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高 杜 甫
/ 教例简述 /
登高 是诗圣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时所写的一篇饱含情意的作品,被誉为“杜诗七言律诗第一”。诗中写重阳登高祈福一事,借秋的凄凉、萧瑟,吟唱出一曲个人的哀歌、人民的悲歌、国家的殇歌和时代的挽歌。
一、导入
学生齐读 登高 ,教师引导得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为“悲”。
二、体会诗歌的八层“悲”意
1.这首诗颈联一共写了哪几层“悲”?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说明老杜经常远离家乡,而且经常有病在身。“常作客”,是长久在外漂泊的羁旅之人。
——“万里悲秋”中的“悲秋”,“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独”,晚年的一种孤独之态,也是一种悲。
——“多病”不仅指他自身,也可能指国家。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内忧外患,盗贼四起,唐王朝江河日下。杜甫作为一名爱国诗人,对现实的关注使他在“多病”这个字眼上投射上了国家的多病。
——从“独登台”三个字,读出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感觉。想要报效国家,可是时光已逝,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2.老师点拨“八层悲”。(屏显)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宋人罗大经 鹤林玉露 卷十一)
3.这八层悲意,你有没有不理解的?
——“台,高迥也”,为什么登高就会生悲? (暂留悬念)
4.八层悲意此联已全写出,其他三联能否读出八层悲意?
——“不尽长江滚滚来”,想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诗人看见长江滚滚,联想到大业未就,但生命犹如长江之水一去不复返,只能哀叹自身生命的衰老,有一种壮志未酬之悲。
——“无边落木萧萧下”三层意思:一对时间感慨,落叶凋零;二对人到暮年感慨,秋是收获时节,诗人却事业无成;三对国家衰落感慨,国家的秋天——多事之秋。
——“艰难”二字,书下注释说“又指国家多难”。杜甫步入暮年、百病缠身的悲哀,其实也是国家大厦将倾的悲哀。
5.“艰难苦恨”兼指自身和国家命运。杜甫生命最后十年的遭遇。(屏显)
760年至770年的11年间,杜甫在蜀中八年,在荆、湘三年。
760年春,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断续居住五年。 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
765年,好友严武去世,杜甫举家离开成都。 因病滞留云安,766年暮春迁往夔州。
766年至768年,流寓夔州,在创作上形成了一次“最后的高潮”。 共创作430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
( 秋兴八首 766年, 登高 767年, 咏怀古迹 768年)
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 生命最后两年,漂泊于岳阳、长沙、衡阳之间,且多在船上度过。
770年冬,杜甫逝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9 岁。 逝世前作长诗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
6.穿插杜甫当时的身体状况。(屏显)
766年,此时诗人身染多症,疟疾、消渴、肺病,以及因久病而脚废。
767年,仍复多病;秋,左耳始聋。
768年,身体较之767年更为糟糕,右臂偏枯,耳朵失聪,患慢性肺病及风痹症。
点拨:结合这些资料,我们对杜甫笔下的“艰难”二字,更有深切体会。诗中所谓的“悲”,主要是两个层面:自身,国家。(屏显)
悲
个人:贫病交加、归途无期、孤独无友、大业未就、大限将至……
国家:时局动荡、边关告急、藩镇割据、盗贼四起、内忧外患……
三、体会悲意之中的“格调雄浑”
1.既然有如此之悲、如此之重的“艰难苦恨”,本诗该有一种非常压抑、沉重的悲哀之情。但你读这诗时,有没有哀音满纸的沉重悲情? 那是一种什么格调?
明确:即使如此艰难依然要坚持下去的壮心;悲壮,悲而不伤。
2.穿插古人的评价。(屏显)
“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 杜诗镜诠》)
“象高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
( 唐宋诗醇 )
“笔势雄骏奔放,若天马之不可羁。”
( 昭昧詹言 )
点拨:本诗虽是悲秋之作,其气象和格调是悲而不凄的,是雄浑的、深沉博大的。
3.既然有“八层悲意”,为何反而有一种格调雄浑、深厚博大的崇高感和悲壮美?
——杜甫有着浓郁的家国情怀。面对艰难国运和个人遭际,把个人之悲放在了国运之下,超越一己之愁,所以笔走龙蛇,雄浑奔放。家国情怀:家国天下的博大胸襟。
——“无边落木萧萧下”给人以壮阔之感,主要是“无边”这个词带来的。无边从空间上体现出了辽阔无际,整个天地之间都是萧萧而下的落叶。有一种辽阔感。
——“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不尽”也有这种感觉,给人一种源远流长、奔腾不息之感。
点拨:“不尽”营造出了时间的深邃感。对空间类和时间类词语的对举使用,是杜甫诗歌的一大特色。他很喜欢在诗中用一些体现广阔现实高度的空间类词语,和一些体现悠久历史厚度的时间类词语,比如:(屏显)
空间类词汇(广阔,现实的高度):
“乾坤”“天地”“万里”“千里”“江山”“风云”“四海”“万壑”……
时间类词汇(悠久,历史的厚度):
“万古”“千秋”“百年”“岁月”……
(屏显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送郑十八虔 秦州杂诗 恨别 登楼 等作品中的相关诗句。 略)
正是这些时空交错结合词汇的使用,让杜诗有了一种磅礴大气的意境。
4.分析八层悲意时,有同学对“台,高迥也”提出疑问:为什么登高就会生悲?
——想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时志气豪迈;如今再次登高,却是物是人非,家国萧条,所以悲从中来。
——想到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当杜甫登上高台时,他的精神高度就和平常人完全不一样了,他的心境都在国家层面,关注的是国家命运。
——登高之后看得更远了,有一种祖国那么大、自己却那么小的感觉。但自己的一己之力又无法拯救这个日渐走向灭亡的国家,有一种无能为力感。
点拨:当你登高抬头望天、低头看地时,你会觉得个人在宇宙中是那样渺小。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登高之后,人会生出一种个体渺小、生命短暂的悲。
其实,登高这一行为,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屏显)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登高”是一种具有深刻历史内涵与文化意蕴的行为,往往传达出失意苍茫、忧虑难排的心绪。
(佚名)
千古英雄志士,定是登高望远不得;一旦登了望了,那满腔经济学问、见识抱负,便要一起发作,弄得不可开交。
(顾随)
古来有学识、有抱负的文士,一旦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那愁又不是区区个人私情,而常常是日月之迁流,世途之坎壈,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一齐涌上心头,奔赴笔下,遂而写成了名篇佳作。
(周汝昌)
5.拓展:赏读登高之作。(屏显)
沈约 临高台 ,何逊 拟古三首联句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 (略)
点拨:登高望远使人在无穷天地和宇宙参照下,体悟到个体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所以,人们在高台之上常生大体相同的生命心理状态:孤独,寂寞,忧愤,哀怨。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人生政治上的种种落魄失意交相织,构成诗人登高时巨大的情感落差和种种悲剧性的情感体验。这就是登高望远所催生的悲情。
四、小结
杜甫的家国情怀,他对空间类和时间类词汇的使用,以及登高这一具有历史内涵与文化意蕴的行为,使得 登高 一诗具有了独特的雄浑格调。诗人把自己的个人命运、个人悲哀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事动荡、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并把它放在开阔、宏大、高远的时空中展示,把悲哀写得深厚而博大,具有了一种崇高感和悲壮美。(屏显)
家国情怀:家国天下的博大胸襟
遣词用语:空间类和时间类词汇
登高行为:历史内涵与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