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八公山
时间:
交战双方: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结果:
影响:
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83年
前秦──东晋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史海冲浪: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北魏统一
1、民 族:
3、统一时间:
4、影 响:
2、政权名称:
北 魏
439年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鲜卑族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蒙古呼伦贝尔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刻石拓片
现存铭刻的文字共201字,与史籍记载的祝文基本相符,证实为北魏王朝承认的拓跋鲜卑发祥地。
平城
洛阳
北魏
南齐
孝文帝改革措施: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族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迁都洛阳;
①迁都城:
②说汉话:
③穿汉服:
④改汉姓:
⑤联汉姻:
孝文帝改革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相互交融的过程,包括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 背景: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2民族交融的表现
从经济、习俗、政治、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
2民族交融的表现
经济、习俗方面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方面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汉语的使用;西北乐器受欢迎。
民族心理方面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
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北魏骑兵俑
zhe
衣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食
方凳
胡床
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
用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总结:十六国以来,黄河流域的各民族共同生活、相互杂居,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趋于一致,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
北魏的统一
民族融合趋势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融合
迁都洛阳
内容小结
课堂检测
1.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 氐B. 鲜卑C. 汉族D. 匈奴
C
2.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
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光武帝D. 孝文帝
D
3.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征。这种变化反映了北魏( )
A. 民族融合加强B. 统治区域扩大C. 对外交流频繁D. 佛教影响削弱
A
4.中国古代有位改革家,果断地抛弃本民族落后的东西,积极吸纳汉族的先进文明,使本民族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他是( )
A. 商鞅 B. 秦始皇 C. 张骞 D. 北魏孝文帝
D
5.北魏孝文帝喜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并通过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下列措施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的是( )
A. 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B. 重农抑商,推行县制
C.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D.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