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A)参考答案
1. D(3分)(“历史基础”于文无据,无中生有;说郭沫若做出贡献也牵强)
2. C(3分)(第三段论述的中心是首句的分论点)
3. A(3分)(B项强加因果;C项混淆二者关系,不是“平等并列”,而是从属关系;D项“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群自然是青年”说法绝对。)
4.B.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中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文的风格特点”错误,是毛泽东诗词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现实主义的风格”“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选项缩小了范围。
5.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写实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理解有误,原文是“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原文是“浪漫主义手法”,非“现实主义手法”。
B.“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理解有误,原文是“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他在《七律 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分析得知,文中语意是毛主席的看法,说此话是为了佐证“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这个观点,并不能由此推出“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之结论,故此项表述错误。
D.“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二文句“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分析可知,原文表述是“评说”,但并不意味着“肯定”;另外“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力面的高超指挥才能”的表述也与原文不符,依据原文“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毛泽东对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十分推崇。
6.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善于分辨,切忌盲从。如:毛泽东不主张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人云亦云。②应多方面结合史实对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如:以秦始皇为例,毛泽东提到不应盲目地批评秦始皇,应全面客观评价。(每点3分)
7.B“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错误,由原文“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可知老牛的做法只是其不媚权贵的率性而为,并不存在对后果的预判。
8.D“伏笔手法”错误,伏笔手法指的是在文章中,前文为后文做的提示或暗示。而在这里的留一饼到文章结尾也没有说明,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所以应为“留白手法”。
9.①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齐声抱怨;
②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
③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每点2分)
10.①“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命结束。
②“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
③“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
④“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11.D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入乎耳”与“着乎心”是对称结构,应独立成句,分别在其后断开,排除A;“布乎四体”与“形乎动静”也是对称结构,“动静”是一个词,之间不应断开,排除C;‘“端而言”与“蝡而动”是对称结构,分别在其后断开,“一”是“全都”的意思,结合句意内容分析,需要在其前面断开,排除B项。
12.A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错误。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13.D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通过君子与小人、古人与今人学习的对比,强调了学习要戒骄戒躁”错误。结合“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等分析,通过君子与小人、古人与今人学习的对比,强调了学习的目的在于修身。
14.①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跑得快,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
②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硬的筋骨,却能向上吃黄土,向下饮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假”,凭借,利用;“舆”,车厢,这里指车;“利足”,脚走得快;“致”,到达;“水”,游泳(名词作动词);“绝”,横渡。
(2)“利”,锋利;“强”,强硬;“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上、下”,向上,向下(名词作状语);“用”,因为;“一”,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 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15.书写(略)
16.B“说明诗人被神女峰的神奇秀美震撼而非常激动”错误,诗人捂住眼睛是因为她在为神女所代表的被封建思想桎梏的女性伤心。
17.B本题考查分析鉴赏现代诗歌艺术特色能力。
B.“凸显了诗人独处时环境的安静、冷清”错误,此处的描写是为了表现诗人的心潮澎湃。
18.①表达了对封建道德的强烈批判;②表达了对真正的爱情和自由生命的追求。
19.B“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由后面“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可知,前面“我”所见的情形并未描述完整,这就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所以属于“语意未尽”。
20.①“夺”写新媳妇抢被子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表现出她愿把自己的新被子献出来盖在小通讯员身上的坚定决心;
②“瞪”是对新媳妇眼神的刻画,表面写她对卫生员的不满,实则是她对小通讯员牺牲的痛心。(每点2分)
21.①原文的表达形成排比,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②四个结构相似的短句相连,强调了“我想”的内容,写出了情感的层次。小通讯员已经牺牲,不可能再坐起来,不可能再羞涩地笑,原句的表达加重了“我”对小通讯员牺牲的悲痛、不舍之情。(每点2分)
22.例文
追星逐梦,我的青春里有榜样
袁隆平院士去世,民众夹道送别;科学明星“走秀”,引起阵阵欢呼。他们都是我们心中的那颗星。
同学们,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星,或闪现刹那,转瞬即逝;或亮如北斗,众星拱之。作为青年一代,谁是我们的星?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追的星,应是投身科学研究,为人民福祉而挺身而出的人。当新冠病毒到来之际,钟南山院士和广大医护人员临危受命,奔赴一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捐躯赴疫只为国安。“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各地医疗人员在请愿书上留下一个个指印,这背后是无愧于职业的信仰,是面临未知病毒的勇气,是“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决心。波特莱尔说:“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骛的人。”我们该追这样为人民福祉而挺身而出、全力以赴的星。
我们追的星,应是立足钢筋泥土,为国家建设而勇创奇迹的人。病毒肆虐,医院爆满,万名建设者放弃春节的团聚时刻,转身投入到火神山的建设中,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竞争,这是一次星夜奔赴的驰援。经过十个日夜,火神山医院成功落成。他们奋不顾身,挑战极限,扛起火神山背上雷神山,建完火神山,再战雷神山,创造中国速度。伏契克说:“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我们应该追这样为国家建设而勇创奇迹,亮出中国速度的星。
我们追的星,应是筹集捐赠物资,为社会安宁而默默付出的人。疫情之下,湖北境内,以武汉为首的城市,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用品和瓜果蔬菜等生活用品,被抢购至脱销,许多爱心人士毅然将手里的物资捐赠,不求回报,不留姓名——有毅然回国,人肉背回十二万只口罩的少年学子;有不惧千里,长途跋涉运送267箱食用油的退伍老兵;有捐献全部家当,账户只余13.78元的退休环卫工……贝多芬说:“在全人类之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我们应该追这样为社会之安宁而尽其所能、倾其所有的星。
同学们,我辈当做追星人,要追就追钟南山。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找到正确并合适的星,持之以恒地追求那心中的星,只待明日成为那颗闪耀的星,或埋头苦干,或拼命硬干,或为民请命,或舍身求法,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涂上一片我之色彩,献出一份我之力量。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审材料。
本次写作的材料由两则材料组成。
材料一选取了袁隆平院士去世的一则消息。得悉“杂交水稻之父”、我们的“粮食父母”——袁公去世,长沙群众夹道送别,各地群众自发前往长沙悼念,网上悼念更是达到上千万。
材料二选取的是关于上海科技节的一则消息。多位科学“明星”举行的一场特殊的“科学红毯秀”引发了场内外的阵阵欢呼。叶叔华,仰望星空,征途是星辰大海,主持建立“北京时间”的中国第一个女天文台台长;发现了第3241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叶叔华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迈克尔·莱维特,世界著名生物物理学家,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13年,因“为复杂化学系统创立了多尺度模型”,荣膺当年诺贝尔奖化学奖。张文宏,网民心中的“硬核”医生,率领的华山医院感染科蜚声海内外;造福人类,护佑安全,是他的使命担当;脚踏实地,做一名充满仁爱之心和掌握先进技术的良医,是他矢志不渝的初心。张玉花,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与“嫦娥”相伴的“最美”科学家;航天女神,上海航天第一位女性总指挥。
2.审任务。
材料设置的任务情境是要求学生就“谁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追的星?”这个问题,在班会课 “我的青春,我的榜样”上交流。
“谁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追的星”,是这篇作文的写作话题,也是考生必须要完成的核心任务。关键词有四个:“谁”“时代”“最”“星”。“谁”,上面的两则材料,很明显的是指向了各领域有较大贡献的“优秀人物”;“时代”,告诉我们,在中国这个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所有的人,都应该为时代发声,为国家奉献;“最”,提示大家,这个“谁”与其他所谓的“明星”比较,他最好,最值得我们去追;“星”,这是用比喻来表现“谁”是那个永远璀璨的发光体。由此可知,“我的青春,我的榜样”这个主题,就会是显而易见的。
在“班会”上的“交流”,要求我们,必须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下与特定的对象进行平等亲切而有意义的交流。“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要有自己的真实体会和本质分析,人云亦云,浮于表层,都是庸俗而没有价值的。
【立意】
1.装上一个英雄的内核,才能成为真的偶像和偶像崇拜;
2.英雄不老,赞歌长存;
3.民族脊梁,我的青春里有榜样。
【素材】
1. 公交司机吴斌心系民众的安危,忍住钻心的疼痛,保住了一车人的性命,他是我们的英雄;天津爆炸事件中,年轻的消防队员忍受毒气的侵袭,冲进灼人的火焰,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歌,他也是英雄;南海领空被非法入侵时,是心系国家权益的王伟撞向敌机玉石俱焚震慑了敌人,他也同样是英雄……危难时刻,平凡人心底的星火被点燃了,瞬间划破了危难的阴霾,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他们都是英雄。
2. 近期走红荧屏的主旋律纪录片《我爱你,中国》,记录着激情燃烧的当代军旅传奇,向人们诉说我们时代的英雄故事。“沙场之花”袁远、“雪域雄鹰”周宇峰、“草原战狼”满广志、“雷达兵王”刘卫民、“冰花男神”张书辉……有血有肉的人物,心有大我的情怀,至诚报国的志向,正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出强烈的“英雄的气息”,让这部纪录片产生如此撼人的情感,引来如此强烈的共鸣,上线10天就获得3300多万次点击。正如网友的感慨:“他们不过是平凡人,却替我们承受了难以承受之重,为他们点赞。”
3. 10月19日,2018年女排世锦赛半决赛打响,中国女排苦战五局,最终以2比3惜败意大利队,止步半决赛。尽管输掉了这场关键比赛,但中国女排虽败犹荣,让中国观众不能不动容,她们在关键时刻的呐喊,临危之际的爆发,时时唤起国人内心熟悉的感觉——女排精神。从1981年夺冠至今,37年来,女排精神总是与国家每个历史发展的节点相契合,女排顽强的拼搏精神最终汇聚成为一种民族的精神。她们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4载人航天精神,三个月的太空之旅结束后,三位航天英雄成就民族精神的缩影,致敬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