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勾股定理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
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一项伟大成就,勾股定理为我们提供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间的数量关系,它的逆定理为我们提供了判断三角形是否属于直角三角形的依据,也是判定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些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单元通过数据格子的办法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间的数量关系,得到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这个著名的勾股定理,又利用拼图的方法论证勾股定理的合理性.书中介绍了古埃及人做直角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制作,利用勾股数为边的三角形,通过量角器发现所得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而推出“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时,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个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使用勾股定理时,应强调直角的前提并分清斜边和直角边,千万不能变成“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在使用勾股定理时,只要三角形三边a、b、c满足a2+b2=c2,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而不应为三角形只有三边具有勾股数,才是直角三角形.因为勾股数只局限于正整数,在信息闭塞的几千年前人们在人同的地方都发现勾股定理,这就是人们想通过勾股定理与外星人沟通的理由.
数学目标(三维目标)
知民技能:掌握勾股定理,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掌握制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勾股定理及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和应用,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
本单元教学难点是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认识.
教学关键
本单元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勾股定理,采用了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再利用拼图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内容.
课时划分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课时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课时
勾股定理的应用 2课时
小结与复习 1课时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勾股定理,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勾股定理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探索的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识图能力.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应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难点:对勾股定理的认识.
关键:让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勾股定理,再将a2、b2、c2与正方形面积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得到勾股定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补充资料、直尺、圆规.
学生准备:两块直角三角尺,其中如下图1的直角三角形带4块来.
图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叙述:人类一直想要弄清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着“人”,并试图与“他们”取得联系,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与“外星人”接触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勾股定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巴比伦人和古代中国人看出了这个关系,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先证明了这个关系,很多具有古老文化的民族和国家都会说:我们首先认识的数学定理是勾股定理.
教师边叙述边利用投影仪,展示有关勾股定理的图片.其中重点说明“希腊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
投影显示问题情境:这是1955年希腊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如图2所示),请你观察这枚邮票图案小方格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 http: / / )
图2 图3 图4
学生活动:观察邮票,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最大的正方形面积是两个中、小正方形面积的和,即32+42=52,同时发现中间的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3和4,斜边是5.
继续探究.
投影显示下图:图3和图4.
教师提出问题:
(1)观察图3,正方形A中含有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是____个单位面积;
正方形B中含有_____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是______个单位面积;
正方形C中含有_____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是______个单位面积.
你是怎样得到上面的结果呢?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然后交流答案.在图3中,A有9个小方格,所以A面积是9个单位面积,B有9个小方格,所以B面积是9个单位面积,C有18个小方格,所以C面积是18个单位面积.
教师提出问题:
(2)在图4中,正方形A、B、C中各含有多少个小方格?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3)你发现图3中三个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图4中的呢?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回答问题.解决(2)的方法和(1)类似,解决(3)的问题中可以发现:两块小正方形面积和等于大正方形面积.
2.试一试
测量你的两块直角三角尺的三边的长度,并将各边的长度填入下表:
三角尺 直角边a 直角边b 斜边c 关系
1
2
请你根据已经得到的数据,猜想三边的长度a、b、c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测量,从中发现a2+b2=c2,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二、特殊→一般
问题提出.
教师提问:是否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即任作Rt△ABC,∠=90°,BC=a,AC=b,AB=c,如图5,那么,也就是说a2+b2=c2.
( http: / / )
图5 图6
学生活动:拿出准备好的学具:4块大小相同的任意直角三角形,小组合作,讨论,寻求答案.
分析与点拨:
如图6(甲)那样,将四个与Rt△ABC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放入边长为a+b的正方形内,得到正方形I3,并且I3的边长等于Rt△ABC的斜边C.
又如图6(乙)那样,将四个与Rt△ABC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放入边长为a+b的正方形内,得到边长分别为a,b的两个正方形I1,I2.
图14-1-6(甲)与图14-1-6(乙)中的两个大正方形的边长都是a+b,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即c2+4·ab=a2+b2+4·ab
a2+b2=c2
师生共识: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
a2+b2=c2
评析:勾股定理的证明据不完全统计已有400余种证明方法,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勾股定理的背景及其证明,然后在教学时进行交流讨论.
三、阅读与思考
1.阅读课本P48~50内容.
2.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显示:如图7所示,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已知AB=AC=13厘米,BC=10厘米.
(1)你能算出BC边上的高AD的长吗?
(2)△ABC的面积是多少呢?
( http: / / )
图7 图8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关注“学困生”.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然后上讲台演示.
答案:(1)12厘米 (2)60平方厘米.
四、范例学习
例1 如图8所示,将长为5.41米的梯子AC斜靠在墙上,BC长为2.16米,求梯子上端A到墙的底边的垂直距离AB.(精确到0.01米)
思路点拨:本题是勾股定理的应用,关键是确定好Rt△ABC,AB、BC是两条直角边,AC是斜边,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B=≈4.96(米),应该注意的是,斜边的平方减去其中一条直角边的平方的开平方运算问题.
教师活动:板演例1,对书写表达格式进行要求.
学生活动:参与教师讲例,理解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
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例1.
五、随堂练习
1.课本P51练习第1,2题.
2.补充题:分别以图9(a)的直角三角形三边长为边作正方形,得到图9(b),那么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 http: / / )
图9
六、课堂总结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2.勾股定理应用提示:
(1)勾股定理只在直角三角形中成立,运用时,必须分清斜边、直角边,然后再使用;若没有告诉斜边的情况下,经常有两解,勿漏解.
(2)勾股定理将“形”转化为“数”,而这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积极的作用.
3.勾股定理的作用:
(1)已知直角三角形任意两边,求第三边;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另两边的关系;
(3)用于说明平方关系;
(4)作长为的线段.
七、布置作业
1.课本P54习题14.1第1,2,3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八、课后反思(略).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在△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
(1)若a=8,b=15,则c=________.
(2)c=10,a:b=3:4,则a=______,b=_______.
(3)若a=b,c2=m,则a2=________.
(4)若c=61,a=60,则b=________.
2.请写出满足勾股定理:a2+b2=c2的三组数组________.
3.要登上12m高的建筑物,为安全起见,需使梯子的底端离建筑物5m,至少需要_______m长的梯子.
4.在Rt△ABC中,∠C=90°,BC=12cm,S△ABC=30cm2,则AB=_______.
5.等腰△ABC的腰长AB=10cm,底BC=16cm,则底边上的高为______.面积为____.
6.已知四边形ABCD中,AD∥BC,∠A=90°,AB=8,AD=4,BC=6,则以DC为边的正方形面积为_______.
7.在△ABC中,∠C=90°,若a=5,b=12,则c=_______.
8.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_______.
二、判断
9.若a,b,c是△ABC的三边,则a2+b2=c2.( )
10.若a,b,c是直角△ABC的三边,则a2+b2=c2.( )
11.若正方形的面积为2cm2,则它的对角线长为2cm.( )
三、选择题
12.下列几组数中,能满足勾股定理的是( ).
A.3,4,6 B.4,5,6 C.6,7,8 D.9,40,41
13.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5cm,12cm,其斜边上的高为( ).
A.6cm B.8cm C.cm
14.正方形的对角线长10m,正方形的面积是( )m2.
A.100 B.75 C.50 D.25
四、解答题
15.如图所示,在△ABC中,AB=20cm,AC=13cm,BC边上的高AD=12cm,求BC的长.
16.如图所示,铁路上A、B两点相距25km,C、D为两村庄,DA垂直AB于A,CB垂直AB于B,已知AD=15km,BC=10km,现在要在铁路AB上建一个土特产品收购站E,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相等,则E站应建在距A站多少km处?
( http: / / )
17.已知△ABC为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且∠B=90°,D、E分别在BC和AB上,AD2+CE2=AC2+DE2吗?为什么?
18.某车间的人字形层架(如图所示)为等腰三角形ABC,跨度AB=24m,上弦AC=13m,求中柱CD(D为底AB的中点).
答案:
一、1.(1)17 (2)6 8 (3) (4)11
2.8,15,17或3,4,5或5,12,13 3.13 4.13cm
5.6m 48cm2 7.13 8.6 8 10
二、9.× 10.× 11.∨
三、12.D 13.D 14.D
四、15.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BD=16cm,
同理CD=5cm,则BC=BD+DC=21cm.
16.设AE=xkm,由勾股定理得AE2+AD2=DE2,BE2+BC2=CE2,
又DE=CE,所以AE2+AD2=BE2+BC2,即x2+152=(25-x)2+102,
解得x=10,故E站应建在距A站10km处.
17.提示:运用勾股定理列等式,再进行恒等变形
18.C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