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松柏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厦门松柏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1 17:13:23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 10 月学情诊断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请注意小题号(共 26 小题)。截止时间 10:20!
一、默写(20 分,每空 1 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 , 。
(2)《沁园春 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 ,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3)《短歌行》中表示自己求贤若渴礼遇贤才的诗句是 , 。
, 。
(4)《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 。
(5)《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无对偶)的诗句是:
, 。
(6)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7)在《涉江采芙蓉》中,“ , ”写出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
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张望故乡的情状。
(8)《诗经·邶风·静女》中 , 两句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逗趣
的生动细节。
(9)秦观在《鹊桥仙》中表明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依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巩固(23 分)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
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
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90 字)和长调(91 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
分为上下两阕。
3.对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谁主.沉浮(主宰) 漫.江碧透(满)
B.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浪遏.飞舟(阻止) 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D.挥斥方遒.(强健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视……如粪土,表鄙视)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百合花》以解放战争时期,某地前沿包扎所作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
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1
B.小说第 6 段中的“哎!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一句,表现
了通讯员的机智和固执。
C.“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我”所明白的道理指新媳妇不肯借被子的原
因是她“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D.“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此时她发现伤员竟是那个小通讯
员,非常惊讶。“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她被小通讯员勇敢的举动所感动,并为他
的伤情而痛心。
5. 下列对《哦,香雪》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北京话”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这让香雪感到委屈——替凤娇委屈,也替台儿沟委屈。写到
山村少女心里了,因为这儿的姑娘只能梦想幸福,却很难真正地得到幸福。
B.“火车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等这一系列的语言,预示着社会变革的趋势,其主题思想融
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具有生命的活力。
C.别的姑娘注意的是别人头上的“金圈圈”和“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而香雪注意的却是车厢
里的“皮书包”,凸显了香雪追求进取。
D.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前人们对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
步的渴望。
6.下面对《归园田居(其一)》一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样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
烈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
B.“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表明了陶渊明对官场虚伪机巧
的极其厌恶。
C.“方宅十余亩……罗堂前”是近景。土地、草房、榆柳、桃李……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
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D.“暧暧远人村……桑树颠”是远景。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
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7. 在《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诗人采用什么手法来展现田园风光 (3 分)
阅读《哦,香雪》,完成 8 题。
8.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这篇小说人物少,情节也不复杂,它的主要魅力就在于用诗一样的语言、散文化的笔法、精彩
的生活细节,写活了山村女孩纯真、率直、清丽的情怀。
B.这篇小说用词精练、传神,如“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住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
力量”。“挽住”一词,运用比喻手法,透出几分悲凉的味道。
C.作者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组接。她极力在“一分钟”里开掘,细致
入微地描写了“香雪们”对新生活纯真、热切的向往和追求。
2
D.描写姑娘们在火车到来之前精心打扮自己,反映台儿沟的贫穷、闭塞,表现姑娘们的爱美天性,
同时衬托出姑娘们对现代文明的渴望。
9.《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分别塑造了抒情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4 分)
10. 《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中出现了“明月”“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意象,
它们分别比喻什么?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三、迁移与提升(47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3 题。(6 分)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的基本意
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
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
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
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
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
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
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
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
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
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
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
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
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
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
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
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
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
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
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
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
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
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
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3
A.从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维持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B.从现在的情形来说,远东这片大陆上的人都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
C.从某个角度看,我们的民族和土是分不开的。土既是生存的资本,同时又是一种束缚。
D.文中用白头偕老的老夫妻来比喻可贵的泥土,新颖、独特。
1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第一段从土气入手,借用美国朋友的话,论述了中原民族只会耕作的单一性思维。
B.第二段通过奶妈和波兰民族的风俗两个示例,进一步突出“土”在文化中的重大作用。
C.第三段通过农业和牧业、工业的比较,论述了“土气”产生的根本缘由是不流动性。
D.第四段从语言入手,解读了中国乡土社会“基层人口流动”微乎其微的特征。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土气”这个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对乡下人带有轻蔑性意味的称呼。
B.“土”在我们的文化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三条大河流域的农业区尤为明显。
C.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他们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小,所以游牧民族是不土气的。
D.因为乡村里的人口是附着在土地上的,所以缺乏流动性,结果就是常态性的世代定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15 题。(6 分)
游 子 谣
戴望舒
海上微风起来的时候,
暗水上开遍青色的蔷薇。
——游子的家园呢
篱门是蜘蛛的家,
土墙是薜荔的家,
枝繁叶茂的果树是鸟雀的家。
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
他沉浮在鲸鱼海蟒间:
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
因为海上有青色的蔷薇,
游子要萦系他冷落的家园吗
还有比蔷薇更清丽的旅伴呢。
清丽的小旅伴是甜蜜的家园,
游子的乡愁在那里徘徊踯躅。
唔,永远沉浮在鲸鱼海蟒间吧。
14.下列是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4
A.第一节写游子乡愁的触发:海上微风乍起,碧海像“青色的蔷薇”。游子触景生情,想起了家园。
B.第三节写“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否定了一、二节中游子的乡愁。“他沉浮在鲸鱼海蟒间”,处境如此
艰险,自然顾不得家园,只得“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
C.本诗以游子的情感构成往复不已的循环:乡愁不断地萌生,又不断地被理智所抑制。诗人巧妙地抓
住了这种循环,从而细微地展现了游子的内心世界:他既有坚强的意志,又有不以意志为转移的情绪波
澜。
D.这首诗发表时戴望舒正处在苦闷彷徨中:一方面他继续坚持人生探求,另一方面又有着无法摆脱的
茫然若失、怅惘疲惫的情绪。这些复杂的情怀在这首诗中便有所流露。
15.诗人在第二节表达出了哪些思想情感 (4 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6~17 题。(7 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② ③
梧桐巢燕雀,枳棘 栖鸳鸾 。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
非醴泉不饮。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17.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 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 18~19 题。(8 分)

秋发庾岭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掩霭,花露欲霏微②。
岭色随行掉,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5
【注】①万历十九年,汤显祖因上书抨击朝政,被贬为徐闻县典史,此诗写于赴任途中。②霏微:
迷蒙。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中“枫叶”“凉蝉”紧扣题目中的“秋”字,也暗合诗人当时的心境。
B.颔联写两岸景色,远近结合,景物色彩相对柔和,略给诗人带来一丝慰藉。
C.颈联中的“随”字,将两岸的山色随船行而不断变换色彩的情状写得生动形象。
D.江面上的波光洒满前来送别的客人衣服上,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
19.诗歌尾联是化用曹操《短歌行》中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鹊”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都
出现,其比喻义和诗人借其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 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14 分)
军号声声
齐 闯
贺昌调到广播室,完全是一个巧合。
秦干事奉命到新兵连挑兵那天,贺昌正额头青筋暴得老高,与另一个新兵蛋子为熄灯号与起床号
哪个更好听争论不休。
隔窗望了一会儿,对乐理知识精通的贺昌明显已占据上风,秦干事指指贺昌,说,就他啦。当天,贺昌
像中了状元,趾高气扬地走进旅广播室。秦干事演示了两遍设备操作,贺昌已完全掌握。他乐感很好,
到部队第一天听到军号就很有感觉,朦胧里就置身硝烟弥漫的战场,在枪林弹雨之中左手撑腰右手执
号,身边是像离弦之箭而射向敌阵的千军万马,酷毙了!
见新兵蛋子已基本掌握号调,做事细心的秦干事收住平易近人的笑脸,指着墙上的作息表一本正
经地说,战争年代军号是部队冲锋陷阵的号令,和平时期是掌控部队整齐划一的标点。一篇文章没标
点,晦涩难懂,千军万马没号令,散沙一盘。临出门,秦干事又探头提醒了一句,早上六点二十分起床号,
别误事。
贺昌轻轻关上房门,目光还是落在了那把黄灿灿的军号上,灵魂深处曾经渺茫的幻想瞬时被激活。
贺昌迫不及待右手执号左手翻谱,一句一句地演练……忙乎到后半夜,疲劳的他抱着军号进入梦乡。
第二天,贺昌还沉浸在甜美的梦里,秦干事怒气冲冲地冲进广播室。首次值班就误号,贺昌后悔地
差点哭了。秦干事静静地盯着贺昌足足有五分钟,贺昌既慌乱又不知所措。临出门,秦干事生气地搁
下一句:好自为之吧。
秦干事出门后,贺昌翻来覆去就想着第二天如何准点把起床号放响。翻来覆去想事不要紧,可是
他接下来犯了另一个重大错误:上午的下班号忘了。
秦干事说,小贺,看来你暂时不适合当司号员。小贺,想下哪个连队,你随意挑。秦干事恢复了往日
那一脸和蔼的笑。
贺昌说,去旅里最艰苦的连队。
秦干事问贺昌还有啥要求,脸上写满留恋的贺昌把目光粘在那把黄灿灿的军号上。秦干事径直走
到战备柜前,拿起那军号和那本号谱,端直递给了贺昌:“这套器材正好这几天退役,留着做个纪念吧。”
八连,驻在一个叫西河沟的地方,是旅里最偏远的单位。贺昌报到时仅带了一个背包,军号和号谱
掖在背包里。到八连后,贺昌训练十分刻苦,班里工作也积极主动,在连队名声很好。他还多了一个风
6
雨无阻的习惯:一有时间他便悄悄拿出那本号谱细细研读,逢上周末就带上军号到距营区遥远的荒野
上吹军号,亢奋得像上了战场。然而,两年来这件事在连里还是个秘密。
第二年秋,旅里参加军区在戈壁滩上组织的军事演习,八连的责任是保障旅指挥所。
戈壁滩上的天气就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这天,瓦蓝瓦蓝的晴空忽然被乌云遮住,狂风暴雨骤然
大作,旅部与各营连有线联系中断,无线被干扰信号完全屏蔽,此时军区传来紧急命令:各单位迅速收
拢人员,紧急集合向阵地进发。
接紧急命令后,值班参谋声嘶力竭的口令和哨音在狂风暴雨里实在不堪一击,除呼呼的风声和哗
哗的雨声外,什么也听不到。旅首长在屋内急得团团转,营连又得不到统一号令心焦如焚。就在这时,
上等兵贺昌拎着那把军号跑进了旅指挥所,在旅首长半信半疑的目光里,贺昌走进雨幕,左手撑腰,右
手执号,鼓足了腮帮子吹响军号。顷刻,高亢嘹亮急促的集合号声刺透了密集的雨帘和呼呼的风声,号
调准确得与营区的电子号没有任何区别。
营连官兵全副武装循声而来,迅速整队完毕。
旅首长一声令下:“进发!”贺昌适时吹起激越昂扬的冲锋号,号声仿佛将风声和雨声堵在了官兵们
的耳膜之外,伴着雄壮的号声,官兵们顶风冒雨向目的地进发,脚步迅疾而坚定……
高炮旅在全军区范围内第一个到达了目的地,比规定时间整整提前五分钟,全旅三千人无一人掉
队。
(选自《解放军文艺》,有删改)
2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小说以《军号声声》为题,既点明了小说的军旅题材,同时又表现了“军号”在小说情节上的线索作
用以及表达主题上的重要意义。
B.“贺昌像中了状元,趾高气扬地走进旅广播室。”通过“趾高气扬”这个含有贬义的成语,暗示贺昌犯错
误的原因在于骄傲自满。
C.秦干事对战士既和蔼可亲,又严格要求;对工作既认真细致,又坚持原则。他是部队基层干部的典型
形象,揭示了贺昌良好的成长环境。
D.小说以客观的陈述“第一个到达”“提前五分钟”“无一人掉队”结尾,不动声色地体现了主人公贺昌
在部队经受锻炼不断成长的主题。
21.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主要人物贺昌的特点。(6 分)
22.小说情节的高潮在哪部分 请结合作品简析相应部分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6 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24 题。(6 分)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
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
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
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 ,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
强的生命力。
7
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 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
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
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
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 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
历经劫难而不亡, 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
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2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
各地不断涌现。
B.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
各地不断涌现。
C.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
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
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2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 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 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 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 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2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 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从容不迫 沧海桑田
B. 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雨
C. 轰轰烈烈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D. 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
四、作文(60 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疙瘩”词解】:1.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2.小球形或块状物或缠绕物。
例:面疙瘩;酸奶疙瘩;毛线疙瘩。3.特指不易解决的问题,如矛盾、疑虑、猜忌等。例:心里的
疙瘩早已去掉了了;他俩从此有了疙瘩。(引自《现代汉语词典》注释,有删改)
要求:1.任选上述“词解”中的一种或多种,成为作文的主意象或核心立意;2.写一篇 800 字
以上文体鲜明的记叙文;3.自拟标题。
8松柏中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学情诊断测试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默写(20分,每空1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 ,

(2)、《沁园春 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 。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3)、《短歌行》中表示自己求贤若渴礼遇贤才的的诗句是 , 。
, 。
(4)《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 。
(5)《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无对偶)的诗句是:
, 。
(6)、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涉江采芙蓉》中,“ , ”写出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张望故乡的情状。
(8)、《诗经·邶风·静女》中 , 两句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
(9)、秦观在《鹊桥仙》中表明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依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5)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8)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9)欲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二、基础巩固(23分)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答案】D
【解析】“都分为上下两阕”错。
3.对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谁主沉浮(主宰) 漫江碧透(满)
B.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浪遏飞舟(阻止) 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D.挥斥方遒(强健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视……如粪土,表鄙视)
答案 B
解析 “怅”,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合花》以解放战争时期,某地前沿包扎所作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B.小说第6段中的“哎!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一句,表现了通讯员的机智和固执。
C.“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我”所明白的道理指新媳妇不肯借被子的原因是她“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D.“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此时她发现伤员竟是那个小通讯员,非常惊讶。“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她被小通讯员勇敢的举动所感动,并为他的伤情而痛心。
解析:选B “表现了通讯员的机智和固执”错误,应是“表现了通讯员的细心、体贴和羞涩”。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话”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这让香雪感到委屈——替凤娇委屈,也替台儿沟委屈。写到山村少女心里了,因为这儿的姑娘只能梦想幸福,却很难真正地得到幸福。
B.“火车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等这一系列的语言,预示着社会变革的趋势,其主题思想融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具有生命的活力。
C.别的姑娘注意的是别人头上的“金圈圈”和“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而香雪注意的却是车厢里的“皮书包”,凸显了香雪追求进取。
D.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前人们对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渴望。
解析:选D 本文描写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喜悦。
6.下面对《归园田居(其一)》一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样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
B.“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表明了陶渊明对官场虚伪机巧的极其厌恶。
C.“方宅十余亩……罗堂前”是近景。土地、草房、榆柳、桃李……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D.“暧暧远人村……桑树颠”是远景。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答案A
解析A项,分析错,诗中透露的是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而不是对“羁鸟”和“池鱼”的喜爱。
7.在《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诗人采用什么手法来展现田园风光 (3分)
参考答案诗人采用了白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展现出一派宁静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田园风光。
解析“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动静结合),“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白描)
8.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人物少,情节也不复杂,它的主要魅力就在于用诗一样的语言、散文化的笔法、精彩的生活细节,写活了山村女孩纯真、率直、清丽的情怀。
B.这篇小说用词精练、传神,如“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住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挽住”一词,运用比喻手法,透出几分悲凉的味道。
C.作者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组接。她极力在“一分钟”里开掘,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们”对新生活纯真、热切的向往和追求。
D.描写姑娘们在火车到来之前精心打扮自己,反映台儿沟的贫穷、闭塞,表现姑娘们的爱美天性,同时衬托出姑娘们对现代文明的渴望。
解析:选B 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9.《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分别塑造了抒情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4分)
明确: 《短歌行》塑造了一位具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又求贤若渴的政治家形象。《归园田居》塑造了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隐士形象。
10.《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中出现了“明月”“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意象,它们分别比喻什么?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短歌行》中,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
《归园田居》中,“尘网”“樊笼”比喻使人拘束的官场,表示诗人已看透官场的污秽黑暗,对官场充满了厌恶。“羁鸟”“池鱼”是诗人自比,意在说明自己误入官场,屈心抑志,深受折磨,迫切想要摆脱束缚回归自然的心志。
三、迁移与提升(4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从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维持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B.从现在的情形来说,远东这片大陆上的人都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
C.从某个角度看,我们的民族和土是分不开的。土既是生存的资本,同时又是一种束缚。
D.文中用白头偕老的老夫妻来比喻可贵的泥土,新颖、独特。
答案 C
解析 A项,原文只是说“据说”。B项,“都是”绝对化,原文是“最大多数的人”。D项,张冠李戴。“白头偕老的老夫妻”是“土地”的具体形象,“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
1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第一段从土气入手,借用美国朋友的话,论述了中原民族只会耕作的单一性思维。
B.第二段通过奶妈和波兰民族的风俗两个示例,进一步突出“土”在文化中的重大作用。
C.第三段通过农业和牧业、工业的比较,论述了“土气”产生的根本缘由是不流动性。
D.第四段从语言入手,解读了中国乡土社会“基层人口流动”微乎其微的特征。
答案 A
解析 “论述了中原民族只会耕作的单一性思维”错,应是“论述了‘土’对于中原民族的重要性”。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土气”这个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对乡下人带有轻蔑性意味的称呼。
B.“土”在我们的文化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三条大河流域的农业区尤为明显。
C.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他们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小,所以游牧民族是不土气的。
D.因为乡村里的人口是附着在土地上的,所以缺乏流动性,结果就是常态性的世代定居。
答案 C
解析 “游牧民族是不土气的”错,原文无此信息。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2~23题。
游 子 谣
戴望舒
海上微风起来的时候,
暗水上开遍青色的蔷薇。
——游子的家园呢
篱门是蜘蛛的家,
土墙是薜荔的家,
枝繁叶茂的果树是鸟雀的家。
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
他沉浮在鲸鱼海蟒间:
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
因为海上有青色的蔷薇,
游子要萦系他冷落的家园吗
还有比蔷薇更清丽的旅伴呢。
清丽的小旅伴是甜蜜的家园,
游子的乡愁在那里徘徊踯躅。
唔,永远沉浮在鲸鱼海蟒间吧。
14.下列是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第一节写游子乡愁的触发:海上微风乍起,碧海像“青色的蔷薇”。游子触景生情,想起了家园。
B.第三节写“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否定了一、二节中游子的乡愁。“他沉浮在鲸鱼海蟒间”,处境如此艰险,自然顾不得家园,只得“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
C.本诗以游子的情感构成往复不已的循环:乡愁不断地萌生,又不断地被理智所抑制。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种循环,从而细微地展现了游子的内心世界:他既有坚强的意志,又有不以意志为转移的情绪波澜。
D.这首诗发表时戴望舒正处在苦闷彷徨中:一方面他继续坚持人生探求,另一方面又有着无法摆脱的茫然若失、怅惘疲惫的情绪。这些复杂的情怀在这首诗中便有所流露。
答案B
解析B项,第三节并没有否定一、二节中游子的乡愁,而是愁上加愁。
15.诗人在第二节表达出了哪些思想情感 (4分)
参考答案①游子无家,就连乡愁也没有着落;②游子思家而无归期的深深叹惋;③游子对家园花自开自落的无奈和伤感的情绪。
解析诗人吟唱蜘蛛等各有其家,实际指自己的家园正在荒芜,从而巧妙回答上文设问,游子无家,就连乡愁也没有着落。通过对比,表现出游子思家而无归期的深深叹惋。家园的荒芜,与自身处于“鲸鱼海蟒间”的险境相呼应,表达了游子对家园花自开自落的无奈和伤感的情绪。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4~25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答案A
解析A项,“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有误。前四句,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是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奠定了全诗悲凉低沉的感情基调。
17.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解析前四句写景,萧条低沉,为下文抒情张本。中间四句“东流水”“无定端”表达时光易逝、世事多变的感叹。九、十句雀占鸾位,表达小人得势、壮志难抒的慨叹。
(四)、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26-27题。
秋发庾岭①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掩霭,花露欲霏微②。
岭色随行掉,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①万历十九年,汤显祖因上书抨击朝政,被贬为徐闻县典史,此诗写于赴任途中。②霏微:迷蒙。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枫叶”“凉蝉”紧扣题目中的“秋”字,也暗合诗人当时的心境。
B.颔联写两岸景色,远近结合,景物色彩相对柔和,略给诗人带来一丝慰藉。
C.颈联中的“随”字,将两岸的山色随船行而不断变换色彩的情状写得生动形象。
D.江面上的波光洒满前来送别的客人衣服上,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
【答案】D
【解析】(“江光满客衣”的“客”不是“前来送别的客人”,该句意思是波光洒在身为迁客、逐客的作者身上。)
19.诗歌尾联是化用曹操《短歌行》中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鹊”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都出现,其比喻义和诗人借其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
【答案】①《短歌行》中曹操以“乌鹊”比喻贤士,以乌鹊绕树寻找栖身之地比喻贤士们都在寻找寄身之地,诗人借此表达了希望能招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雄心壮志;②本诗中汤显祖以“孤鹊”比喻自己,以孤鹊南飞比喻自己被贬谪到南方边远之地,以孤鹊徘徊无依比喻前途的渺茫黯淡,诗人借此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冷寂和迷茫伤感。
【解析】这是一道对比阅读的试题,考察比喻手法的使用与理解,用“孤鹊”比喻自己,以孤鹊南飞比喻自己被贬谪到南方边远之地,以孤鹊徘徊无依比喻前途的渺茫黯淡,诗人借此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冷寂和迷茫伤感。(6分;每点3分,其中“乌鹊”或“孤鹊”比喻义1分,作者情感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8~30题。
军号声声
齐 闯
贺昌调到广播室,完全是一个巧合。
秦干事奉命到新兵连挑兵那天,贺昌正额头青筋暴得老高,与另一个新兵蛋子为熄灯号与起床号哪个更好听争论不休。
隔窗望了一会儿,对乐理知识精通的贺昌明显已占据上风,秦干事指指贺昌,说,就他啦。当天,贺昌像中了状元,趾高气扬地走进旅广播室。秦干事演示了两遍设备操作,贺昌已完全掌握。他乐感很好,到部队第一天听到军号就很有感觉,朦胧里就置身硝烟弥漫的战场,在枪林弹雨之中左手撑腰右手执号,身边是像离弦之箭而射向敌阵的千军万马,酷毙了!
见新兵蛋子已基本掌握号调,做事细心的秦干事收住平易近人的笑脸,指着墙上的作息表一本正经地说,战争年代军号是部队冲锋陷阵的号令,和平时期是掌控部队整齐划一的标点。一篇文章没标点,晦涩难懂,千军万马没号令,散沙一盘。临出门,秦干事又探头提醒了一句,早上六点二十分起床号,别误事。
贺昌轻轻关上房门,目光还是落在了那把黄灿灿的军号上,灵魂深处曾经渺茫的幻想瞬时被激活。贺昌迫不及待右手执号左手翻谱,一句一句地演练……忙乎到后半夜,疲劳的他抱着军号进入梦乡。
第二天,贺昌还沉浸在甜美的梦里,秦干事怒气冲冲地冲进广播室。首次值班就误号,贺昌后悔地差点哭了。秦干事静静地盯着贺昌足足有五分钟,贺昌既慌乱又不知所措。临出门,秦干事生气地搁下一句:好自为之吧。
秦干事出门后,贺昌翻来覆去就想着第二天如何准点把起床号放响。翻来覆去想事不要紧,可是他接下来犯了另一个重大错误:上午的下班号忘了。
秦干事说,小贺,看来你暂时不适合当司号员。小贺,想下哪个连队,你随意挑。秦干事恢复了往日那一脸和蔼的笑。
贺昌说,去旅里最艰苦的连队。
秦干事问贺昌还有啥要求,脸上写满留恋的贺昌把目光粘在那把黄灿灿的军号上。秦干事径直走到战备柜前,拿起那军号和那本号谱,端直递给了贺昌:“这套器材正好这几天退役,留着做个纪念吧。”
八连,驻在一个叫西河沟的地方,是旅里最偏远的单位。贺昌报到时仅带了一个背包,军号和号谱掖在背包里。到八连后,贺昌训练十分刻苦,班里工作也积极主动,在连队名声很好。他还多了一个风雨无阻的习惯:一有时间他便悄悄拿出那本号谱细细研读,逢上周末就带上军号到距营区遥远的荒野上吹军号,亢奋得像上了战场。然而,两年来这件事在连里还是个秘密。
第二年秋,旅里参加军区在戈壁滩上组织的军事演习,八连的责任是保障旅指挥所。
戈壁滩上的天气就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这天,瓦蓝瓦蓝的晴空忽然被乌云遮住,狂风暴雨骤然大作,旅部与各营连有线联系中断,无线被干扰信号完全屏蔽,此时军区传来紧急命令:各单位迅速收拢人员,紧急集合向阵地进发。
接紧急命令后,值班参谋声嘶力竭的口令和哨音在狂风暴雨里实在不堪一击,除呼呼的风声和哗哗的雨声外,什么也听不到。旅首长在屋内急得团团转,营连又得不到统一号令心焦如焚。就在这时,上等兵贺昌拎着那把军号跑进了旅指挥所,在旅首长半信半疑的目光里,贺昌走进雨幕,左手撑腰,右手执号,鼓足了腮帮子吹响军号。顷刻,高亢嘹亮急促的集合号声刺透了密集的雨帘和呼呼的风声,号调准确得与营区的电子号没有任何区别。
营连官兵全副武装循声而来,迅速整队完毕。
旅首长一声令下:“进发!”贺昌适时吹起激越昂扬的冲锋号,号声仿佛将风声和雨声堵在了官兵们的耳膜之外,伴着雄壮的号声,官兵们顶风冒雨向目的地进发,脚步迅疾而坚定……
高炮旅在全军区范围内第一个到达了目的地,比规定时间整整提前五分钟,全旅三千人无一人掉队。
(选自《解放军文艺》,有删改)
2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以《军号声声》为题,既点明了小说的军旅题材,同时又表现了“军号”在小说情节上的线索作用以及表达主题上的重要意义。
B.“贺昌像中了状元,趾高气扬地走进旅广播室。”通过“趾高气扬”这个含有贬义的成语,暗示贺昌犯错误的原因在于骄傲自满。
C.秦干事对战士既和蔼可亲,又严格要求;对工作既认真细致,又坚持原则。他是部队基层干部的典型形象,揭示了贺昌良好的成长环境。
D.小说以客观的陈述“第一个到达”“提前五分钟”“无一人掉队”结尾,不动声色地体现了主人公贺昌在部队经受锻炼不断成长的主题。
21.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主要人物贺昌的特点。(6分)
22.小说情节的高潮在哪部分 请结合作品简析相应部分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6分)
20.B 解析 “趾高气扬”此处应属贬词褒用,表现小战士贺昌兴高采烈的心情和他对广播室放军号这份工作的热爱。
21.(1)精通乐理,热爱军号:“听到军号就很有感觉”“抱着军号进入梦乡”“风雨无阻的习惯”等。
(2)知错就改,不断成长:“后悔地差点哭了”“翻来覆去就想着第二天如何准点把起床号放响”,最终在关键时刻“吹响军号”。
(3)不畏艰苦,热爱部队:“去旅里最艰苦的连队”“荒野上吹军号”等。
22.情节高潮在“风雨中吹响军号”(或“军事演习紧急时刻”等)。(1)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对狂风暴雨的描写既体现了战士的顽强精神,也烘托了军号的高亢嘹亮。(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贺昌暴风雨里的威武形象,侧面描写“旅首长半信半疑的目光”和“密集的雨帘和呼呼的风声”被“刺透”,反衬人物的精神风貌。(3)动作、神态描写:“走进雨幕,左手撑腰,右手执号,鼓足了腮帮子吹响军号”,突出了人物坚强的精神。(4)场景描写:“旅首长一声令下”“官兵们顶风冒雨向目的地进发,脚步迅疾而坚定”,凸显了我军将士的群体形象。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1~33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
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 ,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
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 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 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 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2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2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 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 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 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2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从容不迫 沧海桑田
B. 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雨
C. 轰轰烈烈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D. 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
23.B【解析】A项,搭配不当。“保持……文化”“传承……特色”搭配不当。C项,成分赘余,删除“一致”。D项,搭配不当。“保持……文化”“传承……特色”搭配不当;成分赘余,删除“一致”。
24.B【解析】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排除C、D选项。A项的主语是“乡土文化”,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一样,可承前省,因此选B项,B项陈述对象和前文也保持一致。
25.B【解析】第一处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轰轰烈烈,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适合语境。方兴未艾,是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适合语境,因为乡土文化活动不是新生事物。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也适合语境。排除A、D两项。最后一空前面说“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风雨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适合语境。而饱经沧桑是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与语境不合。
四、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疙瘩”词解】:1.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2.小球形或块状物或缠绕物。例:面疙瘩;酸奶疙瘩;毛线疙瘩。3.特指不易解决的问题,如矛盾、疑虑、猜忌等。例:心里的疙瘩早已去掉了了;他俩从此有了疙瘩。(引自《现代汉语词典》注释,有删改)
要求:1.任选上述“词解”中的一种或多种,成为作文的主意象或核心立意;2.写一篇800字以上文体鲜明的记叙文;3.自拟标题。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