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 物质的溶解 拔高训练(3)——2020-2021学年仁爱版化学九年级(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6 物质的溶解 拔高训练(3)——2020-2021学年仁爱版化学九年级(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0-11 16:2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6物质的溶解拔高训练(3)2020-2021学年仁爱版化学九年级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以下固体溶于水后温度升高的是
A.氯化钠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 D.以上三种均可能
2.溶液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食盐溶于水消失是食盐分子不断运动扩散的结果
B.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
C.水、酒精和汽油都可以作溶剂
D.溶质指的是被溶解的固体物质
3.下列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A.伊利纯牛奶 B.美汁源果粒橙
C.屈臣氏蒸馏水 D.百事可乐
4.如图是氯化钠、氯化铵和碳酸氢钠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曲线得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氯化钠和氯化铵是易溶物质,碳酸氢钠是可溶物质。
②在10摄氏度时,三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氯化钠>氯化铵>碳酸氢钠
③在30摄氏度时,氯化钠和氯化铵固体各20克分别溶于50克水,氯化铵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氯化钠形成的是饱和溶液。
④将氯化铵、氯化钠、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分别从60摄氏度降温到10摄氏度,氯化铵析出的晶体最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④
5.关于物质的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的物质分散到水中都会形成溶液
B.色拉油溶解在汽油中,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D.溶质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6.下列一定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空气 B.正在汽化的液氮
C.只含一种元素的固体 D.久置的石灰水
7.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A.自来水 B.冰水
C.豆浆 D.牛奶
8.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甲的溶液降温到t1℃,一定能得到甲的饱和溶液
B.t2℃时,甲的溶解度为70
C.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分别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D.乙中含有少量的甲,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
9.将质量均为30g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1℃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20g
C.a、b、c三点中溶质的质量分数:c>a>b
D.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甲溶液析出5g固体
10.现有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要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下列操作正确的
A.蒸发掉50g水 B.加入水50g
C.加入10gNaCl D.加入100g10%NaCl溶液
11.KNO3和K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Cl的溶解度小于KNO3的溶解度
B.10℃时,KNO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0.9%
C.T1℃时,KNO3、KCl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将60℃时的KNO3饱和溶液210g冷却至10℃,析出硝酸钾品体89.1g
12.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20°C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C.40°C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
D.40°C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乙,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50g
13.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食盐加碘”,通常是在氯化钠中加入碘酸钾。下图是氯化钠和碘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碘酸钾属于易溶于水的物质
B.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溶液中的氯化钠和碘酸钾
C.20℃时两者的饱和溶液,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D.20℃时不可能制得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碘酸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
二、填空题
14.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表示___________;
(2)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
(3)t2℃时,将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中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4)a中混有少量的b,可用___________方法提纯。
(5)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
15.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20℃时,将A、B两种固体各50g分别加入到各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2所示,升温到50℃时,A、B两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如图3所示(A、B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20℃到50℃的变化过程中,一直处于饱和状态的是_______(填A或B的溶液)。
(2)图1中能表示A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填“甲”或“乙)。
(3)图1中P点的含义_______。
(4)分别将50℃时甲乙的饱和溶液mg降温到20℃以后,以下法正确的是
A.溶质的质量:甲<乙
B.溶剂的质量甲<乙
C.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
D.甲溶液析出的固体质:7m/32g
16.下图是A、B的溶解度曲线。t2℃时分别将100g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质量A______B(填“>”、“<"或“=”);把t2℃时75gA的饱和溶液稀释为20%,需加水______g。
17.如图是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2℃时,将35gX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的溶液是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将 X、Y、Z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2℃降温到t1℃没有固体析出的是______。
18.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P点表示t1℃时______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3)如果C中混有少量的B,想要得到纯净的C,方法是______。
三、简答题
19.根据KNO3、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KNO3的溶解度约为 _____ g。
(2)在10℃时,将25gKNO3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_____ 。
(3)KNO3溶液中混有少量的NaC1,要得到较纯净的KNO3,提纯过为:蒸发浓缩、 _____ ,再过滤。
20.分析处理图表信息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 NaCl 36.0 36.6 37.3 38.4
KNO3 31.6 63.9 110 169
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请仔细阅读图表后回答下列问题:
(1)A曲线表示的是________的溶解度曲线。(填“NaCl”或“KNO3”)
(2)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2℃时,将等质量的A和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质量大小关系是A____B。(填“<”、“>”或“=”)
21.如下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盐的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 _____ ;
(2)t3℃时,将3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_____ ;
(3)当乙中含有少量甲时,分离提纯乙的方法是 _____ ;
(4)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 ;
(5)将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时,所得溶液中的溶剂质量关系为 _____ 。
22.某污水监测厂需配制11%的氯化钠溶液。某学生按下图所示步骤操作。
(1)以上步骤中有错误的是 ______ (填序号),上述错误导致所配制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1%。
(2)错误的操作应纠正为 ______ 。
23.右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表示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2 ℃ 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3)t2 ℃ 时,将6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___________(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___g。
(
2
)
(
1
)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错误;
C、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
D、由ABC分析可知,错误。
故选C。
2.C
【详解】

3.D
【详解】
A、伊利纯牛奶是一些不溶性的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乳浊液,不符合题意;
B、果粒橙是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悬浊液,不符合题意;
C、蒸馏水是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D、可乐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符合题意。
故选D。
4.C
【详解】
①室温20℃时,溶解度大于10g的是易溶物质,1g~10g的是可溶物质,由图可知,①正确;
②题中未说明在10℃时,三种物质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所以无法判断,故②错误;
③在3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40g,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40g,所以50克水中,氯化钠不能完全溶解,形成饱和溶液,氯化铵能完全溶解,且形成不饱和溶液,故③正确;
④题中未说明氯化铵、氯化钠、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是否为等质量饱和溶液,所以不能确定 析出晶体的量,故④错误。
故选C。
5.D
【详解】

6.B
【详解】
A、空气中有氧气、氮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A不符合题意;
B、液氮汽化后是气态的氮,液氮和氮气都是由氮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B符合题意;
C、只含一种元素的固体可能是混合物,如石墨和活性炭的混合物,只含有碳元素,但属于混合物,C不符合题意;
D、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溶液,属于混合物,久置的石灰水,可能变质,还是混合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A
【详解】
A、自来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B、冰水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
C、豆浆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
D、牛奶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
故选:A。
8.D
【详解】
A、t2℃时,甲的溶液不饱和程度不能确定,所以降温到t1℃,不一定能得到甲的饱和溶液,错误;
B、t2℃时,甲的溶解度为70g,错误;
C、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状态和质量不能确定,所以分别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确定,错误;
D、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且变化较大,所以乙中含有少量的甲,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正确。
故选D。
【点睛】
注意溶解度就是溶质的质量,需要带单位。
9.C
【详解】
A、将质量均为30g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剩余甲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说明温度升高,甲的溶解度减小,故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不符合题意;
B、t1℃时,甲、乙剩余固体的质量均为10g,说明该温度下,5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20g甲、乙,故该温度下,甲、乙的溶解度均为40g,不符合题意;
C、a点时,甲、乙两种固体形成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溶剂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点时,甲析出固体的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故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即a>b,c点时,乙析出固体质量减小,说明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加,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即c>a,故a、b、c三点中溶质的质量分数:c>a>b,符合题意;
D、t2℃时,甲剩余固体质量为15g,溶解的溶质质量为15g,温度由t2℃降低到t1℃,t1℃时,甲剩余固体为10g,溶解的溶质质量为20g,故降温后,甲继续溶解了5g,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A
【分析】
【详解】
A. 蒸发掉50g水,,选项正确;
B. 加入水50g,,选项错误;
C. 加入10gNaCl,,选项错误;
D. 加入100g 10%NaCl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选项错误。
故选A。
11.D
【详解】
A、溶解度比较,应指明温度,否则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
B、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g,该温度下,KNO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不符合题意;
C、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该温度下,硝酸钾、氯化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溶液状态未知,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
D、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该温度下,21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10g,溶剂质量为100g,降温至10℃,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g,析出晶体的质量为:110g-20.9g=89.1g,符合题意。
故选D。
12.C
【详解】
A、比较溶解度大小必须指明温度,此选项错误;
B、2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等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此选项错误;
C、40℃时,甲的溶解度是50g,则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50g :(50g+100g)=1:3,此选项正确;
D、40℃时,乙的溶解度为40g,向100g水中加入50g乙,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g +100g=140g,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3.C
【详解】
A、通常把室温(即20 ℃)时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10 g的物质,叫易溶物质,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 ℃时碘酸钾的溶解度小于10 g,因此碘酸钾不属于易溶于水的物质,不正确;
B、氯化钠和碘酸钾都是可溶于水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不正确;
C、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碘酸钾的溶解度,所以该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碘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正确;
D、20 ℃时,氯化钠和碘酸钾的溶解度不同,无法制得该温度下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饱和溶液,但是可以制得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不饱和溶液,不正确。
故选C。
14.
(1)t1℃时,a和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是20g
(2)增加溶剂(或加水或降低温度)
(3)2:1
(4)降温结晶
(5)b>a>c(或c【分析】
(1)
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P点是ac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P点表示:t1℃时,a和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是20g;
(2)
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增加溶剂的方法或者降低温度的方法;
(3)
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将30ga物质加入到50g 水中充分搅拌,最多溶解25g,所得溶液中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比为;
(4)
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a中混有少量的b,可用降温结晶方法提纯;
(5)
t1℃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降低温度,a、b物质的溶解度减小,应该按照t1℃时的溶解度计算。c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应该按照t2℃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b>a>c。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结合溶解度的概念进行计算即可。
15.
(1)B
(2)甲
(3)20℃时A.B的溶解度相等,都是20g
(4)BCD
【详解】
(1)从20℃到50℃的变化过程中,一直处于饱和状态的是B的溶液,是因为B始终没有完全溶解。
(2)图1中能表示A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是甲,是因为A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
(3)P点的含义是20℃时A.B的溶解度相等,都是20g。
(4)A.5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所以50℃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所以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中甲含的溶质多,降温到20℃以后,乙物质变为不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甲溶解度变小,仍然是饱和溶液,20℃甲的溶解度大于50℃时乙的溶解度,所以降温后甲中溶质还是大于乙中溶质,故A错;
B.5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50℃时相同质量的甲和乙饱和溶液中甲的溶质多,则溶剂少,降温后溶剂不变,所以溶剂的质量甲<乙,故B正确;
C.5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所以50℃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降温到20℃以后,乙物质变为不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甲溶解度变小,仍然是饱和溶液,20℃甲的溶解度大于50℃时乙的溶解度,所以降温后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故C正确;
D.50℃时甲饱和溶液中含溶质质量为:,含溶剂质量为:mg-3/8mg=5/8mg设这些溶剂降温后溶解溶质的质量为x则:解得:x=5/32mg降温后析出甲得质量为:3/8mg-5/32mg=7/32mg,故D正确。
16.> 50g
【详解】
由图像可知,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B大且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所以,在t2℃时分别将100g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质量是A>B;
由图像可知,t2℃时A的溶解度是50g,则75gA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为:=25g;
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125g;
加入水的质量为:125g-75g=50g。
17.
(1)饱和
(2)Z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形成溶液的状态;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温度改变后,溶液中各种成分的变化程度。
(1)
t2℃时,X物质的溶解度是60g,所以将35gX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2)
将X、Y、Z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2℃降温到t1℃,X、Y物质的溶解度减小,Z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所以没有固体析出的是Z。
【点睛】
18.
(1)A、C
(2)C>B>A
(3)降温结晶
【分析】
(1)
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P点表示: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
(2)
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3)
C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如果C中混有少量的B,想要得到纯净的C,方法是:降温结晶。
【点睛】
19.30 16.7% 降温结晶
【详解】
(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KNO3的溶解度约为30g;
(2)在10℃时,KNO3的溶解度为20g,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可知,在1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将25gKNO3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3)KNO3、NaC1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KNO3溶解度受温度较大,NaC1溶解度受温度较小,KNO3溶液中混有少量的NaC1,要得到较纯净的KNO3,提纯过为:蒸发浓缩、降温结晶、再过滤。
【点睛】
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0.KNO3 t1℃ 时A,B溶解度相同 <
【详解】
(1)由表格信息可知:A曲线表示的是KNO3的溶解度曲线;(2)P点的含义是:在t1℃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因为它们在该温度下有交点;(3) t2℃时,将等质量的A和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A析出晶体多于B,所得溶液的质量大小关系是A小于B。
21.在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75g 蒸发结晶 乙〉甲〉丙 丙〉甲=乙
【详解】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P点的含义是:在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2)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将3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5g;
(3)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当乙中含有少量甲时,分离提纯乙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4)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降低温度,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应该按照t3℃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
(5)将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所以所得溶液中的溶剂质量关系为:丙>甲=乙。
故答案为(1)在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2)75g;(3)蒸发结晶;(4)乙>甲>丙;(5)丙>甲=乙。
22.AB 小于 A操作中将物码交换,B操作中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详解】
(1)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左物右码,可知A处错误,如果放错了,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所以左码右物称得溶质质量偏小;用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可知B处错误,如果仰视读数,量取的水的体积会偏大;溶质减少溶剂偏多,所以溶质质量分数要小于11%;
(2)A操作中将物品和砝码交换;B操作中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故答案为AB;小于;A操作中将物码交换,B操作中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点睛】
在计算有关天平的题目时,要谨记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由此列等式计算,不管是左物右码还是左码右物,都可以算。
23.t1 ℃ 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A>B>C 饱和溶液; 150
【详解】
(1)P点表示t1 ℃ 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 ℃ 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A>B>C;
(3)t2 ℃ 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故将6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0g+50g=150g;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