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八下《与朱元思书》(第一课时)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语文八下《与朱元思书》(第一课时)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09 18:08:46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中山市沙溪初级中学 张明雪
这次《与朱元思书》的讲授、学习可分为四步:学生课前预习——第一课时落实字、词、句等知识基础——第二课时赏析文章——第三课时复习。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在查阅工具书的过程中,自主探索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文言文自学能力。学生预习后,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就相应转换为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查漏补缺的作用,而非以往的单纯的教师讲授新知识。第二课时赏析文章,则可更深入地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结构、语言以及作者的感情。由实际的效果看,这样的教学安排是有效的。
不足的是,第一,在引导学生赏析文章时,教师的提问过难,如“作者为什么要写蝉鸣?”这类问题,学生没有相关的文化知识背景是很难得出答案的。第二,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且教师教的较多,学生讲的较少。应将课堂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第三,教师的提问方式比较单一,应增多个别提问,减少集体提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中山市沙溪初级中学 张明雪
第一课时
(课前相互问好。)
师:之前我们领略了三峡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富春江的美景。
(展示富春江的美景图,同时播放《与朱元思书》的录音。)
师:同学们,课前已让大家预习了《与朱元思书》,不知大家的自学效果如何呢?现在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文中“有时见日”中的“见”字有学生读成“jiàn”,有学生读成“xiàn”。)
师:有时“jiàn”日,还是有时“xiàn”日呢?之前,老师跟大家讲过,由于文言文在时间上离我们比较远,现代人对文言文有些问题的理解会有不同。我们等会来解答这个问题。现在检查大家预习情况。
(师展示课件)
师:文章的作者是——
生:吴均,南北朝,文学家。
师:好,不错。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字音,从乐钊这里开始,开火车的方式进行。
(生依次回答)
师:好,大家回答很不错,看来大家的预习还是比较扎实的。现在抓紧时间把不会的字音写在书上。
(生做笔记)
师:字音大家过关了,现在我们来检查重点词的解释。请根据课本的注释,解释课件上有颜色的词。切记,“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你对课文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生看书)
师:好,我们依旧以开火车的形式回答。雅颖,“风烟俱净”的“俱”。
生:全。
师:“全,都”,好,下一个。
生:散尽。
师:好,“净”是“散尽,无余”。下一个。
生:一样的。
师:好,“共”是一样的。下一个,“从”。
生:随着。
师:好,“从”是“随着”。下一个,“任意东西”的“东西”。
生:向东向西。
师:“东西”这个词,原本是什么词性?
生:方向。
师:表方向的什么词?名词,动词?
生:名词。
师:哎,方向名词。在这里怎么用呢?
生:名词作动词。
师:好,请坐。大家留意一下,课本上这个词是错的,“东西”在这里不是名词作动词,而是名词做状语。什么是名词作状语呢?请看黑板。
师:“任意东西”怎么翻译?看书本。
生:随意地向东向西。
师:“随意地向东向西”后面还要补充什么?(生思考)“随意地向东向西”干嘛?
生:飘荡。
师:谁随意地向东向西飘荡?(师板书)
生:船。
师:“船随意地向东向西飘荡”主语是什么?
生:船。
师:谓语是哪个?
生:随意。
师:“随意”是谓语?我们说过,谓语一般表示什么?
生:动作。
师:谓语表示的是动作,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表示动作的?
生:飘荡。
师:好,“飘荡”是谓语。句子成分里面,主谓宾定状补,宾语不是每个句子都有的,这个句子就没有宾语。我们说过,在谓语前面的成分是什么?
生:状语。
师:状语,“随意地向东向西”是状语,那么“任意东西”的“东西”是名词作——
生:状语。
师:好,名词作状语。请记在笔记上。(生做笔记)那么,以后我们在判断文言文词的特殊用法时,也可以把它译成现代汉语之后,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进行判断。
师:我们继续。“一百许里”的“许”。
生:约数。
师:对,表示约数,怎么翻译呢?(生迟疑)“一百许里”什么意思?
生:一百多里。
师:好,一百多里。那么这个“许”也可以翻译为“左右”。
师:“直视无碍”的“直”。
(经引导,生回答不出)
师:请坐,以后记得预习的时候再认真一点。“直”可以组什么词?
生:直接。
师:还有呢?
生:笔直。
师:哎,不错,笔直。还有没有?(生无回答)。还有“一直”。 “直视无碍”的“直”翻译为“一直”。好,下一个,“奔”。
生:奔马。
师:对。之前我们还学过哪篇课文也有这个意思的“奔”字?
生: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师:好,不错。下一个,“负势竞上”的“负”。
生:凭借。
师:“相互轩邈”的“轩邈”。
生:比高远。
师:“泠泠作响”的“泠泠”。
生:水流的声音。
师:怎样的水流声?
生:清越的。
师:好,“泠泠”清越的流水声。“好鸟成韵”,“好鸟”。
生:美丽的鸟。
师:“良田美池”的“良”呢?
生:肥沃的。
师:非常好!婉偲,“蝉则千转无穷”的“转”?
(该生存在学习障碍,老师走在学生旁边)
师:我们给点掌声,鼓励一下她。“转”是什么?
生(小声答):鸟叫。
师:好!大家再给点掌声她。
师:“鸢飞戾天”的“鸢”。
生:凶猛的鸟。
师:具体哪种鸟?
生:老鹰。
师:不错,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下课外知识。“鸢飞戾天”出自《诗经》:鸢飞于天,鱼跃于渊。意思是说,鱼在深渊里跳跃,老鹰在高天上飞。这里用的是比喻义,鸢飞戾天比喻追求高位。
(生做笔记)
师:现在,我们一起朗读回忆一下这些重点词。
(生齐读)
师:接下来,大家尝试一下,看看预习了,并像刚才那样学习了之后,能不能把课文背一下。第一次,可以参照课件上,用一些关键词提示自己。现在,大家自由背诵,可以看书,把声音亮出来,大声点。
(生自由背诵,教师穿行课堂并指导。)
师:大家都很认真,现在全班来试试背诵。
(生背诵)
师:大家的学习效果不错。现在,大家试试把全文翻译一下。怎么翻译呢?根据刚才重点词的解释,串连起来翻译。记得不要看课文注释,先靠自己的能力,实在翻译不下去的地方,再看看书本。好,现在开始。
(生自由翻译)
师:请同学注意,翻译要直译,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
师:好,大家都很投入。现在请同学来试着翻译一下。来,俊芳来翻译第一段。
(生翻译)
师:大家觉得翻译得怎样啊?
生齐:很好!
师:是的,翻得不错,掌声鼓励!下一个,可敏来。
(生翻译)
师:不错不错,但老师有个疑问。“直视无碍”你怎么翻译啊?
生:看得一清二楚。
师:“看得一清二楚”是直译还是义译?
生:义译。
师:那直译应该怎么译?
生:一直看下去没有障碍。
师:第三段谁来?志林来试试。(生扭捏)不怕,来试试,人家女孩子都行,男生行不行?
(男生说,不行。全班笑)
师:可以的,来,跟着老师来翻译。
(生在老师带领下翻译第三段。)
师:好,翻译完全文。我们就来解决前面那个问题:有时“jiàn”日,还是有时“xiàn”日呢?
生:“xiàn”。
师:“jiàn”是什么意思?
生:看见。
师:“xiàn”呢?
生:出现。
师:好,“疏条交映”是在山外面看到的,还是山里面?
生:山里面。
师:对,人在山里面看见的,所以应该读“见”。好,全班来读一下全文翻译。
(生齐读翻译)
师:非常好,现在我们再来着重翻译几个比较难的句子。一起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生齐翻译)
师:翻译“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生:湍急的水很快,凶猛的浪像奔马一样。
师:哎,有个地方翻译得不够好,“甚箭”应该翻译为——
生:比箭还快。
师:对,就这样翻译。好,下一个,“负势竞上,相互轩邈”。
(生翻译)
师:好,这几个句子大家都翻译得不错。我们这本书上有些翻译不到位,大家对着课件把它改正过来。
(生做笔记)。
师:这个学期,大家慢慢地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自学。很多同学都会带字典来查,这很好。但大家在查字典的时候,也要学会发问,不懂就问。
师:大家笔记做得很认真。现在我们再次尝试,不看提示能不能背出来。开始,大家自由背。
(生自发齐背)
师:呀,大家很有默契嘛。既然这样,我们全班一起来背。
(生齐背)
师:还读“xiàn”日?
生:“jiàn”日。
师:不错,这次大家的学习效果挺好的。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这节课:第一,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落实字词,翻译时先对着正文翻译,再看文本注释看看自己翻译得对不对;第二,背诵时可先给自己提示,等学习完课文后再独立背诵。现在,布置一下作业:第一,找出《与朱元思书》的山、水的特点;第二,《与朱元思书》的主旨句是哪一句;3.细读文本,注意文章中情与景的关系。
师:好,这节课上到这里,同学再见!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第二课时
(师生相互问好)
师:同学们,我们学了《三峡》,知道了三峡山美水美。昨天我们也学了《与朱元思书》第一课时,那么富春江的山、水怎样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
(展示图片,播放配图录音。)
师:欣赏了优美的图片,听完了这么富有感情的朗诵,大家是否也陶醉在富春江的美景之中呢?在开始第二课时的课程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展示PPT)全班一起来。《与朱元思书》作者——
生:吴均,南北朝,文学家。
师:好,通假字,男生来。“窥谷忘反”——
生:反通返,返回。
师:好,女生来。“蝉则千转无穷”——
生:转通啭,鸟叫声。
师:好,看一下第三题。找出意思相同的一项,答案是哪一个?
生:C。
师:是吗?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风烟俱净”的“净”——
生:消散,净尽。
师:“窗明几净”的“净”——
生:干净。
师:“天下独绝”的“绝”——
生:独妙。
师:“猿则百叫无绝”的“绝”——
生:停止。
师:“负势竞上”的“负”——
生:凭借。
师:“负荆请罪”的“负”——
生:背。
师:对,背。那么,“水皆缥碧”的“皆”——
生:全,都。
师:“皆生寒树”的“皆”——
生:全,都。
师:哈哈,那么答案是什么?
生:D。
师:大家要注意一下,“负”这个词在文言文里常出现的义项是“背负,背”。好,下面翻译句子。个别回答还是全班?
生:全班。
师:好,全班一起来。“风烟俱净,山天共色”——
生:风停了,烟都消散净尽,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师:好,不错。有些同学是看着黑板翻译的,有些同学是看着课文注释翻译的,要相信自己,不要只看答案。下一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生: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师:“负势竞上,相互轩邈”——
生:凭借着地势竞争向上,相互比高远。
师:哎,不错,大家能根据重点词进行翻译,但少了一些成分。来,一起读一下。
生:高山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相向上,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生:像老鹰那样——(生停止)
师:像老鹰那样追求高远的人,怎么样啊?
生:看见雄奇的山峰平息了追求名利的心。
师:“经纶”是什么意思?
生:筹划。
师:好,整一句来。
生:那些筹划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师:(展示课件)来,整句翻译一次。
生: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平息了追逐功名利禄的心;那些筹划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师:“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生: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看到阳光。
师:好,看来大家的复习情况还不错。这节课,我们来上一些不一样的内容。(展示课件)读一下题目。
生:赏山水美,寻……情。
师:品什么情呢?我们这节课上赏析课,希望上完之后大家能够在这个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请大家留意一下这题目,它用了对偶手法。我们说过,对偶分宽对和严对,严对要每个词都要对上。比如说,名词对名词,动词——
生:对动词。
师:是的。赏对寻,动词对动词,那么山水是什么词?
生:名词。
师:那么空格处最好能填一个什么词?
生:名词。
师:不错。现在我们了解一下本课的学习任务,读一下。
生:1.知识与能力:熟悉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掌握写景抒情类文言文的写法(情景相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山水,体会作者感情。
师:好,希望通过这些课,我们能在这些方面有所得。现在,我们来细读文本。文章三个段落主要内容是什么?段落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总写富阳的山水之美。
师:美在哪?
生:奇山异水。
师:水是什么样的?
生:清、急。
师:哎,清、急的水,用文中的词来说,就是“异”水。山是怎样的山?
生:奇山。
师: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生:总分。
师:好。不错。现在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一下第一段。
(生读)
师:这一段有没有写景的?
生:有。
师:哪一句?
生: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师: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大家相互讨论一下。在脑海中想象这样的画面:烟消散了,天空与山是一种颜色?
生:美。
师:怎样的一种美?
生:静态美。
师:静态美,好。这样的美的范围大还是小?
生:大。
师:哎,大美。这样的美会让人感觉怎样?在书中找出原文。
生: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师: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答)顺着水流,时东时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生:自由、洒脱。
师:看到这样的景,作者心情很愉悦。开头这样写是什么写法?
(生思考)
师:我们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开头从大处着笔,勾勒山水画卷的整体形象。语景孕情。
(生做笔记)
师:好,同学笔记做得很认真。现在我们再把这个段落读一次,要读出作者那种洒脱、自由的心情。
(生读书)
师:哎,文杰读得好,后面一句再给大家读一下。
(生读)
师:呵呵,读着读着就泄气了。他刚才是怎么读的呢?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最后一个“绝”的音调是提上去的。好,第一段讲到这,有没有疑问?
生:没有。
师:没有的话,我们来学第二段。读第2段,思考:作者抓住了水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用了什么方法?
生:清、急。
师:哪些句子分别表现“清”的?
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师:写水急的呢?
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师:好,现在我们再细细品一下。“水皆缥碧”写出了水的什么特征?
生:颜色。
师:什么颜色?
生:青白色。
师:好,如果我们把“水皆缥碧”改为“水皆青白色”,有什么不同?
生:缥碧更有意境。
师:怎么样更有意境?(生迟疑)“缥”是什么呢?
生:青白色。
师:怎样的青白色?(生答不出)“缥”是一种纱,青白色的纱;“碧”是一种青白色的玉石。那么这样一来,水也具有了纱和玉的质感、美。看,简简单单两个字,便有这么多意境。
师:“游鱼细石”给水加了什么?
生:动感。
师:好,动感。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
生:比喻。把急湍比喻成箭,把猛浪比作奔马。
师:这里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夸张。
师:好,夸张。现在,我们来总结这段的写作方法:运用了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说到这,大家对水的这样的描写熟悉不?之前在哪里还学过这些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带感情地重读这段。读静的时候,语速要怎样?
生:慢。
师:读动的时候呢?
生:快。
(生齐读)
师:好,读得不错。水的情态就是清、急。现在我们来自由读一下第三段,看看作者是从什么感官角度读三段,作者从什么感官角度描写奇山?可相互讨论。
(生读)
师:从什么感官角度?
生:听觉、视觉。
师:哪几句听觉,哪几句视觉?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是视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是听觉。
师:好,思考这个问题。这里的山给你的感觉是动的还是静的?
生:动的。
师:哎,作者是怎样把静止的山写成动的呢?
生:拟人。
师:好,拟人。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
生:竞上、互相、轩邈。
师:这些动作都是人才有的,通过拟人手法,把静态的山写活了。那么,这样的山给你什么感觉?
生:生动、形象。
师:还有吗?
生:平息下来。
师:哎,平息下来,你读得很好。还有吗
生:生机勃勃。
师:生机勃勃,不错。还有呢?我们读《安塞腰鼓》的时候,会读出一种什么?
生:力量。
师:非常好!有力量。请看大屏幕,我们小结一下这部分。
(生做笔记)
师:好,伴着雷声,我们想像一下山里的声音。泠泠作响、嘤嘤成韵、千转不穷、百叫无绝……这样的声音给你什么体会?
生:愉悦。
师:很愉悦。泠泠,是什么意思?
生:清越。
师:外面的雨声,能叫泠泠吗?
生:不能。
师:好鸟成韵,韵是什么意思?
生:音乐。
师:也就是说,小鸟的叫声就像歌声一样。这么动听的声音里面,却出现了一种动物的叫声——蝉的叫声。大家平常对蝉的看法怎样啊?
生:很烦。
师:那这样作者为什么把蝉写下去,不是破坏了那种美吗?
(生讨论)
师:这个问题比较难。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下课外知识。蝉,在我国古代人眼中是高洁的象征。由于科学水平所限,古人认为蝉是不吃东西,喝露水和风生存的,不是人间烟火。所以,这个时候,作者听到蝉叫还会烦吗?
生:不会。
师:好,听了这些声音,作者就心情愉悦了。写山不直接描写山的形态,而写山的声音,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生:以动写静,以闹写静。
(生做笔记)
师:好,再来读一次。(生读,师打断)刚才我们说,这山给人一种生气,那么大家读的时候也要读出生气,再来一遍。
(生读书)
师:好,领略了这样的山水美,作者会有什么感受?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师:好,这两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呢?望峰息心,平息了——
生:追求功名利禄的心。
师:那么,那些忙于政务的人到了这里,就会——
生:流连忘返。
师:哎,流连忘返。这样的山给了作者这样的情,为什么呢?除了景色的影响外,有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生思考,师引导)如果吴均有这样的感情,那么吴均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思考,师引导)我们之前学了那么多文言文,比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刘禹锡的《陋室铭》,那么这些人有什么特点,跟吴均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生思考,师引导)“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这写的是山中的什么景?
生:树枝长得纵横交错。
师:纵横交错,说明树长得茂盛。树长得如此茂盛,耳边又是各种各样的声响,如果你走进这里,会有什么感受?
生1:恐怖。
师:呵呵,伊杰觉得恐怖,你们也是这样觉得的吗?
生:不是。
师:不是,那是什么呢?
生2:愉悦。因为山是生机勃勃的,所以走在里面会觉得很愉悦。
师:非常好。这句话是选段的最后一句,是在写景,而选段的第一句也写了景色。这在写法上叫什么?
生:前后互用。
师:第一句以景写情,末一句以景结情。
(生做笔记)
师:吴均看到这些山,心情愉悦,流连忘返,那杜甫看到山,又是怎样的心情呢?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望岳》。
(生背诵《望岳》)
师:好,杜甫看到山,想到的是会当——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这说明当时的杜甫心里想到的是什么——
生:当官。
师:对,当官,建功立业。吴均想到的是“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明吴均心里想的是什么?
生:淡薄名利。
师:伊杰很厉害!他不追求名利,渴望——
生:自由。
师:对,渴望自由,欣赏山水。现在我们再来读一下这段,要读出吴均心里的渴望。
(生齐读)
师:从你们读的过程中,老师知道你们领悟了吴均的一些感情。请问,文段的主旨句是什么?
生(多种答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师:哎,君浩说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请你说说理由。
生:课文通篇都在写景,而这个句子可以概括景色的特点。
师:你说的这个是中心句,中心句跟主旨句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中心句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主旨句一般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写作意图。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说明山水的美吗?
生:不是。
师:不是,所以文章的主旨句不是这句,是哪句啊?
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师:从这句,从课文看,吴均是一个爱慕大自然,不追名逐利的人。这种人,在古代大家会怎样称呼他们呢?
生:隐士。
师: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人分成三种:富贵者、隐逸者、君子。富贵者就是世俗之人,君子不同流合污还追求为社会做贡献,而隐者者是隐居避世,独善其身的人。那么,现在我们可否将课堂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解决呢?赏山水美,寻什么情?
生:避世情。
师:迪珣说避世情,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这里应该填名词,避世是动词。
师:那还可以填什么?
生:万物情。
师:有想法,不错,可以解释一下吗?
生:因为这篇文章写的都是景色,又表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所以是万物情。
师:单单是欣赏自然的心情吗?还有什么?
生:归隐。
师:归隐能表达吴均的追求,归隐情,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归隐情不错,为了对仗,我们改为隐士情,名词对名词。好,在中国古代的文化里,山通常与隐者联系在一起,比如说我们学过的《寻隐者不遇》,大家一起背。
(生背书)
师:好,我们来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写山水美景,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还有归隐情。
师:最后我们来总结这节课所学的:结构上,文章采用总分,写了奇山异水。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抒发了作者对政治的失意厌倦,企图寄情山水、避世退隐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方面,运用比喻、夸张、对偶、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动静转化,以闹写静,动静结合;开篇描绘大气之景,由景生情;篇中抓住山水特色,融情入景;篇末描绘葱郁之情,以景结情。
师:今天的作业是:选取周围或旅途中的景色进行描写,运用一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做到情景交融,200字左右。下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7 页 (共 1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3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与朱元思书
南北朝 吴均
第一课时
执教者:张明雪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嘤嘤 鸢飞
戾天 窥谷 横柯
千转  经纶
piǎo
tuān
xuān miǎo
líng
yīng
yuān

kuī

zhuàn
lún
1.文学常识:作者  ,   时期  家
2.读音:  
吴均
南北朝
文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一百许里
水皆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俱:皆,都。
从:顺、随
许:表示约数,相当于“左右”
缥碧:青白色
甚:胜过
3.词语积累
净:净尽,无余。
东西:向东,向西,名词活用作状语
若:好像
奔:奔腾的骏马
直:一直
共:相同,一样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泠泠:形容声音清越
好:美丽的
转:同啭,鸟婉转地叫
鸢:老鹰
负:凭借
上:向上
轩:高;邈:远。轩邈,比高远,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嘤嘤:鸟鸣声
绝:停止
戾:至,到
鸢飞戾天,比喻追求高位
经纶:筹划
反:通返,返回
上:在上面
直:笔直地
指:向上
检查背诵
风烟俱净,……。……,任意东西。自富阳……,……,……,……。
水皆……,……。游鱼……,……。急湍……,……。
夹岸高山,……,……,……,……,……。泉水……,……;好鸟相鸣,……。蝉则……,……。鸢飞戾天者,……;……,……。横柯上蔽,……;……,……。
翻译全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净尽,高爽的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我乘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
从富阳到桐庐,共有一百多里,其间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景色。   
富春江水都是青绿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阻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好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苍翠茂密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山势争相向上,竞相着向高处和远处生长,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清越的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断。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求功名利禄的心就会平静下来;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4.翻译句子
风烟俱净,山天共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相互轩邈。
风停了,烟都消散净尽,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高山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相向上,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平息了追逐功名利禄的心;那些筹划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看到阳光。
背诵全文
骈文
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找对偶句
课堂小结
1.学习文言文要落实到字词
2.背诵时可先用提示
3.理解文章后再具体背诵
作业:
思考以下问题:
1.《与朱元思书》的山、水的特点是?
2.《与朱元思书》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3.细读文本,注意文章中情与景的关系。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中山市沙溪初级中学 张明雪
教学设想:
1. 课文分析与设计:
《与朱元思书》节选自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被选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由于学校进行语文教学实验,因此把这课文提前到初一下学期学习。
《与朱元思书》是文言文,落实字、词、句的学习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此,课堂要把字、词、句讲透,并要求学生要切实掌握。因此,教授本课时,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教师在课堂把重要知识点讲透,争取让学生当堂背诵全文。
《与朱元思书》描写山水独具特色,作者以独到的笔触将山水写活,因此赏析文字中的山水是课堂的重要内容。在此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记承天寺夜游》《三峡》,讲授课文时可适当联系所学,也可适当使用对比教学的方法。
与《三峡不同》的是,《与朱元思书》在表情达意方面更加丰富、细腻,作者吴均的个人情怀、修养都渗透文中,尤其文中他的隐逸避世的情怀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因此,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吴均的避世情也是重点内容之一。
情景相生这种写作方法在《与朱元思书》中表现较为明显,要把这个知识点讲好。
2.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个学期多的文言文学习,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在老师长期的指导、训练之下,自学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一些学生甚至能通过查阅工具书自行掌握新的文言文课文。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与朱元思书》的字词是可行的。
这个学期,要求学生阅读《读者》《意林》等杂志并做读书笔记,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有了一些提升。因此深入讲解《与朱元思书》中作者的复杂感情,同样可行,并显得必要。
初中的学生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表现自我的意识,希望得到老师及同学的肯定,但又不习惯当众发言。授课者的学生亦如此,渴望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却缺乏勇气。因此,讲授《朱元思书》时要采取适当的方法鼓励学生发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翻译,背诵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掌握写景抒情类文言文的写法(情景相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山水,体会作者感情;
课时:两课时
教学重点:
1. 课文重点字、词、句的翻译;
2. 背诵课文;
3. 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亮点:
以对对子的形式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以此串联课堂,突出山水文言文“情因景起,景因情生,情景相生”的特色。
课型:
讲读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展示富春江美景,播放课文朗诵音频,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2、 检查预习情况
(1) 文学常识:作者吴均,南北朝时期文学家。
(2) 字音
piǎo tuān xuān miǎo líng yīng yuān lì kuī kē zhuàn lún
缥 碧 急 湍 轩 邈 泠泠 嘤嘤 鸢 飞戾天 窥谷 横柯 千转 经纶
(三)词语积累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俱:皆,都。净:净尽,无余。共:相同,一样。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从:顺、随。东西:向东,向西,名词活用作状语。
一百许里
许:表示约数,相当于“左右”。
水皆缥碧
缥碧:青白色。
直视无碍 
直:一直。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胜过。若:好像。奔:奔腾的骏马。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负:凭借。上:向上。轩:高;邈:远。轩邈,比高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直:笔直地。指:向上。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泠泠:形容声音清越。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好:美丽的。嘤嘤:鸟鸣声。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转:同啭,鸟婉转地叫。绝:停止。
鸢飞戾天者
鸢:老鹰。戾:至,到。鸢飞戾天,比喻追求高位。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筹划。反:通返,返回
横柯上蔽
上:在上面
三、检查背诵
根据下面的提示,进行背诵:
风烟俱净,……。……,任意东西。自富阳……,……,……,……。水皆……,……。游鱼……,……。急湍……,……。夹岸高山,……,……,……,……,……。泉水……,……;好鸟相鸣,……。蝉则……,……。鸢飞戾天者,……;……,……。横柯上蔽,……;……,……。
四、翻译
(一)全文翻译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净尽,高爽的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我乘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从富阳到桐庐,共有一百多里,其间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景色。   
富春江水都是青绿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阻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好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苍翠茂密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山势争相向上,竞相着向高处和远处生长,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清越的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断。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求功名利禄的心就会平静下来;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二)难句翻译
风烟俱净,山天共色。
风停了,烟都消散净尽,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负势竞上,相互轩邈。
高山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相向上,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平息了追逐功名利禄的心;那些筹划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看到阳光。
五、课外拓展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
找对偶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六、课堂小结
1.学习文言文要落实到字词
2.背诵时可先用提示
3.理解文章后再具体背诵
七、作业
思考以下问题:
1.《与朱元思书》的山、水的特点是?
2.《与朱元思书》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3.细读文本,注意文章中情与景的关系。
第二课时
1、 导入
欣赏富春江美景,听朗诵,再次带领学生走进文章美的意境。
2、 检查复习情况
1.文学常识:作者吴均,南北朝时期文学家。
2.通假字: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蝉则千转无穷:转通啭,鸟叫声
3.一词多义:下列带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风烟俱净/窗明几净 B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C负势竞上/负荆请罪 D水皆缥碧/皆生寒树
4.翻译句子
风烟俱净,山天共色。
风停了,烟都消散净尽,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负势竞上,相互轩邈。
高山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相向上,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平息了追逐功名利禄的心;那些筹划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看到阳光。
3、 研读课文
1. 以疑问切入
同学们,《与朱元思书》的第二课时我们给它另起一个名字,叫:“赏山水美,寻 情”,那么究竟空格里该填什么呢?我们一边研读课文一边思考。
2. 文章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什么?这三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第1段:概括从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总
第2段:描写异水。
第3段:描写奇山。
3.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思考:这一段有没有景色描写?如有,景有何特点?
4. 读第2段,思考:作者抓住了水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用了什么方法?
5.读三段,作者从什么感官角度描写奇山?
6.思考: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从上句,从全文,你读出吴均是怎样的人?
爱慕美好的大自然,有着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隐者。在古诗文里,山常常与隐士联系起来,如《寻隐者不遇》。
赏山水美,寻 隐者 情
四、课堂小结
1.
2.写作特色:
运用比喻、夸张、对偶、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动静转化,以闹写静,动静结合;开篇描绘大气之景,由景生情;篇中抓住山水特色,融情入景;篇末描绘葱郁之情,以景结情。
3.如何领会写景抒情类文言文的感情?
读,多读,用心读。
五、作业:
练笔:选取周围或旅途中的景色进行描写,运用一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做到情景交融,200字左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中山市沙溪初级中学 张明雪
第一课时
(课前相互问好。)
师:之前我们领略了三峡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富春江的美景。
(展示富春江的美景图,同时播放《与朱元思书》的录音。)
师:同学们,课前已让大家预习了《与朱元思书》,不知大家的自学效果如何呢?现在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文中“有时见日”中的“见”字有学生读成“jiàn”,有学生读成“xiàn”。)
师:有时“jiàn”日,还是有时“xiàn”日呢?之前,老师跟大家讲过,由于文言文在时间上离我们比较远,现代人对文言文有些问题的理解会有不同。我们等会来解答这个问题。现在检查大家预习情况。
(师展示课件)
师:文章的作者是——
生:吴均,南北朝,文学家。
师:好,不错。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字音,从乐钊这里开始,开火车的方式进行。
(生依次回答)
师:好,大家回答很不错,看来大家的预习还是比较扎实的。现在抓紧时间把不会的字音写在书上。
(生做笔记)
师:字音大家过关了,现在我们来检查重点词的解释。请根据课本的注释,解释课件上有颜色的词。切记,“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你对课文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生看书)
师:好,我们依旧以开火车的形式回答。雅颖,“风烟俱净”的“俱”。
生:全。
师:“全,都”,好,下一个。
生:散尽。
师:好,“净”是“散尽,无余”。下一个。
生:一样的。
师:好,“共”是一样的。下一个,“从”。
生:随着。
师:好,“从”是“随着”。下一个,“任意东西”的“东西”。
生:向东向西。
师:“东西”这个词,原本是什么词性?
生:方向。
师:表方向的什么词?名词,动词?
生:名词。
师:哎,方向名词。在这里怎么用呢?
生:名词作动词。
师:好,请坐。大家留意一下,课本上这个词是错的,“东西”在这里不是名词作动词,而是名词做状语。什么是名词作状语呢?请看黑板。
师:“任意东西”怎么翻译?看书本。
生:随意地向东向西。
师:“随意地向东向西”后面还要补充什么?(生思考)“随意地向东向西”干嘛?
生:飘荡。
师:谁随意地向东向西飘荡?(师板书)
生:船。
师:“船随意地向东向西飘荡”主语是什么?
生:船。
师:谓语是哪个?
生:随意。
师:“随意”是谓语?我们说过,谓语一般表示什么?
生:动作。
师:谓语表示的是动作,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表示动作的?
生:飘荡。
师:好,“飘荡”是谓语。句子成分里面,主谓宾定状补,宾语不是每个句子都有的,这个句子就没有宾语。我们说过,在谓语前面的成分是什么?
生:状语。
师:状语,“随意地向东向西”是状语,那么“任意东西”的“东西”是名词作——
生:状语。
师:好,名词作状语。请记在笔记上。(生做笔记)那么,以后我们在判断文言文词的特殊用法时,也可以把它译成现代汉语之后,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进行判断。
师:我们继续。“一百许里”的“许”。
生:约数。
师:对,表示约数,怎么翻译呢?(生迟疑)“一百许里”什么意思?
生:一百多里。
师:好,一百多里。那么这个“许”也可以翻译为“左右”。
师:“直视无碍”的“直”。
(经引导,生回答不出)
师:请坐,以后记得预习的时候再认真一点。“直”可以组什么词?
生:直接。
师:还有呢?
生:笔直。
师:哎,不错,笔直。还有没有?(生无回答)。还有“一直”。 “直视无碍”的“直”翻译为“一直”。好,下一个,“奔”。
生:奔马。
师:对。之前我们还学过哪篇课文也有这个意思的“奔”字?
生: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师:好,不错。下一个,“负势竞上”的“负”。
生:凭借。
师:“相互轩邈”的“轩邈”。
生:比高远。
师:“泠泠作响”的“泠泠”。
生:水流的声音。
师:怎样的水流声?
生:清越的。
师:好,“泠泠”清越的流水声。“好鸟成韵”,“好鸟”。
生:美丽的鸟。
师:“良田美池”的“良”呢?
生:肥沃的。
师:非常好!婉偲,“蝉则千转无穷”的“转”?
(该生存在学习障碍,老师走在学生旁边)
师:我们给点掌声,鼓励一下她。“转”是什么?
生(小声答):鸟叫。
师:好!大家再给点掌声她。
师:“鸢飞戾天”的“鸢”。
生:凶猛的鸟。
师:具体哪种鸟?
生:老鹰。
师:不错,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下课外知识。“鸢飞戾天”出自《诗经》:鸢飞于天,鱼跃于渊。意思是说,鱼在深渊里跳跃,老鹰在高天上飞。这里用的是比喻义,鸢飞戾天比喻追求高位。
(生做笔记)
师:现在,我们一起朗读回忆一下这些重点词。
(生齐读)
师:接下来,大家尝试一下,看看预习了,并像刚才那样学习了之后,能不能把课文背一下。第一次,可以参照课件上,用一些关键词提示自己。现在,大家自由背诵,可以看书,把声音亮出来,大声点。
(生自由背诵,教师穿行课堂并指导。)
师:大家都很认真,现在全班来试试背诵。
(生背诵)
师:大家的学习效果不错。现在,大家试试把全文翻译一下。怎么翻译呢?根据刚才重点词的解释,串连起来翻译。记得不要看课文注释,先靠自己的能力,实在翻译不下去的地方,再看看书本。好,现在开始。
(生自由翻译)
师:请同学注意,翻译要直译,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
师:好,大家都很投入。现在请同学来试着翻译一下。来,俊芳来翻译第一段。
(生翻译)
师:大家觉得翻译得怎样啊?
生齐:很好!
师:是的,翻得不错,掌声鼓励!下一个,可敏来。
(生翻译)
师:不错不错,但老师有个疑问。“直视无碍”你怎么翻译啊?
生:看得一清二楚。
师:“看得一清二楚”是直译还是义译?
生:义译。
师:那直译应该怎么译?
生:一直看下去没有障碍。
师:第三段谁来?志林来试试。(生扭捏)不怕,来试试,人家女孩子都行,男生行不行?
(男生说,不行。全班笑)
师:可以的,来,跟着老师来翻译。
(生在老师带领下翻译第三段。)
师:好,翻译完全文。我们就来解决前面那个问题:有时“jiàn”日,还是有时“xiàn”日呢?
生:“xiàn”。
师:“jiàn”是什么意思?
生:看见。
师:“xiàn”呢?
生:出现。
师:好,“疏条交映”是在山外面看到的,还是山里面?
生:山里面。
师:对,人在山里面看见的,所以应该读“见”。好,全班来读一下全文翻译。
(生齐读翻译)
师:非常好,现在我们再来着重翻译几个比较难的句子。一起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生齐翻译)
师:翻译“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生:湍急的水很快,凶猛的浪像奔马一样。
师:哎,有个地方翻译得不够好,“甚箭”应该翻译为——
生:比箭还快。
师:对,就这样翻译。好,下一个,“负势竞上,相互轩邈”。
(生翻译)
师:好,这几个句子大家都翻译得不错。我们这本书上有些翻译不到位,大家对着课件把它改正过来。
(生做笔记)。
师:这个学期,大家慢慢地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自学。很多同学都会带字典来查,这很好。但大家在查字典的时候,也要学会发问,不懂就问。
师:大家笔记做得很认真。现在我们再次尝试,不看提示能不能背出来。开始,大家自由背。
(生自发齐背)
师:呀,大家很有默契嘛。既然这样,我们全班一起来背。
(生齐背)
师:还读“xiàn”日?
生:“jiàn”日。
师:不错,这次大家的学习效果挺好的。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这节课:第一,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落实字词,翻译时先对着正文翻译,再看文本注释看看自己翻译得对不对;第二,背诵时可先给自己提示,等学习完课文后再独立背诵。现在,布置一下作业:第一,找出《与朱元思书》的山、水的特点;第二,《与朱元思书》的主旨句是哪一句;3.细读文本,注意文章中情与景的关系。
师:好,这节课上到这里,同学再见!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第二课时
(师生相互问好)
师:同学们,我们学了《三峡》,知道了三峡山美水美。昨天我们也学了《与朱元思书》第一课时,那么富春江的山、水怎样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
(展示图片,播放配图录音。)
师:欣赏了优美的图片,听完了这么富有感情的朗诵,大家是否也陶醉在富春江的美景之中呢?在开始第二课时的课程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展示PPT)全班一起来。《与朱元思书》作者——
生:吴均,南北朝,文学家。
师:好,通假字,男生来。“窥谷忘反”——
生:反通返,返回。
师:好,女生来。“蝉则千转无穷”——
生:转通啭,鸟叫声。
师:好,看一下第三题。找出意思相同的一项,答案是哪一个?
生:C。
师:是吗?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风烟俱净”的“净”——
生:消散,净尽。
师:“窗明几净”的“净”——
生:干净。
师:“天下独绝”的“绝”——
生:独妙。
师:“猿则百叫无绝”的“绝”——
生:停止。
师:“负势竞上”的“负”——
生:凭借。
师:“负荆请罪”的“负”——
生:背。
师:对,背。那么,“水皆缥碧”的“皆”——
生:全,都。
师:“皆生寒树”的“皆”——
生:全,都。
师:哈哈,那么答案是什么?
生:D。
师:大家要注意一下,“负”这个词在文言文里常出现的义项是“背负,背”。好,下面翻译句子。个别回答还是全班?
生:全班。
师:好,全班一起来。“风烟俱净,山天共色”——
生:风停了,烟都消散净尽,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师:好,不错。有些同学是看着黑板翻译的,有些同学是看着课文注释翻译的,要相信自己,不要只看答案。下一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生: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师:“负势竞上,相互轩邈”——
生:凭借着地势竞争向上,相互比高远。
师:哎,不错,大家能根据重点词进行翻译,但少了一些成分。来,一起读一下。
生:高山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相向上,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生:像老鹰那样——(生停止)
师:像老鹰那样追求高远的人,怎么样啊?
生:看见雄奇的山峰平息了追求名利的心。
师:“经纶”是什么意思?
生:筹划。
师:好,整一句来。
生:那些筹划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师:(展示课件)来,整句翻译一次。
生: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平息了追逐功名利禄的心;那些筹划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师:“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生: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看到阳光。
师:好,看来大家的复习情况还不错。这节课,我们来上一些不一样的内容。(展示课件)读一下题目。
生:赏山水美,寻……情。
师:品什么情呢?我们这节课上赏析课,希望上完之后大家能够在这个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请大家留意一下这题目,它用了对偶手法。我们说过,对偶分宽对和严对,严对要每个词都要对上。比如说,名词对名词,动词——
生:对动词。
师:是的。赏对寻,动词对动词,那么山水是什么词?
生:名词。
师:那么空格处最好能填一个什么词?
生:名词。
师:不错。现在我们了解一下本课的学习任务,读一下。
生:1.知识与能力:熟悉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掌握写景抒情类文言文的写法(情景相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山水,体会作者感情。
师:好,希望通过这些课,我们能在这些方面有所得。现在,我们来细读文本。文章三个段落主要内容是什么?段落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总写富阳的山水之美。
师:美在哪?
生:奇山异水。
师:水是什么样的?
生:清、急。
师:哎,清、急的水,用文中的词来说,就是“异”水。山是怎样的山?
生:奇山。
师: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生:总分。
师:好。不错。现在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一下第一段。
(生读)
师:这一段有没有写景的?
生:有。
师:哪一句?
生: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师: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大家相互讨论一下。在脑海中想象这样的画面:烟消散了,天空与山是一种颜色?
生:美。
师:怎样的一种美?
生:静态美。
师:静态美,好。这样的美的范围大还是小?
生:大。
师:哎,大美。这样的美会让人感觉怎样?在书中找出原文。
生: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师: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答)顺着水流,时东时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生:自由、洒脱。
师:看到这样的景,作者心情很愉悦。开头这样写是什么写法?
(生思考)
师:我们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开头从大处着笔,勾勒山水画卷的整体形象。语景孕情。
(生做笔记)
师:好,同学笔记做得很认真。现在我们再把这个段落读一次,要读出作者那种洒脱、自由的心情。
(生读书)
师:哎,文杰读得好,后面一句再给大家读一下。
(生读)
师:呵呵,读着读着就泄气了。他刚才是怎么读的呢?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最后一个“绝”的音调是提上去的。好,第一段讲到这,有没有疑问?
生:没有。
师:没有的话,我们来学第二段。读第2段,思考:作者抓住了水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用了什么方法?
生:清、急。
师:哪些句子分别表现“清”的?
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师:写水急的呢?
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师:好,现在我们再细细品一下。“水皆缥碧”写出了水的什么特征?
生:颜色。
师:什么颜色?
生:青白色。
师:好,如果我们把“水皆缥碧”改为“水皆青白色”,有什么不同?
生:缥碧更有意境。
师:怎么样更有意境?(生迟疑)“缥”是什么呢?
生:青白色。
师:怎样的青白色?(生答不出)“缥”是一种纱,青白色的纱;“碧”是一种青白色的玉石。那么这样一来,水也具有了纱和玉的质感、美。看,简简单单两个字,便有这么多意境。
师:“游鱼细石”给水加了什么?
生:动感。
师:好,动感。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
生:比喻。把急湍比喻成箭,把猛浪比作奔马。
师:这里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夸张。
师:好,夸张。现在,我们来总结这段的写作方法:运用了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说到这,大家对水的这样的描写熟悉不?之前在哪里还学过这些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带感情地重读这段。读静的时候,语速要怎样?
生:慢。
师:读动的时候呢?
生:快。
(生齐读)
师:好,读得不错。水的情态就是清、急。现在我们来自由读一下第三段,看看作者是从什么感官角度读三段,作者从什么感官角度描写奇山?可相互讨论。
(生读)
师:从什么感官角度?
生:听觉、视觉。
师:哪几句听觉,哪几句视觉?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是视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是听觉。
师:好,思考这个问题。这里的山给你的感觉是动的还是静的?
生:动的。
师:哎,作者是怎样把静止的山写成动的呢?
生:拟人。
师:好,拟人。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
生:竞上、互相、轩邈。
师:这些动作都是人才有的,通过拟人手法,把静态的山写活了。那么,这样的山给你什么感觉?
生:生动、形象。
师:还有吗?
生:平息下来。
师:哎,平息下来,你读得很好。还有吗
生:生机勃勃。
师:生机勃勃,不错。还有呢?我们读《安塞腰鼓》的时候,会读出一种什么?
生:力量。
师:非常好!有力量。请看大屏幕,我们小结一下这部分。
(生做笔记)
师:好,伴着雷声,我们想像一下山里的声音。泠泠作响、嘤嘤成韵、千转不穷、百叫无绝……这样的声音给你什么体会?
生:愉悦。
师:很愉悦。泠泠,是什么意思?
生:清越。
师:外面的雨声,能叫泠泠吗?
生:不能。
师:好鸟成韵,韵是什么意思?
生:音乐。
师:也就是说,小鸟的叫声就像歌声一样。这么动听的声音里面,却出现了一种动物的叫声——蝉的叫声。大家平常对蝉的看法怎样啊?
生:很烦。
师:那这样作者为什么把蝉写下去,不是破坏了那种美吗?
(生讨论)
师:这个问题比较难。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下课外知识。蝉,在我国古代人眼中是高洁的象征。由于科学水平所限,古人认为蝉是不吃东西,喝露水和风生存的,不是人间烟火。所以,这个时候,作者听到蝉叫还会烦吗?
生:不会。
师:好,听了这些声音,作者就心情愉悦了。写山不直接描写山的形态,而写山的声音,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生:以动写静,以闹写静。
(生做笔记)
师:好,再来读一次。(生读,师打断)刚才我们说,这山给人一种生气,那么大家读的时候也要读出生气,再来一遍。
(生读书)
师:好,领略了这样的山水美,作者会有什么感受?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师:好,这两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呢?望峰息心,平息了——
生:追求功名利禄的心。
师:那么,那些忙于政务的人到了这里,就会——
生:流连忘返。
师:哎,流连忘返。这样的山给了作者这样的情,为什么呢?除了景色的影响外,有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生思考,师引导)如果吴均有这样的感情,那么吴均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思考,师引导)我们之前学了那么多文言文,比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刘禹锡的《陋室铭》,那么这些人有什么特点,跟吴均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生思考,师引导)“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这写的是山中的什么景?
生:树枝长得纵横交错。
师:纵横交错,说明树长得茂盛。树长得如此茂盛,耳边又是各种各样的声响,如果你走进这里,会有什么感受?
生1:恐怖。
师:呵呵,伊杰觉得恐怖,你们也是这样觉得的吗?
生:不是。
师:不是,那是什么呢?
生2:愉悦。因为山是生机勃勃的,所以走在里面会觉得很愉悦。
师:非常好。这句话是选段的最后一句,是在写景,而选段的第一句也写了景色。这在写法上叫什么?
生:前后互用。
师:第一句以景写情,末一句以景结情。
(生做笔记)
师:吴均看到这些山,心情愉悦,流连忘返,那杜甫看到山,又是怎样的心情呢?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望岳》。
(生背诵《望岳》)
师:好,杜甫看到山,想到的是会当——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这说明当时的杜甫心里想到的是什么——
生:当官。
师:对,当官,建功立业。吴均想到的是“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明吴均心里想的是什么?
生:淡薄名利。
师:伊杰很厉害!他不追求名利,渴望——
生:自由。
师:对,渴望自由,欣赏山水。现在我们再来读一下这段,要读出吴均心里的渴望。
(生齐读)
师:从你们读的过程中,老师知道你们领悟了吴均的一些感情。请问,文段的主旨句是什么?
生(多种答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师:哎,君浩说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请你说说理由。
生:课文通篇都在写景,而这个句子可以概括景色的特点。
师:你说的这个是中心句,中心句跟主旨句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中心句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主旨句一般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写作意图。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说明山水的美吗?
生:不是。
师:不是,所以文章的主旨句不是这句,是哪句啊?
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师:从这句,从课文看,吴均是一个爱慕大自然,不追名逐利的人。这种人,在古代大家会怎样称呼他们呢?
生:隐士。
师: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人分成三种:富贵者、隐逸者、君子。富贵者就是世俗之人,君子不同流合污还追求为社会做贡献,而隐者者是隐居避世,独善其身的人。那么,现在我们可否将课堂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解决呢?赏山水美,寻什么情?
生:避世情。
师:迪珣说避世情,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这里应该填名词,避世是动词。
师:那还可以填什么?
生:万物情。
师:有想法,不错,可以解释一下吗?
生:因为这篇文章写的都是景色,又表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所以是万物情。
师:单单是欣赏自然的心情吗?还有什么?
生:归隐。
师:归隐能表达吴均的追求,归隐情,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归隐情不错,为了对仗,我们改为隐士情,名词对名词。好,在中国古代的文化里,山通常与隐者联系在一起,比如说我们学过的《寻隐者不遇》,大家一起背。
(生背书)
师:好,我们来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写山水美景,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还有归隐情。
师:最后我们来总结这节课所学的:结构上,文章采用总分,写了奇山异水。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抒发了作者对政治的失意厌倦,企图寄情山水、避世退隐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方面,运用比喻、夸张、对偶、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动静转化,以闹写静,动静结合;开篇描绘大气之景,由景生情;篇中抓住山水特色,融情入景;篇末描绘葱郁之情,以景结情。
师:今天的作业是:选取周围或旅途中的景色进行描写,运用一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做到情景交融,200字左右。下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