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的意义,并能指出和测量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现实生活与周长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
2、会测量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初步探索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
学具:树叶、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首先运用flash课件演示,故事引入(课件出示小蚂蚁练长跑情境图):小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谁来说一说它是怎样做的?该环节设计动画展示的两只小蚂蚁争论谁爬得快,然后约定沿树叶的边沿爬行一周,看谁先到达终点,评出冠军。学生十分喜欢看动画,情景展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接着让学生来当裁判,你认为谁应该是冠军?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强调一是沿树叶的边沿,二是要爬一周,让学生初步认识周长,感知周长的意义。我们给这一周的长度取个名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认识周长并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采用图象型媒体手段,形象地演示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周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一开始上课就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尝试操作,理解周长
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画一画、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四个环节。
(1)画一画——描树叶的边线
师:同学们今天也带树叶了,是吗?那你们也学学小蚂蚁的方法描出树叶的边线。谁描得又快又好,老师就请他演示。
(2)比一比
在学生理解一周的基础上,用课件显示多个图形。师:想一想,下面图形都有周长吗?让学生在比较中知道封闭图形才有周长,从而对周长的含义有了完整的认识。
(3)摸一摸
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桌面的边线、数学书封面的边线、黑板、文具盒等多个物体表面的周长,并动手摸一摸、指一指,在小组内说一说。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摸生活中的物体这些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
(4)量一量
首先,量一量你的腰围和头围,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选择测量的内容,并在小组交流中说一说测量的过程,再全班交流。活动的形式可以是个人单独操作,也可以小组合作。
[设计意图]:体现了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师:小蚂蚁想试试大家的能力如何?又给我们带来几道题,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活动1:描一描,画一画。
打开课本56页练一练第1题,每个学生都在书本上描。有了学生描树叶的前提教学,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重点讲解图3,突出学生描错的地方进行辩论,最后,在统一做法的基础上,出示答案——车里面的线不用描,让学生明确边线应该是最外面的线。
活动2:量一量,算一算。
出示课本56页练一练第2题,
课件显示几幅平面图形,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三角形要量几条边?”三角形的周长怎样求?“四边形呢?使学生初步了解求一般三角形、四边形周长的方法。接着小组合作量一量、算一算。
[设计意图]:学生学到的知识,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会印象深刻,才不会忘记。
活动3:移一移,比一比。
(课本56页练一练第3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件中的两组图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用眼睛看,你估一估谁的周长长或者一样长。接着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全班汇报。我结合学生的想法,借助多媒体展示边线的移动过程,直观地比较出两组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移动的比较方法是本课的难点。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形象呈现过程。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形象直观的演示移动比较过程,就突破难点,一目了然。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从以上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完善对周长的认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五、作业
1.回家量一量自己的红领巾的周长。
2.量一量爸爸、妈妈的腰围。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和一些几何图形图片,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