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组成练习
一、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B. 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C.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 氧化物是指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下列有关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水电解时正极产生氧气
B. 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
C. 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大小不变
D. 天然水经过自来水厂净化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下列几种常见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 生石灰 B. 海水
C. 高锰酸钾 D. 酒精
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 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和分别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各图所表示的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
A. B.
C. D.
理论上电解水得到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某同学用碳棒作电极进行电解水实验,得到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对产生此现象原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
A. 部分氧气溶于水
B. 部分氧气与碳棒反应
C. 部分氧气被碳棒吸附
D. 部分氧气与氢气反应重新生成了水
如图是表示某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A. B. C. D.
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
2: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说法不可取的是
A. 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已经成功
B. 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C. 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D. 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化学概念间有包含、并列、交叉等不同关系,下列选项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选项 A B C D
X 单质 化合反应 化合物 物理变化
Y 化合物 氧化反应 氧化物 化学变化
A. A B. B C. C D. D
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单质的是
A. 水泥、镁 B. 食盐、干冰
C. 硫酸亚铁、金刚石 D. 空气、
如图为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反应中二氧化碳和氮气的质量比为11:7
B. 图中共有3种氧化物
C. 反应后分子总数减少
D. 该反应中碳元素化合价改变
下列容器盛放的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混合物的是 B. 化合物的是
C. 单质的是 D. 氧化物的是
下列对水的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水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 纯净的水不带甜味
C. 水的沸点是 D. 通常情况下,时水呈固态
科学家发现,利用催化剂可有效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其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是
A. 甲醛的化学式为
B. 消除甲醛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图示物质中有3种氧化物
D. 甲醛与催化剂反应生成和
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 B. C. D.
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以蓬松轻盈的棉花糖形式存在如图,这类“气凝胶冰”是已知密度最低的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气凝胶冰”属于混合物
B. 形成“气凝胶冰”后,分子将停止运动
C. “气凝胶冰”与水的化学性质不相同
D. “气凝胶冰”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
二、填空题
已知:“”、“”表示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图中表示的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 ______属于混合物的是 ______填字母
随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益增长,可燃冰的开采、氢气的开发和利用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在可燃冰的试开采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国际领先的新型试采工艺。
可燃冰主要甲烷水合物。请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电解水可产生氧气,如图中产生氢气的试管是 ______ 填“1”或“2”。
有下列物质:洁净的空气;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冰水混合物;氯气;人呼出的气体;铁粉;澄清石灰水;液氧;碳酸铵。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纯净物的是 ______;属于单质的是 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 ______。
分析图中内容回答问题,
左图中海水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海水含有大量氯化钠、氯化钠是由______填离子符号和构成。
右图试管A中气体的化学式为______,试管B所对应的电源是______填“正”或“负”极;
在水蒸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水分子不断运动 水分子之间间隔不变
C,水分子大小不发生变化 D,水分子可以保持水的物理性质
在电解水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水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没有发生变化
C.氢原子和氧原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氢原子和氧原子质量发生了变化。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答】
A.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例如铁是纯净物,是由原子构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一种氢原子的原子核中不含有中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磷元素组成的红磷和白磷混合在一起形成混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氧化物是指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高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不是氧化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答案】D
【解答】
A、水电解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故A叙述正确;
B、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固、液、气三态变化实现的,故B叙述正确;
C、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大小不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故C叙述正确;
D、天然水经过自来水厂净化后得到的水,常含有可溶性杂质,是混合物,不是纯净物,故D叙述错误。
故选:D。
3.【答案】A
4.【答案】B
【解析】解:A、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由此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错误;
C、水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子变成氢、氧原子,氢、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氧分子,形成氢气和氧气。故本选项解释正确;
D、水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子变成氢、氧原子,氢、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氧分子,所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正确;
5.【答案】A
【解答】
A.图中六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示物质为纯净物;每个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为化合物的分子,故A图所示物质为化合物,故A符合题意;
B.图中六个分子构成不同,为三种不同的分子,该图所示物质为混合物,故B不合题意;
C.图中六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示物质为纯净物;每个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为单质的分子,故所示物质为单质,故C不合题意;
D.图中六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示物质为纯净物;每个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为单质的分子,故所示物质为单质,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6.【答案】D
【解析】解:氧气比氢气更容易溶于水,可能是部分氧气溶于水导致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可能是部分氧气与碳棒反应导致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可能是部分氧气被碳棒吸附导致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氧气与氢气反应重新生成了水对生成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没有影响,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7.【答案】B
【解答】
A、图中含有5种构成不同的分子,即为5种物质的分子,图所示的物质为混合物,不可能表示氧化物;故A错;
B、图中只含有一种分子,该图所表示的物质为纯净物;图中分子为由两种不同原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若其中一种原子为氧原子,则该分子即为氧化物的分子,图所示物质则是氧化物,故B正确;
C、图中含有三种构成不同的分子,即为三种物质的分子,图所示的物质为混合物,不可能表示氧化物;故C错;
D、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示的物质为纯净物;但由于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所构成的单质分子,因此不可能表示氧化物;故D错。
故选:B。
8.【答案】A
【解析】解:A、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已经成功,这种做法是不符合科学态度的,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故A错误;
B、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的态度,故B正确;
C、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的态度,故C正确;
D、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导致了实验测得的数据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提出的假设是正确的,故D正确。
故选:A。
9.【答案】C
【解析】解: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化合物是指由两种元素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是并列关系,故选项错误;
B、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有些化合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有些不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中有的属于化合反应,有的不属于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属于交叉关系;故选项错误;
C、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故选项正确;
D、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是并列关系;故选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解:纯净物的概念是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水泥、食盐、空气都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硫酸亚铁属于纯净物;单质的概念是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金刚石只含有碳元素,所以它是单质;故选:C。
11.【答案】A
【解析】解:该反应的反应物是NO和CO,生成物是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该反应中二氧化碳和氮气的质量比为::7,叙述错误;
B、由图示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由物质的构成可知,反应过程中有NO、CO、三种氧化物,叙述正确;
C、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每4个分子变化成了3个分子,故分子总数减少,叙述正确;
D、由物质的变化和化合价原则可知,该反应碳元素的化合价由价变为价,碳元素化合价改变,叙述正确。
12.【答案】D
【解析】解:A、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冰水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B、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属于化合物,都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属于单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冰水中只有水分子,水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解:A、水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是水的物理性质,正确;
B、在通常状况下,纯净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故正确;
C、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而改变气压状况,水的沸点会改变,故错误;
D、通常情况下,水在零摄氏度以下会由液体变为固体,故正确;
14.【答案】A
【解析】解:由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是:。
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甲醛的化学式为:故正确;
B、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
C、甲醛是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而氧化物只能是两种元素组成,所以甲醛不是氧化物,甲醛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都是氧化物,故错误;
D、该反应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实现的,催化剂不是反应物。错误;
15.【答案】B
【解析】解:A、氧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B、是由锰、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C、是由钾、氮、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D、是由氢、碳、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解:“气凝胶冰”中只含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选项说法错误;
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选项说法错误;
C.“气凝胶冰”是水的一种特殊状态,并不是新物质,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性质相同,所以“气凝胶冰”与水的化学性质相同,选项说法错误;
D.“气凝胶冰”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其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选项说法正确。
17.【答案】A B CD
【解析】解: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A中只有同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物质,因此属于单质;B中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物质,属于化合物;C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D是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故答案为:A、B、CD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A中只有同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物质,因此属于单质;B中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物质,属于化合物;C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D是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
18.【答案】 1
【解析】解:在点燃的条件下,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由“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如图中产生氢气的试管是1;故填:1。
根据甲烷燃烧的原理来分析;
根据电解水的原理与现象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以及电解水知识,难度不大。
19.【答案】
【解析】解::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人呼出的气体含有水蒸气、二氧化氮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冰水混合物、氯气、铁粉、液氧;碳酸铵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氯气、铁粉、液氧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冰水混合物都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故填:;;;。
根据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
20.【答案】混合物 正 AC AB
【解析】解:海水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故填:混合物;;
右图试管A中气体体积较多,是氢气;试管B中的气体体积较小,是氧气,试管B连接的是电源的正极;故填:;正;
、水分子不断运动,该观点符合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特点,故A正确;
B、水分子之间间隔不变,水蒸发后体积变大,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故B错误;
C、水分子大小不发生变化,故C正确;
D、水分子可以保持水的物理性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当物质被分割小到分子时,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不能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故D错误。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