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件(共26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件(共26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2 11:59:49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学习目标:认识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新变化;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认识社会的新变化。



农、工、商——发展与繁荣
经济格局——重心南移
宋代社会——新变化
学习目录
(一)农业
材料1:麦秋正急又秧禾,丰岁自少凶岁多,田家辛苦可奈何!将此打麦词,兼作插禾歌。
——【宋】张舜民《打麦》
材料2:百姓两税田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赋税一例折科,役钱亦须均出,自来采茶货卖。
——【宋】吕陶《净德集》卷1
①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②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一、农、工、商——发展与繁荣
探究新知
(一)农业
材料3: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
——摘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材料4:元朝加强边治理,其辽阔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元史地理志》自豪地指出:“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③经济作物:内地棉花种植始于宋代,元代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
遍,带动棉纺织业发展。
④边疆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一、农、工、商——发展与繁荣
(二)手工业
1、制瓷业
①宋代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五大名窑。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路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是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物。据考证,我国近海有200-3000沉船,以元时期居多。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一、农、工、商——发展与繁荣
(二)手工业
1、矿冶业
①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做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材料1:宋代山西泽姚许多人“冒险输炭矿”,经销煤炭,当时还出现了官府专门管理煤炭的机构,并立官课税。宋庄季裕《鸡肋篇》载:“普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农村也不乏使用煤取暖者。 —— 整理自彭亮《谈古代煤炭的开发和利用》等
材料2: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宋】苏轼《石炭并引》
一、农、工、商——发展与繁荣
(二)手工业
3、印刷业
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推动了文化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在宋代,印刷业遍及全国,形成了开封、杭州成都、建阳、江西等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官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从事印书活动,民间印刷更是空前活跃。印书的品种,由过去的以佛经佛像为主,逐渐改变为以刻印经、史、子、集等书为主。印本书成为商品,书商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摘编自石永强《古代印书机构》
特点:印刷业普及,各个阶层都参与;形成官方到民间的出版体系;
及领域广泛,尤以儒家经典为主;印刷技术精湛。
原因:唐宋以来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科举制的发
展;宋朝文化的繁荣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一、农、工、商——发展与繁荣
(三)商业
——宋朝是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
★自主学习:观看视频《清明上河图》感受宋代商业的繁荣,阅读教材概括宋朝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②宋与辽夏金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③北宋钱币铸造量多,开始出现纸币。
④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的重要财源。
⑤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众多、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
一、农、工、商——发展与繁荣
(三)商业
——元朝商业进一步发展
①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②元朝杭州被外国旅行家成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③元大都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杭州)谓其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良非伪语……此行在(杭州)甚大,周围广有百北里……北城有12种职业,,各业有12000户……城中有商贾基众,颇富足。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城中有大市10所,沿街小市无数,尚未计焉。……每星期有三日,为市集之日,有四五万人消费之百货来此贸易。
——冯承译、党宝海新注《马可.波罗行纪》第155、156章
一、农、工、商——发展与繁荣
材料1:北宋开封“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分茶等”一应俱全,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生活。在宋代,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农村向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劳动力等。
—— 摘编自丁雅《从<夷坚志>看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2: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 ,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势,田宅无走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 。
——梁泉《我们只要一个中国》
★问题探究: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探究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推动繁荣的因素有哪些。
1、特点:商业体系日成熟,商品流通种类不断增多;零售性商业是城市日
常商业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市坊混置,城市商业异常繁荣;城
乡之间的商品流通十分活跃;商品流通规模大幅度增长。
2、因素:国家抑商政策的方松;传统农本工商末价值观念的冲破;农业、
手工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政府不抑兼并,
土地买卖频繁;封建剥削方式发生变化,租佃关系日益发展;雇
值制度的推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一、农、工、商——发展与繁荣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二、经济格局——重心南移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以来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汉人南下,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探究新知
二、经济格局——重心南移
材料1:我国江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平原丘陵相间分布,自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过着一种简单的渔猎生活。魏晋以来,这一地区受战乱影响远逊于北方,北方士民大量南迁,与吴越山民不断融合;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更使南方经济区与北方经济区连在了一起,发展趋同,农耕社会形成。南宋以降,江南商业发展,城镇繁荣。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等江南嬗变与新生
★史料实证:结合相关史料多角度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南方人口膨胀,民族融合加强。
2、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3、促进南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4、海上交通运输改善,海上贸易繁荣
5、过渡开发,一定程度破坏生态环境。
★问题探究:提取表格中的信息,并结合教材,谈谈对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认识。
二、经济格局——重心南移
时间 960-997年 998-1020年 1021-1063年 1064-1085年 1086-1100年 1101-1127年
北方占比 38.42 18.63 12.49 6.61 5.17 2.86
南方占比 61.58 81.51 87.51 93.39 94.83 97.14
材料:北宋南北籍进士所占比例
——摘编自乔亦婷《宋代进士的时空分布及成因》
信息:北方籍进士数量持续下降,南方籍进士上升,甚至形成垄断。
认识:随着经济重心的难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占有明显优势,导致南北矛盾逐渐尖锐,不利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团结。实行南北分卷制度有利于北方士人和边疆地区人才参与政治,扩大统治基础,稳定社会统治,同时加大了南北士子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同时,也有利于整体的团结和进步,进而巩固封建统治。但是站在南方考生角度来讲不是很公平,存在一定的地域歧视。
材料2:宋朝大臣蔡襄在《端明集》中感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只求资财,随其贫富。”
1、门第观念的淡化
(1)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门第观念仍然流行。
(2)人们的婚姻择偶,以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材料1:(唐高宗时)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世家大族)女,不得修国文。”
——《隋唐嘉话》
(一)宋代
婚姻不问阀阅
三、宋代社会——新变化
探究新知
1、门第观念的淡化
(一)宋代
取士不问家世
材料2:据统计,两宋310年间仅正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远远超过了前后各代。太宗还下令:“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等
材料1: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宋真宗亲撰《励学篇》
(3)宋朝科举制更为完善,更加开放、公平。
(4)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添加了活力。
三、宋代社会——新变化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材料1: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材料2: 《宋史》记载:天圣五年( 1027) 十一月,宋仁宗诏令江淮、荆湖、闽浙、广南等诸路州军: 依旧条,客户不可以随时起移,只有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往往被主人抑勒,不放起移; 从今而后,客户起议,“须每年收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不再要求获得主人给予的凭由,如遇“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1)宋以前,长期存在贱民阶层,家内服役大都由世袭奴婢承担。
(2)宋朝,贱民数量显著减少,雇佣关系普遍。
(3)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三、宋代社会——新变化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材料1:宋代,买卖田宅必须经过“立契”的法定程序,凡加盖官印的称为“红契”,表示官府确认,不加官印的称为“白契”。宋代法律规定租佃契约到期,租佃关系结束,农民可以另租土地,地主可以另佃。……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成为普遍现象,被法律所承认并形成制度。
——摘编自《宋代的租制和典卖制》
(1)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政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2)官府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为松弛。
三、宋代社会——新变化
材料2: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富贵盛衰,更不常,或昔富今贫,或贵而今贱。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3)“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三、宋代社会——新变化
农业
粮食
经济作物
手工业
制瓷
矿冶
印刷
商品
市场
货币
城市
贸易
商业
经济重心南移
初步开发
南北平衡
开始转移
转移完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影响
择偶——财富
等级——平等
政策——宽松
社会变化
课堂小结
1.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朝廷所需要的刺绣物品,“皆委之闾巷市井妇人之手,或付之尼寺,而使取值”。这一措施 (  )
A.促使宋朝改变了抑商政策
B.有助于宋朝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C.说明宋朝普遍使用丝织品
D.表明宋朝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B
课堂练习
2.宋徽宗崇宁年间,宋廷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承认了侵街的合法性。上述现象(  )
A.折射出宋朝开放的时代特色
B.说明了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C.反映了宋朝城市经济的繁荣
D.改变了都城汴京的城市布局
C
3.宋朝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反映出 (  )
A.朝贡贸易为政府所垄断
B.海外贸易政策较为务实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D.财政收入高度依赖外贸
B
4.宋朝,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对后世的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A
5.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这表明(  )
A.宋朝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
B.宋朝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
C.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D.崇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
C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