 (1)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一“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等可以得出结论。
(2)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特点。依据材料二“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等可以得出结论。
(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字演变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三“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1 / 1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试卷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19·浙江)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因此率诸侯为杞筑城。郑国大夫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这个事实表明,当时的社会舆论依然十分重视( )
A.宗法关系 B.以法治国 C.爱惜民力 D.等级关系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晋平公为母族筑城,违背了宗法制中的父系大家长制,因此遭到诸侯的背弃,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舆论还是十分重视宗法关系的,A正确;
B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周时期的宗法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但宗法观念延续下来,对后世影响深远,材料中的现象就是宗法关系的反映。
2.(2019·全国Ⅲ卷)“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可知强调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强调的是选贤任能,与血缘关系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的出现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加强的产物,C选项排除。
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廉,与血缘关系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宗法制的准确把握,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3.(2019高二下·黄石期末)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一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这一局面是因为( )
A.宗法制度的衰落 B.贵族统治的完善
C.血缘政治的打破 D.分封制度的推行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一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周王打破商朝的方国血缘界限,建立了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这就是分封制的推行,D正确;
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度的衰落,A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世袭特权,因此B错误;
分封制度与血缘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说“血缘政治的打破”不准确,C错误。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侧重了对分封制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史料中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西周分封制的史实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4.(2019高二下·杭州期末)有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护甥舅之亲,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这一观点反映中国早期国家制度( )
A.血缘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结合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结构 D.最高统治集团权力趋向集中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根据史料“天子 即天下之大宗, 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护甥舅之亲,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可知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将国与家结合起来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故C项正确。
根据和史料同姓诸侯与天子的关系及异姓诸侯通过婚姻则可知此时的政治依然以血缘政治为主;故排除A项。
材料并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B项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并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相关知识,根据史料中所给的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便可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5.(2021·全国乙卷)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 由材料可知,到春秋时期,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故D符合题意;
A项土地国有制度并未被废除,故A不符合题意;
B项春秋时期,分封体制遭到破坏,故B不符合题意;
C项是表象,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本题为中档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021·广东)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 A项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属于中原地区,故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不能体现各诸侯国维护周礼,故B不符合题意;
C项西周时期宗法制度没有分崩离析,故C不符合题意;
D项根据题干可知,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和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出土了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体现了南方文化对北方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因此,这说明西周时期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时期南北文化交流的内容,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7.(2021·湖南)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 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天子权威不断弱化,故A不符合题意;
B项中国古代天道观一直存在,“颂天”“疑天”“骂天”“不理天”都是天道观,不能体现持续衰落,故B不符合题意;
C项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对“天”的态度由颂天、疑天、骂天到不理天,体现了人文意识逐渐增强,故C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性论,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先秦时期的人文意识。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8.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
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材料叙述了不同学者对《夏小正》内容和成书时间的认识,并未强调争论过大,故A项错误;由材料“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可知不同的研究视角会影响历史认识,故B项正确;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故C项错误;
历史认识和年代久远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重要作用和研究角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9.(2019高二下·蕉岭月考)“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个坚强的同盟团体。”此材料旨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建立集体统治
B.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C.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影响
D.分封制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传播了周文化,形成了文化共同体及大一统观念,所以对后世的统一国家的建立产生了影响,C符合题意;
ABD不符合材料中的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分封制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分封制的实施传播了周文化,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形成,所以对于后世建立的统一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0.(2021高二下·射洪月考)有学者指出,西周大学(国学的一部分)不仅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同时又是贵族成员集体行礼、集会、聚餐、练武、奏乐之处,并且兼有礼堂、会议室、俱乐部、运动场和学校的性质,是贵族公共活动的场所。材料反映了西周的大学( )
A.存在着官师不分的现象 B.容易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
C.是官员培训的专门机构 D.具有为政治服务的职能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西周大学不仅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又是贵族公共活动的场所”,这说明大学的多种社会功能,但集中一点是贵族公共活动之地,具有为政治服务的职能,D符合题意;
A项据材料可知,大学是贵族公共活动的场所,且当时的西周是贵族政治,故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体现的是就是社会阶层分化的表现,这种表现与西周大学无关,B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体现的是“西周大学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而不是官员”,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生可结合材料“西周大学不仅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又是贵族公共活动的场所”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1.(2021高二下·辽宁月考)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这表明当时( )
A.分封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B.宗法体系瓦解
C.传统隶属关系完全消亡 D.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 材料体现的是地方诸侯和周王兵戎相见,说明诸侯不在履行分封制下的权力和义务关系,分封制走向崩溃,A符合题意;
B宗法血缘关系影响深远,B不符合题意;
C说法过于绝对,C不符合题意;
D说法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封制,关键信息是“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西周末年,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12.(2021高一下·九台月考)考古界把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这段时期称为石器时代,又把石器时代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
【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据材料“青铜器”“石器”及所学可知,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是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C项符合题意;
A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并非“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A项不符合题意;
B项“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与贫富分化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项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不是“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史的阶段特征,要求学生结合石器时代的划分标准和特点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石器时代的划分的标准,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13.(2021高二下·西宁开学考)中国青铜时代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礼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
——据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
材料二 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材料三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文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
【答案】(1)原因: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权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
(2)特点: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3)文字:商——甲骨文;西周——金文。
历史价值: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一“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仪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有: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能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
(2)依据材料二“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等可知特点有: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等可知文字有:商:甲骨文西周:金文。历史价值。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等考查文字的演变、文学价值、史料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故答案为:
(1)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能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
(2)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3) 文字:商——甲骨文;西周——金文。历史价值: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点评】 (1)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一“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等可以得出结论。
(2)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特点。依据材料二“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等可以得出结论。
(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字演变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三“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