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2.2 地表形态的变化 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2.2 地表形态的变化 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0-11 14:29:12

文档简介

第二章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
1.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教学难点】
1.理解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图表导读法、列表比较法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内力与外力作用
1、地表形态变化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即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大大小小的不断运动的部分。运动关系有挤压作用和张裂作用。
挤压作用形成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形成海岸山脉、岛屿、海沟。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形成巨大山脉、高原。
老师:张裂作用形成生长边界。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张裂形成海岭。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
学生活动,P36,图2-28。
(1)说出各个板块的名称
(2)科迪勒拉山系形成的原因。
(3)冰岛形成的原因是
(4)日本多火山的原因是
(5)世界上的火山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和洋中脊带。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进行解释。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
2.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喷发:岩浆喷出地表。
老师讲解,展示动画
学生活动:P36,图2-36,图2-37。
(1)火山地貌在形态上有何特点?
(2)尝试用等高线绘制一幅有火山口湖的火山地形图。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等高线先增后减
3.地震与地表形态
地震: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
震源: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
震级:地震的大小。
烈度: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
等震线:烈度相同的地点连接成线。
老师讲解,展示动画
学生活动
(1)影响烈度的因素。
(2)议一议,地震的危害和措施。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
4、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
褶皱:水平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会发生塑性变形,一个弯曲叫褶曲,一系列波状弯曲,叫褶皱。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老师讲解,展示动画
学生活动,P35,图2-34,图2-35。
(1)用虚线绘出背斜部位缺失的岩层。
(2)背斜谷、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
老师点评: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首先是地壳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岩石向上隆起的为背斜,向下凹陷的为向斜。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质地疏松易被侵蚀;向斜槽部受挤压质地坚硬,不易被侵蚀。因此背斜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易堆积成山地。
背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向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老师讲解,展示动画
学生活动
在地质勘探中,找石油、天然气、水、煤炭应选择怎样的地质构造?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背斜为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天然气密度最小,分布于背斜顶部,水密度最大,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富集,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可在向斜槽部打井。
断层: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作用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就会破裂。岩层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学生活动,P35,图2-32。
(1)标出断层面、断层线。
(2)想一想,岩体发生破裂就会形成断层吗?
(3)议一议,断层线常发育成什么地形?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
地垒:两条平行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做地垒。常形成块状山。
地堑:两条平行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做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教学反思】2.2 地表形态的变化1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2.内、外力作用比较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本身,主要包括地球运动旋转能和引力能,以及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等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 同时进行; 作用对地表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 主要是来自地球外部的 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风化、 、搬运、 、固结成岩 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很迅速,很激烈,如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泥石流等;有些则进行得十分缓慢,但年长日久,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更为显著地变化。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特别提醒] 内、外力作用同时作用于地壳,从相反方向改变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塑造了地表形态,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使得地表趋于平缓。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按照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分类)
形式 项目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
影响 对岩层的影响 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隆起或断裂张开 使地壳抬升或下沉
对地形的影响 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举例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红海的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台湾海峡的形成
相互关系 两者相伴发生,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M):海岭、断层等;消亡边界(N):海沟、地缝合线等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移动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海岭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大洋中脊 生长边界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形成巨大的山脉、高原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岛弧、海岸山脉;海沟 亚洲东部岛弧弧链、北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 消亡边界
阿尔卑斯山脉: 板块与 亚欧 板块相撞挤压,地壳隆起形成的。
安第斯山脉: 板块与 美洲 板块相撞挤压,地壳隆起形成的。亚洲东部岛弧链: 板块与 亚欧 板块相撞挤压, 板块受挤上拱形成的。
马里亚纳海沟: 板块与 亚欧 板块相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俯冲到 亚欧 板块之下行成。
东非大裂谷: 板块与 板块发生张裂形成的
红海: 板块与 非洲 板块之间张裂形成的。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印度洋、美洲、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如图中a是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形成了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②如图中b、c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③如图中d是板块张裂的地区,形成了东非大裂谷。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错开的情形。
(2)主要类型:褶皱和断层。
①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波状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向上拱起,叫背斜。B处岩层向下弯曲,叫向斜。在地形上,A处成为谷地、B处成为山岭的情况称为地形倒置。
②断层:图中C处地层发生破裂,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其中E处叫地垒,常形成断块山;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特别提醒]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1.褶皱
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如下面的图表所示:
褶皱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地表形态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未被侵蚀的背斜顶部成为山岭,但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未被侵蚀的向斜槽部成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的组合类型:地垒、地堑
组合形式 岩层运动方向 地表形态 例证 图解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 常形成块状山地 华山、庐山、泰山等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利于排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采石容易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找矿 因为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其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搬运了,所以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工程的回避处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破坏工程
(1)利用向斜找水
“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如下图)
(2)利用背斜找油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故其分布于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如下图)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方法一: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方法二: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地表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如下图A为背斜,B为向斜)
2.“两看”法判断断层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例如,下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三、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1.含义: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的释放形式。
2.类型
(1)裂隙式喷发的火山:熔岩物质往往形成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中心式喷发的火山:常在地表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成湖。
判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图中A、B、C、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①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③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④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形成的。
⑤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而变质作用属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  )
(2)地表表面形态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  )
(3)断裂构造就是断层构造。 (  )
(4)安第斯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形成的。 (  )
(5)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沉积作用 ④侵蚀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提示] (1)× 变质作用也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2)×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与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3)× 断裂是指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破裂。而断层是指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岩层发生断裂并且有明显的位移。所以断裂不一定是断层,而断层属于断裂。
(4)× 安第斯山脉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形成的。
(5)A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1.读我国某局部地区地层剖面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出露地表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自A向B由老到新
(2)图中长腰山是(  )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1)D (2)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