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8-09 15:0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世界人民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
真正的世界和平能否到来?
美苏同盟关系能否继续?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材料一:战后美国实力简表
经济 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黄金储备量占世界3/4,工业生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2/3。
军事 1945年,武装部队总人数达到1200多万,国防预算超过800亿美元。空军、海军力量天下第一。在全球有484个军事基地。垄断着原子弹。
材料二: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恺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六、拿破仑和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
——美国总统杜鲁门
材料三:苏联以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为主体的1200万人的武装力量雄踞欧亚大陆,堪与美国平分秋色。苏联拥有强大的军事工业,仅作战飞机年产量就达40,000架。 1949年成功制造出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的核垄断。……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材料四: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
1946年3月,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了一段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利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的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 下来……”
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
了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
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称为冷战政策。
一、冷战政策
含义
一、冷战政策
开始的标志
杜鲁门主义出台
材料一: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讲
资本主义世界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
一、冷战政策
政治:杜鲁门主义
表现
战后初期的英、法、意等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美国惊呼欧洲正处在苏军接管和共产党造反的边缘。
一、冷战政策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推行马歇尔计划
表现
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90%是赠予,10%是贷款。
我们每接受一笔贷款,
我们的独立便减少一分。
——法国总理皮拉尔迪
在漫画中,马歇尔计划成为扶助欧洲成长的支柱。
一、冷战政策
表现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推行马歇尔计划
军事: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成员国还包括美国和加拿大
“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
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
集体防御
性质:军事政治集团
对抗共产主义
军事集团
政治集团
资本主义阵营
的形成
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这表明了赫鲁晓夫什么样的战略意图?
时间
美苏领导人
变化原因
苏联经济得到恢复与
发展,但不及美国。
60年代后
期——
70年代末
尼克松
vs
特点
50年代中
——
60年代初
肯尼迪
vs
赫鲁晓夫
(古巴导弹危机)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
有紧张
有缓和
美守
勃列日涅夫
越战,永恒的创伤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972.2.)
中美建交(1979.1.1.)
时间
美苏领导人
变化原因
苏联经济得到恢复与
发展,但不及美国。
60年代后
期——
70年代末
尼克松vs
(苏联入侵
阿富汗)
特点
50年代中
——
60年代初
肯尼迪vs
赫鲁晓夫
(古巴导弹危机)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
有紧张
有缓和
美守
苏攻
美:经济增长趋缓,
陷入越战泥潭。
勃列日涅夫
苏联入侵阿富汗
时间
美苏领导人
变化原因
苏联经济得到恢复与
发展,但不及美国。
苏:经济、军事实力增强。
60年代后
期——
70年代末
尼克松
vs
勃列日涅夫
(苏联入侵
阿富汗)
美:经济遭激烈竞争
成为最大债务国。
80年代中后期
vs
戈尔巴乔夫
美缓和
特点
50年代中
——
60年代初
肯尼迪
vs
赫鲁晓夫
(古巴导弹危机)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
有紧张
有缓和
美守
苏攻
美:经济增长趋缓,
陷入越战泥潭。
苏收缩
苏:长期争霸造成
经济负担沉重。
里根
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1991年
苏联解体
课堂小结
冷战局面的形成
序幕
开始标志
发展
结束
1946年
铁幕演说
1947年
杜鲁门主义
1949年、1955年
北约、华约成立
1991年
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