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上册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程标准: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
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猜一猜
早期照相机
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1760-1870
特征:蒸汽时代
19世纪上半期,
英、法首先完成工
业革命。
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照相机传入中国,我们该不该接受?
(提示:可以从世界发展的潮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照相机的功能等角度回答。)
想一想
照相术有什么作用?
锁定了瞬间即逝的历史片断,保留了社
会发展的真实证据,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
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照相术首先出现在中国东部沿海,还
是内陆地区?是首先出现在农村,还是城
市?为什么?
照相术首先出现在东部沿海城市。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在东部沿海
开放了五口通商口岸,而港口城市接受新事物、新思潮的比农村早,且城市生活水平较农村高。
图说历史
阅读课文第54、55页内容,结
合《定军山》剧照,谈谈中国电影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西方国家发明并很快传入中国
无声
有声
黑白
彩色
剪发辫 改称呼
汉族男子没留辫子以前是什么发型?
阅读课文第55页,思考为什么说剪发辫成了革命的标志?
剪发辫 改称呼
目的:去除旧俗,向清王朝以及封建主义传统挑战,做中华民国新国民。
议一议
《海峡都市报》10月7日报道了一篇题为《晋江一中“禁发令”引起质疑》的文章。该文章介绍晋江一中高二(10)班的班主任要求该班所有留长发的男生必须理平头,这引起了不少同学的不满,也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1)该班男同学剪发与清末民初的剪发有何
不同?
(2)假如你参与讨论,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请从学习、生活、审美等角度进行分析)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6页有关改
称呼的内容,提出问题。
比一比:谁的提问更精彩
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查前清官厅视官等这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光复以后,闻中央各地方官厅,漫不加察仍沿
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临时大总统关于革除前清官厅称呼致内务部令》
1.根据材料,指出中华民国为什么要改称呼?
想一想
2.中华民国是怎样改称呼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改为先生和君,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服饰的变化
代表礼、义、廉、耻
五权分立
“三省吾身”的严谨治身理念
三民主义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被赋予的革命及建国的含义
辛亥革命爆发前两年,阿Q为追赶时尚,到
服装店买了当时最具特色的服装——中山装。
错误:
理由:
辨析题:指出题中错误之处,简要说明理由。
中山装
辛亥革命爆发前两年是1909年;中山装
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出现的。
北师大出版社初中历史《新课程复习与提高》
清朝旗袍
民国旗袍
根据上面两组图片,比较清朝旗袍与民国旗袍的不同之处。
中山装和高领旗袍在创制上有何共同特点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启示:既要保留本民族优秀文
化,又要善于吸取外来先进文化。
共同特点:都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国外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国家
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
国内原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
变革引起社会生活的变迁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可以从国内原因、国外原因进行分析。
分析角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
问题探究
政治:西方列强的侵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
动的影响、民国政府政策的作用、领袖
人物的作用。
经济: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传入、自然经济
的解体、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文化:人们思想的解放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可以从国内原因、国外原因进行分析。
分析角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
问题探究
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是旧中国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在国门洞开
和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中国社会生活从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艰难迈进,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如何看待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