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三)设计思路
1、用生活中的事例(分桃子)引出课题,感受平均数。
2、 初步感知平均数,并能用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
3、进一步感知平均数,会用计算方法来求平均数。
4、回顾总结:了解到求平均数,可以用移多补少和计算方法来求平均数,并进一步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分桃子)
老师带了几个桃子,分给2个同学,一个4个,一个2个,你对老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反思:上课时,我首先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游戏——分桃子导入,通过实际的演示,学生一下子就看出分桃子的方法不公平,到底一个孩子可以分到多少个桃子呢?这样就需要一个新的数,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平均数的产生是源于生活的,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1、 教学新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反思: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 。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1)、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可以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求平均数。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2)、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 2+7+6 )÷3
=15÷3
=5 (个)
师:“ 5”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生: 平均数。
师:这里为什么要除以 3 ?
生:因为要平均分成3排。
(3)、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反思: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出示课件2: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请看,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师:(1)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可以得倒他们4人收集废瓶子的 平均数13个。
师: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只知道他们收集瓶子的个数,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 4 个人,再除以 4 。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 14+12+11+13 )÷4
=52÷4
=13 (个)
师:这里为什么要除以 4 ?
生:因为要平均分给4个人。
师:同学们,当我们要求平均数时,移多补少的方法比较麻烦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方法来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我们可以怎样用计算方法来求平均数呢?
生: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教师板书:总数(把各部分数加起来)÷份数=平均数。
(反思: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注重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解决身边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学得有味道,不枯燥。孩子们用平均数的知识成功地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巩固练习:
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
生1:移多补少
生2:(12+6+10+4)÷4
=32÷4
=8(厘米)
答: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8厘米。
出示课件3:哪一个口算小组的口算成绩好呢?
(反思:像这种人数不一样,怎么比较呢?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呢?我们就应该计算出每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用平均数进行比较。从而了解和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了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 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反思: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到生活中去)
(四)、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生: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法,2、常用方法:先求总数÷份数=平均数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让同学们调查班上同学们的身高,算出同学们的平均身高。
(反思: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六)、板书设计
平 均 数
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移多补少
2、计算方法:
(1) (6 + 7 + 2)÷3
=15÷3
= 5(个)
(2) (14+12+11+15)÷4
=52÷ 4
= 13(个)
总数(把各部分数加起来)÷ 份数 = 平均数
三、学习体验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由于平均数不是一个真实的数,所以在教学中我运用课件用这种直观的方法帮助孩子们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上课时,我首先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游戏——分桃子导入,通过实际的演示,学生一下子就看出分桃子的方法不公平,到底一个孩子可以分到多少个桃子呢?这样就需要一个新的数,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平均数的产生是源于生活的,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
在例题教学中,通过课件的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孩子们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是不是每道题我们都要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去求出平均数呢?有没有方法能够更快的算出平均数呢?我放手让孩子们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得出计算方法。
过去的课在规律出来以后就开始反复地练习,练习书本上的习题,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而我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注重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解决身边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学得有味道,不枯燥。孩子们用平均数的知识成功地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才是我的教学目的之所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新教材较重视让学生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再应用于实际。基于这一点,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选取学生熟悉的教材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他们熟悉的素材进行教学,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