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向左走?
向右走?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 ——毛泽东
1、政治方面
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权性质是什么?
政权性质: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宁汉合流: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二次北伐: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因“济南惨案”,蒋介石部队绕道开进。张作霖因战事不利,决定退回东北,因其不能满足日本侵略的要求,日本策划皇姑屯事件将其炸死。
汪精卫和蒋介石
济南惨案纪念碑
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是日本关东军在沈阳附近制造的谋杀张作霖的事件。1928年6月3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决定放弃北京,退返东北。6月4日,当张的专列经过皇姑屯车站时,被日军埋的炸弹炸成重伤,当日死亡。
(3)东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国民政府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①
②
③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方面
张作霖
张学良
1930年底各军阀势力分布示意图
派系林立 四方割据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方面
(4)国民政府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的局面
①军阀各自为政;
②内乱混战不断。
1926.7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
1927.1
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1927.4
蒋介石在南京另立政府
三足鼎立
东北
张作霖
1927.9
宁汉合流,迁都南京,专制统治
中国国民党实施总理三民主义,依照建国大纲之训政时期,训练国民使用政权,至宪政开始完成全民政治。 ——1928年《训政纲领》
训政的实质: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方面
东北
张作霖
1928
继续北伐
1928.5
“济南惨案”
1928.6
皇姑屯事件
1928.12
东北易帜
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方面
1927.4,四一二政变
1928.5.3,济南惨案
1928.6,皇姑屯事件
1927秋,宁汉合流
1928底,东北易帜
1927.7,七一五政变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方面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2、经济方面
(1)条件
①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
②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2)表现
①轻工业以及新兴工业有较大发展,为抗日战争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
②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聚敛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强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四大银行
四大银行是指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这四大国家银行,既是国民政府国家资本的核心,又是国民政府用来扩大国家资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工具。
四大家族: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和陈果夫、陈立夫四大家族,是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的代表。
国民党:政治和经济实力不断发展
国民党对待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如何?
(四一二事变后)党员由大革命时期的6万多人减至1万多人……全国有组织的工人由300万下降到3万,各地农民协会910万会员大部分散落。
——《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策略》
“兹特重颁赏格,如前方剿匪各部队及各县警队,能击毙朱毛献其首级者,合赏洋五万元,能活捉朱毛捆送来辕者,合赏洋十万元。”
——1930年7月28日 《江西民国日报》
中国共产党遭到国民党屠杀、血腥镇压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八七会议
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极左开始泛滥)
1927.8.1
1927.8.7
1927.9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工农武装割据)
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军事上:武装斗争
周恩来
贺龙
刘伯承
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军事上:武装斗争
(1)南昌起义
①时间:1927年8月1日;
②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等;
③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南昌起义
1927.8.1
南昌起义
汉口鄱阳街139号
八七会议会址
瞿秋白主持会议
(2)八七会议
①时间:1927年8月7日;
②地点:汉口;
③内容: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军事上:武装斗争
右倾:保守、妥协退让
左倾:激进、盲目冒进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指明前进方向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井冈山
长沙
文家市
三湾
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军事上:武装斗争
(3)秋收起义
①时间:1927年9月,
②概况: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在井冈山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③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秋收起义
三湾
上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1)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①概况:1928年,朱德、陈毅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
②影响: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三者结合起来。
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2、思想上:“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土地革命
武装斗争
农村根据地
中心内容
主要形式
物质基础和依托
保证
保证
依托
依托
中国共产党领导
动力
动力
朱毛《井冈山会师》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3、政治上:建立苏维埃政权
(1)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2)意义:正式建立与国民政府相对峙的红色政权,有利于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
瑞金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旗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徽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货币
4、经济上:开展土地革命
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2)性质: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3)意义: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为反“围剿”奠定人力基础。
农民分到土地后,烧毁地契
改造和恢复了“草林圩(xu)场”,取消盐税、田赋厘金、印花烟油税、鸡鸭税、屠宰税、硝盐税、百货捐等一切苛捐杂税。
——《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三、红军长征
失败
(1)直接原因:1930年10月,蒋介石发动大规模的“围剿”。
(2)根本原因: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胜
利
1、背景
长征开始后,中共中央继续执行“左”倾错误,带着众多笨重的印刷、军工机器缓慢行进,转移成为大搬家,使红军接连失利、损失巨大。
——《中外历史纲要 教师教学用书》
1934年10月,开始长征
三、红军长征
2、过程
(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2)转折:1935年,遵义会议,解决了“左”倾错误在军事和组织上的问题,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走向胜利:四渡赤水,打破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
(4)胜利标志: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冲破四道封锁线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1934.11-12湘江之战
1935.1遵义会议
艰苦卓绝的远征
1936.10甘肃会宁会师
三、红军长征
2、过程
陕北吴起镇
到达陕北后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秦邦宪
三、红军长征
2、过程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人小组
李德
博古
周恩来
王稼祥
周恩来
毛泽东
(1)时间: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2)内容
①军事: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②组织:改组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3)意义:
①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③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红军长征
3、遵义会议
草地
泸定桥
三军会师时候的部分红军干部
三、红军长征
4、意义
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胜利会师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1935年2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
肖华 1964年
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练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长征精神
1927年
4·12政变
1927年
八一南昌起义
1928年底
形式上统一全国
1927年10月
井冈山根据地
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
1930~1934年蒋介石在江西发动的五次大规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的战争
民资资本主义夹缝中发展
1934.10-1936.10
红军长征
1927-1937
政治:专制统治
经济:夹缝中发展
迎难而上
工农武装割据
1936
国共
合作
1937
全民族
抗日
(1)1927.10,
井冈山
第一个
农村革命根据地
→(2)1928.4,井冈山会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1929.12古田会议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不同时期中共军队名称变化
1.中国国民革命军(南昌起义)
2.中国工农革命军(秋收起义)
3.中国工农红军(朱毛会师 )
4.中国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战争)
5.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1946,沿用至今)
6.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时期派出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