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2 13:4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习目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通过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的新变化。了解北宋出现的社会危机,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认识南宋的偏安。
第 一 篇章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一、北宋建立
(1)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
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2)北宋建立后,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世宗因患病回军,不久就死了。子恭帝立,还只七岁。当时兵力,最强的是殿前军,而赵匡胤是殿前军的都点检。当主少国疑之日,自不免有人生心,于是讹言契丹入寇,匡胤带兵去防他。至陈桥驿,兵变,拥匡胤回汴京,废恭帝而自立,是为宋太祖。
——吕思勉著《中国通史》
陈桥驿兵变
探究新知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探究新知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概括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北宋建立,赵胤采纳了赵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 的建议。集中军权,收回禁军统帅权;禁军配置实行“守内虚外” 政策……在中央削弱分割宰相之权,设政事堂、枢密院、三司使、审刑院,分掌行政、军事、财政、司法四权,直属皇帝,宰相仅管行政事务;削弱地方长官事权,以文官知州事,三年一换并不得在本地任职,设通判以牵制监督,地方财权、兵权收归中央;官制方面采取官、 职、差遣分离的办法,官为俸禄等级、品秩的依据,职是文官的荣誉头衔,均为虚衔,只有差遭才是实际职务。
——摘编自艾国光《略论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得失》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之一: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行政: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
②财政: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宋代的军队主要分禁军、厢军,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被称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宋初将各地军队中精壮者抽调朝廷成为禁军,不及等者留本地作为地方军,虽间或出戍外地,但很少进行军事训练,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厢军因而也称“役兵”
——摘自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之二:
——分散机构权力
(1)中央:
①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后者有统兵权。
皇帝
御前会议
三司
中书门下
(政事堂)
枢密院
台谏
三司使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枢密使
(执政)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之二:
——分散机构权力
(2)地方:
安抚司(帅司)
转运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知县(或县令等)
中央

府州军监

四监司
①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之三:
——实行重文抑武方针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宋太祖有言:“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政治。”北宋政治家、书法家禁襄感叹:“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宋神宗 宋哲宗 宋微宗 宋钦宗
武职出身正职(人) 3 6 6 7 0 0 0 0 0
文职出身正职(人) 2 1 6 22 5 7 5 10 5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影响: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
材料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描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虽然北宋政府后来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僚机构,官更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
——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1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虎骑所过,莫不溃败。
—— 朱熹《朱子语类》
(1)利:有效防止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弊:
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②兵将分离,训练废弛,在边疆战争中频吃败仗。
③形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第 二 篇章
富国强兵,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统治危机
材料1 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1、“积贫”
(1)政府机构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冗官
(2)北宋供养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军队不断扩编。——冗兵
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加上战争赔款,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冗费
(1)原因:
(2)结果:
探究新知
一、统治危机
材料2: 宋代养兵之多,为历代罕见。而养兵之费大致占宋代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兵制上的严重缺陷,使军队管理涣散,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进而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接连失败,并因此向辽和西夏进行巨额的贡纳,“积弱”的局面日趋加剧。
——摘编自《探讨王安石军事改革中的利弊》
材料1:一官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衣紫成林,州县之地广于前,而陛下之官五倍于旧。
——宋祁《上三冗三费疏》
①北宋军队通过招募组建,
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
练废弛,素质低下。
②用文臣担任军事长官,统兵权与调兵权相互节制,更戍法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1)原因:
2、“积弱”
(2)结果:
①宋辽: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宋辽和议,北宋每年向辽缴纳“岁币”。
②宋夏:屡战屡败;双方达成和议,北宋每年送给西夏财务,称为:“岁赐”。
二、王安石变法
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唐)太宗为哉!
天下弊事甚多,不可不革。
1、背景:
①积贫积弱,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②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③庆历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归于失败。
2、开始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探究新知
二、王安石变法
3、原则:
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4、目的:富国强兵
5、措施:
(1)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 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2)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二、王安石变法
★问题探究:近千年来,关于王安石的评价,存在相当大的争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材料1: “王荆公为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致今日之祸(指北宋灭亡和南宋南迁)!” ——邵伯温《闻见录》
材料2:“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梁启超《王荆公》
材料3: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列传》
(1)成效:达到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2)不足:
①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人民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③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3)影响:敢于冲破旧俗,面对困难和挫折坚持不懈,百折不挠,
勇于革新的精神影响后世。
二、王安石变法
★小组合作:分组查找相关资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1: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工速效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1)变法急功近利,措施执行不
当,用人不当,吏治不整。
材料2: 新法之重点,无非加速金融经济,便财政商业化。但是要这种政策通行,民间的金融商业组织要成熟,私人财产权之不可侵犯,更要有法制的保障,这样才能重重相因。——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2)利用国家行政手段积累财富,
违背了观经济规律。
材料3:(王安石) 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重出息十二,更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3)变法指导思想偏重于开财源,
实行过程中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材料4: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
(4)触犯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
反对、阻挠和破坏;
根本原因: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第 三 篇章
南宋偏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一、南宋建立
(1)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
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2)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探究新知
二、南宋偏安
(1)宋高宗和宰相秦桧视岳飞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
(2)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划定疆界,南宋称臣,缴纳“岁贡”。
(3)岳飞被朝廷朝廷逮捕杀害。
(4)此后,几次宋金战争,继续维持南北对峙局面。
探究新知
二、南宋偏安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从多角度分析南宋偏安的原因。
北伐失败后,也就是孝宗在位的后期,他在内外政策上都转向平稳,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无事”、偏安一隅的升平景象之中,这期间经济繁荣,在南宋中期出现了太平盛世。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南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乾淳之治”
(1)北方长年战乱,经济衰退。南方地势险要,有长江天险战略优势。
(2)南方水陆交通便利,商贸频繁,商品经济发达,利于增加国库的收入。
(3)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朝中大部分是主和派;南方士人贪图一时和平不愿北进。
(4)军队战斗力不强,屡战屡败,士气下降。
北宋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控制地方
分散机构权力
实行重文抑武
巩固统一,强化集权
效率低下,积贫积弱
王安石变法
达到富国目的,增加收入
没有从根本解决积贫积弱
靖康之变
南宋偏安江南
课堂小结
1.鉴于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宋朝采取了通过控制地方官员,以控制地方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的策略。宋朝采取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根除地方腐败
C.提高行政效率 D.解决唐末弊政
A
课堂练习
2.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这一做法( )
A.通过分散相权保障皇权独尊
B.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完善分权体制提高行政效率
D.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
B
3.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己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
B.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
C.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
D.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
A
4.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
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C.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D.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C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