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2 16:58:09

文档简介

月阶段性质量检测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
发现了相类似的文物
间可能存在文化联系
动,故选B;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
进,排除A;仅根据出土的手
说明经济的繁荣发达和礼乐制度的完善,排
当时士不仅数量增多
动性增强,士不再像过去那样经常
或诸侯保持密切
联系,体现出知识与权力出现
程度的分离,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故
错误;知识分子自由流动,并没有与现实社会肜
更加活跃于礻
除C项;封
私有制开始出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
3.C所给材料不能说明外戚专权现象已经出现,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汉朝仍然沿用秦朝的政权结构,故
B项说法错误;汉武帝这样做
是让内外相
身的权力,故C项正确
事实”混同,特殊情况下,“考据”结果“不能不采”,足
对史学考据的审慎态
确答案为
不断接近
项;传说不是“事
其作为史料,具有重要的史学
除C项;考据“不能径作为事实”,即
完全等
实,排除D项
表格中“华北
例是“3
江南地区
听占比例是“2
比例”可
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为普遍,A符合题意,B
6.B由材料信息可知
使
采取了一系列防伪手段,这些做法可以有效地防范他人造
项符合题意;A、C两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材料
法可有效防范欺诈现象
并不能说
精神,D项正确;结合所
国家的部分主权和
丧失,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清政府并
民众的自发斗争,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
级矛盾仍然为

代初期,太平军进攻上海,大
躲到租界寻求庇护,与材料
6年间,公共租
界和法租界人口分别占上海人口总数的
迅速上升相符,故选A项
料信息,北洋海军实行
防御战略,侵
以海上决战、夺取黄海等海域制
权为战略重点,所以影响这场战争结局的重要因素是海军作战战
项,排除A、C
弱与材料
想,进而推动了五四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C从材料可以看
同主张创办近
业,这有利于近代社会的转型,因此体现了地方官员
对经济转型具有重要影响,C项正确;张之洞之前已经有人创办洋务企业了,排除A;材料与实业救国无关
l除B;材料没有体现中央的政策,排除D
料可知,西班牙具有发展毛纺织业的原料、资
是其经济
原料和
的模式使其未能抓住机遇发
致其国内
是工业相对落
国际
处于不利地
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主
C材料“议会
级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法官任职终身
要反
法独立、权力制衡等信息,这说明德国具备了近代民主的基本特
息不符,排除;材料无法说
义残余浓厚”,排除B;当时的德国不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
A据材料“普
所作的决定,永远不可能是
因为普遍意志是以计算票数来决定的

这种强制根本就
知卢梭强调普遥意志的正确性,以及对于少数异议实
众意志具有约東性,故
内容分析
命的内容
厂的大批兴建
构的变化
特点:起源早;职能变化大;逐渐成为地方一级定
疆域版图的变
动;元朝实行大一统;行省制利于加
不同之处:享有较
政管理体制变动频繁;机构名称或称谓多样。(2分
地方行政区划变化
动荡,不利于国家统一;为军阀割据混战提供条件
民主共和制。(6分
答出3点目
阶段性质量检測·历史卷参考答案第广东省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10月阶段性质量检测
2021.1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 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据考古研究发现,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 里头遗址(学界长期以来寻踪夏文化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蚕、敞口瓠、高柄豆等。据此推断,当时两地
A.手工制作先进 B.文化双向互动C.经济繁荣发达 D.礼乐制度完善
2.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地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 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 B.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 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3.汉武帝在皇宫里设一个大司马大将军来辅政,并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于是就变成 外有宰相、内有大司马大将军的局面。这说明汉代
A.出现外戚专权现象B.改变了秦朝以来的政权结构
C.以机构改革来加强皇权D.大司马大将军成为权力中心
4.吕思勉曾说:“考据无论如何精确,总只是考据,不能径作为事实,这是原则。但亦有例外。如佛教的输入,断不能将宗教家的传说,即认为事实,后人考据的结果,其势不能不采。”他旨在 说明
A.史学考据需要审慎态度 B.史学考据背离历史事实
C.宗教传说不含史学价值 D.考据结果就是历史事实
5.据《宋史 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各地贡绢州数量列表如下,这一现象说明
A.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6.清朝初年,山西票号的汇票在使用中日趋精密,如讲究印制、票纸有数、书写固定、附加暗号等。 这反映出当时
A.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B.商人风险意识较强
C.市场配套设施齐全 D.交易欺诈现象严重
7.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都进行了抵抗。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 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天津、烟台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袭击侵略军。中国民众抵 抗侵略的行为
A.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B.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和全力支持
C.表明当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展示了民众的爱国情怀和斗争精神
8.1850年,上海租界人口所占比重不足0. 1%, 1865—1866年间,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人口分别 占上海人口总数的13. 4%和8. 1%。出现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A.战争影响人口布局 B.租界内生活设施较为完善
C.上海经济发展迅速 D.上海外来人口大幅度增加
9.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为北洋海军制定了保全军舰、保护海上运输线、寻机袭击日军运兵船队等 作战原则;日本在战前拟定的侵略计划的重点是:日本海军寻机消灭北洋舰队,为陆军登陆华北创造条件。据此可知,影响这场战争结局的重要因素是
A.陆军实力强弱 B.海军作战战略 C.陆海攻防配合 D.综合国力强弱
10.1919年6月,孙中山在《复蔡若冰函》中说:“试观此数月来全国学生之奋起,何莫非新思想鼓荡陶铸之功?故文以为灌输学识,表示吾党根本之主张于全国,使国民有普遍之觉悟,异 日时机成熟,一致奋起,除旧布新,此即吾党主义之大成功也。”材料表明孙中山
A.认为思想解放有利于革命 B.倡导改组革命组织
C.借群众运动宣传革命理论 D.积极支持学生运动
11.张之洞主张“开利源,以救中国之贫弱”,担任湖广总督后,在武汉发展实业,兴办湖北枪炮 厂、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这从侧面反映了晚清
A.张之洞率先兴办洋务运动军事工业B.实业救国思潮开启了武汉的近代化之路
C.地方官员对经济转型具有重要影响D.湖北的发展得益于中央政府的重视支持
12.公元前430年雅典爆发了瘟疫,伯利克里的将军职务被罢免,并处以巨额罚款。但是不久雅典人又选举伯利克里为将军,国家事务交给伯利克里来处理。这反映了雅典
A.实行直接民主 B.重视道德的意义C.维护多数公民利益 D.捍卫权力至上
13.西班牙较早发展了牧羊业,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并掠夺金银,最具条件从毛织业中获利。当英、 法保护民族工商业时,它仍出口原料和进口成品,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表明
A.西班牙过度依赖殖民地B.国内工业发展是国家实力的基础
C.国际分工对西班牙不利D.早期经济全球化破坏性更为严重
14. 1877年德国皇帝签署经议会批准的《法院组织法》,它规定由各级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审判只服从法律,实行法官任职终身制。这反映出德国
A.君权主导司法体系 B.专制主义残余浓厚
C.具备近代民主特征 D.三权分立臻于成熟
15.卢梭认为,普遍意志所作的决定,永远不可能是错的,因为普遍意志是以计算票数来决定的, 因而永远是少数人持异议。对少数人实行强制,这种强制根本就不是强制,而是自由。这一主张
A.肯定了公共意志的约束性 B.否定了天赋人权的理论
C.阐述了自由主义基本内涵 D.论证了集体与个人关系
16.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和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 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因后果关系完整
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 B.新型工厂制度的产生
C.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D.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52分。第17 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 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 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0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省起源甚早,魏晋已有尚书省、中书省之称,然皆为中枢要署,不辖地方。金入主中原之初,曾在外地设立行尚书省,但也未时短暂。元仿金实行行省制度,元世祖忽必烈 一方面将尚书省并为中书省,作为朝廷中书省在外地的办事代理机构,其职责最初只管军 事,后演变为兼管民政,“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代实行省、路、 府(州)、县四级制,“省有政令则布于天下,郡县有请则达于省”。
——摘编自梁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述论》
材料二 民国初年,各省纷纷独立以后,大都自立制度,没有一定之规。直到1913年1月8日,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顺天府属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以及《划一现行中央特别行政官厅组织令》以后,地方行政机构的各级组织与名称,才开始逐步统一起来。北洋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采用省、道、县三级政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其间虽几经变化,但只是局部的,或者是机构名称与机关首领称呼的变革,或者虽然制定了制度,但并未实施。
——摘编自侯力《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行省制度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行省相比,民国初期行省制的不同之处及其影响。(8分)
18. (14分)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楚、粤铁商,咸丰年前销售甚旺,近(同治十一年)则外洋铁价较贱,中土铁价较物中,茶叶由1871年至1873年的1022159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1055064公担;……棉花由1871年至1873年的8486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290417公担。 这种变化加上国内资本主义企业日渐发展的原料需求,又带来了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杭、嘉、湖之丝;浙、皖、闽、赣、湘、鄂之茶,一时风起,蔚为大观。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辛亥革命前民族资本创办的工厂统计(部分)
(注:本统计以使用动力的工厂为对象)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第一辑》
材料三 旧的封建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被打破,新的因素成长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新因素,中国社会才向前跨进了一步。总的来说就是:近代中国是这样一个过渡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二十五讲)讲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历史现象形成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民族资本工业的特点。(4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材料三中的“过渡”在经济上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进步影响。(6分)
19.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16世纪画的人体骨骼图,被收录到欧洲一本人体解剖的医学书里,这个人体解剖书被传教士在明末翻译成中文,叫做《人身图说》,用了同样的骨骼图,但又加上了很多甲乙丙丁戊己庚辛这样传统中国的标识,在中国刻板印刷。可是有趣的是,这种人体解剖图,没有在清代的医学界流传,倒是进入画家笔下,清代扬州八怪罗聘的《鬼趣图》里,就用了这个骨骼图来画鬼。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挪用,把科学性的插图变成艺术性的绘画,把人体骨架画成死后的鬼形,掺入了很多阅读者和绘画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想象,这其中也可以解释出很多东西。
——摘编自葛兆光《从图像看传统中国之“外”与“内”》
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进行合理的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 据,解读合理)
(二)选考题:12分。请考生在第20 22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 题计分。
20. (12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经略西域的过程中,汉军多次因缺粮而败归。元封三年(前108年),汉武帝以赖丹为校尉,在轮台设置军屯,轮台与渠犁等地实现了连接。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又派数百人在轮台、渠犁等地屯田。屯田之后,军粮问题得以缓解,汉地百姓田赋也由什税一变成三十税一。在屯田的同时,汉政府还迁徙大量贫民进行戍边。为进一步消除匈奴对西域的影响,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派遣李广利讨伐大宛,迫其降汉,对匈奴产生了巨大威慑。由此,西汉在边塞要地设置的军事堡垒自令居始,经酒泉、敦煌、玉门,到达了盐泽 (今罗布泊地区)。
——摘编自张安福《汉武帝经略西域的策略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经略西域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经略西域的影响。(6分)
21. (12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巴尔干地区长期以来是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势力交汇之处,但随着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已先后独立。由于这里民族众多,分属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又交错居住,导致领土纠纷复杂,再加上大国的争夺, 成了欧洲的“火药桶”。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的民族主义进一步高涨,塞尔维亚倡导“大塞尔维亚主义”,希望将塞尔维亚血统的各个民族统一起来。沙皇俄国也企图进入这一地区, 在“泛斯拉夫主义”的旗号下支持“大塞尔维亚主义”。奥斯曼帝国也试图“重返欧洲”。奥匈帝国对此极为恐惧和仇视,于1908年10月7日单方面宣布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挑起了波斯尼亚危机。
塞尔维亚政府闻讯立即进行战争动员,并得到沙俄的暗中支持。但是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态度强硬,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它无条件承认“吞并”,解除动员。塞尔维亚政府在俄国劝告下被迫屈服。巴尔干各国决定联合自保并扩大版图。1912年组建“巴尔干同盟”,同年同盟四国对奥斯曼帝国宣战,引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帝国战败,被迫求和。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波斯尼亚危机出现的历史背景。(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波斯尼亚危机产生的主要影响。(9分)
22. (12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95年,新科状元张謇在日记中写道:“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1895年夏,张謇就在替两江总督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提了“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的观点,认为“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
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 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1)概括材料中张謇的主张,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提出主张的背景。(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胡适评价张謇“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的依据。(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