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赤壁怀古
念奴娇
苏轼
第一章
苏轼简介
第二章
诗歌研读
第三章
拓展探究
目录
第一章
苏轼简介
苏轼成就二三四:
词苏辛,诗苏黄,
苏黄米蔡书法家,
三苏父子散文强。
壹
苏 东 坡
(1036——1101), 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详细介绍可参看《旷古奇才苏轼》
才华横溢
苏轼
文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
《题西林壁》
《惠崇<春江晚景>》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画
词
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
宋初四大书法家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书
《枯木怪石图》
《竹石图》
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
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其《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诗歌:开创豪放词风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第二章
诗歌研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贰
诵读
解题
游览的地点
触景生情
缅怀古人
词牌名,“念奴” 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伎,调因此而得名。
“念奴娇”为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共一百字。此调宜于抒写豪迈感情。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整体感知
请具体说下,哪些句子写赤壁,哪些言怀古?
上阕:描写赤壁之景
下阕:抒发怀古之情
长江向东流去,波涛滚滚,千古英雄人物都(随着长江水)奔流而逝。陈旧的营垒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击着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象一幅奇丽的图画,那个时代汇集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的时候,他正年经有为,威武的仪表,英姿勃发。(他)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此时此刻),(我)怀想三国旧事,凭吊古人,应该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都变白了。人生在世就象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直解本词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写景分析
大江、乱石、惊涛、千堆雪
作者具体选用了哪些意象
乱:山崖的险怪
穿:山峰的高耸
惊:巨浪的汹涌
拍:怒涛的力度
卷:波涛的强劲有力
夸张
比喻
拟人
视觉
听觉
雄伟壮丽、气势恢宏
江山如画
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图景?
文中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请简要分析。
字词
乱
穿
惊
拍
卷
雪
角度
形
色
声
形
特点
险怪
高峭
汹涌
水石相击
狂澜奔腾
水色纯白
修辞
夸张
比拟
比喻
豪
迈
奔
放
基调
赤壁壮美如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时间与空间完美的结合。在结构上总领全文,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伏笔。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 承接上文对景色的描写,“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阕赞写周瑜作了铺垫。
过渡,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写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怀古分析
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句子,并分析周瑜的形象。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
足智多谋
指挥若定
儒雅斯文
英俊潇洒
年轻得志
侧面衬托
风流儒将
英雄周瑜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江山依旧,物是人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放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且看二人的对比资料 。
苏轼内心解读
周瑜
苏轼
建功年龄
34岁
47岁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人生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怀古伤今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句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达观;另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你认为那一种是对的?
——被捕入狱,谪居黄州,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在他看来是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人生如梦”两句,正是这种身受迫害、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达。
——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这种与英雄对比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
归纳总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
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抒发的情感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表达出豪放洒脱之情。
课文结构
咏赤壁
怀周瑜
感人生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写景
抒怀
江山如画
人生如梦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总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写景
故垒西边——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过渡: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写人
周郎:
雄姿英发
谈笑克敌
我:
早生华发
结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对比
照应
第三章
拓展探究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叁
北宋版图
眉山
杭州
黄州
凤翔
汴京
惠州
儋州
密州
三次贬谪
44岁谪往黄州(1080年~1084年)
※神宗死,哲宗立。太后高氏执政,东坡还朝、外任。(1085~1093)
58岁谪往惠州(1094年~1096年)
※哲宗长大成人,为新党党徒挟制。
61岁谪往儋州(1097年~1100年)
※宋徽宗即位,太后陈氏执政,召苏还京。1101年北返途中病逝于湖州,葬河南郏县。
苏轼的人生曲线
1036
1057
1079
1084
1094
1101
黄州
惠州
儋州
眉州
蓝色 人生轨迹
红色 创作曲线
“乌台诗案”以及其后的在黄州被贬的生活使苏轼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黄州:走向成熟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变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有兴趣的同学去找找这方面的资料,深入研究下去,写篇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