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高三年级
2021—2022学年第1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历史
1.【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孟子认为爱有等差,主张人们首先去爱自己的亲人和有贤德的人。墨子主张兼爱。其不同的主张体现了所代表的阶级立场有差异,前者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而后者站在代表手业者立场。所以C项正确。
【答案】C
2.【解析】由材料“嬴政派监御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主持开凿了一条连接湘水和漓水的运河以通粮道,并于公元前214年竣工,这就是兴安运河,唐以后称灵渠”可知灵渠接通了湘水和漓水,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故选B项;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秦国的粮仓,为秦灭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排除A项;灵渠开通后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排除C项;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排除D项。
【答案】B
3.【解析】本题借助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的观点创设研究性学习情境,考查学生的实证素养。黄牛家养,未必用于牛耕,排除A项;B选项的牛,用于商业贸易,不能证明出现牛耕,故排除B项;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的提法,说明可能出现了牛耕,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可以对《齐民要术》的观点形成质疑;D选项的说法本身就不确定,不符合史学研究的严谨性。
【答案】C
4.【解析】这一材料出自黄仁字的《中国大历史》,作者主要论述的是北魏政权的改革为统一打下基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A项不是再统一的契机的主要内容,因为后来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C项说法不准确,D项政权封建化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
【答案】B
5.【解析】材料表明,唐代皇帝诏令遭谏议官封驳比较普遍,反映出当时的皇权受到一定限制,故选B项;材料反映不出中央决策机制及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善与变化,排除A、C两项;D项表述与史实明显不符,排除。
【答案】B
6.【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租庸调制之下,农民不管土地财产多少,每年都要向政府纳“租”和给官府服劳役,但是两税法实行之后,就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这就意味着封建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故选C项;两税法的内容主要涉及农民如何交纳赋税,与地主的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两税法征收的标准在于“资产”,即实际纳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多少改变了负担不均的现象,也就不会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B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两税法征收的标准确实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仅是其意义的一个方面,而题干之意主要在于论述两税法的实施对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
【答案】C
7.【解析】这首诗描绘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故选B项;君主专制体现皇帝个人专断独裁,皇帝集国家最高权于一身,帝位终身和皇帝世袭,排除A项;“八股取士”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材料重点论述选官制度的变化,且不涉及八股取士的危害,排除C项;材料是选官制度的变化,而不是朝代更迭的频繁,排除D项。
【答案】B
8.【解析】据表格可知,“小说、杂居、杂扮、唱赚、演史、唱耍令、说经、嘌唱、弹唱因缘”数量、种类众多,这说明说唱艺术是娱乐表演主要形式,故选C项;材料未提及通过市民文化来宣扬正统思想,排除A项;材料只是各种娱乐项目,没有坊和市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封建社会中各阶层间的差别不会消失,排除D项。
【答案】C
9.【答案】C
10.【解析】汉代商业中心在黄河流域,唐代商业中心南北趋于平衡,明清长江流域商业中心较多,这说明商业中心的转移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大体上是同步同向的,故选D项;明清时期商业中心在长江流域,政治中心在北方,排除A项;商业中心的转移与跨区域长途贩运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商业较黄河流域发达,排除C项。
【答案】D
11.【解析】通过题干中魏源对美国选举制度的评论可知,他对该制度持肯定态度,说明其对近代西方的民主制度已经有所认识,故选B项;题干仅是述及魏源对美国选举制度的一些看法,不能扩大为“洞察了世界大势”,排除A项;魏源对近代美国选举制度持肯定态度,并不等同于他要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排除C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意思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来抵抗西方的侵略,而题干之意主要是论述魏源对近代美国选举制度的评论,没有涉及抵抗西方的侵略之意,排除D项。
【答案】B
12.【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近代不同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以外部压力为启动力”来看四个选项都符合,但从另外三个特征来看明确指向了洋务运动。答案选B。
【答案】B
13.【解析】该题是通过20世纪初外国棉纱在华销售状况创设情境,考查历史的阶段特征以及学生历史分析能力。从题干可知,20世纪初英国、日本、印度的棉纱在中国销售受阻,主要原因应该是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这考查的是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历程。同时学生也必须了解20世纪初这一历史阶段的中国以及世界的发展状况。
【答案】C
14. 【解析】《劳动界》是五四时期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主办的工人通俗刊物,用通俗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组织起来进行斗争。这充分反映了陈独秀等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C项正确,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B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C
15.【解析】从放假的事由可以看出,政府通过这些假期让人民群众更充分了解与革命相关的事件,有利于建构与政治统治一致的意识形态,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生活,排除A;材料没有突出国民党,排除C;材料中没有立法,排除D。
【答案】B
16.【答案】
示例:
关键词:分封制、郡县制。(2分)
主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2分)
补充关键词:行省制。(1分)
阐释:
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崩溃。(2分)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1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1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的演变,这一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各族人民交流交融和国家统一。(2分)
17.
(1)耕牛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农耕之本;牛皮、牛筋等,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北宋土地人口增加、农业发展、战乱等都使耕牛供应紧张。(6分)
(2)《水浒传》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北宋末年,政治黑暗、吏治腐败,政令不行;商品经济发展,利润刺激,不顾重刑;吃朝廷禁止食用的牛肉这样的情节,更能体现农民起义的反叛精神和英雄气概。(5分)
《其他等宋江起义主要活动地点在北方,受游牧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等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18.(1)内容:心是万物的本原,提出“知行合一论”,主张“致良知”(2分)。
说明:注重道德修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善于吸取不同文化的精华。(3分)
(2)背景: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冲击传统的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当时城市中存在着大量“不切于民用”的工商业现象,“世儒”因此主张对工商业一概抑制。(6分)
19.
示例论题: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社会变革。
论述: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知识分子中的有识之土,他们开始有了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林则徐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9世纪末的甲午战败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的运动,如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促进了中华民族新的觉醒,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取得最后的胜利。
总结: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兴起和演变推动着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又促进了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20.
(1)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以工立国;反对洋务派的垄断政策,发展私营资本主义企业。(5分)
(2)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洋务运动破产;西学传播。(4分)
意义: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探索经济发展道路提供借鉴。(2分)
第2页 共4页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高三年级
2021—2022学年第1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历史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孟子主张“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墨子则提倡以治天下为事的圣人“兼相爱,交相利”。这反映了两者
A.文化取向迥异 B.学术观点相同
C.阶级立场有别 D.生活态度接近
2.在征服“百越”时,嬴政派监御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主持开凿了一条连接湘水和漓水的运河以“通粮道”,并于公元前214年竣工,这就是兴安运河,唐以后称灵渠。这条运河
A.为秦灭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B.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C.在唐以后逐渐受到人们重视 D.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3.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西汉赵过“始教民牛耕”。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下列史实可用于质疑该观点的是
A.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遗存中发现了家养黄牛的骨骼
B.《尚书·酒诰》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C. 春秋时期出现若干与牛耕相关的人名,如“冉耕,字伯牛”
D.“牛郎织女”的神话可能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
4.黄仁宇在谈到北魏政权时说:“这一新兴王朝,……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北魏政权提供的“再统一的契机”主要是指
A.扩大了北魏政权的统治区域 B.通过改革促进民族大交融
C.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 D.加速了国家制度的封建化
5.封驳是指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有人对《唐会要》的记载进行抽样统计,54卷至 56卷中关于皇帝诏令遭谏议官封驳的就有16次,其中11次封驳有效。这些记载反映出唐代
A.中央决策机制不断完善 B.专制皇权受到一定限制
C.中枢权力体系发生变化 D.集体议政决定国家政策
6.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7.“混同家国帝业孤,贤良察举孝廉出。品流中正曹家旺,南北朝堂府邸舒。歌赋诗词八股义,晨钟暮鼓五经书。天元回眸悄南顾,江左寒门起士儒。”这首诗描绘的是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选官制度的变化
C.八股取士的危害 D.朝代更迭的频繁
8.《武林旧事》是南宋人周密追忆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笔记体著作。表1是《武林旧事》(卷下)记载10人以上艺人的娱乐项目统计。据此可知,南宋时期的临安
表1
项目 小说 角抵 杂剧 杂扮 唱赚 演史 唱耍令 说经 说浑话 嘌唱 鼓板 弹唱姻缘
数量 52 44 38 26 22 20 18 17 15 14 14 11
A.市民文化成为正统思想的载体 B.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已经打破
C.说唱艺术是娱乐表演主要形式 D.社会各阶层间的差别逐渐消失
9.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C.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10.图1、图2、图3分别为中国古代汉、唐、明清时期的商业中心分布图。图中商业中心分布的变化体现了
A.商业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变化同步 B.跨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
C.黄河流域的商业比长江流域发达 D.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11.魏源认为美国的选举制度“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这表明魏源( )
A.对于世界大势了然于胸 B.对近代西方民主有所认识
C.要求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D.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2.图4所列内容为某学者对近代某次事件特征的概述。据此推断该事件可能是
图4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13.英国《财政报》报道,20世纪初,英纱在华销售“颇形滞销”,日本棉织品也“觉其减少”,印纱“亦无进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外国棉纱出现滞销现象
C.中国棉纺织业获得发展 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侵略
14. 如下图为1920年《劳动界》第一期刊登的陈独秀对工人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陈独秀等先进的中国人
A. 注重联合各阶层的力量 B. 用工人政党组织工人运动
C.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人运动 D. 号召走工农武装夺权道路
15. 表2为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各机关及学校放假日期。节假日的设立意在
表2
A. 强化国民政府对社会生活的控制 B. 建构与政治统治一致的意识形态
C. 突出国民党对民国的“缔造之功” D. 借立法重建宣示自身政治合法性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1分,共55分)
16.(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5为中国古代制度(部分)简图
图5
试从图5中任选两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7.(11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牛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被人类驯化,在古代牛很重要,私自杀牛是法律明文禁止的。
材料一
北宋初年《宋刑统》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宋真宗时下诏:“自今屠耕牛及盗杀牛,罪不至死者,并系狱以闻,当从重断。”淳化五年(994年)下诏:“自今工官为弓弩,其纵理用牛筋,他悉以羊马筋代之。”
材料二
《宋会要辑稿》记载……益一牛之价不过五七千,一牛之肉不下三二百斤,离每斤价值百钱,利入为厚,故人多贪利,不顾重刑……贪利之民计会上下,许作病牛倒死。
材料三
《水浒传》中颇多杀牛宰马的情节,加上吃食的情节,总共有140多处,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指明是牛肉。“小二,给我上一壶好酒,再来二斤牛肉!”俨然已成梁山好汉用餐的标配。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说明北宋政府为何多次颁行禁宰耕牛政策?(6分)
(2)有人认为《水浒传》中“小二,来二斤牛肉!”是最大的谎言。试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这一情节合理的理由。(5分)
18.(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守仁的青少年时代,兴趣广泛,中举人以前,已仰慕“圣学”。朱熹谓一草一木,皆涵“天理”。守仁即取他父亲官署中的竹子“格”之,不但未得“理”,反而害了一场大病。已而,攻佛、老之学,“遂有遗世入山之意”。正德朝政治败坏,时局动荡,尖锐的社会矛盾在意识形态领域,向思想家们提出了“更新观念,改进儒学”,为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提供思想武器和哲学根据的任务。此时,王守仁被“谪贵州三年,百难备尝”。据说,忽然在一天夜里,大叫起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嘉靖初,王守仁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心学”思想:“心生万物”说、“知行合一”论和“致良知之教”。“所谓守仁学以致良知为本”,他主张要用所谓“良知”去代替“私欲”,其“良知”,归根到底是指封建“三纲”“五常”、伦理观念和人的道德修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今夫通都(指四通八达的都市)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优倡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几乎救弊之一端也。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分析说明王阳明所体现的中国古代传统知识分子的美德。(5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的背景。(6分)
19.(11分)阅读表3,回答问题。
材料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没有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思想上的解放,中国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和进步,更加不会一步步取得革命的胜利。
表3
鸦片战争后 少数精英开始有了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
中日甲午战争后 开始有了全民族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瓜分狂潮掀起后 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利益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
五四运动后 中华民族意识早已经完全觉醒。正如毛泽东在1947年所说:“这是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个伟大的事变。”
——整理自王小娟《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1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一
康有为认为,“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驳斥了地主阶级顽固派咀嚼二千多年的“重本抑末”“以农立国”的信条。在发展工、农、商、矿各业的经营形态方面,反对洋务派用以垄断新式工业的“官办”“官督商办”等企业经营形式,要求除了货币和邮政仍由国家统一经营外,其余一切生产、流通事业,都应该应听任私人资本家投资经营。
——摘编自陈文亮《康有为经济思想述评》
材料二
以维新思想集大成者而成为维新派领袖的康有为,在批判继承李鸿章、张之洞主导的洋务运动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同时,积极探索、深度思考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提出了其极具特色的经济主张,为当时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指引了思考的方向,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摘编自刘琳、李丽坤、李卫花《康有为“富国养民”的经济主张发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的经济主张。(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经济思想产生的原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6分)
●以外部压力为启动力
●以移植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为主要途径
●以内外结合、新旧结合为基本方针
●以土洋并举,以洋带土,以土养洋为模式
第2页(共4页)
第1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