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教材 八年级上
名师解教材
第一单元
项 目 内 容 概 要
重 点 学习诵读,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4、培养想象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6、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整体感悟诗词。
难 点 1、品味诗歌精练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2、品味诗歌意韵,把握诗歌的主旨。3、激发灵感,陶冶情操,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能力。4、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不同的情感。
一 格律诗八首
课前预习·基础知识全解
目标聚焦
项目 内容概要
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内蕴,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感受古典诗词的美。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整体感悟诗歌。,
难点 反复诵读后理解诗歌中重点语句的所表达的情感。
信息驿站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的农家生活场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
作者语录
今年七月闰,应得两回归。 ——王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作者小传
《次北固山下》
王湾(693~751)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开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其后行迹不详。
《全唐诗》收录其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据说开元中,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明代胡应麟认为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句,是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限的标志(《诗薮》)。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及后世受到普遍重视。事迹见《唐才子传》。
《春望》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祖籍湖北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生于中国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死于耒阳市。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
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界,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他是匈奴人的后裔。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刘禹锡耳灞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
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
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忱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赤壁》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26岁时考中进士,任弘文馆校书郎。不久,任江西、宣歙、淮南等节度使幕僚,以后历任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及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终中书舍人。
杜牧对政治、军事都有颇为卓著的见识,曾联系时事研经读史,注《孙子兵法》,可惜不为统治者所用。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之论。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后人为了区别于杜甫,称其为小杜,又为了区别于李白、杜甫,称杜牧与李商隐为小李杜,足见杜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夜雨寄北》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开成二年(八三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宏农尉。
李商隐年轻时即以文才受令狐楚的赏识,可是李商隐却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结婚。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几次到长安活动,只补得了一个太常博士。最后死于荥阳,年仅47岁。
李商隐是唐朝一位有着独特成就,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大家的评价又极为分歧的诗人。他的诗,有的是直接对时事政治表示态度的;有的是托古讽今,歌咏历史题材;有的是抒写友朋生死之情的;有的是感伤身世之作,而人们最熟悉的则是他的爱情诗。这些异常复杂的内容,又几乎都是和他的身世遭遇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他的多愁善感和繁博的事象及复杂的意念,在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它表现出来。这种象征手法建筑在丰富而美妙的想像的基础上,因而他笔下的意象,有时如七宝琉苏那样缤纷绮彩;有时像流云走月那样的活泼空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他的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更有独特的风格,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对诗的艺术形式发展有重大贡献。著有《玉溪生诗》。
《游山西村》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
陆游的诗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方法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他的绝大多数的篇章都是南宋时代的社会现实的真切反映,因此有人把他的诗誉为“诗史”;同时他在创作理论方面也主张写实,要从事社会实践,他说:“道向虚中得,文从实处工”,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正象所有杰出的作家一样,在他的作品中也常常表现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精神、两种艺术方法的不同程度的结合。他在揭示现实的种种不合理现象的时候,总是把他的社会理想、强烈的爱憎和明确的褒贬体现在作品之中。在白天,他目睹民族侵略、权奸误国的现实,不禁满怀激愤,渴望上马杀敌,报仇雪耻;这样的渴望不能实现,他就假托在夜晚的梦寐中去追求。
《过零丁洋》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死后在他的袋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47岁。
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
作品相关知识
1、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
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是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东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思。但是,由于诗人情感内容完全融于特定时空的生动可感的自然境象之中,因而诗的情感基调不仅略无哀丧凄婉,反而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独特的江南景致和蓬勃的自然生机的发现的喜悦,并且形成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
《春望》
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757),以长安沦陷为背景。当时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作品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感伤国破城春。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822)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而在宝历元年(825)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径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重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赤壁》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34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头号风云人物
《夜雨寄北》
此诗作于巴蜀无疑,然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则其说不一。《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冯注:"语浅情深,是寄内也。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当仍作'寄北'。"因商隐妻卒于大中二年春夏之交,故冯《谱》张《笺》均以为商隐曾于大中二年(848)有一次短期的巴蜀之游,期间作此诗寄给北地的妻子。然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力辨所谓巴蜀之游并不存在。刘、余《集解》亦指巴蜀之游为虚谬。又杨柳《如何确解李商隐诗》一文认为此诗应是大中二年商隐自桂林柳幕北归途中淹留荆、巴时所作,时间为夏秋之交。刘、余《集解》辩驳曰:“唐人诗中巴山多泛指今四川境内之山……未必具体指大巴山或巴东县南之巴山。”“此诗情味,显系长期留滞,归期无日之况,与客途稍作羁留者有别。……当是梓幕思归寄酬京华友人之作,确年不可考,约在梓幕后期。”这首诗作于一个秋雨之夜,文字较平易,但语气亲切自然,回环往复,感情深挚绵邈,十分动人。且情景相生,凡景语皆为情语,厚重蕴藉,意远韵长。《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李梦阳曰:“唐诗如贵介公子,风流闲雅,观此信然。”《玉溪生诗意》曰:“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唐人万首绝句评选》:“婉转缠绵,荡漾生姿”。
《游山西村》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湖的三山乡。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过零丁洋》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 ”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2、题目解说
《次北固山下》
诗题中的“次”原指住宿,此处指“停泊”。诗人停舟北固山下,看到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出此篇。题目交代了写作的地点和缘由。
《春望》
“春”是春天;“望”是看到的。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题目交代了写作的内容。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即现在的杭州西湖;“春”交代了写景的季节;“行”点名了行文的线索;“春行”,即春天出游,题目点明了地点、季节、内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这里是以诗赠答之意,“乐天”是白居易的字,“扬州”是相逢的地点,“赠”指白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题目交代了这是一篇应答之作。
《赤壁》
赤壁,三国时吴蜀联军大败曹操军队的地方。其遗址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在湖北省的蒲圻县。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夜雨寄北》
“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给北边的妻子,“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诗题一作《夜雨寄内》,内:内人,妻子。
《游山西村》
“游”,出游。“山西村”,是指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镜湖的三山村。题目点明了写作的内容。
《过零丁洋》
“过”,路过,经。“零丁洋”,在广东珠江口外。文题交代了写诗的地点和背景,蕴涵了一种凄凉,寥落之感。
3、古代诗歌节奏的划分
(1)从句式角度看,一般规律为:
四字句为二拍:二二式。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五字句为三拍:二二一式。如“国破/山河/在”。七字句为四拍:二二二一式。如“不尽/长江/滚滚/来”。
(2)从意义的角度看,有的则演变为:
五字句仍为三拍:二一二式。如“好雨/知/时节”。七字句仍为四拍:二二一二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或一二二二式。如“念/去去/千里/烟波”。
字词积累
1、生字
搔(sāo) 簪(zān) 白沙堤(dī) 烂柯(kē)人 折戟(jǐ) 豚(tún)
抵(dǐ) 啄(zhuó) 洛(luò) 闻笛赋(fù)
2、一词多义
次北固山下(停宿,过夜)
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依次)
3、形似字辨析
堤(dī)河堤
提(tí)提高
暗(àn)暗淡
喑(yīn)喑哑
萧(xiāo)萧条
箫(xiāo)吹箫
4、多音多义字
(méi)没有
没
(mò) 淹没
(zhǎng)长大
长
(cháng)长短
课堂互动·阅读知识精析
圈点课文
感受原文 名家批注
次北固山下①王湾②客 路 青 山③ 外,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行 舟 绿 水 前1。 风 正 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和风吹拂,风向不偏 一 帆 悬。 海日 生 ,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残 夜2, 江 春 入 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旧 年④3。 乡 书 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 何 处 达, 归 雁 ⑤ 如何寄回家园 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洛阳边4到洛阳那边。春望⑥ 杜甫 国 ⑦ 破 ⑧ 山 河 在,长 安 沦 陷 国 家 破 碎,只 有 山 河 依 旧, 城 春 草 木 深。5⑨春 天 来 了 城 空 人 稀,草 木 茂 密 深 沉。 感 时 花 溅 泪,感 伤 国 事 面 对 繁 花 , 难 禁 涕 泪 四 溅 , 恨 别 鸟 惊 心 。6 亲 人 离 散 鸟 鸣 惊 心,反 觉 增 加 离 恨 。 烽 火 连 三 月, 立 春 以 来 战 火 频 连 ,已 经 蔓 延 三 月,家 书 抵 万 金7。 家 里 面 音 讯 难 得 ,一 信 抵 值 万 金。 白 头 搔 更 短,愁 绪 缠 绕 搔 头 思 考, 白 发 越 搔 越 短 。 浑 ⑩ 欲 不 胜 簪 8。头 发 脱 落 既 短 又 少,简 直 不 能 插 簪。 1首联点明了客行他乡,青山绿水,又颇有春意。先写“客路”后写“行舟”,说明行客走的路还远在青山外,“青山”“绿水”互文见义,开笔清新自然,寓情于景,细写江上景色。2颔联写舟中所见景物,“平”“阔”“正”“悬”四字练炼得好。“潮平”,两岸才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下联“江春” 一语作铺垫。3颈联对仗工整,这两句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蕴涵哲理。写出了残夜将近,海日将生春日即将来到,旧年已匆匆而过,“生”说明旧事物中孕育新的生命,景中生理。“入”是说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景中出情,无尽感慨油然而生。4尾联正面道出思乡主题。表现出淡淡的乡思乡愁。5首联写春望所见——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6“感时”是对国事的忧伤;“恨别”是对家人的思念。采用拟人手法,借助景物寄托感慨。7“烽火”句承“感时”句,“家书”句承“恨别”句。“连三月”,写出战祸之长;“抵万金”及言家书难得。战乱离合,亲情阻隔,家书承载了多少离愁与惦念啊。8“白发”为愁所致,“搔”是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①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360年版)。次:住宿,此指停泊。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下临长江。②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代诗人。③青山:指北固山。 ④旧年:未尽的一年。⑤ 归雁:春天北归的大雁。⑥选自 《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⑦国:指国都长安。⑧破:陷落。⑨草木深:草木丛生,人烟稀少。⑩浑:简直 簪:古代成年男子用以束发连冠的首饰。
钱塘湖春行① 白居易 孤山②寺 北 贾亭 西,水 面 初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平 云 脚③ 低9。 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 早 莺 争 暖 树④,谁家 新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 啄 春 泥?10 乱 花 渐 欲 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迷人 眼, 浅 草 才 能 没 马 蹄11。 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 爱 湖 东 行 不足, 绿 杨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阴里 白沙堤⑤12。 杨柳荫下的白沙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⑥ 刘禹锡 巴山楚水 凄凉 地, 二 十 三年⑦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弃 置 身⑧13。怀 旧 空 吟 闻 笛 赋⑨, 到 乡沦落的光阴。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翻 似 烂 柯 人⑩14。沉舟 侧畔 千帆 过, 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 9首联交代诗人观赏西湖的立足点。由高到底,由远及近地描绘了一幅初春涨潮图。10颔联抓住早春莺、燕两种典型动物的活动,一“争”一“啄”,活泼而充满生命力的春意便呈现出来了;一“早”一“新”意义上互相生发,使早春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11颈联写早春西湖的花草。“迷”表面写花,实则写人为花所迷醉。“马蹄”意指游春赏景,把春景与春情和谐地统一了起来。12尾联直接抒情。“最”表程度,“行不足”表明对春天的爱之深;“绿杨”句既写美景,又写人在堤上赏春景,使人流连忘返。13首联以凄凉的心情回顾被贬的悲苦生活,写往昔之苦,沉郁愤慨。“凄凉地”与“弃置身”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凄凉、愤慨的心情。14颔联借助典故,写出了离乡之久,恍如隔世之感。
①:选自《白氏长庆集》(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1955年版)。钱塘湖:现在的杭州西湖。②孤山: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③云脚:雨前或雨后接近地面的云气。④暖树:向阳的书。⑤白沙堤: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⑥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被征还京,白居易(乐天)在扬州相遇。白居易有《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七律一首,本篇就是答白诗之作。酬:用诗歌赠答。⑦二十三年:刘禹锡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敬宗宝历二年冬,共历二十二个年头。预计回到京城时,已跨进第二十三个年头。⑧弃置身:被弃置不用的人,指被贬谪。⑨闻笛赋:晋人向秀经过被司马氏杀害的亡友嵇康、吕安的旧居时,听见邻人吹笛,感音悲叹,因而写了一篇《思旧赋》。⑩烂柯人:指王质。相传晋人王质进山打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到棋终局时,王质发现手里的斧头柄(柯)已经烂了。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年,同时的人都已死尽。作者以王质自比,说明贬离京城之久。
病树 前头 万木 春①15。今 日 听 君 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歌 一 曲,暂 凭 杯 酒 长 精神。16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赤壁②杜牧③ 折戟 沉 沙 铁 未 销 , 一只古老的断戟沉落江底,流逝的岁月也未使它销蚀,自将 磨 洗 认 前 朝17。 拿起磨出洗净的断戟,我认出是东吴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④ 便 , 铜 雀 春 深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美丽的大乔、小乔, 锁 二 乔⑤18。就只有永远锁在铜雀台里了。夜雨寄北⑥ 李商隐⑦君问 归 期 未 有 期19, 巴山⑧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 夜 雨 涨 秋 池。20 何 当⑨共 剪 下着大雨,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何时你我重新聚首,西窗 烛21 , 却⑩话 巴 山 夜 雨 时22。 共剪西窗的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游山西村 陆游 莫 笑 农 家 腊 酒 浑, 不 要 笑 话 农 腊 月 做 的 酒 浑浊, 15颈联一改伤感低沉情调,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概,直接抒发自己遭遇坎坷后不甘沉沦、旷达的心情。从“陈舟“和”病树“的自然现象中,感悟到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16尾联点明酬答的目的:既是对友人关怀的答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达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豁达的人生态度。17前两句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写其兴感之由,为后两句论史抒怀作了铺垫。18后两句发议论感慨,直接对历史结局提出了自己的评判: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的。19第一句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羁旅之愁、思念亲人、欲归不得的矛盾心情跃然纸上。20第二句写眼前景象,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而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21第三句从眼前跳跃到将来,写出诗人的遐想。“何当”二字,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的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22第四句作者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述今夜的一切。
①此两句为回应白居易赠诗中“举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②选自《樊川诗集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赤壁:三国时吴蜀联军大败曹操军队的地方。其遗址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早湖北省的蒲圻县。③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④周郎:指东吴周瑜。⑤二乔:乔家两姐妹,东吴著名的美女,成为大乔、小乔。大乔嫁给孙策,小乔嫁给周瑜。⑥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寄北:寄给在北边的妻子。诗题一作《夜雨寄内》。内:内人,妻子。⑦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⑧巴山:指大巴山,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⑨何当:什么时候(才能)。⑩却:再。 选自《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这首诗是陆游1167年罢官归故乡。居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镜湖之三山村后所作。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诗人。
丰 年 留 客 足 鸡 豚23。山 重 水 复 丰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座座山,一道道水, 疑 无 路, 柳 暗 花 明 怀疑会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 一 村24 。 箫 鼓 追 随 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 春 社① 近,衣 冠 简朴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 古风 存25。从 今 若 许 闲 乘 月②,的古风仍然存在。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 拄杖无时③夜叩 门26。 (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柴门。过零丁洋④ 文天祥⑤辛 苦 遭 逢⑥ 起 一 经, 干戈⑦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 寥 落 四 周 星27。 山河 破 碎 风 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飘 絮, 身世 浮沉 雨 打 萍⑧28。 的柳絮,自身同样沉浮不定像被暴雨击打的浮萍。惶恐滩 头 说 惶恐,零丁洋 里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 叹 零 丁⑨29。人生自古 谁 无 死,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留 取 丹心⑩ 照 汗青 30。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让它永照史册 23首联渲染出农家丰收后宁静、欢悦的气象。农家酒味虽薄,但待客的情意却十分浓厚。一个“足”字表现了农家待客尽具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美。24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句勾勒出山西村好的自然景观。“疑无路”衬托出山水的转折迂回;“又一村”表明山西村突然呈现在眼前,令人感到惊喜。写景中包含着人生哲理,生命的进程,也总是“疑无路”与“又一村”的更迭吧?25颈联写出了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由上联写景转入下联写人、事,描摹了一幅农村风俗画,充满着丰收的期待,整个乡村洋溢着热闹、喜庆的气氛。看到这些情景,诗人感到新奇和亲切。26尾联是全诗的总结,也是诗人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一个热爱山村秀美景色,与村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诗歌言虽尽而意无穷。27首联回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主要写了两件大事:一是经科举而走上仕途;二是在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28颔联以“风飘絮”和“雨打萍”来写内心的凄凉与孤独。进一步抒写国家和个人的悲哀。用比喻的方式写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尽艰辛危苦。29颈联表现作者当时的无依无靠、孤苦伶仃。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慨叹眼前,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30尾联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①春社:古时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每到社日,农民祭土地神以祈丰年。②闲乘月:乘着月明之夜闲游。③无时:随时。④选自《文山先生文集》。零丁洋:在广东珠江口外。⑤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政治家、诗人。⑥遭逢:遇合,指遇到朝廷选拔。⑦干戈:用于攻守的两种兵器,此处指代战争。⑧雨打萍:雨打浮萍,比喻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垠,时起时沉,备受折磨。⑨零丁:孤苦的样子。
⑩丹心:赤红的心,比喻忠心。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这里指史册。
提炼主旨
《次北固山下》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春望》一诗中诗人目睹眼前一片破败的景象,不禁为战乱未息、国势艰危而忧虑,也为自己困居长安、与家人离别而悲伤,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阴,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的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抒发了作者被贬的悲愤之情,感慨世事沧桑,但表现出了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乐观精神和对未来充满信心、勇于重新投入新生活的志向和热情。
《赤壁》一诗中作者借赤壁之战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夜雨寄北》这是一首感兴诗,这首诗像是用诗的形式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对妻子深挚的思念之情。
《游山西村》这首诗生动描绘了农村的习俗风光,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诗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已成为中华诗史上千古不朽的名句。它一直在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士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而献身。
文章结构剖析
1、名教点拨
《次北固山下》
首联:点明客行
颔联:开阔之景
颈联:更迭之思
尾联:点明主旨
《春望》
首联:国破之景:山河在 草木深
颔联:移情于物:花溅泪 鸟惊心
颈联:家书之盼:连三月 抵万金
尾联:痛苦之态:搔更短 不胜簪
《钱塘湖春行》
首联:交代时间和地点,总写水涨之态。
颔联:春的生命力。
颈联:春之美,色彩缤纷。
尾联:留恋之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写离乡之久、之远:巴山楚水,二十三年。
写思念与陌生之感:空吟、翻似。
写昂扬之意与豁达之情:千帆过、万木春。
应答之意:抒发杯酒之情。
《赤壁》
写古之陈迹
写睹物之思
《夜雨寄北》
写实:夜雨秋水、归去无期。
想象:西窗剪烛、互叙离思。
《游山西村》
游之原因:腊酒、丰年。
游之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箫鼓齐鸣、衣冠朴素。
游之余兴:若许、无时。
《过零丁洋》
自叙身世与背景。
写国家飘摇,身世无助。
借双关写不安和孤苦。
抒发忠贞之意,表露心志。
2、结构图解
景——青山 绿水 悬帆 海日 江春 归雁
次北固山下
情——思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伤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伤世
春 望 热爱国家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眷念亲人
思家心切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水 云 莺 燕
见
花 草 杨 白堤
钱塘湖春行 赞美 喜爱
感 —— 最爱 行不足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席间赠言——抒情——昂扬
前两句 ——兴感之由 非凡的见识
后两句 ——借题发挥 豪爽的情怀
现实——别——归期未定
夜雨寄北
想象——聚——西窗夜话
首 联 —— 好客
颔联(村内)
所见 所感(热爱、向往)
游山西村
颈联(村外)
尾 联 —— 留恋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颔联——国破家亡
过零丁洋
颈联——追忆过去、感慨眼前——悲愤忧郁
尾联——以死明志——激情慷慨
整体阅读的把握
1、主要内容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途径北固山泊舟山前所作,是一首记游诗。诗中描绘了青山绿水、风正帆悬、旭日初升、江南早春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在旅途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诗人通过对春来长安的破败景象和战火中乡书难达以及自身苍老之态的细节描写,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钱塘湖春行》诗人通过对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及其内心的喜悦之情。
《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在这首诗中,作者叙说了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同时也写出了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在颈联中又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地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赤壁》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夜雨寄北》本诗是以回信的形式写成的。回告妻子自己返程日期未定,只能把无限的思念化作美好的期待,只希望自己早些回去,与妻子秉烛夜谈,再叙今日离情。诗人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写了对妻子的深情。
《游山西村》这首诗是诗人蛰居山阴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表达诗人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的喜爱之情。
《过零丁洋》这首诗巧用地名表达事件和心境,浑然天成。地名的运用,对偶严整,在强烈对比中将叙事、抒情、论理融为一体。整首诗将个人遭遇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充分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沉痛而悲壮的心境。
难点解析
1、你能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中用“生”和“入”有什么妙处吗?
“生”和“入”二字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得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
“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的。
“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
2、比较赏析《春望》和《钱塘湖春行》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1)两首都是写春的古诗。(2)诗人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景物,情景交融。(3)都用字传神。《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钱塘湖春行》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不同点:(1)《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的景色,通过“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乱花”“浅草”一联,写的也是春景,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望》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2)《春望》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意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忧国思家的感情,除了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钱塘湖春行》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机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3)《钱塘湖春行》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凉,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
在沉没的船的旁边有很多船竞相驶过,在枯萎有病的树的前头是万木生机盎然的春天。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遭到贬谪,虽怅惘但不悲观,看到“千帆过”“万木春”,从自然现象中,感悟到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对未来充满信心,表现不计个人得失、开阔豪迈的胸怀。感情基调由沉郁陡转为激昂,蕴含了乐观向上豁达坦然的生活态度,富于哲理。
4、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何理解?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5、颈联中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
“乱花迷眼”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唐朝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诗人在骑马游西湖,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便产生迷乱的感觉。这样写暗切诗题中“行”字。
6、你是怎样理解《游山西村》最后两句诗的?
这两句的意思是:诗人盼望着从今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不仅写出了陆游的愿望,而且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可见作者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当地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7、《过零丁洋》最后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课后复习·习题写作点拨
写作特色品评
《次北固山下》
1、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全诗处处写景又处处抒情。首先,不仅描绘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而且赋予了大海特有的性格和生命力,借以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奋发昂扬的精神,也表现了耐人深思的哲理。其次,想象丰富,将无边无际、汹涌不息的大海同广阔无垠的宇宙联系起来,将日月星辰的运行同人类社会的更替联系起来,表现了大海那种博大雄浑、动荡不定的特点,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2、对仗工整,语言凝练
本诗颔联、颈联以对仗工整、语言凝练而成为千古名句。全诗采用无言形式,语言质朴简洁,苍劲有力,表现诗人独特的风格。
《春望》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开篇两句写国都被叛军占领,城池破败,四处杂草丛生,一片荒凉的景象。繁华的京城尚且如此,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可想而知。三、四句移情于花鸟,花应时而放,鸟因春天啼鸣。诗人明写景,实抒情,在景中寄寓无限悲伤之情。前两句正面衬情,三、四句反衬。
2、语言形象,感染力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的社会现实。
《钱塘湖春行》
1、构思巧妙,写景有序
这首诗是写西湖的,西湖辽阔,景物名胜也特别多,要考虑从何处下笔。白居易选择了从孤山写起,然后按顺序来写,把我们引入了胜境。全诗分两部分,前者写湖边,后者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可称天衣无缝。中间四句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莺和燕是禽鸟,属动物,花和草是植物,选择这样的组合,是用过心思的。
2、紧扣特征,动静结合。
描写的高明之处在于紧扣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恰到好处。诗人写景,不仅写了一般的春景,更写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因此“早莺”“暖树”“浅草”“春泥”这些特定的词语,令我们读了不禁赞美一声:“真是初春季节啊!”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他把莺的神态及湖水的动、静都用恰当的字句描绘了出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层层递进
首联,诗的第一层,先写自己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诗的第二层,写了对亡友的悼念之情,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诗的第三层,推进一步,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尾联,诗的第四层,急转直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层层深入,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
2、引用典故
第二联借向秀,王质的典故表达怀念亡友的悲痛心情和对岁月蹉跎的感慨,自然贴切。
3、寓理于景
将人生哲理寓于自然景物之中,创作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
《赤壁》
1、借物兴感,立意新奇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以假设之辞,从反面落笔,出奇立异,耐人寻味。本诗蕴涵的深刻哲理是:偶然的机遇对历史变迁的重大影响。
2、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往事,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大战中风云人物,可谓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而“铜雀春深锁二乔”,尤其精妙。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吴国的破灭,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
这种写法很能发人深省,既有情味,又有韵味。
《夜雨寄北》
1、形象的思维
诗要用形象思维。这一点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两句诗中,第一句点明是回赠之诗,并以遗憾的口吻作了回答:没有确切的归期。没有归期这可以说是结果。那么,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二句极富形象性的原因:因为巴山下了大雨,这雨几夜没停,所以江河、湖泊、池塘都水满为患了。也就是说,洪水泛滥,阻隔了交通,让人有家不得归呀!“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就是运用了形象思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更是展开了极其丰富的想象,把自己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反复的运用
全诗仅28个字,但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不但不觉得累赘,反而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全诗跨越时空,把今日的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和他日的彼时彼地、彼情彼景交织起来写,艺术构思极为巧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夜雨寄北》
立意新巧,自然成趣。
这首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题材比较普遍,不同的是立意新巧,运用白描手法,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住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表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形成了恬淡、隽永的格调。
《过零丁洋》
1、笔走龙蛇、纵横驰骋
诗仅八句,但却概括了作者一生的重大事件。诗的前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作的五、六两句,“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对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没有亲身的体验和出众的才华,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3、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诗作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其至真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两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奋。这样的情调的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
课后习题解析
一、格律诗讲究对仗,但不要求每句都对仗。找出本课八首诗中对仗的句子,体味它们在声调和用词上的特点。
思路方法: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参考答案:
对仗的句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丁洋》
对仗的出句、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而且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有两种解释:1.拟人笔法:花因“感时”而“溅泪”;鸟因“恨别”而“惊心”。2.“我”感于时局,乃因“观花”而“溅泪”;“我”感于离别,竟因“闻鸟”而“惊心”。
讨论一下,哪一种说法更有道理?
思路方法:
首先,两种理解各有各的道理,能自圆其说即可。若依前者,则是移情于物,更具有文学色彩。若依后者,表述更为明确。“花鸟”虽为美景,但“我”的心境却在忧国,自然也好理解。
参考答案: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可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三、《赤壁》诗中末两句的议论,前句假设,后句是由此推想出来的结果。如果改用逻辑思维,就应当这样说:如果那天不刮东风,那么东吴就国破家亡了。诗人却不用逻辑思维而用形象思维,即借用形象议论,这有什么好处呢?
思路方法:
使用形象思维可以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历史教训极具可视性和可感性,并能使读者深受其艺术力量的感染。
参考答案:
形象议论和逻辑思维表述,对于读者来说表达的效果是不同的。前者,容易使人联想、想象,并且有语言的美感体验。显然此诗中的东风,已经拟人化了。仿佛东风决定了历史的变化。偶然性使全诗充满了理趣。若改为逻辑思维,道理是说明白了额,但文学性就大大降低了。
四、《夜雨寄北》是一首代柬(书信)诗。诗人由此时此地孤独之苦,生出彼时彼地共话之乐的希望,又因这希望渺茫(“何当”),就又由想象中的彼时彼地共话之乐衬出此时此地地孤独之苦。这就是这首诗抒情缠绵悱恻的表现。你同意这种分析吗?为什么?
思路方法:
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考虑即可。
参考答案:
这一分析很好地把握了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这首诗主要是通过时空的变化来表现人的悲欢离合,诗人并不拘泥于即景生情的一般写法,也不只是为了宣泄眼前的思念,而是创造性地把眼前的景象推衍到想象的境界,将现在的时空和未来的时空贯通,从现在想象到未来,又从未来追忆到现在;既写了相聚无期的怅惘,也写了期待重逢的欢乐,从而极大地的扩大了诗歌的情感容量和意蕴深度。
作文一 属 对
写作指导
一、了解属对常识
“属对”即对“对子”。对子、对联是其俗称,学名叫楹联、楹帖。
初学属对,可以从对偶练起,两句结构大致相同,句意大致相对即可。在此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推敲。
下面引明末清初人李渔的《笠翁对韵》一则,从中可以体会属对的规律: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同学们初学属对,要求可适当放宽,两句大致相对即可。
请欣赏下面的对联。
敏而好学 乐以忘忧(集《论语》句)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即鲁迅作品名)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周恩来书赠同学王朴山)
绿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空(曹雪芹《红楼梦》)
素月出东岭 寒云没西山(集陶渊明诗句)
醉里乾坤大 壶中日月长(施耐庵《水浒传》)
洞中才数月 世上已千年(《红岩》第十六章)
一盏寒泉荐秋菊 三更画船穿藕花(刘鹗《老残游记》)
二、明确属对的基本特征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字数相等。对联形式可长可短,但不管是长是短,上下联的字数都必须相等,上联是多少字,下联也应是多少字。如果字数不相等,除非是特殊情况,否则便不成为对联。
2.句式一致。句式是指句子的结构形式。句式相对的上下联,节奏形式也应当相同。
3.词性相对。对联讲究对仗,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依此类推。
4.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此类推。如“祖国江山好,大地气象新”。
5.平仄相对。汉语拼音有四个声调,即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二者是平声,后二者是仄声。对联中平仄的格律,现代人已经没那么严格遵循了,但“仄起平收”还是讲究的,即上联末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末字必须是平声。
6.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
写好对联后可以分组讨论,选出佳作抄写在黑板上,或请擅长书法的同学写成条幅在班级展出。
属对练习应该作为一项活动,持续地开展下去。如:结合节日、庆典,举行征联活动等。长此以往,必有成效。
参考例文
学对联诀
天 文
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是千年。
地 理
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涧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 令
朝对暮,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简评:属对讲究工整和对仗,好的属对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掌握基本的属对口诀是写好属对的基础。
二 宋词二首
课前预习·基础知识全解
目标聚焦
项目 内容概要
重点 了解作者,把握词作主旨学习品字析词,鉴赏诗词的方法,积累名句。培养欣赏词作的能力。
难点 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信息驿站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赏析】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用刀切断水流,或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醉酒后反而更能引发内心的愁苦、愤懑。
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赏析】“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
作者语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柳永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苏轼
作者小传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佑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人称“苏东坡”,号“东坡居士”。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苏轼是苏洵的次子(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好的方面。),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再迁至密州(今山东诸城),移至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区),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作品相关知识
1.写作背景
《凤栖梧》
柳永这首《凤栖梧》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起来,是一首写离愁别绪的怀人之作。
《江城子·密州出猎》
本词选自《全宋词》。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时年,苏轼年届“不惑”而 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朝廷效力。
2.题目解说
《凤栖梧》
“凤栖梧”又称“蝶恋花”,词牌名,是“蝶恋花”的别名。
《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词牌名。“密州”,今山东诸城。“出猎”,打猎。题目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记叙的主要内容。
3.写法特点。
《凤栖梧》
柳永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利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创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词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4、诵读借鉴
《凤栖梧》
朗读停顿: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朗读这首词,要把握眺望着的复杂行为:伫倚高楼,凭栏远眺,对酒当歌,借酒浇愁,相思浓重。突出“谁会”“终不悔”“人憔悴”等词语。
《江城子·密州出猎》
朗读停顿: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以豪迈铿锵的语调读上阙中描写的词人的威武雄壮及出猎时的声势浩大和雄壮。下阕要读出情感的变化:先是豁达,继而期盼,最后是豪情万丈。重读“又何妨”和“射天狼”。
字词积累
1、生字
伫倚(zhù ) 憔悴(cuì) 貂裘(qiú)
酒酣(hān) 黯黯(àn) 千骑(jì)
擎苍(qíng) 强乐(qiǎng)
2、形似字辨析
悴(cui)憔悴
粹(cui) 精粹
遣(qian)派遣
遗 (yi) 遗忘
3、妙语连珠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课堂互动·阅读知识精析
圈点课文
感受原文 名家批注
凤栖梧 柳永 伫倚1危楼2风细细。望极(迎着微寒的春风)长时间倚在高楼上极望 春愁,黯 黯① 生 天 际。 草 色 远方,离愁仿佛从遥远的天边生起。青青的芳草, 烟 光 残 照 里。 无 言 渺渺的烟霞在夕阳下尽入眼里。孤寂失望的愁绪谁会凭 阑 意3。又有谁能领会呢。 拟把疏 狂 图 一 醉。对酒当歌,强4 打算放纵自己饮酒一醉,把酒寻欢,强颜欢乐②还 无 味。 衣带渐宽笑也无法排解心中愁绪。由于逐渐消瘦衣带松宽 终不悔5。 为伊③消得④人憔悴6。了也不后悔,为了你人憔悴也值得。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 夫 聊 发 少年 狂7。 左 牵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狂热。左手牵着 黄, 右 擎 苍。 锦 帽 黄狗,右臂驾着苍鹰。我们头戴锦缎帽子,身穿 貂 裘, 千 骑 卷8 平 冈。 为 报 貂鼠皮袍,上千人马奔赴平坦的山冈。为了酬报 倾 城⑤随 太守, 亲 射 虎, 一城的人跟随太守,我将亲自射杀那猛虎要以千 1“伫倚”,体现了作者的专注,也说明留恋的程度,大有渴望而不轻易甘休之意。2“危楼”就是高楼。久倚危楼,自然不同于一般的欣赏春光,而是为了极望远处,甚至直达“天际”。3词的上片,通过对周围环境气氛的描写,真切具体地表现了那种难以言传的离愁,以及微妙的内心感受。4“强”极写作者努力想以酒来取乐,结果是“借酒浇愁愁更愁”,片刻的欢愉都没有。5“终不悔”三字即表现了作者坚强的意志。6下片写了对“伊”的执著追求和矢志不移的主观态度。词中独特奇妙的想象,不遮不掩的情感吐露方式使它超出一般写离愁别绪的词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量。7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8一“卷”字突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千骑奔腾,何等雄壮!万人空巷。这是怎样的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备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的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定一显身手,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作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①黯黯:迷蒙不明。②强乐:强颜欢笑。③伊:她。④消得:值得。⑤倾城:万人空巷,倾城而出。
看 孙郎①9。古英雄孙权为榜样。 酒酣 胸 胆尚开张。 鬓 微 霜, 畅饮酒,胸怀宽广胆气豪壮。鬓角略微白了 又 何 妨! 持 节, 一些,又有些什么妨碍!只盼望有手持符节的人 云中, 何 日 遣 冯唐? 来云中,但不知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遣冯唐?到 会②挽③雕弓如满 月, 西 北 望,那时,我定当拉开雕弓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方, 射 天狼10。箭箭射向天狼。 9词的上阙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10下阕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提炼主旨
《凤栖梧》
《凤栖梧》这首词流露了作者真挚深切的离苦之情,表达了词人为伊憔悴终不悔的执著追求。
《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借一次出猎抒怀,表达自己希望重新受到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雄心壮志。
文章结构剖析
1.名教点拨
《凤栖梧》是一首写离愁别绪的怀人之作。词的上片,通过对周围环境气氛的描写,真切具体地表现了那种难以言传的离愁,以及微妙的内心感受,下片写了对“伊”的执著追求和矢志不移的主观态度。词中独特奇妙的想象,不遮不掩的情感吐露方式使它超出一般写离愁别绪的词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量。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一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词的上片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下片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2.结构图解
孤独——“无言独会”
凤栖梧——春愁 借酒消愁——“拟把疏狂图一醉”
生动形象的誓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猎装束——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英姿
出猎场面——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壮观
江城子·密州出猎
出猎豪情——亲射虎,看孙郎————————英武
出猎用意——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壮怀
①孙郎:指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②会:定将。③ 挽:拉。
整体阅读的把握
主要内容
《凤栖梧》这首词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起来。表现了词人坚强的意志。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朝廷效命的决心,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难点解析
1、有人说:总觉得用“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撼人心魄”这些词来形容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似乎还是不够表达出词中散发出的那种难以形容的气势。你从哪些地方能感觉到这种气势?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千骑奔腾,腾空越野,势如磅礴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备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的佳句,与《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情调是一致的。你认为柳词有了哪些新的发展?
《古诗》中是一般的叙述事实,而刘永却借此表达了主观的态度,“终不悔”三字既表现了作者坚强的意志,“消得”又更说明作者心甘情愿。坚决果断,直抒胸臆地透露了对远方人的深切怀念。
写作特色品评
《凤栖梧》
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全词巧妙地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春愁”,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坚决果断,直抒胸臆地透露了对远方人的怀念。
《江城子·密州出猎》
风格豪放,层次分明,主题突出。
全词通篇纵情放笔,挥洒自如,风格豪放。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渲染,把此种主人公的威武英姿和豪情满怀生动地刻画来。
叙事上有点有面,既能把纷繁场面叙写的层次分明,又能有力地突出主题。用语刚劲有力,简洁质朴,用典自然,意境雄浑,抒情议论畅快淋漓。
课后习题解析
一、《凤栖梧》一词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全词的言志点睛之笔,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结合今天的社会生活,谈谈你对诗句所表现出的执着精神的理解。
思路方法:
《古诗》中是一般的叙述事实,而柳永却借此表达了主观的态度,“终不悔”三字即表现了作者坚强的意志,“消得”又更说明作者心甘情愿。坚决果断。
参考答案:
柳永借此句直抒胸臆地透露了对远方人的深切怀念,表达了主观的态度,表现了作者坚强的意志,说明作者坚决果断、心甘情愿地为爱憔悴。今天理解这种执著则是为某一目标坚持不懈,坚定执著,排除万难,心甘情愿付出一切。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从头到尾贯穿一个“狂”字。然而有一句却透露了作者狂放性格的另一面,即压抑。你能找出这一句词吗?说说你的理解。
思路方法:
本词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苏轼由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和信任。整个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但“何日”却给人遥遥无期之感。
参考答案: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老”衬“狂”,表现出万丈雄心从未消失的英雄本色。但是,隐藏在这种雄心壮志背后的,是苏轼对自己怀才不遇,年华老去的慨叹。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喻指辽和西夏。此处用典,在做到言简意赅的同时,更能把读者的视野无限地扩展,让人产生无数的联想,生动形象,使文章更有张力。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整个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但“何日”却给人遥遥无期之感,怎能不让词人焦虑、压抑?
拓展一
宋词与元曲:神韵传承,华彩各异
拓展目的
了解词曲的定义及基本特点。
掌握词的流派,了解不同流派的创作风格。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加对词、曲的认识。
内容点拨
1、宋词
宋词和唐诗一样,也是中国古化长河中璀璨夺目的一朵浪花。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组成了各个时代精品的合奏曲。
词是成于唐,盛于宋的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开始叫曲子,后来也叫乐府。它的句子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又叫长短句。内容多写诗之外的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又叫诗余。
“词”又称为“长短句”,是有别于诗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般按照固定的字数和平仄、韵律要求,配合着一定的曲调唱诵。早在唐朝时后,就有少量词作品问世。而到了宋朝,词的发展达到巅峰。由于宋朝本身的经济和文化都相当发达,文人的地位也很高,为这种文学艺术的提升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宋朝时候国家积弱,对外战争连连失败,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剧烈的动荡也催生了一批叹息个人沉沦,或感慨国家兴衰的词作品。
宋词按照风格,基本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南唐后主李煜,女词人李清照,以及柳永、秦观等人。其词风清扬柔和,温情万种。
豪放派则以北宋的苏东坡和南宋的辛弃疾为代表人物,词风似金戈铁马,铿锵有声。尤其南宋以后,朝廷偏安,外敌入侵,使得许多豪放词人,都发出了悲壮的强音。
除了辛弃疾外,张孝祥、陈亮等人也是豪放派中的活跃分子。民族英雄岳飞虽然一生留下作品很少,但其一阕《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豪迈悲壮,堪称是豪放派的经典代表作。不过,也有人考证认为,这首词是后人伪托岳飞之名作的。
由于词是要配合着曲调来唱的,每一首曲调,称为一个“词牌”。而每个词牌对应的词,其总共多少句,每一句各有多少字,哪些字要求押韵,都有严格规定。所以宋词的格律要求,丝毫不比唐诗低。 宋词共有上千个词牌。
词又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上)三类。词的分段叫“片”或“阕”,如果是三段以上则叫一叠、二叠、三叠……
2、元曲
元曲有大概念和小概念之别。大概念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包括套数(散套)和小令。散曲相当于元杂剧的一折,但无宾白科介,即一套曲子组成的清唱。小概念的元曲是小令,小令即单只曲子,我们平常所讲的元曲指的就是小令。
元曲是元代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歌体裁。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元曲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梧桐雨》白朴
元曲四大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第二单元
项 目 内 容 概 要
重 点 1.学习两首现代诗,注重默读和朗读相结合,培养学生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2.掌握诗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了解并掌握书信的一般格式。5.了解书信的类型,书信的特点,学会运用书信形式恰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6.理解信的内容,体会信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及主要观点。7.学习根据书信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目的,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恰当的语言来表情达意。8.理解本单元两封信中的内容: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
难 点 1.细细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词语。2.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3.学习根据书信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目的,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恰当的语言来表情达意。4.品味精彩的句段,体会不同的情感。
三 现代诗歌二首
课前预习·基础知识全解
目标聚焦
项 目 内 容 概 要
重 点 1. 了解闻一多、徐志摩及诗的写作背景;理解诗的主题及诗歌的语言特点。2. 掌握诗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难 点 1. 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一位父亲痛失爱女的悲伤。2. 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信息驿站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
这是1925年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所作的《七子之歌》的首篇,曾经由一位七岁的女孩在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演唱,它所包含的悲愤、孤苦、祈盼之情,是那样感人肺腑,撼人心魄。闻一多诗作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于此可见一斑。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作者语录
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闻一多
人格是一个不可错误的实在,荒歉是一件大事,但我们是饿惯了的,只认鸠形与鹄面是人生本来的面目,永远忘却了真健康的颜色与彩泽。标准的降低是一种可耻的堕落;我们只是踞坐在井底的青蛙。
——徐志摩
作者小传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亦多,字益善,号友山,亦号友三,后改名闻多、闻一多。湖北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因投身民主运动,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有诗集《红烛》《死水》及论著多种,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开始创作诗歌。1922年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平民大学教授。1931年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因飞机失事而遇难。一生共出版诗集、散文集及译著数十种,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著有诗集《志摩的诗》《云游集》等。
作品相关知识
1、写作背景
《也许》是作者用来悼念自己早夭的女儿立瑛的,题目下面的括号里告诉我们这是一首葬歌,最早发表在1925年7月2日的《京报副刊》上,原诗题为《也许(为一个苦命的夭折的少女而作)》。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匆匆返回家乡。但已经晚了,立瑛因为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死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女儿,以最隆重的方式——诗歌来祭奠女儿的亡灵。
《再别康桥》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所谓“康桥”,现在通译“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徐志摩在此读过书。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2、诗歌的创作风格
《也许》一诗感情激烈,形式优美。这首诗采用迂回的抒情方式,使该诗获得了更为强大的感染力,使伤女之痛的表现更有深度和力度。正是通过把爱女的死当做一种解脱,作者才巧妙地在伤女之痛中揉进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悲愤,从而大大加重了情感的分量,开拓了诗的时代内涵;正是通过把爱女的死当做一次休息这个幻觉,才真实地再现了人在悲痛之极时往往会发生的思想迷乱;通过这种迷乱,才更有力地写出了作者此时面对亡女的悲伤、痛苦、悔恨和愤怒等复杂深沉的感情。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发表于1928年12月《新月》第1卷第10期。这首诗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在素朴的诗句中把对康桥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余韵里,读者分明可见到感伤的诗人在一步一回首地向母校告别。《再别康桥》代表了徐志摩的艺术成就,也代表了中国新诗的艺术成就。
3、题目解说
题目“也许”是一个副词,有“大约,推测”之意,含有假设、不肯定的意思。由于作者深爱女儿,不愿意承认她真的死了,因此作者以“也许”为题,想象女儿死亡的事实,于是多次重复“也许”一词安慰自己,以寄托哀思。副标题是“葬歌”,点明诗歌内容。题目设下悬念,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再”,第二次。“别”,分别,离别。再别:指的是又一次,别而又别,体现的自然是无限眷恋。“康桥”,今译“剑桥”,是美国的一个城市,在伦敦北面,靠近康河,著名的剑桥大学就在此城。题目点明了诗歌写作的内容。
4、诵读借鉴
诵读诗歌应把握两点:一是停顿,二是情感的起伏变化。关键在于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后的感情投入,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声音诠释其情感。
《也许》的第一诗节要读得舒缓轻柔,仿佛在哄自己的啼哭不停的女儿,有猜测性的劝慰,有商量的感觉。第二诗节读出一种坚决,重读“不许”及几个动词。第三诗节突出前三句与最后一句的对比,最后则通过似乎淡然的语气读出无比悲痛的情感。
《再别康桥》也要以舒缓轻柔的语调来读,要用声音营造一种轻轻悄悄的氛围,让人有种感觉:你有一段柔情蜜意要向你最心爱的人倾诉,而他也许此时正沉于美梦之中。你不忍打扰,又要向他诉说你的缠绵别意。所以要注意读出这种甜蜜中的不舍:第一诗节的潇洒作别,第二诗节的喜悦甜蜜,第三诗节的自由自在,第四诗节的抑制不住的纵情放歌,最后又回到现实的静默,一步一回首的留恋不舍。
字词积累
1、生字
庇护(bì) 撑伞(chēng) 咒骂(zhòu)
青荇(xìng) 浮藻(zǎo) 漫溯(sù)
2、多音多义字
lèi(劳累) shì(似的)
累 lěi(积累) 似
léi(果实累累) sì(相似)
3、形似字辨析
拨bō(点拨) 畔pàn(河畔)
拔bá(拔河) 衅xìn(挑衅)
4、词语释义
咒骂:用恶毒的话骂人。
斑斓:灿烂多彩。
课堂互动·阅读知识精析
圈点课文
感受原文 名家批注
也 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1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2飞,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3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4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5;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6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1“哭”字暗示死者是含悲辞世的。咳嗽、号、蝙蝠飞起的声音都是缺少美感的噪音,而夜鹰、蛙、蝙蝠这三种动物也都是缺少美感的,是让人爱意难生的小动物,它们的出现只会打破美好与宁静。2三个“不要”,是诗人特意为女儿营造的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有很怕惊醒睡着了的女儿的意思,平静的字面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3连用两个“不许”表达了诗人殷切的关注之情。“阳光”传神地反衬出死者在黑暗中平静而沉寂的形态,同时与下文的“清风”相映成趣。拟人化的手法,既是对死的逼真描绘,又使死的冰冷隐逸在字面背后,用表面的生机反衬出真实痛苦的死亡境界。4连用两个“也许”,设想女儿在地下的欢乐愉悦,诗人宁愿相信女